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属怒江上游流域。属高原亚寒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由于海拔地形起伏大,境内又形成若干条件较为优越的小气候,故有“藏北江南”之美誉。
塔杰头发整齐地梳向脑后,黝黑的脸庞,金属框眼镜平添几分书生气,镜片却掩盖不住眼神的精光。黑色的SUPREME冲锋衣,拉链随意拉到三分之二处,这位比如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站在萨普冰川旁,不停地打着手势,语句连珠炮般从嘴里蹦出来:“萨普就是比如的骄傲。”
塔杰骄傲的资本,在于近两年不遗余力地推广的“秘境”萨普冰川——它准确的名字是色普岗日(Sepu Kangri)——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最高峰。主峰被尊为当地的神山之王,最高峰海拔6556米,也称“萨普昆拉嘎布”,与东部青海果洛州的阿尼马卿、西部阿里的岗仁波齐、北部当雄的念青唐拉山一起,被称为藏区四大神山。
山傍湖而生,湖依山而存。萨普神山千年冰雪融化形成剔透的圣湖撒木错,自神山山脚延伸,靠近萨普脚下的冰川湖泊,终年不化,纯净的圣湖与澄澈的冰川,紧绕着雄壮的神山。由于谷大沟深,道路险峻,这片叹为观止的冰川一直深藏闺中,鲜为人知,确实可称之为“秘境”。
1997年和1998年,英国登山队曾20次尝试攀登萨普神山主峰的肩部,均以失败告终,并就此写了一本书:《Tibet’s Secret Mountain-The Triumph of SEPU KANGRI》(《西藏神秘山峰——色普岗日归来》),作者是克里斯·伯宁顿(Chris Bonington)和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
令人詫异的是,直到1996年8月伯宁顿前来勘察,这个地区才被欧洲人访问过。在地图上,伯宁顿和克拉克不得不向“圣湖和雪山”问路。“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一座山脉的跨度,与整个尼泊尔喜马拉雅山脉相当,对于地理学家和探索者来说,这仍是一个模糊的领域。”
从拉萨出发,沿着青藏公路北上,途经念青唐古拉山,过了当雄,就是那曲,向东转向川藏北线国道G317,穿越辽阔的那曲大草原,在夏曲镇布托村南下川藏中线省道S303,到达塘乡后道路骤然收紧,沿怒江峡谷蜿蜒盘旋前行,过了茶曲和良曲,便抵达比如县城。
拉萨到比如,全程580公里,不堵车10小时。如果在八月中旬,刚好遇到赛马节,驱车途经比如县茶曲乡时,会在怒江沿岸看到身着盛装的牧民,或许还能依稀听到国家级非遗《达布阿谐》吟唱了上百年的句子:“打墙用的土,要有像金子一样的颜色,长草的地方土不能用……”
《达布阿谐》藏文意为达布夯歌——流传于比如县境内。达布活佛是西藏有名的高僧,他精通大小“五明”,有较高的佛学造诣。公元1920年群众在修建珠德寺时,达布活佛将劳动与歌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热情奔放,歌词委婉,富于哲理。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和阿里一样,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左右,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平均含氧量只有内陆平原地区的60%。被称为“藏北江南”的比如县,位于那曲东北部的海拔最低处,属于怒江上游流域,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地质地貌资源丰富——草原与冰川同在,峡谷和雪山并存。
比如别名“娜秀”(藏语意为黑河下游),藏语之意“母牦牛群”。比如在公元前4世纪时,是西藏古代苏毗(孙波)部落之地;公元7世纪,苏毗(孙波)被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兼并;公元1732年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1965年黑河专区改为那曲专区;1970年那曲专区改为那曲地区,比如县隶属于那曲,县府驻地比如镇。
传统上西藏总体分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如、下部多康六岗——怒江上游的“藏北江南”娜秀比如,属于其中多康六岗的上部比如——正如16世纪巴代·祖拉参瓦创作的民族史《贤者喜宴》所说:“上部阿里三围是鹿与野驴等所居,中部卫藏四如是虎豹猛兽所在,下部多康六岗是飞禽所栖。”
生死一念:达姆寺骷髅墙
人们把成千上万的骷髅整齐地垒成一堵堵骷髅墙,以此来警示世人,人生前所作为,富贵贫贱都是过眼烟云,死后的归宿都一样的,无需去争名逐利。
阿旺洛桑面对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的正门,绕到左边,拾级而上,拿出钥匙,打开侧面一扇红色的小门。看到门开,院里的两只秃鹫并不怕人,黑色的翅膀一闪,从门框边跳到赭红色的墙上,趾高气昂地散着步,一片羽毛打着旋,缓缓落到墙角,一排骷髅墙突然出现在眼前。
