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及地方大力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对给排水工程专业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促进了高职高专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分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设计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孙岩(1970-),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3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调研与分析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是集城镇市政管道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城镇水处理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市政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安装工程施工与管理、给排水管道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
本院组织教师通过对给排水相关单位进行调研,与行业的技术专家召开座谈会,分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而得出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适应的岗位群主要为施工员、资料员、测量员、绘图员、造价员、制水员、水质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等。毕业生除可从事市政行业的施工与管理外,还可以从事建筑配套设备的施工与管理、自来水厂与污水厂运行管理等一线的组织、管理工作,其理论水平应比本科生低些,但实践操作技能应高一些。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的技能倾向于识图、预算、测量、施工、设备运行管理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项目。
2.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施工生产一线,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给排水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给排水工程专业施工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实用技能,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给排水工程专业技能岗位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具有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本技能训练、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的工学结合、三阶段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基本素质培训、基本技能实训、文化基础教学,集中技能训练包含专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工程实践锻炼包括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顶岗实习等。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体系
(1)工作任务分析:在对给排水行业进行调研时,将岗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利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教师工程实践等调研方式全面、系统地分析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分析归纳出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施工图识读 给排水工程施工
工程测量放线
建筑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
水处理构筑物施工
给排水工程竣工验收
施工组织管理
计算机绘制工程竣工图
给排水工程预、决算
水质检测、分析 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
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
水处理系统安全供水及设备维护保养
(2)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同时对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学习分析,明确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等,构建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延展、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见表2)。
公共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劳动、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基础文化知识系列、人文类选修课等项目。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专业领域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以给排水工程施工和水处理工艺运行两大职业行动领域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与教师教授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自然融合。
表2 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 参考学时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公共基础 240+1周 180 60 60
专业 专业基础学习 150+1周 240+2周 +周为实践领域的学习,核心与主干技能的学习都进行集中的技能训练 工程测量 60+1周
建筑给排水工程 60+1周
建筑电气 60
供热工程 30
给排水管道工程 80+2周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60+2周
给排水工程造价 60+1周
施工组织与管理 60
建设工程监理 30
水处理技术 60 60
实践 毕业顶岗实习 14 17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岗位技能培训 4
企业选修课 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开展
延展 30 30 30 专业
选修课
延展领域是在专业学习基础上设置的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宽,主要是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实践领域是培养操作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时相应的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修完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并合格,取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同时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如取得一定成果,经学院认定后可以确定相应学分,抵冲选修课学分。主要包括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国家级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等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条件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既没有教学技能的培训也没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入职后需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例如我院对新入校教师开设专门的教师培训班,进行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培训,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对新入职教师要求到校外实训基地带职培训半年,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应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合理比例搭配,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从企业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型专业一般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机会,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保证,要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建设。
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场解决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随时感受到工程施工现场的气氛。为保证给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应有保证CAD技能训练的电教室,进行水质检验、分析的水质分析实验室,进行水力性能实验与水处理工艺演示的实验室,进行室内外管网设计训练的仿真设计室,进行管网安装实操训练的室内水暖、电气及室外管道施工的实训场地。一个仿真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又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校外实践是学生认识工地、了解施工过程、熟悉施工管理与水处理工艺的主要途径。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与现场教学需求,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专家与校内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合作企业可以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水处理厂等等。
3.根据职业标准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技能的专业指导工具书。教材应以岗位技能培训为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选用。应积极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编写校内教材,教学内容的开发要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努力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教材力争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系列,可以是专业教科书,也可以是专业工具书。
综上所述,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反复完善和充实,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宋连喜,荆宇.关于系统化构建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张丽萍,李业农.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9).
