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墉,祖籍北京,1949年出生在中国台北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中国电视公司驻美代表。现为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及专业作家、画家。他的代表作有《荧窗小语》《杀手正传》《点一盏心灯》《不是教你诈》等。2008年年底,刘墉应湖北省武汉市新华书店之约,为新书《世说新语Ⅱ——刘墉教育秘笈》举行了签售活动。《世说心语》是一部心灵鸡汤类的书,刘墉以其学贯中西的智慧和多元包容的生活艺术,帮助很多“新新人类”解决成长的烦恼。一方面,它是家长老师了解、导引孩子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它也是孩子客观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行石阶。
爱既是掠夺,又是奉献
刘墉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使他的母亲受到极大打击。母亲的无心管教,让刘墉这个天性顽皮的孩子像一只出笼的小鸟。他带着“家伙”上课,跟同学用刀片打架,给女生写情书,学习成绩年年不及格。他13岁时,家中不幸失火,那场火灾把他家夷为平地。母子两人在废墟上建了一草房聊以栖身。然而,他的乐观精神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压倒。高中毕业时,他妈妈说,别考了,就是去考也考不好的。而刘墉却爆了个大冷门,考进了竞争十分激烈的台湾师范大学。在大学里,他是一个热血青年,还获得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他主演的“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舞台剧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
1973年,刘墉大学毕业后,应台北某电视公司的邀请,主持一个益智节目——《分秒必争》。为了使节目有变化,在每集节目一开始,他都说段开场白,内容丰富,由文学、哲学、艺术乃至身边点滴小事引起的触动,都化为几十字至两三百字的短文。电视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观众要求将这些短文出版,这便是后来的《萤窗小语》。刘墉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总希望超越自己,他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刘墉定居美国后,曾多次到祖国大陆参观考察。在一生的漂泊之中,他有了太多的爱,他爱台北、爱纽约,更爱北京。
刘墉和妻子毕薇薇是大学同学。毕薇薇原本理想中的爱人并不是刘墉这类型的。然而她最终被刘墉的才华所折服。回忆起往事,刘墉有些得意地说:“我当时特别能讲,和她第一次见面时,我居然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也许一个人只要遇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时,就算他是哑巴,可能也会说话了吧。”
当时,刘墉大学毕业后要去当兵,作为家里独子,母亲年纪又很大,所以他就跟毕薇薇说:“我们结婚吧?这样,大学毕业后我去当兵,你就可以在家照顾我妈妈”。毕薇薇被刘墉的一片孝心所感动,然后回家偷偷地拿来自己的身份证和图章,和刘墉领了结婚证。8个月后,他们才正式举行了婚礼。当记者问及刘墉他们夫妻间相处的秘诀时,刘墉说:“我太太是我的圆心。我就像在外面的帆船,什么时候船漏了、帆破了,便回到她那儿去修补。她给我水喝,给我食物吃,让我永远离不开。”当然,刘墉经常在世界各地做演讲、访问,和妻子相聚的时间很少,妻子有时也会有怨言。毕薇薇常常会在电话里向刘墉打趣说:“我可以天天在电视上看到你,就是担心哪天我们见面时,你不认识我了。”
“爱既是掠夺,又是奉献。”这是刘墉对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我们两个人彼此当爸爸妈妈。每年我大概有7个月在纽约,只要在纽约,每一个晚上她都会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但是,当她躺我肩膀之前,我一定在她肩膀上躺一下,哪怕3分钟,让她当妈妈;然后换过来,我当爸爸。夜晚我就要把我的耳朵竖得直直的,听有什么动静。因为我睡得很‘轻’,所以夜晚我管这个家;白天她是家庭主妇,她跑进跑出。所以我们分工很明确,分别做父母,彼此做父母。”刘墉,这个有着60岁的年龄、 40岁的样貌、30岁的声线,偶尔还露出20岁的性情的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爱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人生是“不负我心,
不负我生”的一次旅行
与刘墉谈话,如同品茶,轻声细语却沁人心脾。顶着画家、作家、教育家、主持人等诸多头衔的刘墉却说,他不是作家,算不上艺术家,只想好好做一个生活家。刘墉从大二起就开始给太太买衣服,数十年如一日。所以,毕薇薇几乎很少有给自己买衣服的机会。毕薇薇以前非常瘦,刘墉就常买些面料厚一点的带碎花的衣服给她,有时在街上遇见陌生女人穿着碎花衣服,刘墉会忍不住走过去问人家从哪儿买的,害得人家以为他要“吃豆腐”。后来,他见太太比以前丰满了,就不给她买碎花布,改穿三宅一生了,因为刘墉觉得三宅一生的面料有弹性。刘墉对太太的衣着这么讲究,像个时尚先生,然而刘墉看上去一点也不时尚,他的领带总是一个款式,毛衣也是朋友送的,裤子更是20多年前买的,可以说,在他全身上下找不出时尚的点,但是他的脑子里却有着层出不穷的时尚灵感,并很乐于吸收一些现在流行的新观念。
