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接班人的前提保证。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创新教育的战略高度寻求新的发展,才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载着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且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所谓的政治思想素质总的来说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体要求是: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不为世俗所蒙蔽,不因艰难困苦而退缩妥协。3.建立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民主是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政治保障。当代大学生应该自主增强民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规,做一名合格的公民。4.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现状。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各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设置越类越来越多,政治学习也常抓不懈,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2.政治取向中夹杂功利色彩。不少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把参加政治学习、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政治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处于浅层次,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3.心理问题突出。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未完全建立,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些行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二是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网络在大学校园的大量出现,在享受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向大学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提出了挑战。2.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对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师资队伍存在着素质高低不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家庭教育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有时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使其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的教育轻传统道德的灌输,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同时,某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中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比专业知识、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江泽民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几十年来,我们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财富的重新组合,贫富差距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出现了极少数大学生极端的犯罪现象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却代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对生命漠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道德素质部分缺失等问题,这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活等发展极其迅捷的时代。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个体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分类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还应具有其它学科的知识,一个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当代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模式的人才。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是主力军,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作用。
(一)社会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现象、侵犯知识产权、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建立政府部门清正廉洁、社会各界遵纪守法、公民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用人机制,为素质教育作好正确导向。
(二)高校应改革教育模式,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高校历来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应针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相应改革。一是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法律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纳入其中,并且比例要适当,改变以往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标准。二是建立大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再有机融入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和基本技能;修身课包括德育、心理教育、音乐、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兴趣和人文素质;生活课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包括生存、保健、保险等内容;隐性课顾名思义是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课程,这种课程没有特定的内容,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定期不定期举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机构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五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三)家庭影响要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素质、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配合作用,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强后盾。一是努力培养家庭成员的感情,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二是家长要适时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子女,从而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三是摒弃过去那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同子女做朋友,多与子女沟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1c07ee9e
009581b6bd9eb8f.html
[2]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3]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理论学刊.2004(8)
[4]刘献君.在专业教学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5]徐静、潘德江、黄飞.以人为本 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6]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7]汪达环.对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8]张启胜.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
[9]王芳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在统一性[J].学术交流.2004(1)
[10]叶新东、陈兴桂.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11]教育部编写组.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汪 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承载着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且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政治思想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所谓的政治思想素质总的来说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具体要求是: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理想,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能够不为世俗所蒙蔽,不因艰难困苦而退缩妥协。3.建立现代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民主是法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法制是实现民主的政治保障。当代大学生应该自主增强民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法规,做一名合格的公民。4.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现状。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尽管各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设置越类越来越多,政治学习也常抓不懈,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2.政治取向中夹杂功利色彩。不少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把参加政治学习、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政治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处于浅层次,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3.心理问题突出。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1.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受市场经济转型期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未完全建立,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些行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二是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网络在大学校园的大量出现,在享受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向大学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提出了挑战。2.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对学生的最重要的依据。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工作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很难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师资队伍存在着素质高低不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3.家庭教育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有时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使其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的教育轻传统道德的灌输,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同时,某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中的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比专业知识、能力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的质量,是全面素质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也是当前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江泽民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几十年来,我们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成份、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财富的重新组合,贫富差距的出现;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出现了极少数大学生极端的犯罪现象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却代表着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对生命漠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道德素质部分缺失等问题,这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生活等发展极其迅捷的时代。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的社会环境,个体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绝对不行的。大学生虽然是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群体,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的综合素质。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随着科学的分工越来越细,分类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越来越密,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科学知识,还应具有其它学科的知识,一个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广博与精深相统一的。当代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模式的人才。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提高大学生素质,高校是主力军,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作用。
(一)社会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现象、侵犯知识产权、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建立政府部门清正廉洁、社会各界遵纪守法、公民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用人机制,为素质教育作好正确导向。
(二)高校应改革教育模式,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高校历来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应针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相应改革。一是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法律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纳入其中,并且比例要适当,改变以往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标准。二是建立大课程体系。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再有机融入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和基本技能;修身课包括德育、心理教育、音乐、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兴趣和人文素质;生活课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包括生存、保健、保险等内容;隐性课顾名思义是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课程,这种课程没有特定的内容,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定期不定期举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充分发挥心理辅导机构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五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要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三)家庭影响要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素质、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配合作用,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强后盾。一是努力培养家庭成员的感情,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二是家长要适时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子女,从而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三是摒弃过去那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同子女做朋友,多与子女沟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1c07ee9e
009581b6bd9eb8f.html
[2]朱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6)
[3]王小燕.论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理论学刊.2004(8)
[4]刘献君.在专业教学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5]徐静、潘德江、黄飞.以人为本 全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6]沈兴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7]汪达环.对理工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8]张启胜.浅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
[9]王芳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内在统一性[J].学术交流.2004(1)
[10]叶新东、陈兴桂.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11]教育部编写组.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