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档案】
案发国家:美国
案发时间:1986年
案件性质:故意杀人
死亡人数:1人
2013年6月,美国一名逃亡27年的杀人犯被拘捕。27年前,纽约一家餐馆的老板被杀,一个美好的家庭瞬间破碎。从此,受害人年仅9岁的小女儿在心中埋下了追凶的念头。经过不懈努力,通过网络的帮助,27年后,长大成人的她终于将凶手送上审判席。
父亲意外丧命
1986年11月22日晚,在美国纽约市华盛顿特区茵伍德附近,一家快餐馆的老板何塞·马丁内斯和妻子正忙着招待客人。不知因为何事,马丁内斯夫妇与餐厅里的几名客人发生了争执。随后,这场口角变成肢体冲突,他们被推搡着来到餐厅外。这时,一名十几岁的男孩儿突然掏出手枪,向何塞的胸部开了一枪。顿时,何塞倒在了血泊中,那几个客人则拥裹着凶手仓皇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当9岁的约瑟琳·马丁内斯从睡梦中醒来时,等待她的是父亲何塞死亡的噩耗。
案发后,纽约警方经过初步调查,锁定杀害何塞的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叫胡斯托·桑托斯的16岁少年。但是,他已经逃往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国,而美国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并未签订双边引渡条约。1988年,在通缉犯罪嫌疑人桑托斯长期无果的情况下,纽约警方只好将这起命案搁置起来。
警方对命案的暂时“结案”,对马丁内斯来说始终是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从此,马丁内斯在父亲被枪杀的阴影中长大。“他当时为我买了这架钢琴”,马丁内斯在自己家中接受采访时说,“自从他被杀害后,我就不再练习钢琴了。”多年以后,马丁内斯常常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常常让我给他读报纸。我就坐在他身边,用西班牙语念给他听,那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马丁内斯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检察官。但父亲被杀后,因为案件多年没有进展,她的梦想似乎离她远去。高中毕业后,马丁内斯上了纽约大学,学习法律和拉丁美洲研究。课余时间,她去市中心兼职演出和唱歌。毕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一名歌手和演员,每天忙碌于为网络游戏配音、出演网络电视剧等事务。
忙碌的生活似乎能让马丁内斯忘记那些悲惨的往事。然而,每年一到11月底,马丁内斯和家人总能感觉到一种责任——那个杀害父亲的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母亲常常提醒马丁内斯不要忘记那个人,“她告诉我,‘你要知道是谁把咱家搞成这样。你永远不要忘记他的名字’”。
后来,马丁内斯碰巧读到一本名为《训练自己,抵达成功》的书。受这本书的启发,马丁内斯写下了一直困扰自己的事情清单,其中就包括“一直没有找到杀害父亲的凶手”这件事。
“6年前,约瑟琳(马丁内斯的昵称)告诉我,她要去找杀害她父亲的凶手。”弗雷德·泽爱特说。弗雷德是一名退休的汽车经销商,在何塞被杀害后,成为马丁内斯的养父,“我相信她。这是个悬案,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她想要的正义”。
女儿不懈追凶
事实上,犯罪嫌疑人桑托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因杀人案件被捕一年后被释放。之后,桑托斯又悄悄地逃回美国,但纽约警局对这起案子仍然封存,没有重新启动调查。
马丁内斯决定自己去调查案件。“我不一定能找到他,这确实要花费我多年的努力。”马丁内斯事后回想自己当时怎么做出决定时称,“调查期间,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疯了。”
在大学学习的法律知识让马丁内斯知道,法律对谋杀案件的追诉没有时效限制,这也坚定了她的信念。
在自己的调查中,马丁内斯首先想到警方的线索和信息。于是,她跑到美国纽约市警察第34分局询问案件。在和警方的讨论中,她受到启发,决定尝试在网络上搜罗案件信息。