刘墉写了很多励志书,有人问他有没有感到灵感枯竭的时候。刘墉说,那样的时候很少。当他感到写作即将枯燥下来时,他会去画画、会去种菜、会种牡丹花。有的时候他还会去特意读一些比较生涩的书,或者是读一些有关自然的、科学的、植物的作品。他认为这些跟写作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东西,它很可能帮助自己把眼光放远,然后可以重新回头来审视自己的作品。
率性的刘墉,喜欢做一件事就会去做,不喜欢他就决不会勉强自己,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在他看来,成功不是扬名立万,而是拥有负责、健康、有丰富的心灵,所以他写作也很率性。刘墉说:“我也不想达到什么高度,只愿‘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对于爱情、亲情和事业,刘墉始终达观地遵循自然之道,人生在他那里,不是成功的手段,而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的一次旅行。
由于少年时的家境败落,刘墉深知生活的疾苦。所以,成名后的刘墉热衷于慈善事业,他在内地捐赠了近40所希望小学。他将《我不是教你诈Ⅱ》版税50万元及绘画原作等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并举行为残障娃娃家庭社区服务专案募款活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是刘墉在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套有声图书,由刘墉全家配合精心制作。儿子谱曲、女儿演奏、太太统筹、刘墉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真实的温情与默契。刘墉说这是他们全家的生活方式,他说:“慈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而是血浓于水的本能。”
有一年,刘墉带女儿刘倚帆回大陆,帮一个贵州女孩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有人问刘倚帆:“天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你们帮得过来吗?”女儿学着刘墉的口吻说:“只因为我看见了!”女儿说,父亲常教育她,谁也不是救世主,但只要是目之所及的地方有困难,自己又有那个能力,就一定要把快乐、温暖和安慰送到那里。刘墉认为,让孩子懂得社会责任感,就会使他们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和“新新人类”说“心语”
刘墉不仅是知名画家、作家,同时也是一双优秀儿女的父亲、中国台北青少年咨询中心创办人。刘墉的儿子叫刘轩,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4本书,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刘墉说,如今的教育太不一样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或“现在世界的小霸王”,而且面对的是人类史上最特殊的新时代,过去许多完全没错的教育方法,放到今天,都可能出问题。
刘轩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刘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美国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表面上,刘墉是个“强势”父亲,实际上,他与儿女的沟通非常有趣。一次,刘墉感到刘轩弹钢琴时错了一个音符,儿子说没错,刘墉就在儿子头上拍了一下。事后刘墉一看,是自己弄错了,便给了刘轩5元钱赔偿他的“精神损失”。而刘轩又退回2元钱,说:“爸爸,你打得不够痛,应该物有所值。”“我们一样平凡。”这是刘墉经常和孩子说的话。他甚至会以5美元和儿子赌跑步,如果儿子赢了,刘墉立刻付现款,而如果儿子输了,刘墉也会毫不客气地追在后面:“5美元拿来。”
《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是刘轩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叙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趣事和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虽是刘轩所著,但也凝聚着刘墉的大量心血与汗水。字里行间都显露出刘墉的笔迹与文风。刘墉父子还共同开博——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刘墉、刘轩父子在博客里对谈。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亲密融洽。在《杀手正传》中,刘墉就曾写到他们父子二人一起抓螳螂的经历,以及一家人一起观赏螳螂“洞房”最终螳螂吃掉“老公”的一系列经过。
在女儿的成长中,刘墉尽可能地放开手脚,让女儿自我管理。凌晨两三点了,女儿还在洗澡、听音乐,他提醒了一遍,便不管了。第二天,女儿哈欠连天地去上课,自然就会意识到生活有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女儿12岁时,迷上了露脐装。刘墉对女儿说:“露肚脐是可爱,可这会不会着凉感冒呢?”不用多说,女儿一下就知道爸爸的意思了。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刘墉说,“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
刘墉主张顺其自然做父母,他说,当你看见孩子一心三用时,请你先别骂。一个新的电子产品,到“新新人类”手里,几乎不用看说明,两三下就搞定了,“旧旧人类”却可能花上半天的时间还摸不清。请问,我们还能用老一代的想法,不准新一代一心两用、一心三用,甚至一心四用吗?
