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是图书书稿的著述者,是出版的源头,是图书出版流程作业执行的第一人。整合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和愿望,根据已有的资源条件挖掘和发现潜在的功能性因素,进行相关优化,追求放大性叠加的一种综合性积极思维。对作者队伍进行任何形式地构建和梳理,对于图书出版来说,都有奠定基础的重要意义。
整合作者队伍,稳定图书结构
图书结构,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某种程度就是企业的产品结构和选题范围,体现出出版企业的经营思路、运作方式和品牌特色,是一种整体形象在市场中展示。一般来说,图书结构的形成既有新闻出版总署的计划因素决定的出版范围,也有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出版领域,其中主要是作者队伍和发行市场两个资源因素,而作者资源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作者是内容提供的责任者,具有多重开发性,决定了其源头地位,离开了作者队伍的图书结构是一纸空文。对作者队伍的梳理和整合可以说是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图书结构的重要措施。
整合作者资源,扩大作者队伍
扩大作者队伍一般来说有内涵式和外延式。所谓内涵式,就是根据已有的条件对事物本身的内部系统进行梳理和激活,从而强化其相关功能;所谓外延式,就是根据已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对事物外部环境相关有利的因素作以吸纳和兼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整合编辑的作者资源。这是一种内涵式整合,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单位内部的信息不流通,使得编辑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情况。编辑各自联系各自的作者,缺乏横向联系与沟通,极大地削弱了编辑的组稿力量,导致有的选题找不到合适的作者,使得选题流产;有的编辑选题不成熟,浪费了作者资源,形成了一种内部滞耗而增加成本,不利于发挥出版单位整体综合效能。对编辑的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统筹规划选题,促进团队协作。
整合作者自身拥有的作者资源。一个在某学科或某领域有分量的作者,凭借影响力,其周围往往凝集了一批该领域优秀的潜在作者。整合作者本身拥有的作者资源,是外延式扩大作者队伍的重要途径,是一种相近整合,由于相似性极强,且有具体可参照的借鉴物存在,其整合的安全可靠性较大。
整合作者创作力,提高书稿质量
书稿质量的高低,索本求源,是作者创作力问题,由作者的态度和能力决定的。新时期的出版环境下,由于时代发展使得作者的创作具有时代的特征,对其创作力的整合可以说是体现内容产业优势的关键。
整合作者良好的创作态度,提升文本的价值。时下书稿质量滑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不端正的科研态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创作态度不端,需要下大力去杜绝和扶正,通过传递出版法规和道德荣辱感以及经济益损等信息,以直率或隐蔽的方式去说服或宣传,打破作者原有的对写作不端的认知心理,使其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进行著述和编撰,以出版的优质文化服务为动力,消除一些不良的写作习惯。整合作者良好的创作态度是书稿质量的根本保障,是真正意义上对出版源头的把握。
整合作者良好的编辑意识,形成劳动型节约。作者的编辑意识,主要是指图书的规范意识。近年来,国内不少出版单位纷纷实行编辑加工与选题组稿分离,以提升出版速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因加工编辑没有参加选题组稿工作,书稿质量把关十分被动,致使一些没有达到出版规范的书稿往往因时间关系而将就了事。这就需要在组稿时,给作者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强化作者的规范意识。作者的编辑意识,是出版流程作业中的链接点,整合这种意识是加强环节出版通畅的重要手段。
整合作者的营销意识,强化图书市场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作者对书稿内容特色、读者对象的针对性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把握,甚至有些作者本身就潜在一些读者群,将作者再次嫁接地应用于图书的营销推广,是强化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因子。
将作者整合应用于高校教材和行业培训类图书的宣传营销。高校教材和行业培训类图书读者对象比较集中,系统发行性比较强,且这类图书的作者一般都是科任老师或行业培训者,其背后有潜在的学生读者和受培训对象。于是,一些出版单位请作者自己出面,在同事、同行面前介绍、推广自己编写的教材,效果非常好。
