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年一晃而过,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节点却不会被遗忘。
北京时间2019年5月8日早上8时14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图文,回顾20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恶性事件,缅怀当时遇难的三位中国烈士:48岁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31岁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他28岁的妻子朱颖。该图文发出即受到广泛关注,两个小时左右,阅读数381万,转发3457次,评论1878条,点赞1.4万。中国公众显然无法忘记这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
在此之前三年,当地时间2016年6月17日下午,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议长戈伊科维奇、总理武契奇率全体内阁成员参加凭吊活动。
距今整整20年前,1999年5月7日,国际标准时间(UTC)21时46分,一架B2轰炸机自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飞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尓格莱德,执行对南斯拉夫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的轰炸。5枚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制导、重达2000磅的JDAM炸弹在贝尔格莱德午夜被投向地址为Bulevar Umetnosti 2的建筑物。
但该建筑物并非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而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的实际地址在距中国使馆300米处。当时共有30人住在使馆内,除使馆工作人员外,还有驻贝尔格莱德的新闻记者。5枚精确制导炸弹中除去射向中国大使官邸的那1枚未爆炸外,其余4枚炸弹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
噩耗传来,举世震惊,中国民众和官方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按国际惯例和相关国际法规,轰炸使馆往往等同于战争行为,美国无任何预警对中国使馆的攻击行动让北京震惊和费解。“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前外交官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朱镕基总理结束访美回国才半个多月时间,美国军方为什么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他们在南联盟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
当年4月,朱镕基对美国进行9天访问,游说美国社会各界,推动两国完成中国入世谈判。当时,南联盟问题是朱镕基访美的另一重要议题,中国对北约介入南联盟内政和种族冲突始终不支持,甚至表示强烈批评。
中、美和南联盟三方当时有着非常微妙的三角关系:中国希望得到美国支持加入世贸;美国希望中国在轰炸南联盟上支持北约;南联盟则紧紧抓住中国,希望中国站在自己这一边。中美两国因各自考虑僵持不下。时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的金灿荣指出,当北京决定派朱总理如期访美推动加入世贸谈判时已经定调:南联盟问题应与中美关系区隔开来,中国应寻求和美国的全面合作。
但克林顿政府最后未和朱镕基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共识,双方陷入最后谈判僵局,朱总理坚持将谈判推迟到美国代表团回访北京。
就是在这种微妙局面下,危机毫无征兆地来临了。5月8日,距朱镕基结束访美仅半个多月时间,中国外交部工作人员还在忙着赶写访美报告,就收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他们当时谁都没想到美国人会这么做。
当时的核心问题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因此在两国元首互访后安排朱镕基总理访美,进一步推动入世谈判,一位中方前外交官对《财经》记者指出,“不仅是中方积极推进,那时的美国大企业也百分百支持中国入世,因为他们想要中国市场。”
相对于商业团体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为中国世贸组织资格不断向克林顿政府施压,美国社会主流民意和政坛对与中国进一步展开交流仍抱有强烈疑虑,克林顿政府的中国政策受到支持和反对意见的前后夹击。
中美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彼此缺乏绝对信任,意外事件和政策歧见不时导致双边关系起伏。但只要审慎处理,意外事件也有可能变成两国建立基本互信和管控危机的机会。
