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zxcv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念性景观是能够让人缅怀或者传承历史的空间环境的综合,它既有明确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文章以纪念性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进行整体布局分析,同时,结合纪念性景观空间中的物质要素植物、地形、水体以及人工构筑物等,通过象征、叙述以及再现等主题设计手法研究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空间营造。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空间序列;设计手法
  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一)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纪念性景观是物化的人类情感,它通过景观空间设计传达纪念性的情感,创造具有纪念性的空间氛围,从而引发人类群体对于著名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追忆,它是为纪念目的而设计的景观类型。
  (二)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简介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北桃花垠,景区由纪念岛、宽阔的水面和沿湖四周环形绿地组成,总面积有35万平方米,其中70%为水面。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仅限于纪念岛及相邻区域,它是周恩来纪念馆景区中的主题纪念区。纪念岛上以周恩来纪念馆为主体建筑,形成一组纪念群体建筑与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相呼应的纪念性景观空间。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布局
  (一)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设计是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的关键所在,恰当的空间结构可以丰富场地的空间层次,提高场地空间的纪念性氛围,营造场地空间的场所精神。纪念性景观的空间结构一般分为规则式布局,自由式布局和混合式布局三种。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性景观空间结构采用的是规则式布局,以周恩来纪念馆为中心,形成一条贯穿南北长度达800余米的空间结构主轴线,两条东西向的空间结构次轴线。主轴线上依次布置瞻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生平业绩陈列馆、周恩来铜像广场以及仿中南海西花厅建筑为主的空间节点。景观空间节点中建筑的设置考虑高度、体量和尺度之间的协调,同时配合特色景观雕塑,结合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配置,通过地面铺装的组织引导,限定参观者的游览路线和视线通道,从而强化空间的纪念氛围。
  (二)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序列
  纪念性景观的空间序列的组织通常与空间结构的布局形式有很大关系。规则对称式空间布局结构中通过轴线的控制,可以使空间要素有秩序地组织,形成空间的秩序感和节奏感,从而营造连续性的纪念场所精神。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依托贯穿南北的空间主轴线,以线型递进的方式推进。周恩来纪念馆作为景观序列的高潮部分,位于整个轴线的核心位置。主馆造型采用纯粹的几何形体,坐落在绿色草坪的基座台上,是整个纪念性景观的控制点;主馆前有一个临湖而建的半圆形广场,两侧则是宽阔的湖面,开阔的广场空间、纯粹的主题纪念建筑和平静的水面,让整个纪念性景观的入口空间典雅而庄重;主馆北侧则是由常绿植物列植形成的甬道空间,行走在其中感到安静而祥和。甬道北侧则是附馆即陈列馆,从空中俯瞰,附馆造型呈现“人” 字形,有向主馆呈拱卫之势,和主馆建筑造型相呼应,附馆前牌楼式的景门和附馆一起形成半围合的停留空间,人们可以在此驻足和追思。
  穿过附馆的走廊空间,来到由高大的绿植,低矮的草坪形成的回字形的甬道空间,参观者的情绪在此能有些许的平复和缓和。甬道向北则是铜像广场,周恩来的全身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双手叉腰、面带微笑的总理雕像让整个广场空间顿时显得亲和起来,亦如周恩来平易近人的处世风范,雕像广场向北拾级而上便是仿中南海西花厅建筑院落,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北方传统四合院民居风格,院落内花木葱郁,假山景石,随着园路的蜿蜒曲折而精心布置,移步易景。仿中南海西花厅建筑院落是整个纪念性景观空间序列的收尾,整个景观空间序列在主轴线的引导下,以空间开敞、通透、封闭相互交替的多样化层次变化,带来丰富的景观空间体验,让参观者在缅怀周恩来的场景中感受历史人文精神的熏陶,最终使参观者领悟纪念主题。
  三、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手法
  (一)物质要素
  1.植物
  植物在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和色彩来渲染空间的纪念氛围,还可以利用植物不同的象征意义,使参观者对特定情境产生感悟,寓意于景:另一方面,通过植物不同的种植形式形成多样的植物景观空间,增强空间层次感,烘托纪念氛围,加深参观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植物的种植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规则式种植形式常用于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当中,以显示其庄严性。在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中植物的种植方式多以规则式为主,景观轴线两侧的植物景观多采用对植、列植或者环植的方式种植,如甬道旁的植物配置,上层乔木是常绿的龙柏,下层灌木为修剪整齐的黄杨球,地被花卉多为时令花卉,既丰富了甬道两侧的景观层次,又烘托了纪念气氛。
  2.人工构筑物
  纪念性景观空间中人工构筑物是阐释纪念主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其自身造型、色彩以及材质等形态元素表达情感特征,与其他要素一起营造整体纪念氛围。但特殊类型的构筑物,例如紀念碑、雕塑等,则常被作为标志性的构筑物,对整个纪念性景观空间的氛围起到统领性的作用。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中的周恩来雕像就是铜像广场中的标志性构筑物,维系着整个广场的纪念主题和氛围。
  3.地形
  地形在纪念性景观中对于空间形态的塑造至关重要。在相对平坦的地形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可以通过抬高场地的竖向标高形成台阶、坡道或者是建筑基座等形式,加强空间的竖向变化,烘托主题景观元素,又或者可以通过设计垂直方向的景观元素,让其成为视觉中心,从而凸显其重要性。在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中,应顺应地形的竖向变化,营造适宜的景观空间效果。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中地形相对平坦,场地中的纪念馆则是位于抬高的绿色草坪基座上,以天空作为背景,虚实对比,呈现壮丽宏伟的场景;人工构筑物和雕塑则是设计在抬高的基座上,让其成为视觉焦点,营造敬仰和纪念的气氛。   4.水体
  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水体的运用也能够衬托不同的纪念主题。静态的水可以展现神圣的主题,借助水体的深不可测,营造宏伟的纪念性景观;而动态的水则多出现在轻松活泼的景观中,能够在空间引起观赏者的注意,引导观赏者的视线集中在纪念主体上。
  周恩来纪念馆主题纪念区景观中水体以宽广的湖泊形式围绕在主题纪念性空间的周围,平静的水面映衬在纪念馆周围,形成水、天、建筑融为一体的纯洁氛围。
  (二)设计手法
  1.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以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特定的意义与主题,使之得到强烈的表现。象征是艺术设计中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纪念性景观空间中应用最多,因为纪念性景观空间中的象征含义往往比其外在形式更具艺术价值。
  周恩来纪念馆中如果从空中俯瞰,牌楼式的景门和“人”字形附馆合起来,正好是“八一”的图形,象征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场景;再譬如纪念馆前广场上,半圆形的草坪中有一圆形铺装平面,广场如半月,圆形的铺装平面似一轮红日,象征周恩来的光辉业绩与日月同辉。
