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的一天,一群装扮各异的人从旧的咸鱼市场走来,将狭长的小船扔在一边,有的身着米老鼠的服饰,有的则装扮成美人鱼或海盗;一支流行乐队正在演奏热情洋溢的音乐,而一名色情明星则在大运河的中央,倾情展示她迷人的假乳房……这并不是威尼斯狂欢节中的场景,更不是一场快乐的游行。事实上,这是意大利人对水城威尼斯面临死亡威胁的一次愤怒示威。参与者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年轻人,自小在威尼斯长大。对他们来说,威尼斯就是他们的迪士尼。
当地一名文化机构的官员打扮成老鼠的模样。“洪水把很多老鼠都带到城市里来了。”他所指的“洪水”,并不单是频繁地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淹没的天然水灾,更包括每年2000万游客带来的人造洪流。在这名官员看来,虽然成千上万的游客给威尼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现在,“威尼斯溺水了,我们正在走向死亡”。
海上钢铁长城
游行队伍不可避免地经过了威尼斯的门户——罗马广场。这里是中国小商品、赌博窝点和遍地快餐的世界,码头正在大兴土木,打算修建离岸港口和一条开往机场的新地铁。从这里看去,威尼斯就像是座人造城市,是一个带着陈旧围墙的露天广场。
“欢迎来到威尼斯。”一名打扮成老鼠模样的小丑打开一张有着迪士尼风格的城市地图,将威尼斯的每个景点吹捧一番。尽管他口中的威尼斯美景如画,游人如织,但谁也不可否认的是,威尼斯正在垂死的边缘。那些可怕的预言,正像潮汐一样来得越来越频繁。水城的常住居民正在日益减少,很多人纷纷跑到大陆去开始新的生活。就在几个月前,整个城镇的人口已经跌破至6万人。很多人预言,到2030年威尼斯将完全消失。
和拉斯维加斯一样,威尼斯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澳门和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克隆威尼斯的旅游模式。但某种意义上说,威尼斯变成了一个巨大实验室,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到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城市另一端,一家被遗弃的破旧造船厂里,一架直升机正在起飞。52岁的工程师乔瓦尼·塞考尼戴着金属框眼镜,穿着蓝色的皮大衣,低着头深沉地望向大海。在空中,威尼斯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鱼,有头,有尾,有鳍,与大运河交错,像大动脉一样蜿蜒穿行于老城区,大大小小的运河更是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交通网。
直升机在一个由垃圾填埋而成的人工岛屿上降落。“从大处着眼。”这是乔瓦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上,要想拯救威尼斯,也的确要从大处着眼。在泛光灯的映射下,乔瓦尼指着地上炸弹坑大小的坑洞给众人看。此刻,空气中弥漫着风炮的声音,但只是声音而已,什么也看不到——威尼斯的拯救计划正在地下进行。
该计划被称为“MOSE(摩西工程)”,以《圣经》中的人物——摩西来命名,也是Modulo Sperimentale Elettromeccanico(实验电动机械模块)的首字母组合。1966年威尼斯遭遇一场灾难性的洪水后,威尼斯人提出了建设“摩西工程”的梦想。2003年,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正式启动此项工程,修建活动水闸拦截海潮,保护威尼斯。整个计划耗资45亿欧元(61.7亿美元),3600名工人正在地下没日没夜地工作。工程原本预定于2012年完工,但现在已经推迟至2014年才能投入使用。
“摩西工程”中,需要将78扇有铰链的金属活动水闸安放在威尼斯湖的三个隧道中。这些水闸预计20米宽、5米厚、28米长、300吨重,它们将被置于海底的水泥基座上,当水位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压缩空气就会输入中空活动板,帮助活动板竖立起来,并于30分钟之内组建出一座长达0.93里的钢铁长城。当水退去的时候,活动水闸会于15分钟之内回到之前在海底的位置。由此,威尼斯可以免受海水涨潮的威胁。
乔瓦尼相信,“摩西工程”可以挽救威尼斯于消亡之中。20多年来,他一直与左翼及环保主义者论战,后两者认为,此项工程造价太高,而且又不利于环保。“摩西工程”由意大利政府支付资金,不过没有人在意资金从何而来。“这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一家新闻杂志曾这样描述,“我们不知道这项工程是否会成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开拓进取。”
