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有一天,孔子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给学生讲课时,一个孩子跑过来看热闹。
孩子听了半天,觉得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对孔子说:“我有一题问先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思考半天,与学生面面相觑,答不出来。小孩笑着说:“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被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折服了,遂拜这个孩子为师。
这个孩子叫项橐,当时只有七岁。“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便是这个故事。即使像孔子这样学问广博的人,也需要不断向人学习。 (摘自《启迪与智慧》)
如何正确“排毒”
夜间睡眠期间正是人体排毒的阶段,但有些人因为睡眠不好,不但不能排毒,还会使自身的健康状况受影响。下面介绍几个排毒“绝招”。
电吹风吹肚子:很多人腰腹肥胖,是因为腹部受寒,脂肪分解不出去而堆积在腰腹部。如果能用风筒在睡前吹热,就可以把暖流一直带进被窝,让身体血液循环顺畅,能有效地打击腰腹积压的脂肪。
提前一小时关机:至少在睡前一小时前关掉电脑、手机,这样可以让你不会对着手机一直发呆,而会在睡前走动,让身体的新陈代谢重新活跃起来,让身体的机能运转正常。
睡前伸懒腰:在睡前可以伸几个懒腰,对减轻一天的疲劳是绝对有好处的。伸个懒腰还可以让腰部得到活动,并保持脊柱正确位置,使你在睡眠中的内循环顺畅不受影响,让体内的垃圾由相应的脏器处理后排出体外。 (摘自《工人日报》)
土耳其:洗脸竟然也收税
对我们来说,洗脸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有些国家,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要缴税。
为了增加税收,同时也为了让居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土耳其总统批准了税法修改条例。根据该条例,土耳其人在打开水龙头洗脸的时候要同时缴三种税。第一种税是“环境清洁税”,它在土耳其老百姓中一直被叫作“垃圾税”;第二种税叫“污水费”,由政府按自来水费50%的标准收取;第三种税是“增值税”,不论是家庭还是写字楼都要支付这个费用,按水费的18%收取。
这么算下来,洗个脸的费用还真不少。不少居民表示,以后洗脸之前要好好想想。选择省钱还是干净,这对土耳其人来讲,是個问题。
(摘自《参考消息》)
清代流行“正”字计票
人们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习惯写“正”字计数。有人说,一个“正”字正好为五划,而且横平竖直书写方便,所以用它计票。但是,像“未”“末”“生”等字都是五划,也很好写,为什么偏偏用“正”字呢?其实这种方式由来已久,早在清代就流行了。
清末民初的时候,戏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场所,每天观众络绎不绝。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门票一说,戏园就安排服务人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后,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这个方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被废弃了,但是作为一种简明、易懂、方便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
(摘自《文史知识》)
“老伴儿”最初不是指配偶
少年的夫妻老来的伴儿。从青葱年少到入暮夕阳,夫妻能一直相伴到老是所有人眼中最浪漫的事。但是,“老伴儿”在最初却不是指配偶。
“老伴儿”这个词起源于明朝。明宪宗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朱祐樘为太子,派老太监覃吉当“保姆”。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老伴儿”。可以看出,起初,“老伴儿”是一个非限制性词,对于年纪较大,能时常陪伴在身边的人都可称为“老伴儿”。后来这个词传到民间,其词义限定在了老年夫妻之间,“老伴儿”便成了配偶之意。
(摘自《广州日报》)
孩子听了半天,觉得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便对孔子说:“我有一题问先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思考半天,与学生面面相觑,答不出来。小孩笑着说:“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孔子被这个孩子的聪明机智折服了,遂拜这个孩子为师。
这个孩子叫项橐,当时只有七岁。“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便是这个故事。即使像孔子这样学问广博的人,也需要不断向人学习。 (摘自《启迪与智慧》)
如何正确“排毒”
夜间睡眠期间正是人体排毒的阶段,但有些人因为睡眠不好,不但不能排毒,还会使自身的健康状况受影响。下面介绍几个排毒“绝招”。
电吹风吹肚子:很多人腰腹肥胖,是因为腹部受寒,脂肪分解不出去而堆积在腰腹部。如果能用风筒在睡前吹热,就可以把暖流一直带进被窝,让身体血液循环顺畅,能有效地打击腰腹积压的脂肪。
提前一小时关机:至少在睡前一小时前关掉电脑、手机,这样可以让你不会对着手机一直发呆,而会在睡前走动,让身体的新陈代谢重新活跃起来,让身体的机能运转正常。
睡前伸懒腰:在睡前可以伸几个懒腰,对减轻一天的疲劳是绝对有好处的。伸个懒腰还可以让腰部得到活动,并保持脊柱正确位置,使你在睡眠中的内循环顺畅不受影响,让体内的垃圾由相应的脏器处理后排出体外。 (摘自《工人日报》)
土耳其:洗脸竟然也收税
对我们来说,洗脸是一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有些国家,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要缴税。
为了增加税收,同时也为了让居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土耳其总统批准了税法修改条例。根据该条例,土耳其人在打开水龙头洗脸的时候要同时缴三种税。第一种税是“环境清洁税”,它在土耳其老百姓中一直被叫作“垃圾税”;第二种税叫“污水费”,由政府按自来水费50%的标准收取;第三种税是“增值税”,不论是家庭还是写字楼都要支付这个费用,按水费的18%收取。
这么算下来,洗个脸的费用还真不少。不少居民表示,以后洗脸之前要好好想想。选择省钱还是干净,这对土耳其人来讲,是個问题。
(摘自《参考消息》)
清代流行“正”字计票
人们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习惯写“正”字计数。有人说,一个“正”字正好为五划,而且横平竖直书写方便,所以用它计票。但是,像“未”“末”“生”等字都是五划,也很好写,为什么偏偏用“正”字呢?其实这种方式由来已久,早在清代就流行了。
清末民初的时候,戏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娱乐场所,每天观众络绎不绝。可是那时候还没有门票一说,戏园就安排服务人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领满五位入座后,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上写出一个“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设有八仙桌,看客可边品茶边看戏。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到散场结账时准确无误。
这个方法随着戏院实行门票制而被废弃了,但是作为一种简明、易懂、方便的记数法,一直流行于民间,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
(摘自《文史知识》)
“老伴儿”最初不是指配偶
少年的夫妻老来的伴儿。从青葱年少到入暮夕阳,夫妻能一直相伴到老是所有人眼中最浪漫的事。但是,“老伴儿”在最初却不是指配偶。
“老伴儿”这个词起源于明朝。明宪宗朱见深册立九岁的儿子朱祐樘为太子,派老太监覃吉当“保姆”。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老伴儿”。可以看出,起初,“老伴儿”是一个非限制性词,对于年纪较大,能时常陪伴在身边的人都可称为“老伴儿”。后来这个词传到民间,其词义限定在了老年夫妻之间,“老伴儿”便成了配偶之意。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