炸馆事件发生时在美国国务院参与24小时监控中方反应的前商务部亚洲助理次卿李凡(Henry Levine)对《财经》记者指出,华盛顿当时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乐观期待,以及双方在后续交涉中的有效磋商,让事件得以顺利落幕,中美关系最终没有因此完全交恶。
美国是否故意将炸弹对准了中国使馆,至今仍是很多中国人怀疑的谜团。
中国外交部在当天迅速做出正式反应,称炸馆事件为野蛮暴行,警告北约须对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王英凡副部长要求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来外交部接受中国對美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最强烈抗议。
不仅如此,美国位于北京的使馆以及位于成都的领事馆立即出现大批抗议学生和民众,成都总领事官邸遭到烧毁,民众抵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产品。尚慕杰事后回忆,抗议民众包围使馆,他本人受困于使馆内数日,无法依中国外交部的要求前往接受中方正式抗议;同时,他的家人在遭到包围的官邸内躲了数日,最终在他向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求助后,隔日在中方雇员协助下离开。
美国相关部门在轰炸后发现铸成大错,随即进行危机处理。5月8日,也就是轰炸后的第二天,美国数个部门分别公开和私下道歉。美国国防部部长和CIA局长罕见发表联合声明,称“轰炸是个错误”,对罹难人员深感惋惜;同时,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旋递交道歉信,信中表示“谨代表我的政府和北约成员之一,致上我最深的歉意和哀悼……轰炸您使馆的意图绝对不存在”。接着美国国务院也发表正式声明,指出轰炸为“灾难性过失”且向中方道歉,同时指派尚慕杰在北京亲自道歉。
但中方认为,白宫的反应姗姗来迟也过于草率,奥尔布赖特在8日傍晚亲自携带道歉信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遇到了中国记者的围堵。 正在俄克拉何马处理龙卷风灾害的克林顿总统在美国当地时间8日对此事做出回应,他将炸馆事件称作“不幸的失误”,“向中国领导人和人民表示真诚遗憾和哀悼”,但同时他指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才是问题根源。
北京认为克林顿是在俄克拉何马廷克空军基地(Tinker Air Force Base)登上空军一号前匆忙做出这一表态,他当时穿着休闲衬衣也没有打领带,这样的不正式装束和表态让中方很不满意。
中方对美国“误炸”的说法充满怀疑。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对此进行报道,并刊登中国政府严正声明。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就炸馆事件发表电视讲话,他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他还强调,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依据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根据中国有关法律,保护外国驻华使馆的外交机构和人员,保护外国侨民和来华从事经贸、教育、文化等活动人员。
对于美方迟迟没有依中国期待公开正式道歉,中方持续对美施压。为表不满,北京取消中美高层军事交流、中美非扩散合作以及人权对话。接着外交部正式提出四项要求:包括正式道歉并解释美国和北约的行动、提出完整的调查报告、迅速公布调查结果、严厉惩处应负责人员。
双方对如何善后的认知歧见为双边关系带来挑战。克林顿自事发后多次试图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直接通话,但是电话到5月14日才接通——该热线于1998年正式建立后的首次使用,这条热线之后见证了中美关系很多重要时刻。
一位不具名的中方人员指出,尚慕杰当时不明白中方为何拒绝接听白宫打来的电话,他向中方人员咨询。但在中方看来,公开且正式道歉是中方的底线,没有这个不能进行对话。不道歉怎么通话,通了话也只能吵架,而不是战略沟通。民众的怒气必须通过美方正式道歉来平息。
“我们要求道歉必须要在白宫进行,而且要穿黑西装、打领带,要正式。”这名外交官回忆说。尚慕杰在得知中方立场后,迅速和克林顿总统沟通,并按照中方要求建议克林顿进行正式道歉。
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5月10日,克林顿本人依中方规格要求公开道歉,他在一场会议开幕致辞中表示,“我很抱歉,我对此表示遗憾。”克林顿还强调炸馆是一起孤立的悲剧事件。
克林顿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该事件写道,在得知中国大使馆遭到轰炸造成伤亡之后,“我目瞪口呆,对这个错误深感不安,立即打电话向江泽民道歉。江泽民不接电话,因此我公开地反复地表示歉意”。
终于接通电话后,克林顿自述称,“我再次道歉,并且对他说,‘我相信他不会相信我会故意炸他的大使馆’。”
