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32.2
怎样使老同志能够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把消极低沉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热情,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中寻找新的支撑点,更好地把余热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本人对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及如何克服,谈点粗浅认识。
一、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
失落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失落感是一种心理失调的自我感受。在对400名离退休老同志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0%的老同志因失落感而影响到自己身心的健康。据调查了解,老同志产生失落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节律及社会生活的位置改变不适应。许多老年人在刚刚离退休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心理上似乎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志们,好似大雁离群,总有一种没着没落,怅然若失和有一种遭受冷漠的感觉。在岗位时,工作和社会活动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事业成功,受到表彰和奖励,得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便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退休后,一下子脱离了集体生活,从精神振奋的状态冷却下来,有一种被社会遗忘的感觉,于是精神上受到某种刺激,觉得“老而无用”。用他们的话说,五脏六腑突然空了,六神无主。深感人一走,茶就凉,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价值贬值感。
二是遇事不能正确对待。他们对过去熟悉的工作、环境、权力、物质待遇等仍然怀有深深的依恋,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甘心的心理状态。退休后事事发愁,处处不满。如因自己的身体欠佳而发愁,家庭纠纷难以解决而发愁……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因此,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看不惯而不满。于是整日老骚满腹,整天在忧愁和不满中生活,自我制造心理障碍,敏感多疑,察言观色,总感到处处不顺心,在家里常常发无名火,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经常胡思乱想,心情忧郁,结果则是下坡路走得更快。因而极易生病,而一旦生病,便有一种末日感。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三是疑老心理较重。有些老同志动作不灵,行走不便,生活照应能力降低,觉得脑力、体力都衰退了,整日哀叹“老朽了”。他们退休前精神爽朗,健康潇洒,善思健谈,退休后却萎靡不振,沉默寡言,遇事多疑。有的还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不良症状,有的甚至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医学上统称为离退休综合征,这也是60-69年龄段离退休老人较其他年龄段死亡较多的原因。离退休综合征是由离退休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源于对离退休缺乏必要的适应性而造成的。当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发生巨大变化时而产生明显的心理波动,轻者常感空虚,孤独,寂寞,好像被社会遗弃。重者烦躁,抑郁,焦虑,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狭隘多疑。这样的心理和不良情绪,会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的发生,加速衰老和发展,使老年人引起消极情绪、悲观失望,产生无用感。
四是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形势。有些老同志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对社会潮流看不惯,或持观望、怀疑的态度。如在改革开放中,有些老同志把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不论是文明成果,还是先进经验,只要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就持否定态度。
二、克服失落感的方法
为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必须注意克服离退休后失落感,其方法主要有。
一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树立“老人观”,使自己老有所为。首先消除不愉快心情,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认识到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其次由于老年人经验丰富,在身体和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特长,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不计较报酬、不计较原来的职务、地位,志在发挥作用,参与社会发展,使之老有所为,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使自己生活充实,并感受老年人生的价值,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二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创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达到老有所乐。有些老同志由于身体情况不好、家庭纠纷、丧偶等,便沉浸在痛苦和烦恼的生活当中,为解除烦恼和痛苦,要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鱼、集邮、学电脑等。由于过去工作忙而无暇顾及的爱好,离退休后,有了充足闲暇的时间,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丰富自己晚年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寻找乐趣;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老年人虽然喜欢清静的生活环境,但却耐不住无聊的寂寞和难以打发的单调生活,老年人不仅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充实,老同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年龄、体质参加跳舞、气功、打球、垂钓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还能陶冶情操,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失落感往往产生于心理上的失衡,心理上的失衡又往往来自于无所事事。适当安排些喜爱的活动,既为老同志创造了欢乐气氛,又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使老同志保持乐观情绪,在欢笑中安度晚年。
三是老有所学是老年人消除失落感的精神良药。学习是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精神上的缺陷和心理上失衡都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善。只有通过坚持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的知识,才能得到无限的乐趣和和心理上的满足。
四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和心理交流是消除失落感的有效方式,凡生活乐观愉快的老同志,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老同志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感,影响了生活和身心健康。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诚恳、热情,成为受欢迎的人,要善于结交青年朋友,建立"忘年交",使老少两代人在思想上互通、道德上互敬、精神上互慰、智力上互补、生活上互助,对于老年人来说,"忘年交"的可贵之处是使自己在与青年人交往中,又能够找回失去了的"童心",增添"第二人生"的欢乐。使晚年的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愉快、更幸福。只有建立相互平等、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才不会使自己孤立或冷落,还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怎样使老同志能够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把消极低沉情绪转变为积极向上热情,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中寻找新的支撑点,更好地把余热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本人对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及如何克服,谈点粗浅认识。