院子最里面的墙角地上,散落着20来个比较新鲜的骷髅头,墙上砌着上百个年代比较久远的头骨,不少有些变形,牙齿都已脱落。正门旁边的骷髅墙,则整整齐齐,左侧四个一组,竖排七个,右侧竖排十个,六个一组,大概350个左右。不少头骨上有个圆圆的孔,长长的黑色发辫挂在旁边,发梢是蓝色或红色的头绳。 天葬台由达姆寺僧人阿旺洛桑看管,平时这里都是锁起来的,里面是一个高约两米的三面围墙组成的小院落,有2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400平方米,三间北房,房内两侧,各建一座佛塔。门前、窗前挂着代表“天、地、水、火、风”的五色经幡和一些经布,天葬师用来砸骨头的大铁锤放在天葬台和墙角边。
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被誉为“骷髅金字塔”,由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创建。“面对河谷的是死门,要天葬的人从这里抬进来,一般人只能从侧面生门进。”阿旺洛桑守护多硕卡天葬台多年,不举行天葬仪式时会对游客开放。“达普活佛关照当年的天葬师,把尸首喂鹰,头骨保存起来,使每个活着的人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归宿。”
达姆寺位于茶曲乡,距离比如县城60公里左右,是怒江与黑河(那曲)相接的地方。从这往上游称黑河(那曲),而下游称怒江。达姆寺旁的娜秀民俗文物展览馆馆长拉色说,怒江的藏语含义,便是汉族女子洗浴后的汗液。所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他口中的汉族女子便是文成公主。
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是西藏唯一保存头骨的天葬台,墙上骷髅的年代从右至左依次递减。贞观15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当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达姆寺传因文成公主进藏途经此处时,认为此地是块风水宝地,便委托其“伦布”在此建寺,而实行天葬并保留头骨的作法,大概只有130多年左右。
达姆寺主要由寺院、佛塔、天葬台等建筑组成。寺庙位于怒江边上,依山而建,规模不大,但是每年最吸引民众最具特色的是每年藏历一月初一举行的宗教舞蹈羌姆,非常隆重。达姆寺盛名在外,皆因寺庙东边多硕卡天葬台院内的骷髅墙,天葬台坐北朝南,门向西开,正对着达姆寺。
达姆寺分南北两寺,以怒江为界,因而天葬台也分南北,隔河相望的热登寺也存有骷髅,两个天葬台由一名天葬师打理,可视作一体。天葬台的主台,便是院中有大石居中的空地。阿旺洛桑说主台只允许珍视生命之人进行仪式,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只能在主台的下方。天葬台正对着的便是死门,逝者皆过此门。
在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院内还有个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四边及底部用石块砌垒而成,里面塑着佛像,存放着经书、宗教用品和供品。民间传说这下面有个坛城,阿旺洛桑对此不置可否,“天葬台上面这个大的主台,夏天尸体放在上面数天不会腐烂,冬天又能很快解冻。”
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文革时曾遭破坏。对于高原上的人们来说,死后能奉献自己的肉体是修行得来的福分,没有人会畏惧。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高原氧气稀薄植被稀少,作為能量消费者的人类死后,能迅速被秃鹫作为食物分解,也是自然界循环、百利而无一害的历程。
西藏民俗专家白玉芬曾两次前往达姆寺多硕卡天葬台调研,在这位拉萨民族宗教事务局研究员看来,这里的天葬习俗比较独特,不仅在西藏,在世界上也少有。人们保留死者头骨的习俗意义深长。仪式进行时,约有500只秃鹫盘旋在四周,喇嘛念经为死者祈福。
比如县天葬保留头骨的做法,据传始于公元13世纪,由比如县香曲乡曲德寺的达普活佛丹巴图库乌珠(又名白玛白扎)定下的寺规。天葬师阿旺旦增曾说过,“人们把成千上万的骷髅整齐地垒成一堵堵骷髅墙,以此来警示世人,人生前所作为,富贵贫贱都是过眼烟云,死后的归宿都一样的,无需去争名逐利。”
“由头骨组成的骷髅墙举世无双,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人类丧葬文化的绝好例证。”白玉芬称藏民族相信灵魂可以通过秃鹫带去天国。尸体肢解后,燃放桑烟引来鹫,连骨都要敲碎喂鹫,不留一点残骸。左边的墙顶,酷似微型飞机跑道,据说是为了秃鹫在吃饱后缓冲飞行的道路。
天葬是藏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保留头骨确是十分罕见。四川色达天葬台墙上刻着一段铭文:“在这里,可以感知肉身的无有实义。在这里,可以通达寿数的无常不定。在这里,可以洞彻生命的不可依靠。在这尸陀林里,可以了悟一切生于死的真理”。这是否也就是当年的达普活佛建这骷髅墙的本意呢?
