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学习西洋乐器出身的女子,同时走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并薪火相传,成了浙派古琴的后继之人。
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为读了她的关于学琴、爱琴的文章—《琴缘》。文章落笔娟秀,细腻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师姚公白先生为师的经历,以及她对弹琴这件事的见解。
旁人告诉我,她秀雅脱俗、待人亲和,被音乐圈子里的人昵称为“阿蔡”。
为了读懂阿蔡的琴缘,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剧团的小楼中,我与她见面。
因缘:从大提琴到古琴
叩门,“请进”。
小小斗室中,一炉香、一壶茶、一把琴。见我来到,阿蔡起身让座,客气地寒暄、倒茶,礼数周到而让人觉得亲近自然。回想那篇《琴缘》中所言:“古琴余韵悠长,可以让人慢慢地沉静下来,回归内心的宁静和无邪”,不由感叹“文如其人”。
“我听说,您之前的专业是大提琴,作为浙昆的伴奏,已经小有名气。是什么动因,让您转到古琴上来呢?”开门见山,我把我最想知道的问题抛了出来。
“先纠正一下,其实我学古琴,谈不上‘转专业’,而是专业拓展。大提琴依然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古琴,则是我个人音乐之路上的一次拓展。”阿蔡的话说得很谦逊,可依然流露出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古琴的强烈热爱。
“我接触古琴是在2002年,算到今,已经13年了。”阿蔡说,“当时,我学古琴是由省级非遗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徐君跃老师启蒙的。”
“学古琴其实是一个与大提琴专业并不矛盾的选择。美学家宗白华曾说:只有从心灵方面才能启发技术的意义。浙派古琴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的独特琴风,对于一个已经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来说,有着陶冶性情的作用,而这对于我更好地从事大提琴工作有着直接的裨益。”
阿蔡回忆,她当时年轻气盛,曾问徐君跃老师:“浙派古琴最优秀的传承人是哪位?”
徐君跃老师回答:“首屈一指的,当属我的老师姚丙炎。可是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现在可称浙派顶尖大师的,就是姚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姚公白、姚公敬。”
阿蔡默默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她说:“学最好的浙派古琴,跟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学琴之初的想法,‘姚公白’这个名字,就成为我的目标。”
人缘:从名师到高徒
2004年,阿蔡终于有机会见到仰慕已久的姚公白大师。“我鼓足勇气提出拜师请求,公白先生赧然微笑,始终语噎,婉言谢绝。”阿蔡记得姚先生当时说:你先练习《乌夜啼》琴曲,一年半后再来找我吧。
阿蔡不灰心,一年半的时间,足以让自己的琴艺再上水准。她努力习琴,终于等到那一天。
2006年,在阿蔡策划的“幽兰雅韵昆曲古琴音乐会”上,姚公白先生受邀作压轴演奏。“公白先生的演奏让人惊为天籁,犹有一股清辉耀人。一曲千秋,众望所归。”音乐会后,执着琴学的阿蔡再一次向姚公白先生提出拜师的请求,但姚先生依然顾左右而言他,不过言语间似乎有所松动。阿蔡说:“公白先生要求拜师人不听录音,独自弹出《鸥鹭忘机》这首著名的古琴开指小曲。这足以让我兴奋不已,虽说拜师依旧渺茫,但并非遥不可及。两周后,我带着一首虽不成品却是用心练习的《鸥鹭忘机》惶惶而登姚师门庭。这份长达几年的执着和一份浓厚的家乡情结终于打动了公白先生,他收下了我这个来自家乡的弟子。”
随后的八年,就是阿蔡向姚公白先生努力学艺的过程。当时,姚公白先生寓居上海,阿蔡每个周末一大早从杭州坐头班火车出发,到站后再坐40分钟的轻轨和20分钟的出租车,准时10点20分进姚先生的家门。师徒两人也不讲究,一壶清茶、一炉清香,就从上午一直上课到傍晚夕阳西下。
