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明绘画疗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特点优势,论述绘画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方法,并提出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更好地开展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绘画疗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96-03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个体通过绘画形式自由表达情感,并在绘画过程中使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从而达到重建自我、人格整合的心理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学生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心理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自身还不成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中学生不善于或不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又希望能获得关心和理解,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不良行为,比如厌学、考试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易受同伴影响、抗挫折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情绪等。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咨询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
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脑功能一侧化和心理投射象征理论,具体分述如下:
(一)脑功能一侧化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一侧化。大部分人言语功能由左半脑控制。左半脑与逻辑理解、判断推理、运算等活动有关,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分析性。右半球的主导功能是空间和形象思维,对音乐节奏、图形识别、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起主要作用,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和直觉性。绘画等形象思维活动和情绪表达同属于右半球的主导功能。在处理情绪情感、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的心理问题时绘画创作显示出独特优势。
(二)心理投射与象征
心理投射理论是绘画疗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精神分析流派中,投射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者态度无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或者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梦、幻觉、妄想等都可理解为心理投射的产物。
绘画本身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个体在绘画创作时会自然地进行一些联想和回忆,这使绘画具有了象征性。这种象征包容了个体经验,使潜意识直接自我表达,反映深层次的情绪、动机、冲突、价值观等,有时也将早期记忆中被压抑的内容释放。个体的心理冲突越压抑,使用语言将其表达越困难,于是绘画成為可能探索潜意识的一种工具。
二、绘画疗法的特点及优势
使用绘画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学校里,有部分学生是班主任、老师或者家长强制要求来参加心理咨询的,由于本身就有抗拒,对咨询并不配合。绘画创作是心理老师和来访学生一起进行的活动,在咨访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绘画形式降低学生的防御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特别是一些学生被家长或老师说教多次以后,绘画的新颖形式容易打开他们心扉,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
(二)有利于缓和心理冲突和调节负面情绪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之一,能够反映学生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将自己的内心冲突、复杂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中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绘画活动可以有效调节和宣泄学生情绪。学生通过绘画过程的整体布局、涂鸦勾勒、颜色搭配使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使情绪和认知上的冲突得到缓和。同时,绘画收集的信息比一般谈话收集的信息更丰富,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以便心理老师进一步辅导。
(三)有利于提高自我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老师或家长,包括学生自己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对问题的实质作深层认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抽象的心理问题有形化、具体化。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了解内在的自我,释放压抑的自我,重建真实的自我。通过绘画后的交流分享,使学生关注内在、梳理情感、缓解冲突、提高自尊、提高自我认识,从而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绘画疗法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灵活设置绘画活动。绘画活动可以作为一节课的主要活动载体,也可作为一个辅助教学环节。比如,在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辅导课设计《雨中人》《如果奇迹发生》等绘画内容;在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辅导中可以使用《我的自画像》《HTP 房树人》《树木人格图》等内容;在升学适应能力辅导中可以使用《我心目中的学校》《我和我的朋友们》等内容;在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辅导中可使用《生命彩虹》《时间大转盘》等内容。
以初中一年级进行的自我认识《我的自画像》一课为例,具体的教育过程如下:
1.活动导入:观看视频,激活思维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自画像》,请学生分享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所受的启发,从而引出自我认识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用视频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动机。使用一个非常贴切的视频来引出自我概念以及认识自己的方法,为下阶段的活动做准备。
2.主题活动:我画我心,欣赏自我