一、离退休老同志失落感的产生
失落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失落感是一种心理失调的自我感受。在对400名离退休老同志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70%的老同志因失落感而影响到自己身心的健康。据调查了解,老同志产生失落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节律及社会生活的位置改变不适应。许多老年人在刚刚离退休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在心理上似乎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他们刚刚离开工作岗位,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志们,好似大雁离群,总有一种没着没落,怅然若失和有一种遭受冷漠的感觉。在岗位时,工作和社会活动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事业成功,受到表彰和奖励,得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便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退休后,一下子脱离了集体生活,从精神振奋的状态冷却下来,有一种被社会遗忘的感觉,于是精神上受到某种刺激,觉得“老而无用”。用他们的话说,五脏六腑突然空了,六神无主。深感人一走,茶就凉,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价值贬值感。
二是遇事不能正确对待。他们对过去熟悉的工作、环境、权力、物质待遇等仍然怀有深深的依恋,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甘心的心理状态。退休后事事发愁,处处不满。如因自己的身体欠佳而发愁,家庭纠纷难以解决而发愁……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因此,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看不惯而不满。于是整日老骚满腹,整天在忧愁和不满中生活,自我制造心理障碍,敏感多疑,察言观色,总感到处处不顺心,在家里常常发无名火,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经常胡思乱想,心情忧郁,结果则是下坡路走得更快。因而极易生病,而一旦生病,便有一种末日感。这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三是疑老心理较重。有些老同志动作不灵,行走不便,生活照应能力降低,觉得脑力、体力都衰退了,整日哀叹“老朽了”。他们退休前精神爽朗,健康潇洒,善思健谈,退休后却萎靡不振,沉默寡言,遇事多疑。有的还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不良症状,有的甚至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医学上统称为离退休综合征,这也是60-69年龄段离退休老人较其他年龄段死亡较多的原因。离退休综合征是由离退休引发的一种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源于对离退休缺乏必要的适应性而造成的。当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能发生巨大变化时而产生明显的心理波动,轻者常感空虚,孤独,寂寞,好像被社会遗弃。重者烦躁,抑郁,焦虑,睡眠不佳,食欲下降,狭隘多疑。这样的心理和不良情绪,会严重干扰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功能,从而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的发生,加速衰老和发展,使老年人引起消极情绪、悲观失望,产生无用感。
四是观念陈旧,思想跟不上形势。有些老同志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对社会潮流看不惯,或持观望、怀疑的态度。如在改革开放中,有些老同志把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不论是文明成果,还是先进经验,只要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的,就持否定态度。
二、克服失落感的方法
为更好地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必须注意克服离退休后失落感,其方法主要有。
一是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正确树立“老人观”,使自己老有所为。首先消除不愉快心情,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认识到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其次由于老年人经验丰富,在身体和环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特长,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工作,不计较报酬、不计较原来的职务、地位,志在发挥作用,参与社会发展,使之老有所为,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使自己生活充实,并感受老年人生的价值,使晚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二是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创造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达到老有所乐。有些老同志由于身体情况不好、家庭纠纷、丧偶等,便沉浸在痛苦和烦恼的生活当中,为解除烦恼和痛苦,要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鱼、集邮、学电脑等。由于过去工作忙而无暇顾及的爱好,离退休后,有了充足闲暇的时间,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丰富自己晚年的精神和文化生活;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寻找乐趣;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老年人虽然喜欢清静的生活环境,但却耐不住无聊的寂寞和难以打发的单调生活,老年人不仅要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要充实,老同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年龄、体质参加跳舞、气功、打球、垂钓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身体,还能陶冶情操,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失落感往往产生于心理上的失衡,心理上的失衡又往往来自于无所事事。适当安排些喜爱的活动,既为老同志创造了欢乐气氛,又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使老同志保持乐观情绪,在欢笑中安度晚年。
三是老有所学是老年人消除失落感的精神良药。学习是一个新的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所以精神上的缺陷和心理上失衡都可以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善。只有通过坚持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的知识,才能得到无限的乐趣和和心理上的满足。
四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人际交往和心理交流是消除失落感的有效方式,凡生活乐观愉快的老同志,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老同志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感,影响了生活和身心健康。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诚恳、热情,成为受欢迎的人,要善于结交青年朋友,建立"忘年交",使老少两代人在思想上互通、道德上互敬、精神上互慰、智力上互补、生活上互助,对于老年人来说,"忘年交"的可贵之处是使自己在与青年人交往中,又能够找回失去了的"童心",增添"第二人生"的欢乐。使晚年的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愉快、更幸福。只有建立相互平等、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才不会使自己孤立或冷落,还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