根据美国权威媒体在事件发生将近一年后的调查报道,误炸中国使馆的主因始于北约的作战策略。北约自开战后,希望通过大规模轰炸塞尔维亚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投降,但是自开战后就面临目标太少的问题。
该年4月,北约最高指挥官克拉克(Wesley K. Clark)定下锁定4000个轰炸地点的目标,但是塞尔维亚的面积和可轰炸地点有限,轰炸目标后来降为2000个。目标的选定标准一开始局限于政府和军事设施,为达数量最后放宽标准。
一位美国国防部前官员对《财经》记者解释,在标准作业流程中,参与轰炸计划的人员在轰炸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在对面喝瓶啤酒,观察周围情况”。但是5月7日当天,相关人员显然省去了这个重要步骤。
美国政府针对中情局展开调查,国会也要求中情局局长就此进行听证。局长特奈(George J. Tenet)在国会重申,“那个攻击是个错误”,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在整个轰炸过程的任何阶段知道我们的炸弹对准中国大使馆。“我们有些同事清楚中国使馆的所在,但是那些人在整个过程并未被咨询,我们错失了机会。”
初步调查结束后,美方于6月来华解释调查结果,代表团由总统特使、国务次卿皮克林(Thomas Pickering)率领。皮克林把这起事件归咎于诸多失误,包括三大原因:1.用于将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FDSP)总部作为攻击目标的定位技术有严重缺陷;2.用于核实目标信息的军事或情报的数据库都未更新中国大使馆的正确位置;3.目标复查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未能察觉上述两个错误。
皮克林强调美国没理由故意袭击中国使馆,因为这违反美国理念和实践,同时意味着美国更难取得中方的外交支持,进一步结束战争。不仅如此,他也指出,有些中方阴谋论国政府部分鹰派有意伤害中美友好关系,或这些人士认为中国对贝尔格莱德过于友好,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支撑这些阴谋论,或者美国政府内的流氓分子。
美方的解释并未让中方信服,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驳回美方解释,他認为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美方迄今对事件发生原因所做出的解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由此而得出所谓‘误炸’结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断然无法接受的。”
互联网上至今仍流传着有关美国炸馆的各种说法,当时一些评论人士也支持这些“阴谋论”。但受访的中国前外交官透露,中央并没有受到杂音干扰。“我们不认为这是克林顿下的命令,如果他这么做,那就是一心把中美关系搞砸了。”
中国时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从未被说服。他在自传中写道,“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给克林顿总统出难题……克林顿总统对华政策引起对华强硬派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虽然不满意美方的解释,但中方通过艰苦谈判于7月与美方达成共识,美国政府同意向27位伤者以及3位死者家属支付450万美元赔偿。9月,美方将赔款交付中国政府。同月,克林顿和江泽民在参加APEC会议期间进行数次颇有成效会谈。此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桑迪·伯杰(Sandy Berger)对外表示中美关系已“回到正轨”。
推动两国关系回到正轨的动能之一,无疑是双边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心,以及美国商界对克林顿政府的施压和克林顿的战略选择。
克林顿政府面对的国会反对和社会压力,让朱总理对访美也带着强烈犹豫。他自己在与克林顿的共同记者会上指出,美国大使尚慕杰为了劝说他如期访美,对他保证会先一步返美做工作,并且带着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准备。但他的说法让朱镕基当时担心地想:“如果美国人都被打得鼻青脸肿,那中国人命运会如何?我的脸会变得血流满面吗?……江泽民主席决定我该依约前来,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在炸馆事件发生前,克林顿本人为总理朱镕基到访铺垫,公开发表演讲阐述他的中国政策,强调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不断随着时间改变,但不应带着任何恐惧。
他指出,美国社会当时对中国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究竟是全球下一个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带来各种经济机会的资本主义老虎,还是世界上最后一只威胁自由和安全的共产龙?“这是个我们该交流还是孤立的国家?”