这项工程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是,这座防护墙不能让威尼斯一劳永逸永远免于洪水的威胁。在过去的100年中,威尼斯已经下沉了23厘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预测,到2100年亚得里亚海泻湖水位将上升50厘米。如果预言成真的话,那么整座城市一年将有250天在水下度过。那时,威尼斯将变成因气候变化而消亡的最有名案例,“摩西工程”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该工程将在未来100年内发挥重要作用,然后我们将掀开新的一页。”乔瓦尼说,尽管很多批评者建议成立一个由知名人士组成的专家小组,商讨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但是终究没人能挺身而出。
逃离威尼斯
事实上,也有很多人不赞成乔瓦尼的看法,马特奥·沙奇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摩西工程”并不会起很大作用,外部的钢铁城墙甚至会对威尼斯城内造成影响。在沙奇眼中,威尼斯面临着比洪水更为严重的威胁。
沙奇是贡多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正努力阻止威尼斯变成一座虚无缥缈的城市。站在里亚托桥上,40岁的沙奇穿着皮革裤子,一身骑车人的打扮。他曾建立一个专门的店面,向人们展示威尼斯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并用鲜红的数字来显示威尼斯的人口总数。现在,威尼斯的人口已经逼近红线,只有59520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缩小。
沙奇也曾从威尼斯逃离。那时的他生活在梅斯特,有一辆小汽车,并且在大陆从来没有湿过鞋,过得很舒服。三年前,他又重回威尼斯宁静的Cannaregio区,经营了一家三星级酒店。他说,是负罪感让自己做出重回威尼斯的举动,当然也为了两岁女儿的未来。这个城市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沙奇的收入全都来源于每年为威尼斯贡献15亿欧元的各地游客。在他眼里,很多游客来威尼斯是为了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只需4200欧元,而且还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播婚礼全程。
在沙奇看来,威尼斯面临的窘境根本原因不能归咎于游客,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那些无能的城市规划者。他抱怨这座城市正在卖掉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当地居民的房租也在不断上涨。更要命的是,当地政府不断出台法律为各地游客的吃住提供税收优惠,这无疑会加剧本地人的流失和导致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沙奇正在努力为本地居民争取税收优惠,当然他更希望看到政府对来威尼斯安营扎寨的游轮进行限制。现在,每年有500多艘游轮停靠在威尼斯周边,而一艘油轮排放的尾气就相当于15000辆汽车,威尼斯面临的环境威胁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尼斯的旅游困境也逐渐凸显。在欧洲玻璃艺术发源地之一的穆拉诺岛,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亚洲的游客前来参观,本国的导游把他们带到特定的酒店,然后他们会购买一些玻璃器皿之类的纪念品。事实上,大部分的器皿都是中国制造,只有很小一部分出自穆拉诺岛本土。游客们带着相机到运河和当地酒吧拍照留念,而穆拉诺岛失业的渔民和玻璃制品商只能无奈地喝酒发泄怨气。
在沙奇眼里,穆拉诺岛已经接近消失了,他不想看到整个威尼斯都重蹈覆辙。所以在2月下旬的一次狂欢游行中,沙奇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名印第安人,以此表达对保持传统的无限向往。“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我希望他们能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过去的时光
任何想要了解威尼斯的人,最好都要去拜访下阿尔维奥和加布瑞拉,这两位年龄分别为66岁和64岁的威尼斯老人,用黑白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威尼斯变迁史,照片塞满了好几个纸箱。
