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和《语文课程目标》都对现代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课堂讨论交流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措施,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分析了讨论交流教学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大致存在的几个问题,并重点对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讨论交流 语文教学 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当前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实践,实现从讲台演员到现场导演的角色转变,把学生放在更主体的位置;同时,《语文课程目标》也定义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等。语文课堂的交流讨论恰好能成为很好的承载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锻炼其说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但现实的语文课堂往往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只呈现出表面上的热闹,实则对提高教学成效的意义不大。如何真正发挥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讨论交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讨论交流教学是新时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需要。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它所重视的内容就包括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过去还经常听到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满堂灌的语文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从前的语文教学多是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对语文功课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记忆能力,很少能做到通过讨论交流,真正去领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所获甚微,而且具有不稳定性,更无法培养新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讨论交流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需要。讨论交流教学是指:“为了能更好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并相互启发和交流意见的教学方式”。优秀的讨论交流教学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一旦老师给出了答案,学生就很容易被局限其中而停止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教学则可以增加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也只有如此突破语文学习的瓶颈,才能更加激发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讨论交流教学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需要。对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语文课程所重视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在语文课堂的谈论交流,学生便能有更多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能附带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和待人行事方式等渗透其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积极面对当前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具有强烈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征。通过讨论交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难免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一)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正因为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它。然而这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极其广泛而且零碎,与之关联的层面也很多。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没能经过精心考虑,没能走出繁杂局面,找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使在讨论时气氛十分活跃,终究流于琐碎,得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或许单纯是轻松的感觉。
(二)讨论交流缺乏有效的组织性。母语教学的方便之处就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驾轻就熟,通过讨论交流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常常在组织上失去有效控制,让学生“钻了空子”,也就是说容易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变成脱缰之马,偏离主题去谈论其他的话题,从而造成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形式化、游离化。
(三)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讨论交流的作用,我们的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结果而已,更应该关注谈论交流的整个动态过程,时时把握好讨论现场的信息反馈,对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的讨论通常会渐渐陷入比较混乱的局面,表现出缺少中心和主体,课堂乱哄哄等情况,此问题未解决,彼问题又来了;这组还没讨论好,那组已经早早结束了讨论。在讨论交流的时间长短和问题大小上都很难做到统一,致使讨论无效情况居多。
三、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
能对语文课堂讨论交流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讨论环境、内容、分组、切入时机、问题的生动化、过程中的技巧性点拨以及对谈论交流的评价等。本着将课堂讨论进行到尽量深入为目的,需要花足够的心思将这些因素做精细化的安排和设置,从整体上把握协调,在备课的时候就制定好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讨论环境。讨论交流环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效果,良好的讨论环境可以促使在师生间、生生间建立起更和谐、默契交流平台,从而提升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需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需求和发言价值,把心态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来讨论问题,以此减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彼此关系的和谐度,同时,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应尽量不要将其打断甚至在结束后给予直接的批评;其次,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的愿望。从某种角度来说,在语文课的讨论交流环节,善于发言,敢于表达,可看作是学生对参与语文集体学习的一种愿望。教师在语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可以允许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但不能保持沉默,基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立适度的障碍点,营造合理挑战性谈论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热情。 (二)设计适度的讨论内容。适度的讨论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问题要尽量简洁明了,以免造成难以理解而影响讨论的展开;第二是不能过于平淡,设计问题应针对教学的重点,确保源于教材的同时略高于教材,以此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有言可发;第三是提出的问题要保留一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度,给予学生拓展的空间。满足了这三点要求,学生既能快速地进入到讨论的状态,同时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更有在讨论中进行深入的可能。
