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置身于新世纪,面对戏曲文化的逐渐淡出,我们责无旁贷的应为戏曲艺术的发扬而努力,让戏曲艺术真正走向大众,让人们了解戏曲知识、懂得欣赏戏曲表演、主动参与戏曲活动、从心底激发起对戏曲的热爱,让戏曲艺术充满生机。
关键词:戏曲;问题;发扬
戏曲艺术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戏曲剧种曾多达374种,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戏曲艺术面临处境艰难的困境。2012年4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对戏曲曲种的数量及现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存剧种剩余286种,其中只有40个剧种参与全国性的活动,各省市剧种数量以减少为主,河北、上海等地剧种数量减少尤为明显。这也意味着进入新世纪,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在戏曲艺术前行的路上树立了多个警示牌。
一、艺术创作中的问题
1、艺术家技艺水平的减弱
中国戏曲进入十二世纪以后,元杂剧的大量创作、上演标志中国戏曲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今天,似乎戏曲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前看梅兰芳的观众可谓万人空巷,现在大概只有当红明星才可以达到。人们追捧的是流量明星、进出的是电影院KTV,对戏曲的关注是越来越少。与之而来的便是戏曲艺术收益降低,除了一些上电视戏曲颁奖的曲种,很多戏曲演员是一边参与演出一边处于务工维持生计,演出练习时间大大减少,这也说明了一个实质问题技艺水平的减弱。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这也是技艺不精的开始。在一些地方戏中,许多当地艺术家受思想文化的局限,无法形成独具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系、也无法展现出自己表演戏曲的魅力,对于一些本来对戏曲不是很敏感的观众,尤其是现在“90后”、“00”的年轻人会逐渐形成一种“各种曲艺都差不多”的模糊印象。如今的社会,没特色不行、没知名度没人请你,与之而来的是戏曲艺术的重大问题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骤减。
2、人们意识的淡薄
现如今,对于中华传统节日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戏曲演出土壤的减少。中國人民自古看重节日的喜庆气氛,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唱大戏可谓是助兴节目,一些老人小孩搬着凳子走很远的路都要去捧场观看,有些条件好的家庭甚至还要把戏班子请到自己家来进行演出。而如今,购物、聚餐、KTV、演唱会、电影院成了人们追捧的项目,追求新颖时尚成了社会的流行路线,戏曲艺术在人们意识中渐渐淡薄。
二、创新戏曲发展机制
1、政府保护和媒体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为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振兴戏曲艺术,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中,组织戏曲表演团队走进基层、走进人民为群众演出。媒体的播出可增大戏曲的宣传,比如对于儿童开设戏曲动漫、动画等节目,让孩子从小熟悉戏曲知识、戏曲人物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对于青年人多一些戏曲改良娱乐节目比如《叮咯咙咚呛》,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节目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与娱乐相结合,让各种各样的任务加入其中使节目变得非常有趣,中国传统文化和韩流不期而遇之后的首次碰撞和“亲密接触”,通过真实记录明星学艺过程以及文化的精彩碰撞吸引青年的观众。节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整体风格,都不乏原创性和前瞻性。对于中老年人,多开设戏曲晚会结合不同剧种使其方便观看并且具有丰富性。
2、学校与社会。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大中小学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从2017年开始直至今日,高校、中小学多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进行普及化,定期集合学生观摩戏曲经典作品的演出,给予学生们欣赏戏曲文化的环境,欣赏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的艺术的美;城镇、农村有条件每周末安排戏曲演出,免费观看。地方政府和商业赞助作为支持,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走向民间。其实这也是让戏曲回归本体,近距离接触群众,让每位观演者感受戏曲文化艺术之美。
3、每个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传承下去的使命。现如今,中国戏曲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责无旁贷地为戏曲艺术的发扬而努力,人人借用自身微小的力量,去继承发扬这份文化,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让人们了解戏曲知识、懂得欣赏戏曲表演、主动参与戏曲活动,从心底激发起对戏曲的热爱,把戏曲作为兴趣来培养。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力大,受影响的人也广。形成有人看戏、懂戏、爱戏的氛围,戏曲艺术就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中华戏曲艺术重返黄金时代。
戏曲曾经是人们填补思想、弥合创伤、期盼理想的最佳参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畅通的沟通渠道。而在今日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去传承,让我们大家争做未来的开拓者!