跋山涉水:文成公主传说
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建寺奉佛的传说,与后代不同的藏文史书记载及当地的民间传说叙述的内容遥相呼应,形成整个藏东特有的“文成公主情结式”汉藏文化氛围。
拉色从黑牦牛帐篷里钻出来,只露出一个脑袋,笑容在黝黑的脸上,总是不由自主地绽放开来。红色的头巾盘在头顶,和脖子上天珠旁硕大的两颗红珊瑚,相映成辉。刚在达姆寺旁建成娜秀民俗文物展览馆的他,收藏了很多罕见的比如县本地文物。“真正珍贵的藏品还是在达姆寺里,据说是文成公主送的海螺、佛像和檀香木等。”
作为“镇寺之宝”,达姆寺的僧人们平时一般不会轻易示人。在拉色的引荐下,达姆寺的驻寺僧人,小心翼翼地打开隐藏在大殿背后屋子里的佛龛,揭开包裹着的白色哈达,一个橄榄球般大小的海螺显现眼前,在幽暗的屋子里,闪着瓷器般釉色的光泽,海螺侧面,钻有大小不一的三个圆孔,海螺上黑色的螺纹,如同年轮。
作为唐蕃古道上可能的重要一环,比如县民众和达姆寺僧人宁愿相信这不是传说——达姆寺就是在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建造的,其历史甚至比拉萨的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还要早上6年。作为佐证,达姆寺僧人阿旺洛桑特意展示了据说是文成公主留下的檀香木。“这根木头顶端的木工手艺,和目前达姆寺的柱子一摸一样。” 相传,文成公主进藏途中路过今比如县茶曲乡一带,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个风水宝地,便决定停下歇息。文成公主在茶曲乡停留半年多,教授比如人民纺织、水磨、天文历算等技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临行前,为当地百姓精心打造了一座佛教场所——达姆神庙,以供奉公主所赠的一对海螺、两尊佛像和一副钹。
在文成公主停驻时,发现当地老百姓患有眼疾和鼠疫,她心生怜悯,便留下为老百姓医治,且命人在寺庙的后方开辟了一眼泉水。当地老百姓便用此水洗净身体,病也自然慢慢地好转了。文成公主也常用此水沐浴洗漱,这水流进了黑河,此地随后便以怒江为称。
“怒江在茶曲乡境内,有一条叫做曲哇嗡的小支流,公主经常在曲哇嗡沐浴,她的汗液随着溪水不断流入怒江。”比如县民间学者桑珠儿时就听过这个传说,当文成公主离开比如后,人们为了感念公主的恩德,便把公主沐浴的曲哇嗡以下河段称为“嘉母吾曲”(怒江的藏语名称),意为汉族女子的汗液,曲哇嗡也成为怒江得名之处。
文成公主生前一定想不到,一旦她走进吐蕃,历史对她的书写就从“正史”的记述方式,转变为圣灵的神话与美妙的传说,以及支离破碎的民间故事,还无一例外都被烙上了深深的藏式印记——就如吐蕃时期雕琢而成的在拉萨药王山扎拉鲁甫石窟寺中她的鞋子,被重绘油彩的工匠细心绘成与松赞干布一样的颜色。
比如县民间故事认为,文成公主从其境内经过。她看上了茶曲乡这块风水宝地,说要在此建寺院,后人就修了达姆寺。迎亲使禄东赞看上了河对面而修了热登寺,与达姆寺隔怒江相望。达姆寺周边还有文成公主休息时坐过的大石头,字迹拙朴的六字真言,传说是她刚学会藏语所写的。
类似的故事在比如县俯拾皆是。比如境内的仲那寺,曾存放着为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而织的巨大哈达,传说是整村人纺织数日而成;热钦寺主供佛手中拿着的玉碗,听闻系文成公主所赐;达姆寺下的文成公主广场中央是公主温泉遗址,旁边新树立的文成公主雕像高9米,由紫铜锻造而成,周围的土墙据说有1000多年历史。
相距不远的达塘乡古龙寺主持仁青顿珠,珍藏着据说是文成公主队伍渡河时的勒马石,以及她落在石头上的脚印——古龙寺觉姆(内地称比丘尼)洛桑巴姆称这是在怒江对面村子里发现搬过来的。
扎拉乡色扎寺住持、民间历史学者贡求洛旦,则坚信文成公主来过比如。“在历史上,文成公主远行的路线应该是作为国家秘密而存在的,当时为了保证公主安全,故意选择了一些弯弯曲曲的路,前面、中间和后面各走一部分人,这条路线一定是这样的。有些人认为走了三年,有些人认为走了六年,这至今也无法确定。”
古时交通极度不发达,交通路线也相对不确定,不同方向的路线如蛛网纠结,在一个节点汇合后再分散,这应是当时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在羌塘、卫藏和安多,文成公主是人也是神,她似乎已成为汉藏交流的文化符号。旦增秋英研究过当年经过比如、往返那曲和安多间的盐粮古道,和后来的茶马古道倒是有不少重合之处。
民间藏文化研究者范久辉对此并不意外。这些进藏路线与节点,都与唐蕃古道及以后的“茶马古道”暗合。文成公主入藏途中建寺奉佛的传说,与后代不同的藏文史书记载及当地的民间传说叙述的内容遥相呼应,形成整个藏东特有的“文成公主情结式”汉藏文化氛围,记录着唐吐蕃时期这一地区汉藏文化交流的胜景。