〖活动准备〗每人一张白纸,彩笔、铅笔若干。
〖活动要求〗让学生画一幅自画像。可以用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来代表自我。自我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的。可以按时间线画: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
〖活动的引导〗(1)使用已有的画作来引导学生寻找积极的向上的自我。(2)老师要参与其中画一幅自画像,并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 3.体验分享:我话我心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和大家分享体验。
〖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引导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将“我”的焦点聚集到未来积极的方向上,让自身获得力量和自信。
(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在团体辅导中,可根据辅导的不同阶段设置绘画流程,个体绘画和团体创作等形式都可以。团体辅导初期可以用让每个团队成员展示自画像的形式来互相认识,以取得“破冰”效果,如《接力绘画》。可以分小组或全体成员一起完成一幅作品,建立互信,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也可以在团体工作阶段集体创作来了解自我的内在,认识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加深对团体和自身的理解。在团体结束阶段,让学生将个体在绘画中的感受和收获分享给其他成员,让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其他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感受、收获、反思和成长,这样效果会很好;或者安排团体创作一幅愿景图,比如,《团队树》《成长手印》等,用于总结和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以笔者在某班级开展的“心理成长营”结束阶段中团体创作《团队树》为例,说明如下:
【活动名称】团队树
1.活动目标:总结活动经验,增强成员间相互支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巩固辅导效果。
工具:2B 铅笔、24 色彩色铅笔、60 cm×80 cm 海报纸、橡皮。
2.实施过程:每位成员选择一种特定颜色的笔,游戏全程只能使用该种颜色作画。告知学生把在本次辅导活动中的感受、理解等画成一棵树。海报纸轮流發给每人,自由作画 1 分钟,然后在领导者的提示下顺时针方向,传给下一位成员,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原来的纸又传回到自己手中为止。如果对作品满意,那么游戏结束;如果对作品不满意那么可继续下一轮绘画。成员轮流分享自己对画的贡献,以及对其他成员添加的绘画作品的感受。
(三)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绘画。心理老师对绘画主题和内容可以不做限制,如《自由涂鸦》《非有利手涂鸦》等;也可以规定绘画主题或给出一部分指定内容让学生绘画,如《HTP 房树人测验》《树木—人格》《自画像》《雨中人》等。
在笔者实际咨询中,使用《树木—人格》图会较多。具体的操作是,准备一张 A4 大小的白纸,2B 铅笔。指导语:“请画一棵树,尽力画好就可以,没有时间限制。”
心理老师通过绘画的画面大小、画面位置、用笔力度、线条特征、树干、树冠、树根、树枝、树叶、果实、对称性、伤疤、所在季节、地平线、附加物以及绘画过程来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在《树木人格》中,如果画面非常大,那么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或外在的防御机制表现;如果画面非常小,那么可能是自我评价较低、拘谨、缺乏安全感等。在绘画的过程中,最先画的部位或者内容是作画者最关注的。如果有很多擦涂的痕迹,那么表明学生可能是有犹豫不决、追求完美、对自我不满、隐藏自我的特质;如果学生用很长时间完成一个简单的绘画内容,那么表明学生对表现真实的自我有顾虑等。
绘画结束,心理老师可通过绘画作品收集学生的成长环境、情感需求、来访动机等一般资料。心理老师还需就绘画动机、绘画的内容、绘画时的状态和情绪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形成有效的治疗策略。
四、运用绘画疗法要注意的事项
(一)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前提
良好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中学生处在青春期,人际关系敏感,良好的咨访关系更显重要。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心理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来访学生,创设支持性的咨询环境。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学生才愿意降低抗拒、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提高咨询治疗的有效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切勿先入为主野蛮分析
绘画过程是学生对自我内心的呈现和情绪的宣泄过程,绘画作品受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绘画的认知态度的影响。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反映。绘画完成后让学生对绘画动机、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激发自我疗愈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心理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学生的作品中,切勿先入为主野蛮分析。
(三)注意绘画疗法的适用性
绘画疗法在个案咨询中,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家长或者班主任要求参加咨询的、有权威人物在场陪同的、对咨询有抗拒的来访学生来说,适用性更强。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绘画疗法的适用性。绘画疗法在处理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的心理问题时具有优势。在对不合理认知、行为障碍、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时,需结合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家庭治疗等其他咨询方法,以提高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需强调不是专业美术课
进行绘画活动之前,为了打消学生顾虑,心理老师需要和学生讲清楚这不是专业美术课,不要求展现绘画功底或技巧,画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即可。团体绘画时特别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相互观看,也不随意评价,要营造良好的作画氛围。