从2006年开始,马丁内斯一直扮演着侦探的角色,在“脸谱”、“我的空间”等网站上梳理犯罪嫌疑人桑托斯的线索。凡是能发现一点儿苗头,她都会尽力搜寻。2008年,她在“背景网”上免费注册账号后搜索“桑托斯”,竟然有个叫“桑托斯”的名字跳了出来。受这个结果的鼓舞,马丁内斯又在“美国人口搜索”以及其他搜索、社交网站逐一搜寻,又找到一些资料。
为了获得更多的线索,马丁内斯向网站交纳网络服务费,以获得更大的搜索权限。“若我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为父亲讨回公道,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马丁内斯表示,“如果其他人帮不到我,那我只好单干到底。”
多年来,连马丁内斯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在网上查阅了多少海量信息。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事情逐渐柳暗花明。“这些网站上都有他的信息,有他的地址,甚至还有手机号码。”马丁内斯后来告诉《纽约每日新闻》说。
通过持续的搜索,马丁内斯发现所有信息都高度一致:桑托斯在美国迈阿密!“当我想我已经找到桑托斯时,我就用谷歌地球功能盯在他所住房子的图片上。看着照片,我想该名男子很可能就是杀害我父亲的那个人。而就是这个人,摧毁了我的每一个感恩节和父亲节,并令我毛骨悚然。”
疑犯最终受审
经过艰苦的调查,马丁内斯得到了桑托斯的手机号码。起初,她打算自己给桑托斯打电话,但她很快觉得不能这样做。“我可不能打草惊蛇。”马丁内斯想。
2012年11月,马丁内斯到纽约市警局第34分局悬案组调阅父亲案件的档案。2013年2月,她带着自己掌握的资料重新回到纽约市警局第34分局,将这些资料交给悬案组的罗伯特·杜赫斯特探长。
6月7日,杜赫斯特用马丁内斯提供的名字、地址、手机号码等信息,按图索骥,奔赴迈阿密,毫无悬念地将犯罪嫌疑人桑托斯抓获。
面对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桑托斯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审讯中,桑托斯对自己当年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如今已经43岁的桑托斯,多年来用化名在迈阿密一家保洁公司做管理员。“任务”完成后,马丁内斯慨叹道:“我只是想让父亲和别人一样得到正义的申诉,我终于做到了!”
马丁内斯的母亲在听到警方将桑托斯拘捕的消息后,自豪地说:“我真要感谢上帝,感谢我女儿坚持不懈地调查。我不在乎晚了多少年。结束了,都过去了。”
2013年6月11日,43岁的胡斯托·桑托斯现身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法庭,在逃亡27年后,他第一次站上被告席。这天,36岁的马丁内斯在法庭上看到了27年前那个杀害自己父亲的人。当时,桑托斯穿着蓝色牛仔裤和白色T恤,双手被反铐在背后,蹒跚地走进法庭。
身穿薄荷绿色休闲裤和粉红色上衣的马丁内斯坐在旁听席第二排,她的身边坐着她的弟弟、母亲以及她的养父弗雷德和他的妻子。庭审中,双手紧握的马丁内斯仔细打量着被告,生怕出什么差错。
在这次审讯中,桑托斯一言未发。起诉书称,桑托斯于1986年杀害了何塞·马丁内斯,地点是在纽约市茵伍德的一家餐馆外。面对谋杀罪和私藏武器罪的指控,桑托斯的代理律师辩护申诉其二级谋杀罪不成立。
马丁内斯对这次5分钟的审讯表示满意,但是,她还不急于庆祝。她说,等到正义的宣判时,她将为父亲庆祝。
探案说法·引渡条约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是:(1)罪犯本人所属国;(2)犯罪行为发生地所在国;(3)受害国。引渡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自由决定的事。按国际法规定,国家并无引渡罪犯的义务。但如果国家间有条约规定,应履行条约义务。如无条约规定,是否向他国引渡,则完全由被请求国自行决定。如果发生几个国家同时要求某国引渡某一罪犯时,在原则上,被请求国有权决定接受哪一国的要求。
引渡条约是有关国家之间关于把在一国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和判刑的人根据后者请求移交给该国进行审判和惩罚的条约。引渡条约通常是双边的,如1971年加拿大和美国之间、1972年英国和美国之间订立的引渡条约。也有多边的,如1933年订立的美洲国家间引渡公约、1957年订立的欧洲引渡公约等。引渡条约通常规定政治犯一般不予引渡。