文成公主的文化遗产绵延至今,借着当年她驻跸茶曲乡所留下的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比如县一个总投资达1.49亿元,集旅游休闲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达姆寺骷髅天祭墙景区项目已经完工——由文成公主广场、民俗博物馆、僧舍体验区、生命感悟区、达姆寺、祈福广场、热登寺、风情商业街、温泉酒店等组成,目前正在申请4A景点。
那拉神山:穿越怒江峽谷
怒江从达塘乡这个大湾的下游开始才正式叫做“怒江”,而这个湾的上游叫做“黑河”。因此这个湾倒是名副其实的怒江第一湾。
作为第一位深入比如腹地考察的西方人——英国探险家汉伯瑞·特雷西(John Hanbury Tracy)当年最遗憾之处,可能就是未能穿越比如境内的怒江峡谷追溯到上游。1939年他出版的《西藏的黑河》(Black River of Tibet)一书中,详细记录1935年至1936年的旅行,目的是绘制西藏东南部的地图,并发现了萨尔温江(怒江)的来源。
1935年5月,特雷西一行从缅甸进入察隅,沿怒江经八宿、洛隆北上,并于10月21日到达硕般多(Shopando)。在硕般多一带的怒江考察时,特雷西对China Road及硕般多进行了描述,同时还了解到怒江有嘉莫俄曲(Gyamo Ngo Chu)一称,并通过走访当地一些高层人士确认了正确的拼写,同时认为嘉莫俄曲意为“流向汉地的清澈河流”。 之后,他们渡过怒江进入丁青,来到了巴达松多(Pada Sumdo)。从这里,他们决定考察怒江的一个重要支流杰曲(Ge Chu)。12月4日,他们来到今索县江达寺(Chamda Gompa),之后进入杰曲流域,经沙丁、白嘎,于1936年的第一天到达比如宗,从1月初到1月16日,他们对比如宗和江达之间的怒江河段进行了考察。
这时,考察队身份受到质疑,被认为是苏联人,在比如宗受阻,禁止继续前行。1936年2月23日,恰逢藏历火鼠新年。特雷西受邀前往比如寺,观看寺庙法会上演出的宗教舞蹈,并被允许拍摄照片。
“整个院落就像一个乡村集市,人们着盛装成群结队聚集在一起,或坐在演出圈的边缘。”特雷西在书中写到,上了年纪的靠在寺庙墙根晒太阳,女人们带着害羞的表情聚在一起闲聊。考察队在比如三月后,他们获准离开,之后沿原路返回,中止了继续考察怒江上游那曲的计划。
比如县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4000米。地势也是从西北往东南倾斜,海拔高度渐次降低,境内的达木业拉山(海拔为5014米,当地群众一般称其为面堂山)和索县境内的朗俄拉山(海拔高度4744米),是那曲地区东西部分界线的标志。
整个比如县的地势,也以达木业拉山口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西部海拔4400多米,地面上多低山丘陵,低山和丘陵之间形成一个个开阔的平谷。柴仁、比如、白嘎乡所在地,河谷宽达1-1.5公里以上,地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引水方便,气候温和,适宜种植青稞。
东部海拔3800多米,多高山峻岭。高山之间形成一条条深谷,沿怒江干支流东下,愈往东,河流切割愈深,谷地也较狭窄,山顶与谷底的高差很大,有的相对高差近千米。怒江从达塘乡这个大湾的下游开始才正式叫做“怒江”,而这个湾的上游叫做“黑河”。因此这个湾倒是名副其实的怒江第一湾。
那曲境内的怒江第一湾,是典型的高山深切峡谷景观,绵亘起伏,雪落季节,山顶若粉,苍茫荒凉。峡谷之上,远看这条路像细线缠绕在半山腰上,车辆驶过,又如输送带上的玩具汽车在游走。此处山峰海拔多在6000米左右,而怒江第一湾河床海拔3800米,河谷和山峰高差2200多米,从而形成了著名的怒江大峡谷。
“怒江峡谷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雪豹、棕熊、狼、雪鸡、马鸡、獐子和狐狸等野生动物。而那拉藏巴山,则为怒江大峡谷的门户。”达塘乡文化站站长扎西顿珠介绍,那拉藏巴意为“那雪地方财神山”,是今那曲和比如全境及其周边地区为主,民间信仰藏传佛教和苯教区域,民众祭祀的最重要神山之一。
比如县及其周围地区,古时泛称“那雪”——其中“雪”意谓“平原”或“谷地”,是西藏东部康区十八大谷地之首。那拉藏巴,在西藏民间山神信仰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民间认为,祭祀那拉神山能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五谷丰登,带来滚滚财富,是藏族先民远古山神崇拜的表现,影响至今。
在藏族著名长篇史诗《格萨尔》中赞扬那拉藏巴神山威武,格萨尔著名的神帽也只有那拉藏巴神山才能佩戴。历代藏传佛教和苯教大师,都写了大量的关于祭祀那拉藏巴的文章,如藏传佛教直贡嘎举派法王、著名藏医大师仁增曲扎、法王赤列桑布、达普·白玛巴杂、夏仲·丹增吉扎曲吉杰布等。
