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丽江古城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以其丰富的资源以及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旅游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为迅速。但是丽江古城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民族文化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如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便成为了当下讨论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丽江古城旅游业及传统文化的概况,分析了丽江古城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最后通过分析提出了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为丽江古城如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丽江古城;旅游;保护;传承
引言
丽江古城坐落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业的兴盛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传统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与破坏。传统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见证,民族文化的消退也使得丽江古城失去了其韵味,因此,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变成了丽江古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丽江古城概况
1.1旅游业发展概况
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始建于宋末元初的13世纪后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海拔大约2400米,全城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是由白沙、束河、大研三个古镇共同组成的云南特色文化古城统称。古城充分體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城市中没有规规矩矩、排列有序的街道,也没有守备森严的城墙,而是以周围的三坐山为屏障,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丽江古城于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业随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丽江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2011年, 丽江古城被评选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又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市,着力打造文化硅谷”。丽江游客接待量从1995年的84.5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4643.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1995年的3.3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8年的998.45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丽江支柱性产业。
1.2传统文化概况
丽江古城的少数民族主要以纳西族为主,世世代代的纳西族在古城内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不断的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1)民族服饰。在纳西族的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为“七星羊皮”披肩。羊皮披肩之上两枚较大的圆盘分别代表日、月,而七枚稍小的圆盘代表星辰,意味着纳西族妇女“肩负日月,背负繁星”的辛勤劳作,以颂扬纳西族妇女起早摸黑辛勤劳动的美德,由7枚小圆盘中心下垂的14根皮细线,则表示日月星辰放射出的光芒,寓光明温暖之意。纳西族服饰与其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民族识别的标识性以及民族认同的符号性,同时也体现了纳西族民众的审美与价值观。
(2) 民居建筑。丽江古城的民族建筑,受汉族、白族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以土木结构为主传统民居格式。三坊一照壁的三面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房屋。在“三坊一照壁”中的三坊即是正房一坊、左厢房、右厢房两坊、再加上正房对面的一个照壁, 这些共组合而围成一个三合院。“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坊相对独立的房屋围合成一个四合院, 院中不建照壁。 其中“四坊”即是正房、下房、左厢房、右厢房四坊, 四坊多为三间二层, 厢房和下房也有一层的, 这四个房屋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3)语言文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民族语言为纳西语,使用的文字为东巴文字。纳西族的传统文字东巴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且东巴文字在丽江古城中也比较常见,或存在在民居建筑之上,或出现在商店的手工艺品之中。而用东巴文字记录纳西族历史的东巴古籍文献也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之中。据专家考证,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分析
2.1民族文化“符号化”现象严重
旅游的“符号化”就是旅游符号的表象化,它将旅游的行为与过程简单看作一种形式,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场景被简单看作一个表演舞台,旅游的一切内涵,特别是文化内涵被符号化、表象化,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著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丽江古城旅游业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在丽江古城的体现却变得越来越符号化、表象化,失去了文化本身内在的精神与含义。古城内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作为文化产品出售的商品也不计其数,但是绝大多数所谓的文化产品只是在产品外侧印有几个东巴象形文字或者纳西族的民族图案,如:刻有东巴象形文字的手工艺品、印有纳西族元素的服饰以及各种纪念品等等。这些文化产品只是将纳西族的文化以一种符号或表象的方式成呈现了出来,并没有对纳西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弘扬。而文化的“符号化”最终会致使丽江古城的文化元素对游客失去吸引力,同时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2民族文化继承者后继乏人
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旅游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文化却正在慢慢的消失,表现最为明显的为纳西语以及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外来游客不断增多,为了与游客进行更好的交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地民众纷纷开始学习汉语,逐渐摒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现如今,许多青少年以及年轻的纳西族民众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已经开始用汉语交流,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对纳西语逐渐缺少了认识与了解。对于东巴象形文字而言,能够了解或认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专门从事此项事业的人才会对此有所了解。近年来,虽然设立了传承人制度,但是绝大多数的传承人都较为年长,并且传承者数量也相对较少,很难真正的起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 2.3民族文化原真性缺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丽江古城的游客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熙熙攘攘的游客致使原本安静的古城变得逐渐“嘈杂”起来,外地商人通过租房也开始在古城内从事商业活动,现在居住在古城内的基本都是“驻客”——外地商人。虽然这些“驻客”会穿着纳西族服装,有的还说着纳西语,甚至还会进行纳西族的文化活动,但是如此一來却使得纳西族文化蒙上了一层利益的面纱,使得纳西族文化缺少了其原真性,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韵味。
