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大的报告意义重大,新意多、亮点多,作为环保战线的同志,最让我们感到振奋的就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发展领域和范围,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认识进入了新境界。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运用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美丽中国,探索环境保护道路上的新举措,是当前摆在我们环保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
为解决水污染问题促力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规模化生产在迅速丰富人类商品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急剧加速。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从国际形势分析,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热点,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承担国际责任等多方面考虑,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论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而在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中,水环境又首当其冲,水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标和重点内容。可以这么说:没有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没有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就谈不上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和《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对各省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在30天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环保部暂停该地区相关流域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这在国务院对其他工作的要求中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环境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方针和要求,可以说,国务院规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越来越刚性,对这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措施越来越具体,手段越来越强硬。2012年12月4日,周生贤部长在“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专题辅导报告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项任务是要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解决以水污染问题为首的重点任务更加明确和突出了。
安徽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目前,安徽省的水环境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淮河、巢湖两个流域。回顾一下治污的历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粗放型工业的快速增长——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费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淮河为首的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直接造成淮南、蚌埠两市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危机。“九五”期间,国务院将淮河、巢湖纳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要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并依靠“关、停、禁、改、转”,促进工业结构的改变。进入到“十五”,在巩固工业点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开展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淮河、巢湖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十一五”以来,水污染控制从单纯浓度控制转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升级改造、建设污水配套管网等措施,淮河流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巢湖全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总磷、总氮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长江流域总体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尽管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距离。一是流域水质距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仍然较重,如南淝河、十五里河、来河、清流河、濉河等。二是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大幅增加,增加的大部分项目都为乡镇一级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与市、县财政相比,镇一级的财力较弱,资金更为紧张。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还未完全到位,淮河流域的酿造、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行业仍占相当比重,全省石油化工等沿江(河)分布的高风险污染行业布局没有根本改变,流域水环境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四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缺乏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和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五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的压力将继续增加。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GDP将实现翻番,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会对水环境保护产生更大的压力。明年,随着政府换届,各地加快发展的热情也将高涨,在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下,水污染防治任务会越来越重。
2011年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张宝顺书记提出把生态强省作为安徽重要发展战略来抓。2012年10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三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李斌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做重要批示。2012年11月5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省人大目前正在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齐心协力打好巢湖治理攻坚战、整体战,让湖水更加清洁,环境更加优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尤其是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实在在的推动。“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从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重点、建立三项机制、实现四个转变。即:围绕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这个中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水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规划执行考核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污染防治对象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实现防治方法由单一控制向综合管理转变、实现防治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实现防治目标由主要指标改善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工作的扎实推进,必将顺利达成我省水污染防治的既定目标,真正实现水清省更美,小康伴和谐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
生态文明建设
为解决水污染问题促力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规模化生产在迅速丰富人类商品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急剧加速。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从国际形势分析,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一大热点,也是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从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承担国际责任等多方面考虑,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论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而在水、空气、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中,水环境又首当其冲,水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标和重点内容。可以这么说:没有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没有水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就谈不上美丽中国建设。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和《长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对各省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在30天内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环保部暂停该地区相关流域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这在国务院对其他工作的要求中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环境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的方针和要求,可以说,国务院规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越来越刚性,对这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措施越来越具体,手段越来越强硬。2012年12月4日,周生贤部长在“科学发展与生态文明”专题辅导报告中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三项任务是要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解决以水污染问题为首的重点任务更加明确和突出了。
安徽水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目前,安徽省的水环境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淮河、巢湖两个流域。回顾一下治污的历程,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粗放型工业的快速增长——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费对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以淮河为首的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直接造成淮南、蚌埠两市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危机。“九五”期间,国务院将淮河、巢湖纳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要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并依靠“关、停、禁、改、转”,促进工业结构的改变。进入到“十五”,在巩固工业点源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开展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淮河、巢湖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十一五”以来,水污染控制从单纯浓度控制转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升级改造、建设污水配套管网等措施,淮河流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巢湖全湖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总磷、总氮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长江流域总体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尽管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取得积极成效,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距离。一是流域水质距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支流水质污染仍然较重,如南淝河、十五里河、来河、清流河、濉河等。二是资金筹措难度加大。和“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期间淮河、巢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大幅增加,增加的大部分项目都为乡镇一级的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与市、县财政相比,镇一级的财力较弱,资金更为紧张。三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还未完全到位,淮河流域的酿造、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行业仍占相当比重,全省石油化工等沿江(河)分布的高风险污染行业布局没有根本改变,流域水环境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四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暴露,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缺乏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和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五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保护的压力将继续增加。十八大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GDP将实现翻番,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会对水环境保护产生更大的压力。明年,随着政府换届,各地加快发展的热情也将高涨,在利益驱动和投资冲动下,水污染防治任务会越来越重。
2011年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张宝顺书记提出把生态强省作为安徽重要发展战略来抓。2012年10月底,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三大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体系。李斌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做重要批示。2012年11月5日,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省人大目前正在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齐心协力打好巢湖治理攻坚战、整体战,让湖水更加清洁,环境更加优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尤其是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实在在的推动。“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从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重点、建立三项机制、实现四个转变。即:围绕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这个中心,以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建立水质预警预报机制、建立规划执行考核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污染防治对象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实现防治方法由单一控制向综合管理转变、实现防治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实现防治目标由主要指标改善向环境质量全面改善转变。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以上工作的扎实推进,必将顺利达成我省水污染防治的既定目标,真正实现水清省更美,小康伴和谐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