据奥地利勒内·德·内被斯基·沃杰科维茨(Rene Nebesky-wojkowitz,1923-1959)所著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载:“事实上,西藏宗教为两种传统的共存和融合提供了一个典范。即:一种包括佛教伦理学、玄学、静默和礼仪的高等传统,与另一种实质上属于非佛教徒类的信仰和实践构成的低等传统。”
那拉藏巴在民间的信仰习俗,可以断定为后一种传统,2013年时已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比如境内的数十座寺庙的墙壁上,不分教派都绘有那拉藏巴神山的神像,在所有重大的祭祀典礼上都有供奉该神神像,这些寺庙和百姓每天清晨都要念诵那拉藏巴神山祈祷文,并向神山烧香祈祷。
次旺卓嘎曾做过那拉藏巴民间信仰习俗仪式的女模特,她清晰地记得,每年藏历四月十五号那天,群众会举行盛大的祭山活动,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五谷丰登。场面极其宏大,人流浩浩荡荡,节日气氛浓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通往那拉藏巴神山的道路上,朝拜者络绎不绝,成为一大人文景观。
萨普冰川:色普岗日秘境
没到过萨普的人不会明白,世界上竟有这样一个地方:“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湖泊与冰川共一色,浮云与高山齐飞天。
10岁的仁杰朗杰,悠闲地坐在自家院里古老的石頭墙边,望着天空发呆。7月中旬的午后,云层开始一点点变薄,先透出一抹蓝色,冰川金字塔般尖尖的角,逐渐显露出来,一缕阳光打在仁杰朗杰脸上,他抱起小牦牛,冲着爷爷嘎得调皮一笑。23年前的1997年,英美日三国联合登山队到萨普贡拉益西罗布峰进行登山,便驻扎于此。
比如最南边,是念青唐古拉山东段藏东南地区雪山和冰川分布的最北端,东西延伸的山系在不到30公里的范围,分布了10余座6000-6956米海拔的山峰,形成了以萨普岗日山群为中心扩散状的冰川分布——地属比如县羊秀乡普宗沟,也称“萨沟”(萨在当地藏语中为雪豹),萨普岗日也称为“萨普衮拉嘎布”(意为南部世界智慧神山)。
萨普沟属于朗切村和帕荣村的夏季牧场,从普宗沟进入27公里后,方可见到红色围墙的寺庙即桑达寺,随后继续前行,穿越十多条冰川融水汇集的河流,即可转入萨普沟。塔杰局长提醒说,萨普位于横断山脉区域,因地势原因天气变化莫测。从羊秀通往萨普的路况较差,雨雪季行车比较危险,建议两台或两台以上车同时前往。
冰川专家沈永平今年7月份刚深入考察过这里,在这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的描述中,季风海洋性气候下的比如普宗沟和白嘎乡双色湖娜若谷地,呈现海洋性高山冰川地貌景观,一路都是壮美的地貌景观,这片未经人为开发,仍呈现着原始自然地貌形态的景观,车行其中,可谓是真正的冰川之旅,人间仙境。
“萨普冰川是季风海洋性温冰川,属暖型动力变质冰川。”在沈永平看来,念青唐古拉山东段,是海洋性冰川的本营。这类冰川一般成冰作用较快,冰川积累和消融量大,流动速度快,常形成大量的淡蓝色冰带,随着冰川退缩消融,在冰川前形成了冰湖,冰舌断裂入湖的冰块中可看到蓝色冰带,晶莹如水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藏北比如县流域,属于怒江的那曲河流域,發育冰川主要在杰曲、嘎弄和索曲三大支流。根据中国冰川目录统计,1970年时,比如县冰川资源共有冰川456条,冰川总面积251.64平方公里,冰川储量为132.233亿立方米。目前,在比如具有开发价值的冰川和形成冰湖景观的冰川资源大约有8条冰川,都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北坡。
萨普岗日山的萨普冰川,在2017年突然声名鹊起,被誉为“绝世秘境”“冰峰桃花源”和“雪山深处的伊甸园”等,俨然冰川界新“网红”。沈永平等专家团队测量的数据显示:萨普冰川海拔6956米,冰川流向北,冰川面积约22平方公里,冰川长度约6公里,宽3.7公里,最高点6956米,,冰舌在4760米,雪线高度在海拔5200米。
萨普岗日雪山其北侧发育有巨大的萨普冰川,冰川末端有一湖叫撒木湖,海拔约4750米。由于最近十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使得大约四分之一以上的冰川退缩消失。萨普冰川退缩形成冰前湖泊,来自冰川崩塌的冰块漂浮冰湖之上。萨普冰川,可谓萨普群峰北坡美背上的一串钻石,撒木措则是点睛的绿宝石,交相辉映,甚为壮观。
