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工作人员降低职业风险。方法: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因素实地调查分析,制定安全防护控制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教育。结果: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得到完善和提高,有效控制或降低了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存在多方面职业危害,只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3-01
1 消毒供应中心内的危险因素
1.1消毒供应中心弥散气体的危害 常用含氯消毒剂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1]。
1.2消毒供应中心仪器物品的危害
1.2.1 粉尘吸入 护士制作各种辅料、棉球、纱布可产生粉尘,空气中粉尘微粒浓度高,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中枢系统。
1.2.2 噪声 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工作易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等。
1.2.3高温、潮湿环境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范围121—134℃,高温环境工作出汗多,易导致中暑,从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中取送物品时操作不慎易被烫伤,由于初洗去污区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大,易引起关节炎。
1.2.4紫外线 紫外线对眼睛、皮肤都有损害,它所产生的臭氧浓度〉0.3%会导致人体中毒。
1.2.5锐器损伤 回收清洗包装医疗器械时,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如各种穿刺针、剪刀等很容易被刺伤,锐器刺伤可传播3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2],有发生HIV、HBV、HCV的危险。
1.2.6微生物气溶胶 世界上约有500多种致病菌,经气溶胶传播的至少有100多种,占全部传播途径的首位[3]。超声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
2 管理措施
2.1提高护士的个人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
2.2 树立“关口前移”的预防理念 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在清点回收、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戴帽子、口罩、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防水围裙,穿防水鞋。
3 技术性措施 改进消毒物品,用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替高毒。配备噪音小、性能好的设备,采用隔离操作,减少人体接触。
4 预防措施 加强防护品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实行定期体检并建立体检档案,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
5.1 化学因素损害的防护 凡接触化学消毒剂应佩戴防护用具,浸泡消毒加盖以减少挥发。5.2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后注意通风。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安装隔音材料或为员工配备防护耳塞,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排气扇,减少噪音污染。高温工作区域安装降温设备,取放物品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在制作敷料、纱布、棉球等物品时,应戴口罩,减少动作幅度。
5.3 加强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确认污染HBV阳性,误伤者又没有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小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接种第一针,接受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确认污染HIV阳性,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配备收集锐利器械的耐刺容器盒,规范操作行为,把防止锐器伤害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超声清洗时加盖,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参考文献
[1] 赖美玉,李晓玲,陈碧英,等.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全科护理,2009,7(8B)2134.
[2] 李丽珍.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 护理研究2009,23(7B):1851.
[3] 潘湛,王勤熙. 气溶胶病毒富集与检测研究进展[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6):579.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3-01
1 消毒供应中心内的危险因素
1.1消毒供应中心弥散气体的危害 常用含氯消毒剂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1]。
1.2消毒供应中心仪器物品的危害
1.2.1 粉尘吸入 护士制作各种辅料、棉球、纱布可产生粉尘,空气中粉尘微粒浓度高,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可损伤呼吸中枢系统。
1.2.2 噪声 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可影响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工作易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等。
1.2.3高温、潮湿环境 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温度范围121—134℃,高温环境工作出汗多,易导致中暑,从高压蒸汽灭菌器、烘干机中取送物品时操作不慎易被烫伤,由于初洗去污区地面潮湿,空气湿度大,易引起关节炎。
1.2.4紫外线 紫外线对眼睛、皮肤都有损害,它所产生的臭氧浓度〉0.3%会导致人体中毒。
1.2.5锐器损伤 回收清洗包装医疗器械时,接触各种锐利器械如各种穿刺针、剪刀等很容易被刺伤,锐器刺伤可传播30余种血源性传染病,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2],有发生HIV、HBV、HCV的危险。
1.2.6微生物气溶胶 世界上约有500多种致病菌,经气溶胶传播的至少有100多种,占全部传播途径的首位[3]。超声清洗、用毛刷手工清洗及压力水枪喷溅会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对健康造成危害。
2 管理措施
2.1提高护士的个人意识 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
2.2 树立“关口前移”的预防理念 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在清点回收、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戴帽子、口罩、双层橡胶手套、防护眼镜,穿隔离衣、防水围裙,穿防水鞋。
3 技术性措施 改进消毒物品,用无毒代替有毒,用低毒代替高毒。配备噪音小、性能好的设备,采用隔离操作,减少人体接触。
4 预防措施 加强防护品的检查维护和保养,发现不符合要求及时更换。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人员实行定期体检并建立体检档案,定期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对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以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 针对性安全防护措施
5.1 化学因素损害的防护 凡接触化学消毒剂应佩戴防护用具,浸泡消毒加盖以减少挥发。5.2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紫外线消毒后注意通风。对产生噪音的设备安装隔音材料或为员工配备防护耳塞,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灭菌器和排气扇,减少噪音污染。高温工作区域安装降温设备,取放物品应戴手套,穿长袖衣服以防烫伤。在制作敷料、纱布、棉球等物品时,应戴口罩,减少动作幅度。
5.3 加强生物因素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一旦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再用肥皂液流动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确认污染HBV阳性,误伤者又没有免疫力,应在误伤后24小时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则应同时接种第一针,接受过乙肝疫苗则应确认其抗体水平,不足的则应补充注射。确认污染HIV阳性,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根据不同传染病最长的潜伏期,确定对伤者追踪观察时间。配备收集锐利器械的耐刺容器盒,规范操作行为,把防止锐器伤害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超声清洗时加盖,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参考文献
[1] 赖美玉,李晓玲,陈碧英,等. 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 全科护理,2009,7(8B)2134.
[2] 李丽珍.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 护理研究2009,23(7B):1851.
[3] 潘湛,王勤熙. 气溶胶病毒富集与检测研究进展[J]. 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