[3]李建刚,李丽萍,杨小琨.基于工作过程的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吴莉.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孙岩(1970-),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36-02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应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调研与分析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是集城镇市政管道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城镇水处理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市政工程施工与技术管理、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安装工程施工与管理、给排水管道系统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
本院组织教师通过对给排水相关单位进行调研,与行业的技术专家召开座谈会,分析了给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而得出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学生适应的岗位群主要为施工员、资料员、测量员、绘图员、造价员、制水员、水质员、安全员、监理员等等。毕业生除可从事市政行业的施工与管理外,还可以从事建筑配套设备的施工与管理、自来水厂与污水厂运行管理等一线的组织、管理工作,其理论水平应比本科生低些,但实践操作技能应高一些。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的技能倾向于识图、预算、测量、施工、设备运行管理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项目。
2.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施工生产一线,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给排水专业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给排水工程专业施工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专业实用技能,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给排水工程专业技能岗位型人才。
二、“工学结合”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具有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本技能训练、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的工学结合、三阶段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技能训练包含基本素质培训、基本技能实训、文化基础教学,集中技能训练包含专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技能实训,工程实践锻炼包括综合职业素质培养、顶岗实习等。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体系
(1)工作任务分析:在对给排水行业进行调研时,将岗位群作为分析的对象,利用企业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教师工程实践等调研方式全面、系统地分析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而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分析归纳出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行动领域
施工图识读 给排水工程施工
工程测量放线
建筑给排水管道及设备安装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
水处理构筑物施工
给排水工程竣工验收
施工组织管理
计算机绘制工程竣工图
给排水工程预、决算
水质检测、分析 水处理工艺运行管理
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
水处理系统安全供水及设备维护保养
(2)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给排水工程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形成本专业的职业行动领域。同时对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学习分析,明确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等,构建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延展、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见表2)。
公共基础领域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劳动、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基础文化知识系列、人文类选修课等项目。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思想素养、职业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专业领域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以给排水工程施工和水处理工艺运行两大职业行动领域为主线,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要求与教师教授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自然融合。
表2 给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习领域 参考学时 备注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公共基础 240+1周 180 60 60
专业 专业基础学习 150+1周 240+2周 +周为实践领域的学习,核心与主干技能的学习都进行集中的技能训练 工程测量 60+1周
建筑给排水工程 60+1周
建筑电气 60
供热工程 30
给排水管道工程 80+2周
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 60+2周
给排水工程造价 60+1周
施工组织与管理 60
建设工程监理 30
水处理技术 60 60
实践 毕业顶岗实习 14 17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岗位技能培训 4
企业选修课 结合企业顶岗实习开展
延展 30 30 30 专业
选修课
延展领域是在专业学习基础上设置的专业选修课,是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拓宽,主要是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
实践领域是培养操作技能、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专业领域课程学习时相应的集中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校期间修完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并合格,取得相应学分,方可毕业。同时为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如取得一定成果,经学院认定后可以确定相应学分,抵冲选修课学分。主要包括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国家级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等等。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条件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既没有教学技能的培训也没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入职后需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例如我院对新入校教师开设专门的教师培训班,进行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手段的培训,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果;同时对新入职教师要求到校外实训基地带职培训半年,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应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合理比例搭配,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从企业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型专业一般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机会,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有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保证,要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建设。
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场解决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随时感受到工程施工现场的气氛。为保证给排水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应有保证CAD技能训练的电教室,进行水质检验、分析的水质分析实验室,进行水力性能实验与水处理工艺演示的实验室,进行室内外管网设计训练的仿真设计室,进行管网安装实操训练的室内水暖、电气及室外管道施工的实训场地。一个仿真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得到强化,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又可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校外实践是学生认识工地、了解施工过程、熟悉施工管理与水处理工艺的主要途径。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与现场教学需求,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专家与校内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让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合作企业可以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水处理厂等等。
3.根据职业标准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技能的专业指导工具书。教材应以岗位技能培训为目标,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选用。应积极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发编写校内教材,教学内容的开发要与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努力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之间形成对应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符合职业标准的教学内容。教材力争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系列,可以是专业教科书,也可以是专业工具书。
综上所述,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岗位型人才,首先必须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系到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实施过程中要反复完善和充实,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宋连喜,荆宇.关于系统化构建农业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张丽萍,李业农.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9).
[3]李建刚,李丽萍,杨小琨.基于工作过程的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4]吴莉.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