中美为彼此关系的愿景终于让双方于1999年11月重新展开谈判,中美两国都对面临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的压力。美国时任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来到北京,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同年12月,美国政府同意支付中国政府2800万美元以赔偿中国使馆遭受的损毁,协议还要求中国付给美国280万美元以赔偿美驻华外交机构的损失。
2000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得到恢复与发展。中情局宣布對炸馆事件责任人的处罚——解雇一位中级官员,并对其他6人给予行政处分。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APEC会议期间,两国元首举行会晤。两国还恢复了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美国国会也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
回首20年前这段历史,上述中方前外交官对《财经》记者指出,事件来得突然,也解决得迅速,双方都想解决问题。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突发事件影响中美关系核心利益,要把握发展机遇,避免战略冲突。
北京时间2019年5月8日早上8时14分,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图文,回顾20年前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的恶性事件,缅怀当时遇难的三位中国烈士:48岁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31岁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他28岁的妻子朱颖。该图文发出即受到广泛关注,两个小时左右,阅读数381万,转发3457次,评论1878条,点赞1.4万。中国公众显然无法忘记这段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
在此之前三年,当地时间2016年6月17日下午,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第一场活动就是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议长戈伊科维奇、总理武契奇率全体内阁成员参加凭吊活动。
距今整整20年前,1999年5月7日,国际标准时间(UTC)21时46分,一架B2轰炸机自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飞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尓格莱德,执行对南斯拉夫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的轰炸。5枚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制导、重达2000磅的JDAM炸弹在贝尔格莱德午夜被投向地址为Bulevar Umetnosti 2的建筑物。
但该建筑物并非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而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的实际地址在距中国使馆300米处。当时共有30人住在使馆内,除使馆工作人员外,还有驻贝尔格莱德的新闻记者。5枚精确制导炸弹中除去射向中国大使官邸的那1枚未爆炸外,其余4枚炸弹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
噩耗传来,举世震惊,中国民众和官方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和谴责。按国际惯例和相关国际法规,轰炸使馆往往等同于战争行为,美国无任何预警对中国使馆的攻击行动让北京震惊和费解。“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感到很震惊。”一位前外交官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朱镕基总理结束访美回国才半个多月时间,美国军方为什么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他们在南联盟问题上需要中国的支持。
当年4月,朱镕基对美国进行9天访问,游说美国社会各界,推动两国完成中国入世谈判。当时,南联盟问题是朱镕基访美的另一重要议题,中国对北约介入南联盟内政和种族冲突始终不支持,甚至表示强烈批评。
中、美和南联盟三方当时有着非常微妙的三角关系:中国希望得到美国支持加入世贸;美国希望中国在轰炸南联盟上支持北约;南联盟则紧紧抓住中国,希望中国站在自己这一边。中美两国因各自考虑僵持不下。时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美国所研究员的金灿荣指出,当北京决定派朱总理如期访美推动加入世贸谈判时已经定调:南联盟问题应与中美关系区隔开来,中国应寻求和美国的全面合作。
但克林顿政府最后未和朱镕基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共识,双方陷入最后谈判僵局,朱总理坚持将谈判推迟到美国代表团回访北京。
就是在这种微妙局面下,危机毫无征兆地来临了。5月8日,距朱镕基结束访美仅半个多月时间,中国外交部工作人员还在忙着赶写访美报告,就收到这个爆炸性的消息,他们当时谁都没想到美国人会这么做。
当时的核心问题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因此在两国元首互访后安排朱镕基总理访美,进一步推动入世谈判,一位中方前外交官对《财经》记者指出,“不仅是中方积极推进,那时的美国大企业也百分百支持中国入世,因为他们想要中国市场。”