“跟着公白先生学琴,越学我越觉得有学不完的东西。”阿蔡说:“在公白先生的逐操传授下,多年来我习得了《高山》《阳春》《流水》《龙溯操》《华胥引》《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乌夜啼》《广陵散》(全本)等近四十首极具浙派姚门琴风的传统琴曲。”
阿蔡动情地回忆,这期间她与公白先生结下了情同父女般的深厚感情。
琴缘:从学艺到传承
2014年10月29日,这是一个令蔡群慧永生难忘的日子。在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姚公白与蔡群慧进行了庄重的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上,阿蔡赠送姚公白先生一把她特意在杭州布置的慧庐琴房的钥匙,希望老师常回杭州住住,也让更多的杭州古琴爱好者领略浙派姚门古琴的风采。姚先生则回赠弟子一把在日本定制的丝弦,他说丝弦与古琴犹如衣服之于人,希望蔡群慧能“去技”,达到由有意识到无意识转换的得道境界。
这是姚公白先生第一次接受拜师之礼,同时也是浙江省文化厅青年艺术人才培养之“新松计划”首次离开浙江走进香港的活动。
作为姚公白先生正式认可的关门弟子,阿蔡自然心得多多。而如今,她也渐成名家,开始开班授课,把浙派古琴传承给更多愿之学习者。
阿蔡说,姚公白老师给她最大的启发是,让她懂得了学琴的意义并不在于技巧,而是在于精神层面的修养。现在不少来向阿蔡学琴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他们学琴并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平和”。
面对这种角色转变,阿蔡谈了她眼中古琴的价值所在:“通常一首古琴曲背后,会有一个美妙的历史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在当下浮躁和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古琴真正的魅力,就是能为人们带来一丝宁静、一份与传统沟通的哲思,身心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
确实,便如俄罗斯音乐家阿伦特所说:“在中国,只有古琴能够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是圣人之器。”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蔡群慧提供)
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为读了她的关于学琴、爱琴的文章—《琴缘》。文章落笔娟秀,细腻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师姚公白先生为师的经历,以及她对弹琴这件事的见解。
旁人告诉我,她秀雅脱俗、待人亲和,被音乐圈子里的人昵称为“阿蔡”。
为了读懂阿蔡的琴缘,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剧团的小楼中,我与她见面。
因缘:从大提琴到古琴
叩门,“请进”。
小小斗室中,一炉香、一壶茶、一把琴。见我来到,阿蔡起身让座,客气地寒暄、倒茶,礼数周到而让人觉得亲近自然。回想那篇《琴缘》中所言:“古琴余韵悠长,可以让人慢慢地沉静下来,回归内心的宁静和无邪”,不由感叹“文如其人”。
“我听说,您之前的专业是大提琴,作为浙昆的伴奏,已经小有名气。是什么动因,让您转到古琴上来呢?”开门见山,我把我最想知道的问题抛了出来。
“先纠正一下,其实我学古琴,谈不上‘转专业’,而是专业拓展。大提琴依然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古琴,则是我个人音乐之路上的一次拓展。”阿蔡的话说得很谦逊,可依然流露出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古琴的强烈热爱。
“我接触古琴是在2002年,算到今,已经13年了。”阿蔡说,“当时,我学古琴是由省级非遗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徐君跃老师启蒙的。”
“学古琴其实是一个与大提琴专业并不矛盾的选择。美学家宗白华曾说:只有从心灵方面才能启发技术的意义。浙派古琴稳健恬淡、含而不露、生动而不流俗的独特琴风,对于一个已经从事音乐行业的人来说,有着陶冶性情的作用,而这对于我更好地从事大提琴工作有着直接的裨益。”
阿蔡回忆,她当时年轻气盛,曾问徐君跃老师:“浙派古琴最优秀的传承人是哪位?”