小时候,阿尔维奥很想成为一名水手,但长大后却成为了威尼斯水上公共巴士的售票员。在这之后的15年中,他走遍了大运河的上上下下几乎所有地方,并且经常看到纽约现代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戴着镶满钻石的太阳镜,在自己的豪华公寓里悠闲地享受日光浴。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阿尔维奥认为古根海姆是一个很普通的吝啬鬼,甚至借给这位著名的收藏家50里拉(意大利货币)去买大运河的入场券。但阿尔维奥说他很高兴,因为他喜欢像古根海姆这样古怪的外国人。
后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日本人和东欧人开始出现。慢慢地,阿尔维奥开始厌烦络绎不绝的游客向他打听威尼斯公园晚上什么时候关闭,以及渡轮什么时候会把他们带到大剧院。最终,阿尔维奥发现自己的城市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当地的一名记者教会他如何拍照之后,阿尔维奥和妻子加布瑞拉开始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变化。20年来,他们一共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不过只拍完了威尼斯的两个街区。突然有一天,醒来后的他们,蓦然发现自己正在逐渐老去。
于是,面对这些照片,阿尔维奥的眼泪夺眶而出,妻子不好意思地把滴在桌子上的眼泪擦拭干净。他们已经没有了熟识的邻居—十个里面有八个是外国人,而且终日不在城内。阿尔维奥的儿子在意大利本土大陆生活,永远也不想再回来。
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居民们正在不断离去,只留下汹涌的潮水和退潮后零星稀落的石头还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留下脚印。这不仅仅是威尼斯面临的问题,佛罗伦萨、罗马、布拉格、伊比沙岛和马略卡岛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也许,死亡只不过是威尼斯传奇的一部分。英国艺术史家约翰·罗斯金在1852年曾预言威尼斯总督府只会存在五年。现在,闪光灯依然在这座建筑前闪来闪去,尽管有时一半的建筑被淹没在水下,但它依然屹立不倒。不过,威尼斯也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都有改造自己的必要,仍然认为建筑会屹立不倒的看法纯粹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那些认为来到威尼斯可以逃避现代化弊病的想法更是无稽之谈。
“非买勿进”
55岁的德国教授沃尔夫冈·西伯认为,威尼斯是旧大陆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一个愿意通过自己的改变而为其他古老城市提供经验的实验室。西伯站在有几千年历史的叹息桥上,桥的周围贴满了宝格丽珠宝、保险公司以及牛仔裤的巨幅海报。游客们在海报前不断合影,然后悠闲走进写有“非买勿进”字样的纪念品商店。在西伯看来,“非买勿进”的字样囊括了整个威尼斯的现状。
眼下,西伯正在启动“移民城”研究项目,他的学生们到处搜集威尼斯的明信片。“威尼斯是全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聚集,还有成千上万的移民也在不断涌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或许只能在这里生活20年。”很多地方的现状都印证了西伯的论断:俄罗斯游客在街头交口称赞这里有“真正的意大利面”,但事实上为他们提供面食的却是孟加拉人;看到有中国游客到来的时候,器皿卖家们赶紧扯掉贴在上面的“中国制造”标签……
“试图拯救威尼斯是一种感性的胡说八道,就像试图阻止历史进程一样困难。”西伯说,“无论是“摩西工程”还是常住居民计划,都不能拯救威尼斯,它成为纯粹购物天堂的结局已经不可挽救地到来了——即便很多货物是假的。”
威尼斯影子经济泡沫的始作俑者是那些从世界各地而来的商家卖主,莫莫就是其中之一。28岁的莫莫高高瘦瘦,来自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是威尼斯卖主大军中的新进一员。他在达涅利一家豪华酒店前摆摊,眼珠不停转来转去。做他这种工作,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巡查人员出现,他就得用一条白布匆忙收起摊前的假冒古奇、普拉达、芬迪、香奈儿商品,撒开脚步狂奔而去。
像莫莫这样的不法商贩数不胜数。现在,威尼斯已经变成了一个角斗场。想当初,莫莫的哥哥是从海上偷渡而来,结果被军事巡逻人员捕获,并被遣返回国。在那艘偷渡的船上,满眼尽是偷渡者的尸体。而莫莫则吸取了哥哥的教训,在护照上伪造了德国大使馆的签证,堂而皇之地乘飞机而来。莫莫会五种语言,有大学学位,在他的国家,威尼斯是白人们享乐的天堂。现在,他的小弟弟一直在问他:“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偷渡到威尼斯去?”
