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停留在表层的知识传授上,不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思维。因而,学生无法与阅读文本展开深层互动,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志,无法继承优秀的文化思想。而故事元素在语文阅读课堂的运用使得阅读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阅读教学开始有了情感思维意识,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融入阅读内容当中,获取知识的同时理解情感。那么,故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本文就故事在语文阅读课堂的运用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故事;阅读
故事天然满足人类需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故事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新的教学方法。由于故事教学利用了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性,在故事教学下,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主动与教师展开互动,语文课堂气氛积极、活泼。那么,故事是如何在语文课堂发挥作用的呢?鉴于故事教学的有效性,大家纷纷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故事教学一般采用“瑞克故事模式”,即,确定主题与学习目标——讲解与主题相关故事——探讨并发展当今故事——发展现在故事——规划未来新故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对“瑞克故事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故事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 介绍背景类故事,丰富阅读信息
阅读就像剥洋葱,学生需要一层一层退去阅读的表皮,才能看到阅读文本的核心。但是,由于“洋葱”太过平凡,学生没有探究其本质的欲望;或者,由于信息了解不全面,即使拨开了“洋葱芯”,学生也不能理解、内化。为此,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的背景故事,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奠定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学生可以掌握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个性品质,从而实现利用既有知识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目的,有效阅读文本。
例如,在阅读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对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清楚,学生无法触动情感思维真正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藤野先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鉴于此,在导入阶段,我向学生介绍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背景故事,即,“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中国”。阅读“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的故事,学生与鲁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感受到了鲁迅的爱国深情;阅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中国”,学生了解到那时的中国破败不堪,受外国人欺压,为理解藤野先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奠定了情感基础。由于背景故事的铺垫、导入,学生有效阅读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深刻内涵。因而,故事教学可应用于导入阶段,通过背景故事阅读,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夯实阅读情感基础。
二、 插入情境类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由于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阅读效果不佳。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阅读内容“不合胃口”而丧失阅读兴趣。为了解决阅读兴趣的问题,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穿插情境故事,通过与阅读主题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学生的思维拉回阅读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阅读教学《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几个情境故事,将其穿插在文本阅读过程当中,适时刺激学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文本阅读。比如,第三自然段有一些晦涩的词语,像当朋、太子会、昆腔队等。由于词汇拗口、意思不明,学生很容易走神儿。所以,在这个阅读节点上,我讲了“五朋太子会神会”的故事,了解胡适先生家乡的民间习俗。通过“五朋太子会神会”故事,既活跃了阅读气氛,又解释了“当朋”“太子会”等拗口的词语,促使学生再次集中了阅读注意力。又比如,第八自然段,从本段开始介绍了作者的家庭情况。由于学生没有同等经历,阅读兴趣逐渐降低。此时,我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母亲与子女相处的故事并设计疑问,即,作者的母亲是怎么处理家庭问题的?刺激学生情感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穿插故事情境,学生有效地阅读了文本。因而,故事教学应用于阅读阶段,通过穿插故事情境的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 拓展延伸类故事,发散阅读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单篇阅读像一座城,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困住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思维的分散力。由于思维发散力的丧失,学生的阅读变得刻板、僵硬,无法达到由此及彼的阅读效果。而故事的融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阅读问题。由于主题延伸故事的介入,学生的发散思维被彻底打开,能够由点及面地分析阅读主题,丰富情感认知、传承优秀文化,最终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梦回繁华》时,在阅读的结尾,我引导学生阅读了《东京梦华录》中的一个篇章“河道”。在阅读“河道”的过程中,学生彭婆婆皱饼、正店72户有了立体、形象的认识,对宋朝的桥梁结构、车马样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说《梦回繁华》让学生认识了《清明上河图》,那么《东京梦华录》就让学生“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由于“河道”的拓展阅读,《梦回繁华》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内容变得丰富充实。同时,学生的发散性阅读思维得到了锻炼,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因而,故事融入阅读教学当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人活在故事当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听故事、学着讲故事、创作故事。因而,故事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喜闻乐见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因而,故事融入阅读课堂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同时,故事还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众所周知,阅读文本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差距。要想理解文本,学生需要与其共鸣。而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因此,故事走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对阅读教学有积极意义,为确保阅读品质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J].文学教育(下),2017(7):108-109.
[2]何力.中学语文“故事教学”理念与实践新探——一种本源性的思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3]彭思.故事教学法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8.
