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瞿振元,校长陈章良。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54年,国务院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1984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百年风雨,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着重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研究,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农大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在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学校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迈进。
孙其信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1987年获博士学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五四奖章”、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小麦耐热性及其遗传研究、小麦抗病分子标记定位、小麦基因组研究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14篇。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学部副主任,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科学通报》特约审稿人,《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编委等职。
彭友良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农林生物学系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化学。现研究方向为分子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植物防卫反应的分子机理及其功能基因组、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功能基因组。近5年内,分别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近20个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李宁教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USDA科技创新项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育种公司PIC合同研究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学术奖励3次。2002年为欧盟第5框架计划PiGBioDivII项目负责人(coordinator)。2000年、2001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个人”、5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6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农业部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一等奖基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国家级发明专利11项。
王学臣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及分子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环境与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近年来主要从事植物逆境信号转导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气孔运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抗逆、节水农业的研究。在PNAS、Plant Physi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报专利1项。
巩志忠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生物学院院长。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在水稻及拟南芥中同步高表达拟南芥抗盐基因SOS1、SOS2、 SOS3、NHX1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ros1突变体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ROS1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等。近5年在Cell、PNAS、Plant Cell、Dev Cell、Genes & Dev、J of Bio Chem、Plant Physi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7篇,获得国际专利3项。
李德发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分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才,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首席学术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博士后。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收录文章52篇,SCI文章统计被他人引用150余次。分别荣获1999和2000年度SCI收录论文数全国农学类第一名。作为主持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专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主持“十五”攻关课题——畜禽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54年,国务院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1984年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历经百年风雨,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三农”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着重开展具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研究,生物与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农大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在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华诞来临之际,学校制定并正在实施整体发展规划,以改革和发展为主旋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校园建设,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迈进。
孙其信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1987年获博士学位。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五四奖章”、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小麦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小麦耐热性及其遗传研究、小麦抗病分子标记定位、小麦基因组研究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14篇。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学部副主任,北京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科学通报》特约审稿人,《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编委等职。
彭友良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3月,日本京都大学农林生物学系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化学。现研究方向为分子植物病理学,主要包括植物防卫反应的分子机理及其功能基因组、病原物致病性及其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功能基因组。近5年内,分别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863”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近20个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李宁教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生物领域重大研究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攻关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美国USDA科技创新项目、中法科技合作项目、中德科技合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猪育种公司PIC合同研究项目等10余项。先后获得国际学术组织颁发的学术奖励3次。2002年为欧盟第5框架计划PiGBioDivII项目负责人(coordinator)。2000年、2001年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先进个人”、5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6thWCGALP“青年科学家奖”、“首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农业部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一等奖基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国家级发明专利11项。
王学臣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1999年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作物抗逆性与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生理及分子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现兼任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环境与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6项。近年来主要从事植物逆境信号转导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气孔运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抗逆、节水农业的研究。在PNAS、Plant Physiology、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报专利1项。
巩志忠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生物学院院长。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有:在水稻及拟南芥中同步高表达拟南芥抗盐基因SOS1、SOS2、 SOS3、NHX1对植物抗盐性的影响;拟南芥盐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干旱敏感突变体的筛选、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拟南芥ros1突变体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ROS1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等。近5年在Cell、PNAS、Plant Cell、Dev Cell、Genes & Dev、J of Bio Chem、Plant Physiol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7篇,获得国际专利3项。
李德发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分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动物科技学院院长。曾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才,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首席学术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优秀博士后。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主任,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收录文章52篇,SCI文章统计被他人引用150余次。分别荣获1999和2000年度SCI收录论文数全国农学类第一名。作为主持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专题,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主持“十五”攻关课题——畜禽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