莫莫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在里亚托、圣马可广场和叹息桥的三角地带,他每天都通过卫星与远在非洲的家人通话,他所用的笔记本电脑还是从当地一家中国经销商那里购买的。不过,莫莫不会一直有好运相伴,终于有一天被意大利警方逮捕,并限令在五日之内离境。但是随后,他又偷偷躲了起来。莫莫说,其实他很想回塞内加尔,但是无奈得承担起独自养活家里九口人的重任。在威尼斯,他可以每月往家里汇2000欧元回去,而一旦回到塞内加尔,莫莫一家人的苦日子将没有尽头。
逃离之后,莫莫继续他的摆摊生涯,在每天九小时的工作中,他平均转移八次摆摊地点,以此来逃避警察的追捕。一天,两名南非女性在他的摊前看了好久。“你们从哪里来?”莫莫问。“非洲。”听到两名妇女的回答后,莫莫爽快地回应:“我也是。”最终,两名女性买了一拉杆箱的假冒芬迪产品,随后向码头走去。
就在码头的船舶开始启动的时候,阿尔维奥家里的窗户开始一阵剧烈的震动,船舶发动机干扰了广播频率,电视机画面也出现短暂的停滞。在城市的另一端,酒店老板沙奇正打电话向人口登记处查询威尼斯最新的人口数字。接下来的一天,他在自己的店面将那个显眼的数字改成了59514——比前一周又少了6人。沙奇从箱子里取出那套他心爱的印第安人服饰,静静呆坐,等待下一次狂欢活动的到来。
远处,船舶发出的汽笛声依然若隐若现,像是起帆远航吹响的号角,也像是为这座小城吹响的末日警钟……
当地一名文化机构的官员打扮成老鼠的模样。“洪水把很多老鼠都带到城市里来了。”他所指的“洪水”,并不单是频繁地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淹没的天然水灾,更包括每年2000万游客带来的人造洪流。在这名官员看来,虽然成千上万的游客给威尼斯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现在,“威尼斯溺水了,我们正在走向死亡”。
海上钢铁长城
游行队伍不可避免地经过了威尼斯的门户——罗马广场。这里是中国小商品、赌博窝点和遍地快餐的世界,码头正在大兴土木,打算修建离岸港口和一条开往机场的新地铁。从这里看去,威尼斯就像是座人造城市,是一个带着陈旧围墙的露天广场。
“欢迎来到威尼斯。”一名打扮成老鼠模样的小丑打开一张有着迪士尼风格的城市地图,将威尼斯的每个景点吹捧一番。尽管他口中的威尼斯美景如画,游人如织,但谁也不可否认的是,威尼斯正在垂死的边缘。那些可怕的预言,正像潮汐一样来得越来越频繁。水城的常住居民正在日益减少,很多人纷纷跑到大陆去开始新的生活。就在几个月前,整个城镇的人口已经跌破至6万人。很多人预言,到2030年威尼斯将完全消失。
和拉斯维加斯一样,威尼斯也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地的游客,澳门和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克隆威尼斯的旅游模式。但某种意义上说,威尼斯变成了一个巨大实验室,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聚集到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城市另一端,一家被遗弃的破旧造船厂里,一架直升机正在起飞。52岁的工程师乔瓦尼·塞考尼戴着金属框眼镜,穿着蓝色的皮大衣,低着头深沉地望向大海。在空中,威尼斯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鱼,有头,有尾,有鳍,与大运河交错,像大动脉一样蜿蜒穿行于老城区,大大小小的运河更是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交通网。
直升机在一个由垃圾填埋而成的人工岛屿上降落。“从大处着眼。”这是乔瓦尼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上,要想拯救威尼斯,也的确要从大处着眼。在泛光灯的映射下,乔瓦尼指着地上炸弹坑大小的坑洞给众人看。此刻,空气中弥漫着风炮的声音,但只是声音而已,什么也看不到——威尼斯的拯救计划正在地下进行。