翠绿一片的湖水,连接着湛蓝的天色和磅礴的雪山,丰富的色彩忽然间争先恐后地跳跃出来,山水连一色。圣湖正犹如它的名字一样,波澜不惊、广阔无垠。沿着圣湖向前,仿佛置身梦中的伊甸园。类似极地的浮冰大小错落,千姿百态,宛若宝塔和城堡,漂浮在幽蓝的水中,仿佛置身于冰岛海岸。
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英美日三国联合登山队到萨普贡拉益西罗布峰进行登山,驻扎于嘎德这家冰川湖边唯一的藏族小院。伯宁顿和克拉克等登山队员在向导嘎得的带领下,每天爬到萨普神山主峰肩部海拔6950米处,登山队先后进行了20次尝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前西藏登山队在1992年考察时到达6500米,遗憾下撤。
2002年,美国登山者卡洛斯·布勒(Carlos Buhler)等6人曾登顶过色浦岗日主峰,这次登顶也是可以查到的唯一一次登顶。同年,英国登山队队员伯宁顿再次来到萨普,专程为嘎得赠送他自己编写的《西藏神秘山峰——色普岗日归来》一书,同时还赠送了从英国带来的礼品。
在藏区还有这样的说法:萨普神山之王与它的妻子、儿子、女儿、医生、私生子等把圣湖紧紧围绕,千百年矗立在此,恰如奥林匹斯上的众神,只为守护这一方天地。撒木错每年藏历五月十五,当地居民都会纷纷前来转湖祈福。据说,湖在每年藏历五月十五这一天会一夜之间解冻,又会在每年藏历九月十五这一天一夜之间冻结。
论山峰的造型,萨普本身并不特别,而萨普的妻子、次子和私生子的造型却独树一帜。航拍师刘蜀雯曾拍摄过西藏10多个冰川,说在西藏几乎没有遇见过这样的山峰,萨普有两座三角形的冰川,特别是萨普次子的等边三角形造型,非常独特,其英俊逼人的金字塔山峰,绝美雪峰加上爱恨情仇的神秘传说,让萨普变得尤为特别。
“在海拔4500米以上,冰川和植被共存的冰川非常罕见。海拔5218米的萨普拉康,比珠峰脚下绒布寺的海拔还高,旁边还生长着灌木丛。”对于航拍师来说,刘蜀雯觉得萨普景观比其他冰川更丰富。不过正面视角太大了不好拍,需要超大广角。飞到500米极限,才能到雪线位置,画面感觉就在眼前但拍不全,因此网上照片大多同一角度。
中科院青藏所冰川专家朱海峰解释,中国大部分高山北坡才是冰川大本营,而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由于高大山脊的屏障,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大都落在了南坡,因此南坡的冰川条数和面积均远大于北坡:南坡冰舌末端在海拔3000米左右,可穿越高山灌丛草甸带、山地暗针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北坡冰川末端在4000米左右,与高山草甸相接。
1924年,《纽约时报》曾问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现在很多人去西藏,是因为“萨普在那里”。湖水清澈洁净,圣湖波澜不惊,没到过萨普的人不会明白,世界上竟有这样一个地方:“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湖泊与冰川共一色,浮云与高山齐飞天。 去双色湖:遇见了雪莲花
当地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主要圍绕郭布塔杰圣峰展开,他是当地英雄——降魔郭布塔杰的化身,他在世期间除妖降魔,是当地人民心中最伟大的神灵。
翻越海拔5400米的达前山垭口时,一辆老款的丰田越野车突然有了“高山反应”,死活爬不上坡。这是7月19日凌晨不到7点,天刚微微亮,飘起了雪花。“加把劲儿一起推推车,翻过垭口就能见到雪莲花了。”比如县随行翻译、民间民俗专家桑珠啦笑眯眯地嘟囔了一句,几位男生前拉后推,车像老牛般喘息几声,终于上到了山顶。
6点刚过,黎明将至。从比如县白嘎乡到娜若沟深处的双色湖(郭布扎西塔杰十三峰),最近的一条路线——是白嘎乡-达前山-贡邓村-扎西隆村-双色湖,从白嘎乡出发,翻越海拔5400米的达前山垭口到娜若沟,这一条路程虽略近一些,但一般只有夏季能通过,冬季达前山垭口冰雪覆盖太厚,即使加了防滑雪链,车一般也开不过去。
车队依次爬上了达前山垭口,浓密的大雾还未散去,仿佛创世纪般的混沌。沙土和碎石铺就的路上,只听到车轮压过时的“嘎吱嘎吱”声,车灯在雾中勉强撕开一道光柱。沿着“之”字形山路盘旋而下,雾逐渐淡了一些,依稀能看到山坡上的碎石。“快看快看,雪莲花!”不知道谁大声喊了一句,石缝中的西藏雪莲,突然绽放眼前。
西藏雪莲,又称为三指雪兔子,耐低温抗风寒,花像莲蓬座子,顶形似莲花,故得名雪莲花。有大、小、红、白、黄雪莲之分,为菊科植物。一般生长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冈悬崖之上。在藏医藏药上雪莲花作为药物历史悠久。藏医学文献《月王药珍》和《四部医典》上都有记载,性味归经:温、甘、苦、微涩、归肾、肝、脾经。