(三)配置合理的讨论小组。配置讨论小组,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并把学生分成若干讨论交流小组,分配合理的人数,让学生既能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也不至于因为人太多而显得七嘴八舌。如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还那样打扮自己?为什么极力渲染出嫁太守时的气氛?像这样的问题,牵扯到文章的精髓和主旨,不是一两个学生就能够讨论出较理想的结果,可适当增加讨论小组的人数,至少让前后桌保持有4名学生参与共同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给予启发,才能做到更准确的把握。总之,教师一定要灵活分配讨论小组,而不是“一锅粥”大讨论。
(四)把握准确的讨论时机。在语文课堂切入讨论的理想时机有:需要突出重点、拓展知识点时;当学生的认知发生普遍偏差时;当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出现梗阻时;当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时等等。在这样的一些时机切入讨论交流的环节,不仅能较好解决语文课程的重难点,而且对改善学生认识导向、思维和学习情绪都有很好的帮助。
(五)提示必要的讨论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希望有老师过多的束缚,但完全脱离老师很多时候又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是典型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在充分照顾学生心理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带技巧性的点拨。如旁敲侧击:不直接说该如何做,而是从侧面给予提示;如抛砖引玉:在讨论中缺乏过度而难以深入的时候,老师可及时简单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如画龙点睛:很多时候其实学生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该说的也都说到了,但就缺少一个总结性的观点,此时,老师可帮助学生做出必要的补充,把讨论完美化。
(六)给予鼓励性的讨论评价。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在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也同样是如此,在讨论中相机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性评价,对亢奋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与态度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措施。不过鼓励应尽量做到不温不火,只有对鼓励的程度做到精度的把握,才能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如果太过盲目地鼓励,则学生容易表现出沾沾自喜,而不能继续深入,甚至会继而脱离中心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主地交流讨论,合作地学习,教师恰当地点拨,学生才会对语文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改变学习方式,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从而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苏州.新课改 新课堂[J].新课程(教师),2010(11).
[2]张辉.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层次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3]刘亚娟.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0(05):281.
[4]史绍典.敬畏母语[J].语文建设,2009(Z1).
[5]李文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74.
关键词:讨论交流 语文教学 新课改 高中语文 课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当前教学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许多教师已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展开实践,实现从讲台演员到现场导演的角色转变,把学生放在更主体的位置;同时,《语文课程目标》也定义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等。语文课堂的交流讨论恰好能成为很好的承载平台,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锻炼其说话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但现实的语文课堂往往也存在为讨论而讨论的现象,只呈现出表面上的热闹,实则对提高教学成效的意义不大。如何真正发挥讨论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讨论交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讨论交流教学是新时期贯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需要。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它所重视的内容就包括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等。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过去还经常听到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满堂灌的语文教育模式。由此可见,从前的语文教学多是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对语文功课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记忆能力,很少能做到通过讨论交流,真正去领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生所获甚微,而且具有不稳定性,更无法培养新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离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核心思想的要求差距甚远。
(二)讨论交流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需要。讨论交流教学是指:“为了能更好达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并相互启发和交流意见的教学方式”。优秀的讨论交流教学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较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所涉及的内容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所以一旦老师给出了答案,学生就很容易被局限其中而停止更进一步的思考。通过讨论交流教学则可以增加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锻炼其发散思维能力,也只有如此突破语文学习的瓶颈,才能更加激发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讨论交流教学是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需要。对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语文课程所重视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文性特点。通过在语文课堂的谈论交流,学生便能有更多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能附带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和待人行事方式等渗透其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
二、积极面对当前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具有强烈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征。通过讨论交流,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此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中,难免还存在不足的地方。