该计划被称为“MOSE(摩西工程)”,以《圣经》中的人物——摩西来命名,也是Modulo Sperimentale Elettromeccanico(实验电动机械模块)的首字母组合。1966年威尼斯遭遇一场灾难性的洪水后,威尼斯人提出了建设“摩西工程”的梦想。2003年,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正式启动此项工程,修建活动水闸拦截海潮,保护威尼斯。整个计划耗资45亿欧元(61.7亿美元),3600名工人正在地下没日没夜地工作。工程原本预定于2012年完工,但现在已经推迟至2014年才能投入使用。
“摩西工程”中,需要将78扇有铰链的金属活动水闸安放在威尼斯湖的三个隧道中。这些水闸预计20米宽、5米厚、28米长、300吨重,它们将被置于海底的水泥基座上,当水位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压缩空气就会输入中空活动板,帮助活动板竖立起来,并于30分钟之内组建出一座长达0.93里的钢铁长城。当水退去的时候,活动水闸会于15分钟之内回到之前在海底的位置。由此,威尼斯可以免受海水涨潮的威胁。
乔瓦尼相信,“摩西工程”可以挽救威尼斯于消亡之中。20多年来,他一直与左翼及环保主义者论战,后两者认为,此项工程造价太高,而且又不利于环保。“摩西工程”由意大利政府支付资金,不过没有人在意资金从何而来。“这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一家新闻杂志曾这样描述,“我们不知道这项工程是否会成功,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开拓进取。”
这项工程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是,这座防护墙不能让威尼斯一劳永逸永远免于洪水的威胁。在过去的100年中,威尼斯已经下沉了23厘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预测,到2100年亚得里亚海泻湖水位将上升50厘米。如果预言成真的话,那么整座城市一年将有250天在水下度过。那时,威尼斯将变成因气候变化而消亡的最有名案例,“摩西工程”的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该工程将在未来100年内发挥重要作用,然后我们将掀开新的一页。”乔瓦尼说,尽管很多批评者建议成立一个由知名人士组成的专家小组,商讨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但是终究没人能挺身而出。
逃离威尼斯
事实上,也有很多人不赞成乔瓦尼的看法,马特奥·沙奇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摩西工程”并不会起很大作用,外部的钢铁城墙甚至会对威尼斯城内造成影响。在沙奇眼中,威尼斯面临着比洪水更为严重的威胁。
沙奇是贡多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正努力阻止威尼斯变成一座虚无缥缈的城市。站在里亚托桥上,40岁的沙奇穿着皮革裤子,一身骑车人的打扮。他曾建立一个专门的店面,向人们展示威尼斯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并用鲜红的数字来显示威尼斯的人口总数。现在,威尼斯的人口已经逼近红线,只有59520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缩小。
沙奇也曾从威尼斯逃离。那时的他生活在梅斯特,有一辆小汽车,并且在大陆从来没有湿过鞋,过得很舒服。三年前,他又重回威尼斯宁静的Cannaregio区,经营了一家三星级酒店。他说,是负罪感让自己做出重回威尼斯的举动,当然也为了两岁女儿的未来。这个城市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沙奇的收入全都来源于每年为威尼斯贡献15亿欧元的各地游客。在他眼里,很多游客来威尼斯是为了举行一场浪漫的婚礼,只需4200欧元,而且还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播婚礼全程。