刘墉的书里很多都是温情脉脉、劝人向善向美的,但《我不是教你诈》里面写得辛辣。他说,我绝对不能只呈现给读者一个唯美的世界,我们要给他们一个真实的社会。这样,当他自己遭受到这些挫折的时候,他会有更大的耐受力,或者碰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他可以加以防御。刘墉说,他的书都是以儿女为对象,说的都是他心底想说的话,没想到,这些絮絮叨叨的家庭随笔,一下走进了读者的心间,让有教育困惑的家庭获得了一些启发。刘墉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的序言中写道:“我突然发觉,自以为每天看花看草、看人生现象,竟然还不曾好好看过自己。而真正在我周遭,每天跟我形影不离、生死与共,既给我欢愉,又造成我痛苦的,既非家人,也非宠物花草,却是我自己的身体吗?它像是一栋房子,一个让我灵魂居住的地方……”
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这部凝聚了刘墉全家心血的精品中,刘墉用读者所熟知的清新隽永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人的身体”的故事。“有个地方,很近,也很远;很小,也很大。很麻烦,又离不开……直到有一天,它容不得我们,我们也救不了它,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它道别。回头、再回头、挥手、再挥手,搬去我们下一世的新家——另一个灵魂居住的地方……”刘墉在书中以“心性”、“灵性”或情的角度来阐述一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和对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的“新的领会”。书中写道:“鼻,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在妈妈肚子里,最先长出来的就是鼻子,胎儿要先有鼻子,‘灵魂’才会从鼻子那里钻进去,成为生命。”读罢全书,使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人人都只有一次的——生命。
(编辑/李建华)
爱既是掠夺,又是奉献
刘墉9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使他的母亲受到极大打击。母亲的无心管教,让刘墉这个天性顽皮的孩子像一只出笼的小鸟。他带着“家伙”上课,跟同学用刀片打架,给女生写情书,学习成绩年年不及格。他13岁时,家中不幸失火,那场火灾把他家夷为平地。母子两人在废墟上建了一草房聊以栖身。然而,他的乐观精神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压倒。高中毕业时,他妈妈说,别考了,就是去考也考不好的。而刘墉却爆了个大冷门,考进了竞争十分激烈的台湾师范大学。在大学里,他是一个热血青年,还获得中国新诗学会颁发的“优秀青年诗人奖”。他主演的“红鼻子”(又名“快乐的人”)舞台剧获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
1973年,刘墉大学毕业后,应台北某电视公司的邀请,主持一个益智节目——《分秒必争》。为了使节目有变化,在每集节目一开始,他都说段开场白,内容丰富,由文学、哲学、艺术乃至身边点滴小事引起的触动,都化为几十字至两三百字的短文。电视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观众要求将这些短文出版,这便是后来的《萤窗小语》。刘墉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总希望超越自己,他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刘墉定居美国后,曾多次到祖国大陆参观考察。在一生的漂泊之中,他有了太多的爱,他爱台北、爱纽约,更爱北京。
刘墉和妻子毕薇薇是大学同学。毕薇薇原本理想中的爱人并不是刘墉这类型的。然而她最终被刘墉的才华所折服。回忆起往事,刘墉有些得意地说:“我当时特别能讲,和她第一次见面时,我居然会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也许一个人只要遇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时,就算他是哑巴,可能也会说话了吧。”
当时,刘墉大学毕业后要去当兵,作为家里独子,母亲年纪又很大,所以他就跟毕薇薇说:“我们结婚吧?这样,大学毕业后我去当兵,你就可以在家照顾我妈妈”。毕薇薇被刘墉的一片孝心所感动,然后回家偷偷地拿来自己的身份证和图章,和刘墉领了结婚证。8个月后,他们才正式举行了婚礼。当记者问及刘墉他们夫妻间相处的秘诀时,刘墉说:“我太太是我的圆心。我就像在外面的帆船,什么时候船漏了、帆破了,便回到她那儿去修补。她给我水喝,给我食物吃,让我永远离不开。”当然,刘墉经常在世界各地做演讲、访问,和妻子相聚的时间很少,妻子有时也会有怨言。毕薇薇常常会在电话里向刘墉打趣说:“我可以天天在电视上看到你,就是担心哪天我们见面时,你不认识我了。”