徐君跃老师回答:“首屈一指的,当属我的老师姚丙炎。可是他已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现在可称浙派顶尖大师的,就是姚老先生的两个儿子姚公白、姚公敬。”
阿蔡默默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她说:“学最好的浙派古琴,跟最好的老师,这是我学琴之初的想法,‘姚公白’这个名字,就成为我的目标。”
人缘:从名师到高徒
2004年,阿蔡终于有机会见到仰慕已久的姚公白大师。“我鼓足勇气提出拜师请求,公白先生赧然微笑,始终语噎,婉言谢绝。”阿蔡记得姚先生当时说:你先练习《乌夜啼》琴曲,一年半后再来找我吧。
阿蔡不灰心,一年半的时间,足以让自己的琴艺再上水准。她努力习琴,终于等到那一天。
2006年,在阿蔡策划的“幽兰雅韵昆曲古琴音乐会”上,姚公白先生受邀作压轴演奏。“公白先生的演奏让人惊为天籁,犹有一股清辉耀人。一曲千秋,众望所归。”音乐会后,执着琴学的阿蔡再一次向姚公白先生提出拜师的请求,但姚先生依然顾左右而言他,不过言语间似乎有所松动。阿蔡说:“公白先生要求拜师人不听录音,独自弹出《鸥鹭忘机》这首著名的古琴开指小曲。这足以让我兴奋不已,虽说拜师依旧渺茫,但并非遥不可及。两周后,我带着一首虽不成品却是用心练习的《鸥鹭忘机》惶惶而登姚师门庭。这份长达几年的执着和一份浓厚的家乡情结终于打动了公白先生,他收下了我这个来自家乡的弟子。”
随后的八年,就是阿蔡向姚公白先生努力学艺的过程。当时,姚公白先生寓居上海,阿蔡每个周末一大早从杭州坐头班火车出发,到站后再坐40分钟的轻轨和20分钟的出租车,准时10点20分进姚先生的家门。师徒两人也不讲究,一壶清茶、一炉清香,就从上午一直上课到傍晚夕阳西下。
“跟着公白先生学琴,越学我越觉得有学不完的东西。”阿蔡说:“在公白先生的逐操传授下,多年来我习得了《高山》《阳春》《流水》《龙溯操》《华胥引》《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乌夜啼》《广陵散》(全本)等近四十首极具浙派姚门琴风的传统琴曲。”
阿蔡动情地回忆,这期间她与公白先生结下了情同父女般的深厚感情。
琴缘:从学艺到传承
2014年10月29日,这是一个令蔡群慧永生难忘的日子。在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姚公白与蔡群慧进行了庄重的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上,阿蔡赠送姚公白先生一把她特意在杭州布置的慧庐琴房的钥匙,希望老师常回杭州住住,也让更多的杭州古琴爱好者领略浙派姚门古琴的风采。姚先生则回赠弟子一把在日本定制的丝弦,他说丝弦与古琴犹如衣服之于人,希望蔡群慧能“去技”,达到由有意识到无意识转换的得道境界。
这是姚公白先生第一次接受拜师之礼,同时也是浙江省文化厅青年艺术人才培养之“新松计划”首次离开浙江走进香港的活动。
作为姚公白先生正式认可的关门弟子,阿蔡自然心得多多。而如今,她也渐成名家,开始开班授课,把浙派古琴传承给更多愿之学习者。
阿蔡说,姚公白老师给她最大的启发是,让她懂得了学琴的意义并不在于技巧,而是在于精神层面的修养。现在不少来向阿蔡学琴的人,大都是事业有成、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他们学琴并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平和”。
面对这种角色转变,阿蔡谈了她眼中古琴的价值所在:“通常一首古琴曲背后,会有一个美妙的历史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在当下浮躁和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古琴真正的魅力,就是能为人们带来一丝宁静、一份与传统沟通的哲思,身心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
确实,便如俄罗斯音乐家阿伦特所说:“在中国,只有古琴能够与玄妙的心灵世界相通,是圣人之器。”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蔡群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