在沙奇看来,威尼斯面临的窘境根本原因不能归咎于游客,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那些无能的城市规划者。他抱怨这座城市正在卖掉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当地居民的房租也在不断上涨。更要命的是,当地政府不断出台法律为各地游客的吃住提供税收优惠,这无疑会加剧本地人的流失和导致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沙奇正在努力为本地居民争取税收优惠,当然他更希望看到政府对来威尼斯安营扎寨的游轮进行限制。现在,每年有500多艘游轮停靠在威尼斯周边,而一艘油轮排放的尾气就相当于15000辆汽车,威尼斯面临的环境威胁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尼斯的旅游困境也逐渐凸显。在欧洲玻璃艺术发源地之一的穆拉诺岛,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亚洲的游客前来参观,本国的导游把他们带到特定的酒店,然后他们会购买一些玻璃器皿之类的纪念品。事实上,大部分的器皿都是中国制造,只有很小一部分出自穆拉诺岛本土。游客们带着相机到运河和当地酒吧拍照留念,而穆拉诺岛失业的渔民和玻璃制品商只能无奈地喝酒发泄怨气。
在沙奇眼里,穆拉诺岛已经接近消失了,他不想看到整个威尼斯都重蹈覆辙。所以在2月下旬的一次狂欢游行中,沙奇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名印第安人,以此表达对保持传统的无限向往。“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我希望他们能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过去的时光
任何想要了解威尼斯的人,最好都要去拜访下阿尔维奥和加布瑞拉,这两位年龄分别为66岁和64岁的威尼斯老人,用黑白照片的形式记录了威尼斯变迁史,照片塞满了好几个纸箱。
小时候,阿尔维奥很想成为一名水手,但长大后却成为了威尼斯水上公共巴士的售票员。在这之后的15年中,他走遍了大运河的上上下下几乎所有地方,并且经常看到纽约现代艺术收藏家佩吉·古根海姆戴着镶满钻石的太阳镜,在自己的豪华公寓里悠闲地享受日光浴。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阿尔维奥认为古根海姆是一个很普通的吝啬鬼,甚至借给这位著名的收藏家50里拉(意大利货币)去买大运河的入场券。但阿尔维奥说他很高兴,因为他喜欢像古根海姆这样古怪的外国人。
后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日本人和东欧人开始出现。慢慢地,阿尔维奥开始厌烦络绎不绝的游客向他打听威尼斯公园晚上什么时候关闭,以及渡轮什么时候会把他们带到大剧院。最终,阿尔维奥发现自己的城市正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当地的一名记者教会他如何拍照之后,阿尔维奥和妻子加布瑞拉开始用相机记录这座城市的变化。20年来,他们一共拍摄了5000多张照片,不过只拍完了威尼斯的两个街区。突然有一天,醒来后的他们,蓦然发现自己正在逐渐老去。
于是,面对这些照片,阿尔维奥的眼泪夺眶而出,妻子不好意思地把滴在桌子上的眼泪擦拭干净。他们已经没有了熟识的邻居—十个里面有八个是外国人,而且终日不在城内。阿尔维奥的儿子在意大利本土大陆生活,永远也不想再回来。
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居民们正在不断离去,只留下汹涌的潮水和退潮后零星稀落的石头还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留下脚印。这不仅仅是威尼斯面临的问题,佛罗伦萨、罗马、布拉格、伊比沙岛和马略卡岛都面临同样的困境。