“爱既是掠夺,又是奉献。”这是刘墉对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我们两个人彼此当爸爸妈妈。每年我大概有7个月在纽约,只要在纽约,每一个晚上她都会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但是,当她躺我肩膀之前,我一定在她肩膀上躺一下,哪怕3分钟,让她当妈妈;然后换过来,我当爸爸。夜晚我就要把我的耳朵竖得直直的,听有什么动静。因为我睡得很‘轻’,所以夜晚我管这个家;白天她是家庭主妇,她跑进跑出。所以我们分工很明确,分别做父母,彼此做父母。”刘墉,这个有着60岁的年龄、 40岁的样貌、30岁的声线,偶尔还露出20岁的性情的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爱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人生是“不负我心,
不负我生”的一次旅行
与刘墉谈话,如同品茶,轻声细语却沁人心脾。顶着画家、作家、教育家、主持人等诸多头衔的刘墉却说,他不是作家,算不上艺术家,只想好好做一个生活家。刘墉从大二起就开始给太太买衣服,数十年如一日。所以,毕薇薇几乎很少有给自己买衣服的机会。毕薇薇以前非常瘦,刘墉就常买些面料厚一点的带碎花的衣服给她,有时在街上遇见陌生女人穿着碎花衣服,刘墉会忍不住走过去问人家从哪儿买的,害得人家以为他要“吃豆腐”。后来,他见太太比以前丰满了,就不给她买碎花布,改穿三宅一生了,因为刘墉觉得三宅一生的面料有弹性。刘墉对太太的衣着这么讲究,像个时尚先生,然而刘墉看上去一点也不时尚,他的领带总是一个款式,毛衣也是朋友送的,裤子更是20多年前买的,可以说,在他全身上下找不出时尚的点,但是他的脑子里却有着层出不穷的时尚灵感,并很乐于吸收一些现在流行的新观念。
刘墉写了很多励志书,有人问他有没有感到灵感枯竭的时候。刘墉说,那样的时候很少。当他感到写作即将枯燥下来时,他会去画画、会去种菜、会种牡丹花。有的时候他还会去特意读一些比较生涩的书,或者是读一些有关自然的、科学的、植物的作品。他认为这些跟写作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东西,它很可能帮助自己把眼光放远,然后可以重新回头来审视自己的作品。
率性的刘墉,喜欢做一件事就会去做,不喜欢他就决不会勉强自己,就算失败也无所谓。在他看来,成功不是扬名立万,而是拥有负责、健康、有丰富的心灵,所以他写作也很率性。刘墉说:“我也不想达到什么高度,只愿‘不负我心,不负我生’。”对于爱情、亲情和事业,刘墉始终达观地遵循自然之道,人生在他那里,不是成功的手段,而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的一次旅行。
由于少年时的家境败落,刘墉深知生活的疾苦。所以,成名后的刘墉热衷于慈善事业,他在内地捐赠了近40所希望小学。他将《我不是教你诈Ⅱ》版税50万元及绘画原作等捐赠伊甸社会福利基金,并举行为残障娃娃家庭社区服务专案募款活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是刘墉在祖国大陆出版的第一套有声图书,由刘墉全家配合精心制作。儿子谱曲、女儿演奏、太太统筹、刘墉朗诵,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家庭真实的温情与默契。刘墉说这是他们全家的生活方式,他说:“慈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予,而是血浓于水的本能。”
有一年,刘墉带女儿刘倚帆回大陆,帮一个贵州女孩做了眼角膜移植手术。有人问刘倚帆:“天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你们帮得过来吗?”女儿学着刘墉的口吻说:“只因为我看见了!”女儿说,父亲常教育她,谁也不是救世主,但只要是目之所及的地方有困难,自己又有那个能力,就一定要把快乐、温暖和安慰送到那里。刘墉认为,让孩子懂得社会责任感,就会使他们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和“新新人类”说“心语”
刘墉不仅是知名画家、作家,同时也是一双优秀儿女的父亲、中国台北青少年咨询中心创办人。刘墉的儿子叫刘轩,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4本书,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刘墉说,如今的教育太不一样了,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或“现在世界的小霸王”,而且面对的是人类史上最特殊的新时代,过去许多完全没错的教育方法,放到今天,都可能出问题。
