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识而轻情感的现象,致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国进行了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追求人文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的协同发展,增加了许多情感教育内容,完成了由单纯文本知识传授向知识文化与人文教育并重方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进行情感教育的平台。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借这次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理性、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也是文明社会的文明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纵观生物新教材,主要体现了以下情感教育内容。
一、从“人与生物圈”的体系中升华情感教育内容
新教材在编写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生物圈分类为依据的编排模式,构建了全新的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我们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因此,人类要生存,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地球上每个公民,有的责任。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应对森林乱砍滥伐,随意开垦草原和过渡放牧,致使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对各种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废物和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致使生物圈这个大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沙尘暴、SARS病毒等,因此,生物圈是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新教材很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材还用一整章的篇幅教育学生“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培养学生建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遵守自然法则,按生态规律办事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生物圈的角度,教育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创设情景,深化情感教学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创设情感教育的情景,烘托出情感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堂上的一株开着鲜花的植物标本,在有的教师眼里,只有根系、叶脉生长习性等,而有的教师在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鲜花之美,引导学生珍惜花草,关爱环境。
三、关注生物科技中的情感教育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破坏能力。侵华日军那惨绝人寰的细菌战。“9·11”之后的白粉事件,以至于关于克隆人的争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新教材将科技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将最新的生物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如课本中有关于“抗病毒”有这样一段描述:“牛本来是吃草的动物,人们为了让它长得快,强迫它吃动物性饲料,结果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疯牛病和克雅氏病在不少地区蔓延。给牛等食草动物添加动物性饲料,本来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却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养成热爱科学,正确运用科学的道德情感。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效果更佳,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如在讲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时,如果播放一段98年特大洪水的抗洪场面,以及江南秀丽山水的录像,相信小江姗与洪水顽强拼搏的镜头和她对生命的渴望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是终生难忘的,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此情此景,学生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保持水土、绿化祖国的责任感,同时学生感受到军民团结一心、奋力抗洪的民族凝聚力。
五、在各种活动中洗礼孩子的心灵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展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道德养成,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特别是对于我们生物课来说,这更是我们实践人文教育的广阔天地。新教材改变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编排模式,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科学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人文教育无处不在。
21世纪是不平凡的世纪,在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单靠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够的,因为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将情感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才能构筑起中华民族的人格长城,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一、从“人与生物圈”的体系中升华情感教育内容
新教材在编写上摒弃了传统的以生物圈分类为依据的编排模式,构建了全新的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我们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因此,人类要生存,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地球上每个公民,有的责任。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生物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应对森林乱砍滥伐,随意开垦草原和过渡放牧,致使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对各种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废物和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致使生物圈这个大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如沙尘暴、SARS病毒等,因此,生物圈是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新教材很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材还用一整章的篇幅教育学生“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培养学生建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遵守自然法则,按生态规律办事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生物圈的角度,教育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创设情景,深化情感教学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教师可以把自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创设情感教育的情景,烘托出情感教育的气氛,使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堂上的一株开着鲜花的植物标本,在有的教师眼里,只有根系、叶脉生长习性等,而有的教师在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鲜花之美,引导学生珍惜花草,关爱环境。
三、关注生物科技中的情感教育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破坏能力。侵华日军那惨绝人寰的细菌战。“9·11”之后的白粉事件,以至于关于克隆人的争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新教材将科技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将最新的生物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展现在我们面前。如课本中有关于“抗病毒”有这样一段描述:“牛本来是吃草的动物,人们为了让它长得快,强迫它吃动物性饲料,结果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疯牛病和克雅氏病在不少地区蔓延。给牛等食草动物添加动物性饲料,本来是科技进步的表现,却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意识,养成热爱科学,正确运用科学的道德情感。
四、现代教育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效果更佳,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如在讲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内容时,如果播放一段98年特大洪水的抗洪场面,以及江南秀丽山水的录像,相信小江姗与洪水顽强拼搏的镜头和她对生命的渴望给学生带来的震撼是终生难忘的,它所产生的效果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此情此景,学生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保持水土、绿化祖国的责任感,同时学生感受到军民团结一心、奋力抗洪的民族凝聚力。
五、在各种活动中洗礼孩子的心灵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掘和展示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道德养成,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特别是对于我们生物课来说,这更是我们实践人文教育的广阔天地。新教材改变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编排模式,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第二课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科学探究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使人文教育无处不在。
21世纪是不平凡的世纪,在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单靠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够的,因为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只有将情感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才能构筑起中华民族的人格长城,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