关键词:戏曲;问题;发扬
戏曲艺术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戏曲剧种曾多达374种,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戏曲艺术面临处境艰难的困境。2012年4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对戏曲曲种的数量及现状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存剧种剩余286种,其中只有40个剧种参与全国性的活动,各省市剧种数量以减少为主,河北、上海等地剧种数量减少尤为明显。这也意味着进入新世纪,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在戏曲艺术前行的路上树立了多个警示牌。
一、艺术创作中的问题
1、艺术家技艺水平的减弱
中国戏曲进入十二世纪以后,元杂剧的大量创作、上演标志中国戏曲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今天,似乎戏曲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前看梅兰芳的观众可谓万人空巷,现在大概只有当红明星才可以达到。人们追捧的是流量明星、进出的是电影院KTV,对戏曲的关注是越来越少。与之而来的便是戏曲艺术收益降低,除了一些上电视戏曲颁奖的曲种,很多戏曲演员是一边参与演出一边处于务工维持生计,演出练习时间大大减少,这也说明了一个实质问题技艺水平的减弱。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只有苦练才能出真功夫,这也是技艺不精的开始。在一些地方戏中,许多当地艺术家受思想文化的局限,无法形成独具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系、也无法展现出自己表演戏曲的魅力,对于一些本来对戏曲不是很敏感的观众,尤其是现在“90后”、“00”的年轻人会逐渐形成一种“各种曲艺都差不多”的模糊印象。如今的社会,没特色不行、没知名度没人请你,与之而来的是戏曲艺术的重大问题艺术家的改行和传承人数的骤减。
2、人们意识的淡薄
现如今,对于中华传统节日意识的淡薄,直接导致戏曲演出土壤的减少。中國人民自古看重节日的喜庆气氛,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唱大戏可谓是助兴节目,一些老人小孩搬着凳子走很远的路都要去捧场观看,有些条件好的家庭甚至还要把戏班子请到自己家来进行演出。而如今,购物、聚餐、KTV、演唱会、电影院成了人们追捧的项目,追求新颖时尚成了社会的流行路线,戏曲艺术在人们意识中渐渐淡薄。
二、创新戏曲发展机制
1、政府保护和媒体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强调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出更多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不断开创戏曲事业新局面。为加强地方戏曲的保护,振兴戏曲艺术,将其纳入“十三五”规划中,组织戏曲表演团队走进基层、走进人民为群众演出。媒体的播出可增大戏曲的宣传,比如对于儿童开设戏曲动漫、动画等节目,让孩子从小熟悉戏曲知识、戏曲人物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对戏曲艺术产生兴趣。对于青年人多一些戏曲改良娱乐节目比如《叮咯咙咚呛》,这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节目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与娱乐相结合,让各种各样的任务加入其中使节目变得非常有趣,中国传统文化和韩流不期而遇之后的首次碰撞和“亲密接触”,通过真实记录明星学艺过程以及文化的精彩碰撞吸引青年的观众。节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整体风格,都不乏原创性和前瞻性。对于中老年人,多开设戏曲晚会结合不同剧种使其方便观看并且具有丰富性。
2、学校与社会。2017年《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表示大中小学校争取实现所有学生免费欣赏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从2017年开始直至今日,高校、中小学多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进行普及化,定期集合学生观摩戏曲经典作品的演出,给予学生们欣赏戏曲文化的环境,欣赏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戏曲的艺术的美;城镇、农村有条件每周末安排戏曲演出,免费观看。地方政府和商业赞助作为支持,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走向民间。其实这也是让戏曲回归本体,近距离接触群众,让每位观演者感受戏曲文化艺术之美。
3、每个人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将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艺术传承下去的使命。现如今,中国戏曲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责无旁贷地为戏曲艺术的发扬而努力,人人借用自身微小的力量,去继承发扬这份文化,让戏曲真正走进大众,让人们了解戏曲知识、懂得欣赏戏曲表演、主动参与戏曲活动,从心底激发起对戏曲的热爱,把戏曲作为兴趣来培养。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力大,受影响的人也广。形成有人看戏、懂戏、爱戏的氛围,戏曲艺术就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使中华戏曲艺术重返黄金时代。
戏曲曾经是人们填补思想、弥合创伤、期盼理想的最佳参照物,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畅通的沟通渠道。而在今日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去传承,让我们大家争做未来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