在深山峡谷里穿梭,悬崖陡壁的飞石不时滚动着往下掉,狭窄的山路上尖利的石头,对轮胎也是一种考验。半小时左右,车队终于穿过大雾,下到山脚,眼前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般“豁然开朗”——娜若沟原生态风光从贡邓村开始,粑曲河两岸,是大片的草原和花海,几只土拨鼠探头探脑,憨态可掬,左顾右盼,并不怕人。
沿着莫弄曲谷地向西到扎西隆村,连绵不断的雪峰呈现在眼前,那就是郭布扎西塔杰十三峰了。肥沃的草甸上,膘肥腿硕的牛儿们悠闲地吃着草。这里属于冰川侵蚀地貌,随处可见冰川抛光面,大型羊背石,冰川岩坎瀑布,还有满地的鲜花,大片黄色的鹤膝草中,点缀着蓝色的勿忘草和紫红色的马先蒿,一如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过了扎西隆村,继续向西到巴那村,步行到达玛雅拢错(绿度母错),就能看到山后的冰川,然后折回向下游到底热村,穿过一条雪水汇集的小河和开满野花的湿地,景随人移,柳暗花明,玛俄拢错(白度母错)及冰川随即映入眼帘。湖面呈乳白色的白度母灵魂湖周围植物茂盛,湖中有大量的无鳞鱼,成群的野鸭在湖面栖息。
“双色湖一个是绿度母湖,也是比较古老的冰川湖,主要是在小冰期退缩形成的冰川谷地”。沈永平站在绿度母湖边,用手机环拍了一圈,他指了一下前方,“另一个是白度母湖,是最近时期冰川退缩形成的湖,但从目前看也是一个危险的冰川湖,如果有大暴雨加冰川强烈消融,就会发生溃决。双色湖边,就是郭布扎西塔杰十三峰。”
贡萨寺仁波切日旺旦增在著作《西藏那雪比如史》中,也提到此十三峰是人间至宝,都是创世时形成的群山,分别为:美吉达觉塔杰、那俗莫瓦塔杰、桑·协嘎-塔杰、玛埲扎堆塔杰、亚布亚谷塔杰、尼瓦沐布塔杰、贡椎嘎瓦塔杰、色确鲁谷塔杰、阿聂色拉塔杰、格嘎阿巴塔杰、拉锥门巴塔杰、贝埲丛本塔杰、郭布扎西塔杰。
当地流传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传至今日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故事主要围绕郭布塔杰圣峰展开,在故事中郭布塔杰圣峰是当地英雄——降魔郭布塔杰的化身,他在世期间除妖降魔,是当地人民心中最伟大的神灵。其他十二座圣峰,分别为其爷爷、王子、丞相、圣医、术士、法师、管家、商人、武器匠、战马、神牛的化身。
双色湖分别代表佛教中白度母和绿度母的灵魂湖,故呈现一白一绿的奇异景象。绿湖中央有一处名为“东丹普”小岛,传说有一名叫曲僧东单的苦行僧在此岛上修行,他有一母山羊,一次母山羊乳汁滴入湖中,湖水翻涌,苦行僧只好飞至对面草地,在其飞降到的草地上,形成了一处凸起的草坪,被后人称为东单普(突起的草坪之意)。
公元763年,莲花生大师被迎到西藏时,他将藏地的许多妖魔鬼怪降服,并封为此处的山神土地。法王洛桑曲吉强久在他的经典《郭隆扎西祈福》和玛日的经典《扎西达杰十三峰祈福经吉祥至宝》中,也记载了在公元1040年,米拉日巴大师将郭布扎西塔杰封为此处守护神的神话。
“这里不只有美丽神秘的冰川冰湖景色,更是西藏首个以保护湿地和冰川为主的比如娜若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沈永平称,娜若国家湿地地理上属于怒江上游支流的河源区,念青唐古拉东段冰川区域,比如县东部的萨普冰川旁的白嘎乡娜若沟和羊秀乡萨普沟,其行政区范围包括白嘎乡的贡定村、扎西隆村和羊秀乡的朗切村、帕荣村区域。
娜若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6168.9公顷,是典型的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湿地内冰碛丘陵起伏,鼓丘群和羊背石广布,小型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包括冰川湖泊、河流湿地及河流两旁的沼泽地在内的串珠状湿地群,包括著名的萨普冰川北麓部分冰川、蓝卓玛湖、白卓玛湖、撒木措湖及与之相连的河流、沼泽、周边草地和灌木林地。 “2019年底,比如娜若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成为西藏首个保护湿地和冰川的生态项目。”在沈永平看來,娜若湿地与嘉黎县的麦地卡湿地比较相似,也是麦地卡湿地的在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延伸,对于当地水土保持、防止季节性泛滥的洪水、形成生产力很高的草甸、沼泽类型湿地具有直接作用,也是当地牧民和牲畜重要的水源。
羊秀白嘎:找寻苏毗故地
近代学者认为苏毗统治中心位于比如县。争议主要在于:苏毗如以甲雪达巴园(比如民间一般称为“杰秀达巴嚓”)为中心,而甲雪达巴园究竟在哪里?