将作者整合应用于社科类图书的宣传营销。社科类图书的读者群比较分散,但可以利用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追捧心理以及作者本身具有的亲和力,进行文字、声音、图像式的媒介宣传,也可以联手作者进行游走式的活动宣传。
整合作者队伍,稳定图书结构
图书结构,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某种程度就是企业的产品结构和选题范围,体现出出版企业的经营思路、运作方式和品牌特色,是一种整体形象在市场中展示。一般来说,图书结构的形成既有新闻出版总署的计划因素决定的出版范围,也有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出版领域,其中主要是作者队伍和发行市场两个资源因素,而作者资源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作者是内容提供的责任者,具有多重开发性,决定了其源头地位,离开了作者队伍的图书结构是一纸空文。对作者队伍的梳理和整合可以说是制订具有可操作性图书结构的重要措施。
整合作者资源,扩大作者队伍
扩大作者队伍一般来说有内涵式和外延式。所谓内涵式,就是根据已有的条件对事物本身的内部系统进行梳理和激活,从而强化其相关功能;所谓外延式,就是根据已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对事物外部环境相关有利的因素作以吸纳和兼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整合编辑的作者资源。这是一种内涵式整合,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单位内部的信息不流通,使得编辑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情况。编辑各自联系各自的作者,缺乏横向联系与沟通,极大地削弱了编辑的组稿力量,导致有的选题找不到合适的作者,使得选题流产;有的编辑选题不成熟,浪费了作者资源,形成了一种内部滞耗而增加成本,不利于发挥出版单位整体综合效能。对编辑的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统筹规划选题,促进团队协作。
整合作者自身拥有的作者资源。一个在某学科或某领域有分量的作者,凭借影响力,其周围往往凝集了一批该领域优秀的潜在作者。整合作者本身拥有的作者资源,是外延式扩大作者队伍的重要途径,是一种相近整合,由于相似性极强,且有具体可参照的借鉴物存在,其整合的安全可靠性较大。
整合作者创作力,提高书稿质量
书稿质量的高低,索本求源,是作者创作力问题,由作者的态度和能力决定的。新时期的出版环境下,由于时代发展使得作者的创作具有时代的特征,对其创作力的整合可以说是体现内容产业优势的关键。
整合作者良好的创作态度,提升文本的价值。时下书稿质量滑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主要是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不端正的科研态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创作态度不端,需要下大力去杜绝和扶正,通过传递出版法规和道德荣辱感以及经济益损等信息,以直率或隐蔽的方式去说服或宣传,打破作者原有的对写作不端的认知心理,使其在文本创作过程中,以严谨和科学的态度进行著述和编撰,以出版的优质文化服务为动力,消除一些不良的写作习惯。整合作者良好的创作态度是书稿质量的根本保障,是真正意义上对出版源头的把握。
整合作者良好的编辑意识,形成劳动型节约。作者的编辑意识,主要是指图书的规范意识。近年来,国内不少出版单位纷纷实行编辑加工与选题组稿分离,以提升出版速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常因加工编辑没有参加选题组稿工作,书稿质量把关十分被动,致使一些没有达到出版规范的书稿往往因时间关系而将就了事。这就需要在组稿时,给作者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强化作者的规范意识。作者的编辑意识,是出版流程作业中的链接点,整合这种意识是加强环节出版通畅的重要手段。
整合作者的营销意识,强化图书市场
在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作者对书稿内容特色、读者对象的针对性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把握,甚至有些作者本身就潜在一些读者群,将作者再次嫁接地应用于图书的营销推广,是强化图书市场的一个重要因子。
将作者整合应用于高校教材和行业培训类图书的宣传营销。高校教材和行业培训类图书读者对象比较集中,系统发行性比较强,且这类图书的作者一般都是科任老师或行业培训者,其背后有潜在的学生读者和受培训对象。于是,一些出版单位请作者自己出面,在同事、同行面前介绍、推广自己编写的教材,效果非常好。
将作者整合应用于社科类图书的宣传营销。社科类图书的读者群比较分散,但可以利用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追捧心理以及作者本身具有的亲和力,进行文字、声音、图像式的媒介宣传,也可以联手作者进行游走式的活动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