作者簡介:
曾畇霏,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莲花中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故事;阅读
故事天然满足人类需求。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故事教学成了语文课堂的新的教学方法。由于故事教学利用了人类对故事的需求性,在故事教学下,学生开始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主动与教师展开互动,语文课堂气氛积极、活泼。那么,故事是如何在语文课堂发挥作用的呢?鉴于故事教学的有效性,大家纷纷开始思考这一问题。经过调查发现,故事教学一般采用“瑞克故事模式”,即,确定主题与学习目标——讲解与主题相关故事——探讨并发展当今故事——发展现在故事——规划未来新故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对“瑞克故事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其应用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故事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一、 介绍背景类故事,丰富阅读信息
阅读就像剥洋葱,学生需要一层一层退去阅读的表皮,才能看到阅读文本的核心。但是,由于“洋葱”太过平凡,学生没有探究其本质的欲望;或者,由于信息了解不全面,即使拨开了“洋葱芯”,学生也不能理解、内化。为此,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的背景故事,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奠定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了解文本背景,学生可以掌握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个性品质,从而实现利用既有知识分析文本、理解文本的目的,有效阅读文本。
例如,在阅读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对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清楚,学生无法触动情感思维真正理解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藤野先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鉴于此,在导入阶段,我向学生介绍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背景故事,即,“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中国”。阅读“国内第一次革命战争”的故事,学生与鲁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感受到了鲁迅的爱国深情;阅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中国”,学生了解到那时的中国破败不堪,受外国人欺压,为理解藤野先生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情操奠定了情感基础。由于背景故事的铺垫、导入,学生有效阅读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深刻内涵。因而,故事教学可应用于导入阶段,通过背景故事阅读,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夯实阅读情感基础。
二、 插入情境类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原动力。由于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阅读效果不佳。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阅读内容“不合胃口”而丧失阅读兴趣。为了解决阅读兴趣的问题,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穿插情境故事,通过与阅读主题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将学生的思维拉回阅读课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理解阅读内容。
例如,在阅读教学《我的母亲》时,我设计了几个情境故事,将其穿插在文本阅读过程当中,适时刺激学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文本阅读。比如,第三自然段有一些晦涩的词语,像当朋、太子会、昆腔队等。由于词汇拗口、意思不明,学生很容易走神儿。所以,在这个阅读节点上,我讲了“五朋太子会神会”的故事,了解胡适先生家乡的民间习俗。通过“五朋太子会神会”故事,既活跃了阅读气氛,又解释了“当朋”“太子会”等拗口的词语,促使学生再次集中了阅读注意力。又比如,第八自然段,从本段开始介绍了作者的家庭情况。由于学生没有同等经历,阅读兴趣逐渐降低。此时,我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母亲与子女相处的故事并设计疑问,即,作者的母亲是怎么处理家庭问题的?刺激学生情感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通过穿插故事情境,学生有效地阅读了文本。因而,故事教学应用于阅读阶段,通过穿插故事情境的方式,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 拓展延伸类故事,发散阅读思维
语文教材中的单篇阅读像一座城,在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困住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思维的分散力。由于思维发散力的丧失,学生的阅读变得刻板、僵硬,无法达到由此及彼的阅读效果。而故事的融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阅读问题。由于主题延伸故事的介入,学生的发散思维被彻底打开,能够由点及面地分析阅读主题,丰富情感认知、传承优秀文化,最终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梦回繁华》时,在阅读的结尾,我引导学生阅读了《东京梦华录》中的一个篇章“河道”。在阅读“河道”的过程中,学生彭婆婆皱饼、正店72户有了立体、形象的认识,对宋朝的桥梁结构、车马样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说《梦回繁华》让学生认识了《清明上河图》,那么《东京梦华录》就让学生“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由于“河道”的拓展阅读,《梦回繁华》从一个点变成了一个面,内容变得丰富充实。同时,学生的发散性阅读思维得到了锻炼,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内容。因而,故事融入阅读教学当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人活在故事当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听故事、学着讲故事、创作故事。因而,故事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喜闻乐见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因而,故事融入阅读课堂可以刺激学生的情感需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同时,故事还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众所周知,阅读文本与学生具有一定的时代差距。要想理解文本,学生需要与其共鸣。而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因此,故事走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对阅读教学有积极意义,为确保阅读品质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何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故事教学法[J].文学教育(下),2017(7):108-109.
[2]何力.中学语文“故事教学”理念与实践新探——一种本源性的思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3]彭思.故事教学法在七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8.
作者簡介:
曾畇霏,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莲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