2.4民族文化逐渐“涵化”
涵化是具有不同文化元素的不同文化群体,在持续的文化接触过程中,导致不同文化的原有文化变化。文化的“涵化”是目前旅游目的地较为普遍的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丽江古城与外界的联系变得逐渐密切开来,在与其他民族进行联系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也在发生着交流与融合。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本民族文化会不自觉得发生着变化。在丽江旅游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纳西族语言文字、服饰、民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涵化”也日渐明显。因此,如何避免纳西族原有的民族文化逐渐“涵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难题。
3.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研究
3.1提升纳西族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要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要与文化紧密相连,积极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因此,首先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针对纳西族民族文化不断“涵化”的现象,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加强对纳西族民众的教育与引导,在文化交流中,引导纳西族民众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培养丽江古城纳西族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减少外来文化对其造成的冲击。
3.2设置文化核心区,增强民族文化原真性
为了避免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重蹈大研古镇开发的覆辙,应该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在束河和白沙两个古镇尽可能得以尽可能的保留。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两地设置文化核心区以及文化缓冲区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适当减少游客的进入,减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以保留束河和白沙两地纳西族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在维持纳西族民众正常生活不受打扰的基础上,减少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原住民的外迁。对于因设置文化核心区和缓冲区而对当地民众造成的收入减少等问题,可以通过旅游经济收入补贴给束河和白沙古镇的居民,以补偿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的贡献。
3.3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古城内的民族文化逐渐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古城内随处可见的带有东巴象形文字或纳西族民族元素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服饰等都被商贩当成“文化产品”来售卖,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失去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民族文化逐渐被表象化、符号化。因此,为了解决民族文化符号化的现象,应该鼓励并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结合,真正做到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纳西古乐等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当中去,让游客真正了解纳西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促进纳西族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4.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
针对当前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传承人缺乏和断代的情况,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和保护。首先,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开发有关纳西族文化的地方课程,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纳西古乐等文化内容融入地方、校本课程中去,努力把课程“搬上”讲台,并列入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此措施加强当地青少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其次,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古月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加大对纳西民族的文化普及,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后,出台更多惠及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相关政策,激励当地民众从事文化传承的工作。
4.小结
丽江古城的文化是由纳西族先民创造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是支撑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更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和传承好丽江古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丽江古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应该举全民之力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讯作者:桑彬彬
参考文献
[1]李丽蓉.浅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当代经济,2012,(04):34-35.
[2]撒露莎.论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纳西族服饰为例[J].服饰导刊,2012,(02):82-83.
[3][4]杨峥峥,李晶源.丽江纳西族住屋形式与门窗木雕装饰艺术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05):122-123.
[5]毕丽芳,薛华菊,王薇.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2017,16(06):56-62.
[6]陈玉婷.论云南特色小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丽江为例[J].新闻传播,2019,(14):39-40.
[7]杨常宝,吴秀青.文化涵化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J].经济研究导论,2018,(26):194-195.
[8]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9]沈壮海.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9):32-38.
[10]周靖翔,和爱军.论全球化背景下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6(03):138-141.
