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基本的实施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初中数学新课程面世之后,倡导的理念和方法也随之改变,如何将这些理念和方法体现在课堂只上,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多年的实践,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为中心,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展开研究和讨论,试图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供一些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方向而改变。教学课程并非是某类知识的特定载体,也不是固定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它是一种动态的形式,是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经验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科学合理计划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感知、参与实践、体验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为此,新课程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形式,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第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探索适宜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第三,教师和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那么,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上,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呢?
一、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1.学生接受能力强弱不一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平衡的天平上来考虑的。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个班级当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是不一样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有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反馈:虽然都在一个课堂上接受教育,虽然上课时间都是每节课45分钟,然而每位学生所达到的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同样,也有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获得分析应用题的机会有多有少,能够全程参与分析应用题的学生大概只占1/5,而这部分学生基本是那些思维敏捷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大约有3/5的学生能够参与部分分析应用题,这部分学生是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还有大约1/5的学生几乎不能独立参与到分析应用题当中。这一研究解决,直观地反应了在一个班级学生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可以想见,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2.课堂教学密度的设置
无论是哪一门儿课程,课堂的教学实践都是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不够也成为一直以来深受老师诟病的槽点。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真的只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短么?答案似乎不这么简单。45分钟一堂课的标准授课时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以说学生和老师在每堂课上的承受极限可能都是45分钟左右。那么,只有45分钟就无法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内容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还得从课堂教学的效率着手。初中生还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在课堂上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初中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们经常会因为掌管课堂纪律而浪费大量时间,这是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初中生真正对其有兴趣的可谓寥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纪律情况更是不言自明了。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谈及一些明显偏题的话题,以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都准备不足,导致在教学中浪费大量时间。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密度,使学生能在所学的新旧知识中贯通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组合学生学习小组的方式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个体情况,为学生分配组合学习小组,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智力水平不一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性别差异。通过教学实践,有两种组合搭配得到教师们的高票拥戴。
第一,优生差生均衡搭配。对于初中生而言,优生搭配差生的学习小组的组合方式,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搭配方式。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向来是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优生搭配差生的组合方式,恰好将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当然,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教师也有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各个小组的学习水平要保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整体性的把握。同时在这种分配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在优生的带动和示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分层组合方式。相较于初一、初二等几年级的学生而言,初三毕业班学生更适合采用分层搭配的小组组合方式。分层搭配,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将学习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划归为一组。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优势。对于优秀学生而言,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效果,激励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向更高学习水平前进。而对学习一般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在小组的角色也不再是那个受优等生帮助的角色,对他们提升学习自信心有良好的帮助,并且能够保证他们在基础课程上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2.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到兼顾,不会顾此失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和体系,有着整体、全面和宏观的把控。同样,学生如何做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其中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稳固的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把各项知识联系贯通,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此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
3.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数学有非常强的概括性和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在解答数学题时,一道题往往就有数种甚至是数十种解答方法,类似的答题方式又可能对应着完全不同的问题,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搞题海战术,可以说非常不明智。所以,要让学生提高数学答题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改革方向而改变。教学课程并非是某类知识的特定载体,也不是固定在教科书上的内容,它是一种动态的形式,是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经验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之下,教师也必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科学合理计划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通过感知、参与实践、体验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为此,新课程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第一,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形式,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第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探索适宜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第三,教师和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那么,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上,有哪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呢?
一、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
1.学生接受能力强弱不一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平衡的天平上来考虑的。但现实情况是,在一个班级当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是不一样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所有学生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反馈:虽然都在一个课堂上接受教育,虽然上课时间都是每节课45分钟,然而每位学生所达到的效果却完全不一样。同样,也有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学生获得分析应用题的机会有多有少,能够全程参与分析应用题的学生大概只占1/5,而这部分学生基本是那些思维敏捷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大约有3/5的学生能够参与部分分析应用题,这部分学生是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还有大约1/5的学生几乎不能独立参与到分析应用题当中。这一研究解决,直观地反应了在一个班级学生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们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可以想见,经过长时间的统一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2.课堂教学密度的设置
无论是哪一门儿课程,课堂的教学实践都是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不够也成为一直以来深受老师诟病的槽点。但是,教学效果不佳,真的只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短么?答案似乎不这么简单。45分钟一堂课的标准授课时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可以说学生和老师在每堂课上的承受极限可能都是45分钟左右。那么,只有45分钟就无法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内容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还得从课堂教学的效率着手。初中生还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在课堂上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在初中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们经常会因为掌管课堂纪律而浪费大量时间,这是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而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初中生真正对其有兴趣的可谓寥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纪律情况更是不言自明了。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会谈及一些明显偏题的话题,以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都准备不足,导致在教学中浪费大量时间。如何掌握课堂教学的科学密度,使学生能在所学的新旧知识中贯通学习,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组合学生学习小组的方式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们的个体情况,为学生分配组合学习小组,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智力水平不一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性别差异。通过教学实践,有两种组合搭配得到教师们的高票拥戴。
第一,优生差生均衡搭配。对于初中生而言,优生搭配差生的学习小组的组合方式,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搭配方式。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向来是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优生搭配差生的组合方式,恰好将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当然,在采用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教师也有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各个小组的学习水平要保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整体性的把握。同时在这种分配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在优生的带动和示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分层组合方式。相较于初一、初二等几年级的学生而言,初三毕业班学生更适合采用分层搭配的小组组合方式。分层搭配,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将学习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学生划归为一组。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优势。对于优秀学生而言,通过此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效果,激励他们不断突破自己,向更高学习水平前进。而对学习一般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在小组的角色也不再是那个受优等生帮助的角色,对他们提升学习自信心有良好的帮助,并且能够保证他们在基础课程上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
2.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到兼顾,不会顾此失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整个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和体系,有着整体、全面和宏观的把控。同样,学生如何做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其中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稳固的知识系统,从而帮助学生把各项知识联系贯通,增强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此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即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
3.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数学有非常强的概括性和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在解答数学题时,一道题往往就有数种甚至是数十种解答方法,类似的答题方式又可能对应着完全不同的问题,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搞题海战术,可以说非常不明智。所以,要让学生提高数学答题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