李永宪站在羊秀乡羊秀村姐曲河谷旁的戍堡遗址前,专心用手机软件定位着具体经纬度坐标,一只鹰从身边贴着飞过,他心无旁骛,毫无觉察。身为西藏考古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考古所前所长的他,李永宪已经在西藏野外考古了20多年,此次前往比如,是为了找寻“想象”中的苏毗遗址。
比如县何以能够想象苏毗?苏毗,是在青藏高原统一前与象雄、雅隆齐名的三大邦国之一;娜秀,是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在苏毗故地基础上设置的苏毗如所属的十一个东岱之一,史书作那雪小东岱或那雪小千户,汉译“娜秀”,希望借用汉文里婀娜、秀丽的意象。比如,则包含了仍沿袭那雪、嘉雪流域区分之地域的现代行政区划。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所载小邦“苏毗之雅松之地”,有人认为分别为娜秀、索秀、嘉秀三个山谷,统称为雅松(三个地方),也是该区域内的那曲和索曲、嘉曲三条河流的统称。娜秀小千户的范围应该大于今所指的娜秀。王尧、陈践在注释中说,吐蕃时期往往以河流作为军队的番号,娜秀即为那曲河流域,而军队名为娜秀军。
苏毗曾盛极一时。《隋书》记载,苏毗“人有万家”,而《新唐书·苏毗传》亦称: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其范围,东与多弥(即难磨)为邻,西接鹘葬硖,有人口3万户,约15万,吐蕃原有人口20余万,这3万户放在唐代的青藏高原,可谓势力强大,管辖幅员辽阔。
七月中旬,李永宪走遍了羊秀乡和白嘎乡的诸多遗址。广为流传的“比如是苏毗故地”之说,驱使李永宪努力去寻找相关的考古线索:“目前能在姐曲河羊秀、白嘎一带观察到的,主要是河谷两岸的多处戍堡遗迹和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在河谷转折处的岩丘或坡地上,它们沿姐曲河谷或隔河相望,或依山势起伏遥相呼应。”
李永宪这次在姐曲河流域的考察中,也在羊秀和白嘎找到了几处墓葬。比如有“那秀”(黑河下游)和“康堆”(上部康区)之名,在藏北高原与藏东横断山区之间,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上的双重意义不言而喻。1987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现西藏文物局)负责那曲地区文物普查的一个小组,在比如县调查发现了3处共7座石棺墓。
“根据已有的考古记录,我们推断比如一带可能还有类似的古墓。”李永宪调查发现的石棺墓,分布于怒江干流两岸(香曲乡)及其右岸支流姐曲河河谷(羊秀乡、白嘎乡),“可见古代这些河流峡谷中定居或移居的人群不在少数,时至今日,羊秀、白嘎两乡所处的姐曲河谷,仍是比如全县除县城之外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羊秀村旁被称为“秀雅塘”的开阔草坝上,仲夏季节,繁花似锦,淡云流水,人们正在排练赛马节舞蹈。一块块带着时光年轮的石头,有迹可寻地围成了多处房屋般的遗迹,它们布控四周,默默地将历史的尘烟拉近。这里被当地人称作“苏毗杰秀古遗址群落”,疑为苏毗“军事要塞地”遗迹,杰秀沟出土过炼铁余灰(木炭灰)等。
它的对岸,隔着杰曲,是比如县境内相距最近两个乡:羊秀和白嘎,车程五六分钟。而它身后的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柏树林,仅一户牧家驻扎在此,至今没形成村落,只有季节性的过渡牧场。69岁的羊秀乡苯教活佛土嘎猜测,这里可能是苏毗当时驻军地或军事要塞,在此地前方不远处,有护城河的遗迹可寻,人工开凿的遗址至今清晰可见。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西藏通史》(吐蕃卷)比较权威,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其中记载,苏毗茹在卫藏四茹的东北地区,为附属区划,中心是甲雪达巴园,东到聂域朋纳、南至弥底曲那、西临耶夏当波切、北达纳雪索昌,包括今洛隆、丁青、类乌齐、巴青、索县、嘉黎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
《加登宗历史简介》说松赞干布时期藏地分为五大区,其中苏毗如的中心地带为嘉秀——现今在比如县一带,人们口中还采用“娜秀比如”和“嘉秀白嘎”,来对怒江流域和嘉曲河流域进行地域区分。现今藏北学者普遍相信,甲雪达巴园指的就是比如县白嘎乡所在的嘉曲河流域——这也是进行历史追忆的主要依据。
在白嘎寺管委会委员、民间历史研究者扎西罗布的引荐下,从羊秀到白嘎,继续沿省道S303公路往东,沿河不时有残破的古碉楼遗迹映入眼帘。驱车几十公里后,绕过几处河面上简易的桥,来到一处植被极为茂盛的草场,迎面便是一个建在山坡之上的古碉楼遗迹。这里风景绝美,虽残垣断壁,但古碉楼的“王者”气势仍然扑面袭来。
扎西罗布说这是甲秀达巴园遗迹,被当地人称为“七姐妹堡寨”(亦称“森巴杰布的宫堡”)。李永宪测量后显示:长边墙体在10-20米之间,一般是单面辟门,墙有内外之分,墙厚0.8-1米,残高不一,高者近5米,低者仅1米左右,多为单层建筑。墙体一般用片状石块层层叠砌而成,或在石块砌筑的墙基之上再筑以泥土,极少为泥土墙。
过去朵堆即康区有十八谷之“秀”,那雪(娜秀)和杰秀等囊括其中,而苏毗疆域范围曾包括朵康全境,其中心位置即甲秀达巴园未有改变。比如一带遗存的墓葬、戍堡、大型建筑遗址已然表明,有关“苏毗”部的很多史实与遗迹仍有待甄别梳理,但李永宪可以确定的是,该地区的历史记录无疑应早至公元前的“部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