基金项目:2017年度云南省哲社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2017YB11。
作者简介:吴庆娥(199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服务。
通讯作者:桑彬彬(1982-),女,湖南岳阳人,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旅游服务教育研究。
【关键词】丽江古城;旅游;保护;传承
引言
丽江古城坐落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游客。旅游业的兴盛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在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传统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与破坏。传统民族文化是丽江古城的灵魂,是其历史文化的沉淀与见证,民族文化的消退也使得丽江古城失去了其韵味,因此,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寻求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二者之间的平衡变成了丽江古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丽江古城概况
1.1旅游业发展概况
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始建于宋末元初的13世纪后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海拔大约2400米,全城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是由白沙、束河、大研三个古镇共同组成的云南特色文化古城统称。古城充分體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城市中没有规规矩矩、排列有序的街道,也没有守备森严的城墙,而是以周围的三坐山为屏障,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丽江古城于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业随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丽江提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2011年, 丽江古城被评选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又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市,着力打造文化硅谷”。丽江游客接待量从1995年的84.5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4643.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1995年的3.3 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8年的998.45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丽江支柱性产业。
1.2传统文化概况
丽江古城的少数民族主要以纳西族为主,世世代代的纳西族在古城内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不断的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1)民族服饰。在纳西族的服饰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为“七星羊皮”披肩。羊皮披肩之上两枚较大的圆盘分别代表日、月,而七枚稍小的圆盘代表星辰,意味着纳西族妇女“肩负日月,背负繁星”的辛勤劳作,以颂扬纳西族妇女起早摸黑辛勤劳动的美德,由7枚小圆盘中心下垂的14根皮细线,则表示日月星辰放射出的光芒,寓光明温暖之意。纳西族服饰与其民族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民族识别的标识性以及民族认同的符号性,同时也体现了纳西族民众的审美与价值观。
(2) 民居建筑。丽江古城的民族建筑,受汉族、白族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以土木结构为主传统民居格式。三坊一照壁的三面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房屋。在“三坊一照壁”中的三坊即是正房一坊、左厢房、右厢房两坊、再加上正房对面的一个照壁, 这些共组合而围成一个三合院。“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族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坊相对独立的房屋围合成一个四合院, 院中不建照壁。 其中“四坊”即是正房、下房、左厢房、右厢房四坊, 四坊多为三间二层, 厢房和下房也有一层的, 这四个房屋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
(3)语言文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民族语言为纳西语,使用的文字为东巴文字。纳西族的传统文字东巴文字至今仍在使用,且东巴文字在丽江古城中也比较常见,或存在在民居建筑之上,或出现在商店的手工艺品之中。而用东巴文字记录纳西族历史的东巴古籍文献也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之中。据专家考证,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2.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分析
2.1民族文化“符号化”现象严重
旅游的“符号化”就是旅游符号的表象化,它将旅游的行为与过程简单看作一种形式,而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场景被简单看作一个表演舞台,旅游的一切内涵,特别是文化内涵被符号化、表象化,文化的内在精神被忽略。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而著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丽江古城旅游业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在丽江古城的体现却变得越来越符号化、表象化,失去了文化本身内在的精神与含义。古城内的商品琳琅满目,而作为文化产品出售的商品也不计其数,但是绝大多数所谓的文化产品只是在产品外侧印有几个东巴象形文字或者纳西族的民族图案,如:刻有东巴象形文字的手工艺品、印有纳西族元素的服饰以及各种纪念品等等。这些文化产品只是将纳西族的文化以一种符号或表象的方式成呈现了出来,并没有对纳西族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弘扬。而文化的“符号化”最终会致使丽江古城的文化元素对游客失去吸引力,同时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2民族文化继承者后继乏人
纳西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旅游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文化却正在慢慢的消失,表现最为明显的为纳西语以及东巴象形文字。纳西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外来游客不断增多,为了与游客进行更好的交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地民众纷纷开始学习汉语,逐渐摒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现如今,许多青少年以及年轻的纳西族民众在日常的生活中都已经开始用汉语交流,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因此对纳西语逐渐缺少了认识与了解。对于东巴象形文字而言,能够了解或认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都是专门从事此项事业的人才会对此有所了解。近年来,虽然设立了传承人制度,但是绝大多数的传承人都较为年长,并且传承者数量也相对较少,很难真正的起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 2.3民族文化原真性缺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丽江古城的游客人数也在不断增多,熙熙攘攘的游客致使原本安静的古城变得逐渐“嘈杂”起来,外地商人通过租房也开始在古城内从事商业活动,现在居住在古城内的基本都是“驻客”——外地商人。虽然这些“驻客”会穿着纳西族服装,有的还说着纳西语,甚至还会进行纳西族的文化活动,但是如此一來却使得纳西族文化蒙上了一层利益的面纱,使得纳西族文化缺少了其原真性,失去了原本的文化韵味。
2.4民族文化逐渐“涵化”