总之,绘画疗法有其自身独特优势,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恰当运用绘画疗法,可为学生更好地表达情绪、了解自我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老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提供了工具,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Lisa B.Moschiai.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丁志龙(1985— ),男,汉族,籍贯河北任县,本科,理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三美学校,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考心理辅导。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绘画疗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96-03
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个体通过绘画形式自由表达情感,并在绘画过程中使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从而达到重建自我、人格整合的心理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学生处于成长中的青春期,生理的急剧变化对心理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自身还不成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中学生不善于或不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同时又希望能获得关心和理解,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不良行为,比如厌学、考试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易受同伴影响、抗挫折能力差、易产生消极情绪等。运用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咨询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
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脑功能一侧化和心理投射象征理论,具体分述如下:
(一)脑功能一侧化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一侧化。大部分人言语功能由左半脑控制。左半脑与逻辑理解、判断推理、运算等活动有关,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和分析性。右半球的主导功能是空间和形象思维,对音乐节奏、图形识别、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起主要作用,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和直觉性。绘画等形象思维活动和情绪表达同属于右半球的主导功能。在处理情绪情感、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的心理问题时绘画创作显示出独特优势。
(二)心理投射与象征
心理投射理论是绘画疗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在精神分析流派中,投射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自身中的品质或者态度无意识地归咎于另一个人,或者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梦、幻觉、妄想等都可理解为心理投射的产物。
绘画本身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性。个体在绘画创作时会自然地进行一些联想和回忆,这使绘画具有了象征性。这种象征包容了个体经验,使潜意识直接自我表达,反映深层次的情绪、动机、冲突、价值观等,有时也将早期记忆中被压抑的内容释放。个体的心理冲突越压抑,使用语言将其表达越困难,于是绘画成為可能探索潜意识的一种工具。
二、绘画疗法的特点及优势
使用绘画疗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在学校里,有部分学生是班主任、老师或者家长强制要求来参加心理咨询的,由于本身就有抗拒,对咨询并不配合。绘画创作是心理老师和来访学生一起进行的活动,在咨访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绘画形式降低学生的防御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特别是一些学生被家长或老师说教多次以后,绘画的新颖形式容易打开他们心扉,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
(二)有利于缓和心理冲突和调节负面情绪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之一,能够反映学生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将自己的内心冲突、复杂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中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绘画活动可以有效调节和宣泄学生情绪。学生通过绘画过程的整体布局、涂鸦勾勒、颜色搭配使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使情绪和认知上的冲突得到缓和。同时,绘画收集的信息比一般谈话收集的信息更丰富,也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以便心理老师进一步辅导。
(三)有利于提高自我认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老师或家长,包括学生自己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没有对问题的实质作深层认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无形、抽象的心理问题有形化、具体化。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了解内在的自我,释放压抑的自我,重建真实的自我。通过绘画后的交流分享,使学生关注内在、梳理情感、缓解冲突、提高自尊、提高自我认识,从而发掘自身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绘画疗法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灵活设置绘画活动。绘画活动可以作为一节课的主要活动载体,也可作为一个辅助教学环节。比如,在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辅导课设计《雨中人》《如果奇迹发生》等绘画内容;在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辅导中可以使用《我的自画像》《HTP 房树人》《树木人格图》等内容;在升学适应能力辅导中可以使用《我心目中的学校》《我和我的朋友们》等内容;在时间管理和生涯规划辅导中可使用《生命彩虹》《时间大转盘》等内容。
以初中一年级进行的自我认识《我的自画像》一课为例,具体的教育过程如下:
1.活动导入:观看视频,激活思维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自画像》,请学生分享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所受的启发,从而引出自我认识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用视频唤醒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动机。使用一个非常贴切的视频来引出自我概念以及认识自己的方法,为下阶段的活动做准备。
2.主题活动:我画我心,欣赏自我
〖活动准备〗每人一张白纸,彩笔、铅笔若干。
〖活动要求〗让学生画一幅自画像。可以用人物、动物、植物、事物等来代表自我。自我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的。可以按时间线画: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