相对于商业团体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为中国世贸组织资格不断向克林顿政府施压,美国社会主流民意和政坛对与中国进一步展开交流仍抱有强烈疑虑,克林顿政府的中国政策受到支持和反对意见的前后夹击。
中美自1979年正式建交以来,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彼此缺乏绝对信任,意外事件和政策歧见不时导致双边关系起伏。但只要审慎处理,意外事件也有可能变成两国建立基本互信和管控危机的机会。
炸馆事件发生时在美国国务院参与24小时监控中方反应的前商务部亚洲助理次卿李凡(Henry Levine)对《财经》记者指出,华盛顿当时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乐观期待,以及双方在后续交涉中的有效磋商,让事件得以顺利落幕,中美关系最终没有因此完全交恶。
道歉与阴谋
美国是否故意将炸弹对准了中国使馆,至今仍是很多中国人怀疑的谜团。
中国外交部在当天迅速做出正式反应,称炸馆事件为野蛮暴行,警告北约须对其后果承担全部责任。王英凡副部长要求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来外交部接受中国對美国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最强烈抗议。
不仅如此,美国位于北京的使馆以及位于成都的领事馆立即出现大批抗议学生和民众,成都总领事官邸遭到烧毁,民众抵制麦当劳、肯德基等美国产品。尚慕杰事后回忆,抗议民众包围使馆,他本人受困于使馆内数日,无法依中国外交部的要求前往接受中方正式抗议;同时,他的家人在遭到包围的官邸内躲了数日,最终在他向中国驻美国大使李肇星求助后,隔日在中方雇员协助下离开。
美国相关部门在轰炸后发现铸成大错,随即进行危机处理。5月8日,也就是轰炸后的第二天,美国数个部门分别公开和私下道歉。美国国防部部长和CIA局长罕见发表联合声明,称“轰炸是个错误”,对罹难人员深感惋惜;同时,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旋递交道歉信,信中表示“谨代表我的政府和北约成员之一,致上我最深的歉意和哀悼……轰炸您使馆的意图绝对不存在”。接着美国国务院也发表正式声明,指出轰炸为“灾难性过失”且向中方道歉,同时指派尚慕杰在北京亲自道歉。
但中方认为,白宫的反应姗姗来迟也过于草率,奥尔布赖特在8日傍晚亲自携带道歉信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遇到了中国记者的围堵。 正在俄克拉何马处理龙卷风灾害的克林顿总统在美国当地时间8日对此事做出回应,他将炸馆事件称作“不幸的失误”,“向中国领导人和人民表示真诚遗憾和哀悼”,但同时他指出米洛舍维奇的“种族清洗”政策才是问题根源。
北京认为克林顿是在俄克拉何马廷克空军基地(Tinker Air Force Base)登上空军一号前匆忙做出这一表态,他当时穿着休闲衬衣也没有打领带,这样的不正式装束和表态让中方很不满意。
中方对美国“误炸”的说法充满怀疑。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对此进行报道,并刊登中国政府严正声明。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就炸馆事件发表电视讲话,他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他还强调,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依据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根据中国有关法律,保护外国驻华使馆的外交机构和人员,保护外国侨民和来华从事经贸、教育、文化等活动人员。
对于美方迟迟没有依中国期待公开正式道歉,中方持续对美施压。为表不满,北京取消中美高层军事交流、中美非扩散合作以及人权对话。接着外交部正式提出四项要求:包括正式道歉并解释美国和北约的行动、提出完整的调查报告、迅速公布调查结果、严厉惩处应负责人员。
双方对如何善后的认知歧见为双边关系带来挑战。克林顿自事发后多次试图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直接通话,但是电话到5月14日才接通——该热线于1998年正式建立后的首次使用,这条热线之后见证了中美关系很多重要时刻。
一位不具名的中方人员指出,尚慕杰当时不明白中方为何拒绝接听白宫打来的电话,他向中方人员咨询。但在中方看来,公开且正式道歉是中方的底线,没有这个不能进行对话。不道歉怎么通话,通了话也只能吵架,而不是战略沟通。民众的怒气必须通过美方正式道歉来平息。
“我们要求道歉必须要在白宫进行,而且要穿黑西装、打领带,要正式。”这名外交官回忆说。尚慕杰在得知中方立场后,迅速和克林顿总统沟通,并按照中方要求建议克林顿进行正式道歉。
美国当地时间2009年5月10日,克林顿本人依中方规格要求公开道歉,他在一场会议开幕致辞中表示,“我很抱歉,我对此表示遗憾。”克林顿还强调炸馆是一起孤立的悲剧事件。
克林顿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该事件写道,在得知中国大使馆遭到轰炸造成伤亡之后,“我目瞪口呆,对这个错误深感不安,立即打电话向江泽民道歉。江泽民不接电话,因此我公开地反复地表示歉意”。
终于接通电话后,克林顿自述称,“我再次道歉,并且对他说,‘我相信他不会相信我会故意炸他的大使馆’。”
美方调查难令中方信服
根据美国权威媒体在事件发生将近一年后的调查报道,误炸中国使馆的主因始于北约的作战策略。北约自开战后,希望通过大规模轰炸塞尔维亚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投降,但是自开战后就面临目标太少的问题。
该年4月,北约最高指挥官克拉克(Wesley K. Clark)定下锁定4000个轰炸地点的目标,但是塞尔维亚的面积和可轰炸地点有限,轰炸目标后来降为2000个。目标的选定标准一开始局限于政府和军事设施,为达数量最后放宽标准。
一位美国国防部前官员对《财经》记者解释,在标准作业流程中,参与轰炸计划的人员在轰炸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在对面喝瓶啤酒,观察周围情况”。但是5月7日当天,相关人员显然省去了这个重要步骤。