涵化是具有不同文化元素的不同文化群体,在持续的文化接触过程中,导致不同文化的原有文化变化。文化的“涵化”是目前旅游目的地较为普遍的问题。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丽江古城与外界的联系变得逐渐密切开来,在与其他民族进行联系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也在发生着交流与融合。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本民族文化会不自觉得发生着变化。在丽江旅游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纳西族语言文字、服饰、民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涵化”也日渐明显。因此,如何避免纳西族原有的民族文化逐渐“涵化”,是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难题。
3.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研究
3.1提升纳西族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要促进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要与文化紧密相连,积极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因此,首先要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针对纳西族民族文化不断“涵化”的现象,当地有关部门要积极加强对纳西族民众的教育与引导,在文化交流中,引导纳西族民众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积极培养丽江古城纳西族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减少外来文化对其造成的冲击。
3.2设置文化核心区,增强民族文化原真性
为了避免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重蹈大研古镇开发的覆辙,应该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在束河和白沙两个古镇尽可能得以尽可能的保留。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在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两地设置文化核心区以及文化缓冲区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原真性。适当减少游客的进入,减少对民族文化的破坏,以保留束河和白沙两地纳西族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在维持纳西族民众正常生活不受打扰的基础上,减少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原住民的外迁。对于因设置文化核心区和缓冲区而对当地民众造成的收入减少等问题,可以通过旅游经济收入补贴给束河和白沙古镇的居民,以补偿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的贡献。
3.3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古城内的民族文化逐渐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古城内随处可见的带有东巴象形文字或纳西族民族元素的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服饰等都被商贩当成“文化产品”来售卖,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失去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得其民族文化逐渐被表象化、符号化。因此,为了解决民族文化符号化的现象,应该鼓励并支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相结合,真正做到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纳西古乐等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当中去,让游客真正了解纳西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促进纳西族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4.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积极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
针对当前丽江古城民族文化传承人缺乏和断代的情况,应该积极制定政策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和保护。首先,可以联合教育部门开发有关纳西族文化的地方课程,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民居建筑、民族服饰、纳西古乐等文化内容融入地方、校本课程中去,努力把课程“搬上”讲台,并列入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此措施加强当地青少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其次,应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更多的文化惠民活动,把纳西族的语言文字、古月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各项文化惠民活动加大对纳西民族的文化普及,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最后,出台更多惠及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相关政策,激励当地民众从事文化传承的工作。
4.小结
丽江古城的文化是由纳西族先民创造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是支撑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更是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和传承好丽江古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丽江古城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应该举全民之力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讯作者:桑彬彬
参考文献
[1]李丽蓉.浅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当代经济,2012,(04):34-35.
[2]撒露莎.论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纳西族服饰为例[J].服饰导刊,2012,(02):82-83.
[3][4]杨峥峥,李晶源.丽江纳西族住屋形式与门窗木雕装饰艺术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05):122-123.
[5]毕丽芳,薛华菊,王薇.大理、丽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山西 农业大学学报,2017,16(06):56-62.
[6]陈玉婷.论云南特色小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丽江为例[J].新闻传播,2019,(14):39-40.
[7]杨常宝,吴秀青.文化涵化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为例[J].经济研究导论,2018,(26):194-195.
[8]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9]沈壮海.新中国70年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9):32-38.
[10]周靖翔,和爱军.论全球化背景下丽江市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6(03):138-141.
基金项目:2017年度云南省哲社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2017YB11。
作者简介:吴庆娥(199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服务。
通讯作者:桑彬彬(1982-),女,湖南岳阳人,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旅游服务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