也许,死亡只不过是威尼斯传奇的一部分。英国艺术史家约翰·罗斯金在1852年曾预言威尼斯总督府只会存在五年。现在,闪光灯依然在这座建筑前闪来闪去,尽管有时一半的建筑被淹没在水下,但它依然屹立不倒。不过,威尼斯也许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城市都有改造自己的必要,仍然认为建筑会屹立不倒的看法纯粹是一场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那些认为来到威尼斯可以逃避现代化弊病的想法更是无稽之谈。
“非买勿进”
55岁的德国教授沃尔夫冈·西伯认为,威尼斯是旧大陆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一个愿意通过自己的改变而为其他古老城市提供经验的实验室。西伯站在有几千年历史的叹息桥上,桥的周围贴满了宝格丽珠宝、保险公司以及牛仔裤的巨幅海报。游客们在海报前不断合影,然后悠闲走进写有“非买勿进”字样的纪念品商店。在西伯看来,“非买勿进”的字样囊括了整个威尼斯的现状。
眼下,西伯正在启动“移民城”研究项目,他的学生们到处搜集威尼斯的明信片。“威尼斯是全欧洲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聚集,还有成千上万的移民也在不断涌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或许只能在这里生活20年。”很多地方的现状都印证了西伯的论断:俄罗斯游客在街头交口称赞这里有“真正的意大利面”,但事实上为他们提供面食的却是孟加拉人;看到有中国游客到来的时候,器皿卖家们赶紧扯掉贴在上面的“中国制造”标签……
“试图拯救威尼斯是一种感性的胡说八道,就像试图阻止历史进程一样困难。”西伯说,“无论是“摩西工程”还是常住居民计划,都不能拯救威尼斯,它成为纯粹购物天堂的结局已经不可挽救地到来了——即便很多货物是假的。”
威尼斯影子经济泡沫的始作俑者是那些从世界各地而来的商家卖主,莫莫就是其中之一。28岁的莫莫高高瘦瘦,来自塞内加尔的达喀尔,是威尼斯卖主大军中的新进一员。他在达涅利一家豪华酒店前摆摊,眼珠不停转来转去。做他这种工作,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巡查人员出现,他就得用一条白布匆忙收起摊前的假冒古奇、普拉达、芬迪、香奈儿商品,撒开脚步狂奔而去。
像莫莫这样的不法商贩数不胜数。现在,威尼斯已经变成了一个角斗场。想当初,莫莫的哥哥是从海上偷渡而来,结果被军事巡逻人员捕获,并被遣返回国。在那艘偷渡的船上,满眼尽是偷渡者的尸体。而莫莫则吸取了哥哥的教训,在护照上伪造了德国大使馆的签证,堂而皇之地乘飞机而来。莫莫会五种语言,有大学学位,在他的国家,威尼斯是白人们享乐的天堂。现在,他的小弟弟一直在问他:“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偷渡到威尼斯去?”
莫莫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在里亚托、圣马可广场和叹息桥的三角地带,他每天都通过卫星与远在非洲的家人通话,他所用的笔记本电脑还是从当地一家中国经销商那里购买的。不过,莫莫不会一直有好运相伴,终于有一天被意大利警方逮捕,并限令在五日之内离境。但是随后,他又偷偷躲了起来。莫莫说,其实他很想回塞内加尔,但是无奈得承担起独自养活家里九口人的重任。在威尼斯,他可以每月往家里汇2000欧元回去,而一旦回到塞内加尔,莫莫一家人的苦日子将没有尽头。
逃离之后,莫莫继续他的摆摊生涯,在每天九小时的工作中,他平均转移八次摆摊地点,以此来逃避警察的追捕。一天,两名南非女性在他的摊前看了好久。“你们从哪里来?”莫莫问。“非洲。”听到两名妇女的回答后,莫莫爽快地回应:“我也是。”最终,两名女性买了一拉杆箱的假冒芬迪产品,随后向码头走去。
就在码头的船舶开始启动的时候,阿尔维奥家里的窗户开始一阵剧烈的震动,船舶发动机干扰了广播频率,电视机画面也出现短暂的停滞。在城市的另一端,酒店老板沙奇正打电话向人口登记处查询威尼斯最新的人口数字。接下来的一天,他在自己的店面将那个显眼的数字改成了59514——比前一周又少了6人。沙奇从箱子里取出那套他心爱的印第安人服饰,静静呆坐,等待下一次狂欢活动的到来。
远处,船舶发出的汽笛声依然若隐若现,像是起帆远航吹响的号角,也像是为这座小城吹响的末日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