美国政府针对中情局展开调查,国会也要求中情局局长就此进行听证。局长特奈(George J. Tenet)在国会重申,“那个攻击是个错误”,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人在整个轰炸过程的任何阶段知道我们的炸弹对准中国大使馆。“我们有些同事清楚中国使馆的所在,但是那些人在整个过程并未被咨询,我们错失了机会。”
初步调查结束后,美方于6月来华解释调查结果,代表团由总统特使、国务次卿皮克林(Thomas Pickering)率领。皮克林把这起事件归咎于诸多失误,包括三大原因:1.用于将南联盟军需供应采购局(FDSP)总部作为攻击目标的定位技术有严重缺陷;2.用于核实目标信息的军事或情报的数据库都未更新中国大使馆的正确位置;3.目标复查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未能察觉上述两个错误。
皮克林强调美国没理由故意袭击中国使馆,因为这违反美国理念和实践,同时意味着美国更难取得中方的外交支持,进一步结束战争。不仅如此,他也指出,有些中方阴谋论国政府部分鹰派有意伤害中美友好关系,或这些人士认为中国对贝尔格莱德过于友好,但是“我们没有找到任何证据”支撑这些阴谋论,或者美国政府内的流氓分子。
美方的解释并未让中方信服,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驳回美方解释,他認为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美方迄今对事件发生原因所做出的解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由此而得出所谓‘误炸’结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断然无法接受的。”
互联网上至今仍流传着有关美国炸馆的各种说法,当时一些评论人士也支持这些“阴谋论”。但受访的中国前外交官透露,中央并没有受到杂音干扰。“我们不认为这是克林顿下的命令,如果他这么做,那就是一心把中美关系搞砸了。”
中国时任驻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从未被说服。他在自传中写道,“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给克林顿总统出难题……克林顿总统对华政策引起对华强硬派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虽然不满意美方的解释,但中方通过艰苦谈判于7月与美方达成共识,美国政府同意向27位伤者以及3位死者家属支付450万美元赔偿。9月,美方将赔款交付中国政府。同月,克林顿和江泽民在参加APEC会议期间进行数次颇有成效会谈。此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桑迪·伯杰(Sandy Berger)对外表示中美关系已“回到正轨”。
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推动两国关系回到正轨的动能之一,无疑是双边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心,以及美国商界对克林顿政府的施压和克林顿的战略选择。
克林顿政府面对的国会反对和社会压力,让朱总理对访美也带着强烈犹豫。他自己在与克林顿的共同记者会上指出,美国大使尚慕杰为了劝说他如期访美,对他保证会先一步返美做工作,并且带着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准备。但他的说法让朱镕基当时担心地想:“如果美国人都被打得鼻青脸肿,那中国人命运会如何?我的脸会变得血流满面吗?……江泽民主席决定我该依约前来,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在炸馆事件发生前,克林顿本人为总理朱镕基到访铺垫,公开发表演讲阐述他的中国政策,强调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不断随着时间改变,但不应带着任何恐惧。
他指出,美国社会当时对中国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究竟是全球下一个为美国企业和工人带来各种经济机会的资本主义老虎,还是世界上最后一只威胁自由和安全的共产龙?“这是个我们该交流还是孤立的国家?”
中美为彼此关系的愿景终于让双方于1999年11月重新展开谈判,中美两国都对面临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的压力。美国时任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来到北京,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同年12月,美国政府同意支付中国政府2800万美元以赔偿中国使馆遭受的损毁,协议还要求中国付给美国280万美元以赔偿美驻华外交机构的损失。
2000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得到恢复与发展。中情局宣布對炸馆事件责任人的处罚——解雇一位中级官员,并对其他6人给予行政处分。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APEC会议期间,两国元首举行会晤。两国还恢复了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美国国会也通过了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法案。
回首20年前这段历史,上述中方前外交官对《财经》记者指出,事件来得突然,也解决得迅速,双方都想解决问题。中美关系对两国来说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突发事件影响中美关系核心利益,要把握发展机遇,避免战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