刘轩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刘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美国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表面上,刘墉是个“强势”父亲,实际上,他与儿女的沟通非常有趣。一次,刘墉感到刘轩弹钢琴时错了一个音符,儿子说没错,刘墉就在儿子头上拍了一下。事后刘墉一看,是自己弄错了,便给了刘轩5元钱赔偿他的“精神损失”。而刘轩又退回2元钱,说:“爸爸,你打得不够痛,应该物有所值。”“我们一样平凡。”这是刘墉经常和孩子说的话。他甚至会以5美元和儿子赌跑步,如果儿子赢了,刘墉立刻付现款,而如果儿子输了,刘墉也会毫不客气地追在后面:“5美元拿来。”
《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是刘轩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叙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趣事和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虽是刘轩所著,但也凝聚着刘墉的大量心血与汗水。字里行间都显露出刘墉的笔迹与文风。刘墉父子还共同开博——抽象的男人,写实的女人,刘墉、刘轩父子在博客里对谈。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非常亲密融洽。在《杀手正传》中,刘墉就曾写到他们父子二人一起抓螳螂的经历,以及一家人一起观赏螳螂“洞房”最终螳螂吃掉“老公”的一系列经过。
在女儿的成长中,刘墉尽可能地放开手脚,让女儿自我管理。凌晨两三点了,女儿还在洗澡、听音乐,他提醒了一遍,便不管了。第二天,女儿哈欠连天地去上课,自然就会意识到生活有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女儿12岁时,迷上了露脐装。刘墉对女儿说:“露肚脐是可爱,可这会不会着凉感冒呢?”不用多说,女儿一下就知道爸爸的意思了。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刘墉说,“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
刘墉主张顺其自然做父母,他说,当你看见孩子一心三用时,请你先别骂。一个新的电子产品,到“新新人类”手里,几乎不用看说明,两三下就搞定了,“旧旧人类”却可能花上半天的时间还摸不清。请问,我们还能用老一代的想法,不准新一代一心两用、一心三用,甚至一心四用吗?
刘墉的书里很多都是温情脉脉、劝人向善向美的,但《我不是教你诈》里面写得辛辣。他说,我绝对不能只呈现给读者一个唯美的世界,我们要给他们一个真实的社会。这样,当他自己遭受到这些挫折的时候,他会有更大的耐受力,或者碰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他可以加以防御。刘墉说,他的书都是以儿女为对象,说的都是他心底想说的话,没想到,这些絮絮叨叨的家庭随笔,一下走进了读者的心间,让有教育困惑的家庭获得了一些启发。刘墉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的序言中写道:“我突然发觉,自以为每天看花看草、看人生现象,竟然还不曾好好看过自己。而真正在我周遭,每天跟我形影不离、生死与共,既给我欢愉,又造成我痛苦的,既非家人,也非宠物花草,却是我自己的身体吗?它像是一栋房子,一个让我灵魂居住的地方……”
在《在灵魂居住的地方》这部凝聚了刘墉全家心血的精品中,刘墉用读者所熟知的清新隽永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似乎每个人都很熟悉却又有些陌生的“人的身体”的故事。“有个地方,很近,也很远;很小,也很大。很麻烦,又离不开……直到有一天,它容不得我们,我们也救不了它,只好依依不舍地向它道别。回头、再回头、挥手、再挥手,搬去我们下一世的新家——另一个灵魂居住的地方……”刘墉在书中以“心性”、“灵性”或情的角度来阐述一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和对人的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的“新的领会”。书中写道:“鼻,灵魂最后通过的地方,在妈妈肚子里,最先长出来的就是鼻子,胎儿要先有鼻子,‘灵魂’才会从鼻子那里钻进去,成为生命。”读罢全书,使人们更加热爱和珍视人人都只有一次的——生命。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