(摘自《法律与生活》)
案发国家:美国
案发时间:1986年
案件性质:故意杀人
死亡人数:1人
2013年6月,美国一名逃亡27年的杀人犯被拘捕。27年前,纽约一家餐馆的老板被杀,一个美好的家庭瞬间破碎。从此,受害人年仅9岁的小女儿在心中埋下了追凶的念头。经过不懈努力,通过网络的帮助,27年后,长大成人的她终于将凶手送上审判席。
父亲意外丧命
1986年11月22日晚,在美国纽约市华盛顿特区茵伍德附近,一家快餐馆的老板何塞·马丁内斯和妻子正忙着招待客人。不知因为何事,马丁内斯夫妇与餐厅里的几名客人发生了争执。随后,这场口角变成肢体冲突,他们被推搡着来到餐厅外。这时,一名十几岁的男孩儿突然掏出手枪,向何塞的胸部开了一枪。顿时,何塞倒在了血泊中,那几个客人则拥裹着凶手仓皇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当9岁的约瑟琳·马丁内斯从睡梦中醒来时,等待她的是父亲何塞死亡的噩耗。
案发后,纽约警方经过初步调查,锁定杀害何塞的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叫胡斯托·桑托斯的16岁少年。但是,他已经逃往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国,而美国与多米尼加共和国并未签订双边引渡条约。1988年,在通缉犯罪嫌疑人桑托斯长期无果的情况下,纽约警方只好将这起命案搁置起来。
警方对命案的暂时“结案”,对马丁内斯来说始终是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从此,马丁内斯在父亲被枪杀的阴影中长大。“他当时为我买了这架钢琴”,马丁内斯在自己家中接受采访时说,“自从他被杀害后,我就不再练习钢琴了。”多年以后,马丁内斯常常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常常让我给他读报纸。我就坐在他身边,用西班牙语念给他听,那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回忆。”
小时候,马丁内斯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检察官。但父亲被杀后,因为案件多年没有进展,她的梦想似乎离她远去。高中毕业后,马丁内斯上了纽约大学,学习法律和拉丁美洲研究。课余时间,她去市中心兼职演出和唱歌。毕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一名歌手和演员,每天忙碌于为网络游戏配音、出演网络电视剧等事务。
忙碌的生活似乎能让马丁内斯忘记那些悲惨的往事。然而,每年一到11月底,马丁内斯和家人总能感觉到一种责任——那个杀害父亲的人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审判。母亲常常提醒马丁内斯不要忘记那个人,“她告诉我,‘你要知道是谁把咱家搞成这样。你永远不要忘记他的名字’”。
后来,马丁内斯碰巧读到一本名为《训练自己,抵达成功》的书。受这本书的启发,马丁内斯写下了一直困扰自己的事情清单,其中就包括“一直没有找到杀害父亲的凶手”这件事。
“6年前,约瑟琳(马丁内斯的昵称)告诉我,她要去找杀害她父亲的凶手。”弗雷德·泽爱特说。弗雷德是一名退休的汽车经销商,在何塞被杀害后,成为马丁内斯的养父,“我相信她。这是个悬案,但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父亲的思念以及她想要的正义”。
女儿不懈追凶
事实上,犯罪嫌疑人桑托斯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因杀人案件被捕一年后被释放。之后,桑托斯又悄悄地逃回美国,但纽约警局对这起案子仍然封存,没有重新启动调查。
马丁内斯决定自己去调查案件。“我不一定能找到他,这确实要花费我多年的努力。”马丁内斯事后回想自己当时怎么做出决定时称,“调查期间,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疯了。”
在大学学习的法律知识让马丁内斯知道,法律对谋杀案件的追诉没有时效限制,这也坚定了她的信念。
在自己的调查中,马丁内斯首先想到警方的线索和信息。于是,她跑到美国纽约市警察第34分局询问案件。在和警方的讨论中,她受到启发,决定尝试在网络上搜罗案件信息。