〖活动的引导〗(1)使用已有的画作来引导学生寻找积极的向上的自我。(2)老师要参与其中画一幅自画像,并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 3.体验分享:我话我心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和大家分享体验。
〖设计意图〗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引导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将“我”的焦点聚集到未来积极的方向上,让自身获得力量和自信。
(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在团体辅导中,可根据辅导的不同阶段设置绘画流程,个体绘画和团体创作等形式都可以。团体辅导初期可以用让每个团队成员展示自画像的形式来互相认识,以取得“破冰”效果,如《接力绘画》。可以分小组或全体成员一起完成一幅作品,建立互信,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也可以在团体工作阶段集体创作来了解自我的内在,认识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加深对团体和自身的理解。在团体结束阶段,让学生将个体在绘画中的感受和收获分享给其他成员,让每个成员都能分享到其他成员参加团体活动的感受、收获、反思和成长,这样效果会很好;或者安排团体创作一幅愿景图,比如,《团队树》《成长手印》等,用于总结和巩固团体辅导的效果。以笔者在某班级开展的“心理成长营”结束阶段中团体创作《团队树》为例,说明如下:
【活动名称】团队树
1.活动目标:总结活动经验,增强成员间相互支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巩固辅导效果。
工具:2B 铅笔、24 色彩色铅笔、60 cm×80 cm 海报纸、橡皮。
2.实施过程:每位成员选择一种特定颜色的笔,游戏全程只能使用该种颜色作画。告知学生把在本次辅导活动中的感受、理解等画成一棵树。海报纸轮流發给每人,自由作画 1 分钟,然后在领导者的提示下顺时针方向,传给下一位成员,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原来的纸又传回到自己手中为止。如果对作品满意,那么游戏结束;如果对作品不满意那么可继续下一轮绘画。成员轮流分享自己对画的贡献,以及对其他成员添加的绘画作品的感受。
(三)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学生的个案心理咨询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绘画。心理老师对绘画主题和内容可以不做限制,如《自由涂鸦》《非有利手涂鸦》等;也可以规定绘画主题或给出一部分指定内容让学生绘画,如《HTP 房树人测验》《树木—人格》《自画像》《雨中人》等。
在笔者实际咨询中,使用《树木—人格》图会较多。具体的操作是,准备一张 A4 大小的白纸,2B 铅笔。指导语:“请画一棵树,尽力画好就可以,没有时间限制。”
心理老师通过绘画的画面大小、画面位置、用笔力度、线条特征、树干、树冠、树根、树枝、树叶、果实、对称性、伤疤、所在季节、地平线、附加物以及绘画过程来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在《树木人格》中,如果画面非常大,那么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或外在的防御机制表现;如果画面非常小,那么可能是自我评价较低、拘谨、缺乏安全感等。在绘画的过程中,最先画的部位或者内容是作画者最关注的。如果有很多擦涂的痕迹,那么表明学生可能是有犹豫不决、追求完美、对自我不满、隐藏自我的特质;如果学生用很长时间完成一个简单的绘画内容,那么表明学生对表现真实的自我有顾虑等。
绘画结束,心理老师可通过绘画作品收集学生的成长环境、情感需求、来访动机等一般资料。心理老师还需就绘画动机、绘画的内容、绘画时的状态和情绪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便形成有效的治疗策略。
四、运用绘画疗法要注意的事项
(一)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前提
良好的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中学生处在青春期,人际关系敏感,良好的咨访关系更显重要。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心理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来访学生,创设支持性的咨询环境。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学生才愿意降低抗拒、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提高咨询治疗的有效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切勿先入为主野蛮分析
绘画过程是学生对自我内心的呈现和情绪的宣泄过程,绘画作品受到学生的性格特征、对绘画的认知态度的影响。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是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反映。绘画完成后让学生对绘画动机、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激发自我疗愈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心理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学生的作品中,切勿先入为主野蛮分析。
(三)注意绘画疗法的适用性
绘画疗法在个案咨询中,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家长或者班主任要求参加咨询的、有权威人物在场陪同的、对咨询有抗拒的来访学生来说,适用性更强。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绘画疗法的适用性。绘画疗法在处理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以情绪困扰为主的心理问题时具有优势。在对不合理认知、行为障碍、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时,需结合如认知行为疗法、沙盘游戏、家庭治疗等其他咨询方法,以提高咨询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需强调不是专业美术课
进行绘画活动之前,为了打消学生顾虑,心理老师需要和学生讲清楚这不是专业美术课,不要求展现绘画功底或技巧,画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即可。团体绘画时特别强调的是,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不相互观看,也不随意评价,要营造良好的作画氛围。
总之,绘画疗法有其自身独特优势,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恰当运用绘画疗法,可为学生更好地表达情绪、了解自我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老师了解学生、走近学生提供了工具,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Lisa B.Moschiai.绘画心理治疗:对困难来访者的艺术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丁志龙(1985— ),男,汉族,籍贯河北任县,本科,理学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南宁市三美学校,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考心理辅导。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