(一)讨论交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正因为语文是属于母语教学的范畴,所以我们更有必要去系统地学习它。然而这个系统所涉及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极其广泛而且零碎,与之关联的层面也很多。如果在教学的时候没能经过精心考虑,没能走出繁杂局面,找出当前教学的主要目的,即使在讨论时气氛十分活跃,终究流于琐碎,得不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或许单纯是轻松的感觉。
(二)讨论交流缺乏有效的组织性。母语教学的方便之处就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做到驾轻就熟,通过讨论交流也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常常在组织上失去有效控制,让学生“钻了空子”,也就是说容易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变成脱缰之马,偏离主题去谈论其他的话题,从而造成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形式化、游离化。
(三)讨论交流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讨论交流的作用,我们的教师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讨论的结果而已,更应该关注谈论交流的整个动态过程,时时把握好讨论现场的信息反馈,对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不及时给予指导,学生的讨论通常会渐渐陷入比较混乱的局面,表现出缺少中心和主体,课堂乱哄哄等情况,此问题未解决,彼问题又来了;这组还没讨论好,那组已经早早结束了讨论。在讨论交流的时间长短和问题大小上都很难做到统一,致使讨论无效情况居多。
三、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
能对语文课堂讨论交流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讨论环境、内容、分组、切入时机、问题的生动化、过程中的技巧性点拨以及对谈论交流的评价等。本着将课堂讨论进行到尽量深入为目的,需要花足够的心思将这些因素做精细化的安排和设置,从整体上把握协调,在备课的时候就制定好有效运用讨论交流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讨论环境。讨论交流环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效果,良好的讨论环境可以促使在师生间、生生间建立起更和谐、默契交流平台,从而提升课堂讨论的质量。首先,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需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需求和发言价值,把心态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来讨论问题,以此减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彼此关系的和谐度,同时,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应尽量不要将其打断甚至在结束后给予直接的批评;其次,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的愿望。从某种角度来说,在语文课的讨论交流环节,善于发言,敢于表达,可看作是学生对参与语文集体学习的一种愿望。教师在语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可以允许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但不能保持沉默,基于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立适度的障碍点,营造合理挑战性谈论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交流热情。 (二)设计适度的讨论内容。适度的讨论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就是问题要尽量简洁明了,以免造成难以理解而影响讨论的展开;第二是不能过于平淡,设计问题应针对教学的重点,确保源于教材的同时略高于教材,以此照顾绝大多数同学有言可发;第三是提出的问题要保留一定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度,给予学生拓展的空间。满足了这三点要求,学生既能快速地进入到讨论的状态,同时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更有在讨论中进行深入的可能。
(三)配置合理的讨论小组。配置讨论小组,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并把学生分成若干讨论交流小组,分配合理的人数,让学生既能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也不至于因为人太多而显得七嘴八舌。如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还那样打扮自己?为什么极力渲染出嫁太守时的气氛?像这样的问题,牵扯到文章的精髓和主旨,不是一两个学生就能够讨论出较理想的结果,可适当增加讨论小组的人数,至少让前后桌保持有4名学生参与共同讨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给予启发,才能做到更准确的把握。总之,教师一定要灵活分配讨论小组,而不是“一锅粥”大讨论。
(四)把握准确的讨论时机。在语文课堂切入讨论的理想时机有:需要突出重点、拓展知识点时;当学生的认知发生普遍偏差时;当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出现梗阻时;当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时等等。在这样的一些时机切入讨论交流的环节,不仅能较好解决语文课程的重难点,而且对改善学生认识导向、思维和学习情绪都有很好的帮助。
(五)提示必要的讨论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希望有老师过多的束缚,但完全脱离老师很多时候又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是典型的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那么在充分照顾学生心理的情况下,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带技巧性的点拨。如旁敲侧击:不直接说该如何做,而是从侧面给予提示;如抛砖引玉:在讨论中缺乏过度而难以深入的时候,老师可及时简单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如画龙点睛:很多时候其实学生的讨论已经足够充分,该说的也都说到了,但就缺少一个总结性的观点,此时,老师可帮助学生做出必要的补充,把讨论完美化。
(六)给予鼓励性的讨论评价。很多时候,自信都是促使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的自信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在语文课堂的讨论交流也同样是如此,在讨论中相机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性评价,对亢奋学生的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与态度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策略性措施。不过鼓励应尽量做到不温不火,只有对鼓励的程度做到精度的把握,才能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如果太过盲目地鼓励,则学生容易表现出沾沾自喜,而不能继续深入,甚至会继而脱离中心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还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让他们自主地交流讨论,合作地学习,教师恰当地点拨,学生才会对语文课堂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改变学习方式,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从而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苏州.新课改 新课堂[J].新课程(教师),2010(11).
[2]张辉.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层次实施的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3]刘亚娟.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时代教育,2010(05):281.
[4]史绍典.敬畏母语[J].语文建设,2009(Z1).
[5]李文清.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