  2.叙述
  叙述是纪念性景观空间中组织场景的常用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参观者对纪念主体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一般利用与纪念主体相关的事物,结合景观要素,展现人物的重大事迹,或精神的内涵。
  周恩来纪念馆中位于铜像广场西侧的海棠林景观,当参观者知道了周恩来和海棠樹之间的故事渊源,脑中不免浮现周恩来工作到深夜,累了,在海棠树下散步的场景,让参观者对周恩来顿生敬仰之情。
  3.再现
  再现指的是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纪念性景观空间中运用再现的手法,是通过对历史场景或情节的模拟,以引发联想、恢复遗忘的知识或经验。
  周恩来纪念馆中周恩来铜像,其姿势取材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来与工人、农民亲切交谈时的习惯动作:双手叉腰,面带微笑,显现出周恩来平易近人的风范。铜像的造型再现了周恩来昔日的音容笑貌,让参观者引发无尽的追思和缅怀。
  四、结语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群体记忆的载体,既包含对过去的缅怀,对当下的沉思,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它对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以及历史人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淮安是周恩来的故乡,周恩来是淮安人的榜样,恩来精神一直是淮安城市精神文明践行的标杆,周恩来纪念馆作为承载总理精神和事迹的纪念场所,研究其在纪念性空间中的设计手法和主题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更深层次发掘其人文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子馨.场所与意象理论下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手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14.
  [2]肖雨薇,祝遵凌.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J].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01):49-50.
  [3]赵海翔.人造的路标[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
  郑小娟,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黄焱,淮阴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李瑾瑞作品——別墅样板间设计
期刊
摘 要:阎锡山故居是山西一代枭雄阎锡山的一座官家私邸,是一组规模宏大、格局变幻的近代建筑群。庞大的民国建筑群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又融合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既体现威严的官家气势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三雕艺术”堪称精美绝伦。通过对阎锡山故居石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山西石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弘扬山西建筑的石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关键词:阎锡山故居;石雕;艺术  本文主要是研究阎锡
期刊
唐藝萍作品——别墅庭院设计
期刊
摘 要:将拓扑几何结构作为设计手法,运用到原南京链条厂旧建筑更新研究中,并以类型学理论指导,研究建筑类型转换和宾馆空间的流线规律、空间建构、建筑历史信息保存。在链条厂旧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中,通过对原有建筑要素整合,为新新空间注入了活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和自由。本文作为一种项目实践性分析,补充了公共空间室内类型的研究资料,对旧建筑更新和室内类型设计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厂房更新;宾馆;拓扑;建构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为研究对象,探索关中民居蜕变成特色民居的生命再生。整理并分析关中特色民居与传统文化缩影下民居之间的关系,挖掘传统民居改造和再造后的魅力。秉承“向史而新,折射未来”的态度,传承地域历史脉络,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关中民居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改造;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JK0024)阶段性
期刊
摘 要:在目前社会发展前景下,普通家庭选择在一二线城市务工的比例较大,但在租房的问题上多数人面临着租金贵的苦恼,集装箱住宅的出现和使用恰好能够解决此类问题。临建住宅区(集装箱)不仅能够解决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而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发展与创新,增加了一种趣味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和成本,利用了集装箱的可移动性和标准模块化的设计。文章尝试将集装箱用于室内居住,探索它用于
期刊
摘 要: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此意见出台后,全国各地文化馆纷纷响应号召,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免费服务项目。经过近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免费开放这项顺民心的文化惠民工程,使得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日益彰显,各地文化馆的服务模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以南京市文化馆为例,将这些基本特征进行归纳,给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环境建设、经济关系建设及相关教育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美丽乡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2017-ZZJH-382);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QN2017018)。  一、“画家
期刊
摘 要: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交通强国”。云中轨道(云轨)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单轨系统具有一定的时代引领与代表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作为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旅游城市,其云轨站台设立更应注重地域性与前瞻性。将地域性云轨站台与现有云轨站台外观造型、导视系统、灯光系统等方面进行对比,其最终目的是探索出符合地域云轨站台的构建方法,为城市云轨站台设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广西桂林;
期刊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反映一个城市传统文化发展的窗口,伴随着我国休闲文化旅游市场的逐渐升温,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历史文化街区内部有着大量的文化遗迹,包括传统文化、名俗文化和现代文化等等,这些不仅能够体现传统的居住风貌,更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特色的载体。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设计也在其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整个历史街区所呈现的外观形象,还有传承和传播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