从2006年开始,马丁内斯一直扮演着侦探的角色,在“脸谱”、“我的空间”等网站上梳理犯罪嫌疑人桑托斯的线索。凡是能发现一点儿苗头,她都会尽力搜寻。2008年,她在“背景网”上免费注册账号后搜索“桑托斯”,竟然有个叫“桑托斯”的名字跳了出来。受这个结果的鼓舞,马丁内斯又在“美国人口搜索”以及其他搜索、社交网站逐一搜寻,又找到一些资料。
为了获得更多的线索,马丁内斯向网站交纳网络服务费,以获得更大的搜索权限。“若我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为父亲讨回公道,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马丁内斯表示,“如果其他人帮不到我,那我只好单干到底。”
多年来,连马丁内斯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在网上查阅了多少海量信息。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事情逐渐柳暗花明。“这些网站上都有他的信息,有他的地址,甚至还有手机号码。”马丁内斯后来告诉《纽约每日新闻》说。
通过持续的搜索,马丁内斯发现所有信息都高度一致:桑托斯在美国迈阿密!“当我想我已经找到桑托斯时,我就用谷歌地球功能盯在他所住房子的图片上。看着照片,我想该名男子很可能就是杀害我父亲的那个人。而就是这个人,摧毁了我的每一个感恩节和父亲节,并令我毛骨悚然。”
疑犯最终受审
经过艰苦的调查,马丁内斯得到了桑托斯的手机号码。起初,她打算自己给桑托斯打电话,但她很快觉得不能这样做。“我可不能打草惊蛇。”马丁内斯想。
2012年11月,马丁内斯到纽约市警局第34分局悬案组调阅父亲案件的档案。2013年2月,她带着自己掌握的资料重新回到纽约市警局第34分局,将这些资料交给悬案组的罗伯特·杜赫斯特探长。
6月7日,杜赫斯特用马丁内斯提供的名字、地址、手机号码等信息,按图索骥,奔赴迈阿密,毫无悬念地将犯罪嫌疑人桑托斯抓获。
面对突如其来的抓捕行动,桑托斯显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在审讯中,桑托斯对自己当年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如今已经43岁的桑托斯,多年来用化名在迈阿密一家保洁公司做管理员。“任务”完成后,马丁内斯慨叹道:“我只是想让父亲和别人一样得到正义的申诉,我终于做到了!”
马丁内斯的母亲在听到警方将桑托斯拘捕的消息后,自豪地说:“我真要感谢上帝,感谢我女儿坚持不懈地调查。我不在乎晚了多少年。结束了,都过去了。”
2013年6月11日,43岁的胡斯托·桑托斯现身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法庭,在逃亡27年后,他第一次站上被告席。这天,36岁的马丁内斯在法庭上看到了27年前那个杀害自己父亲的人。当时,桑托斯穿着蓝色牛仔裤和白色T恤,双手被反铐在背后,蹒跚地走进法庭。
身穿薄荷绿色休闲裤和粉红色上衣的马丁内斯坐在旁听席第二排,她的身边坐着她的弟弟、母亲以及她的养父弗雷德和他的妻子。庭审中,双手紧握的马丁内斯仔细打量着被告,生怕出什么差错。
在这次审讯中,桑托斯一言未发。起诉书称,桑托斯于1986年杀害了何塞·马丁内斯,地点是在纽约市茵伍德的一家餐馆外。面对谋杀罪和私藏武器罪的指控,桑托斯的代理律师辩护申诉其二级谋杀罪不成立。
马丁内斯对这次5分钟的审讯表示满意,但是,她还不急于庆祝。她说,等到正义的宣判时,她将为父亲庆祝。
探案说法·引渡条约
引渡是指一国把在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是:(1)罪犯本人所属国;(2)犯罪行为发生地所在国;(3)受害国。引渡是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自由决定的事。按国际法规定,国家并无引渡罪犯的义务。但如果国家间有条约规定,应履行条约义务。如无条约规定,是否向他国引渡,则完全由被请求国自行决定。如果发生几个国家同时要求某国引渡某一罪犯时,在原则上,被请求国有权决定接受哪一国的要求。
引渡条约是有关国家之间关于把在一国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和判刑的人根据后者请求移交给该国进行审判和惩罚的条约。引渡条约通常是双边的,如1971年加拿大和美国之间、1972年英国和美国之间订立的引渡条约。也有多边的,如1933年订立的美洲国家间引渡公约、1957年订立的欧洲引渡公约等。引渡条约通常规定政治犯一般不予引渡。
(摘自《法律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