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授古诗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比较新颖,许多老师还不识其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包诗”,变死记硬背为感情参与,变填鸭式为主动探究,变理解懂得为再生再造。
关键词:小学;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授古诗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比较新颖,有的老师还不识其价值所在,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也不知如何下手。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文包诗”的教学策略发表一些拙见。
一、“文包詩”的内涵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具有独创性和实效性的文章体式。“文包诗”把作者的故事或作者写诗时的心理活动等像小说一样地展示出来,让整个文章生动活泼,内容引人入胜。“文包诗”中或引用古诗的诗句,使古诗包含在文章中,故曰“文包诗”。这开创了古诗教学的一个新模式,从而使得枯燥无味、生涩难懂的古诗变得浅显易懂、韵味无穷。
二、“文包诗”教学的现状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大胆尝试,为古诗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但由于是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操作比较困难,教师往往会陷入“文”与“诗”孰轻孰重的困惑,有的教师只讲解文章,把“诗”当作“文”的附属品一带而过;有的则偏重讲解“诗”,把“文”当做累赘,这些都不能准确把握“文包诗”的核心价值。因为前面的故事文章比较引人入胜,有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看后面的诗,已是索然无味,课堂上就会变得很散漫,不认真听讲时有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文包诗”的策略,从而使教学头重脚轻、云里雾里。那么,本文将在“文包诗”的教学策略上提出若干建议。
三、“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文包诗”,变死记硬背为感情参与
古诗中蕴含着作者心中奔腾汹涌的感情,作者通过反复推敲才通过字字珠玑的妙笔文书展现出来,如此精练简洁的寥寥字数,学生若是只凭死记硬背,恐怕无法掌握和领会作者的情感,而通过“文包诗”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就避免了这个缺点。比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是这么教的:
师:同学们,我们朗读完这段话后,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深深思念亲人的感情啊?从哪些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呢?
生1:我从“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和“整天形影不离”感受到他们小时候的感情特别深厚。
生2:我从“就各奔东西”和“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感受到苏轼非常想念他的弟弟。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兄弟姐妹,或者是堂(表)兄弟姐妹吧?或者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兄弟姐妹的朋友吧?分别时间长了,肯定会非常想念他们的。
通过这么一个“移情”的过程把苏轼想念兄弟的感情和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兄弟姐妹的想念之情通融了起来,使得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过程,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提炼。
(二)运用“文包诗”,变填鸭式为主动探究
传统古诗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模式,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的时候,我先带了一张玩具弓让孩子们体验,接着引出了下文:
师:射这么重的箭本是不易,好不容易射出去了,结果怎么样呢?等天亮的时候,震惊地发现,将军的箭已经深深地射进了巨石中!士兵们想把箭拔出来,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从中我们看出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神勇过人,不是凡人!
师:所以说将军能让匈奴畏服不是传闻啊!
文章通过这个生动的英雄故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内心,学生自然就会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中。
(三)运用“文包诗”,变理解懂得为再生再造
“文包诗”通过梦幻般的文笔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古诗的意蕴,读来如张张活灵活现的图画,让我们过目难忘。了解了“文包诗”的体制,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文笔功力,模拟仿写“文包诗”,更能增强学生对于“文包诗”的掌握,也更能理解和再造古诗。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选取了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因为这首诗同样也是望月思亲思乡。后来我发现学生改写的效果竟然很不错,特别是一位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李白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真是大出我的意料。学生通过仿写“文包诗”一方面更能理解和识记古诗,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功底,真是一举两得啊。
参考文献:
[1]李亮,周彦.守成与超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7-1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41.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6.
[4]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49-56.
编辑 赵飞飞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授古诗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比较新颖,许多老师还不识其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文包诗”,变死记硬背为感情参与,变填鸭式为主动探究,变理解懂得为再生再造。
关键词:小学;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独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授古诗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比较新颖,有的老师还不识其价值所在,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操作中也不知如何下手。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文包诗”的教学策略发表一些拙见。
一、“文包詩”的内涵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具有独创性和实效性的文章体式。“文包诗”把作者的故事或作者写诗时的心理活动等像小说一样地展示出来,让整个文章生动活泼,内容引人入胜。“文包诗”中或引用古诗的诗句,使古诗包含在文章中,故曰“文包诗”。这开创了古诗教学的一个新模式,从而使得枯燥无味、生涩难懂的古诗变得浅显易懂、韵味无穷。
二、“文包诗”教学的现状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大胆尝试,为古诗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但由于是新的教学模式,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操作比较困难,教师往往会陷入“文”与“诗”孰轻孰重的困惑,有的教师只讲解文章,把“诗”当作“文”的附属品一带而过;有的则偏重讲解“诗”,把“文”当做累赘,这些都不能准确把握“文包诗”的核心价值。因为前面的故事文章比较引人入胜,有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看后面的诗,已是索然无味,课堂上就会变得很散漫,不认真听讲时有发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文包诗”的策略,从而使教学头重脚轻、云里雾里。那么,本文将在“文包诗”的教学策略上提出若干建议。
三、“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文包诗”,变死记硬背为感情参与
古诗中蕴含着作者心中奔腾汹涌的感情,作者通过反复推敲才通过字字珠玑的妙笔文书展现出来,如此精练简洁的寥寥字数,学生若是只凭死记硬背,恐怕无法掌握和领会作者的情感,而通过“文包诗”让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就避免了这个缺点。比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是这么教的:
师:同学们,我们朗读完这段话后,有没有感受到作者深深思念亲人的感情啊?从哪些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呢?
生1:我从“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和“整天形影不离”感受到他们小时候的感情特别深厚。
生2:我从“就各奔东西”和“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感受到苏轼非常想念他的弟弟。
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兄弟姐妹,或者是堂(表)兄弟姐妹吧?或者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兄弟姐妹的朋友吧?分别时间长了,肯定会非常想念他们的。
通过这么一个“移情”的过程把苏轼想念兄弟的感情和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兄弟姐妹的想念之情通融了起来,使得学生带着感情参与教学过程,获得了情感的升华和人格的提炼。
(二)运用“文包诗”,变填鸭式为主动探究
传统古诗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模式,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的时候,我先带了一张玩具弓让孩子们体验,接着引出了下文:
师:射这么重的箭本是不易,好不容易射出去了,结果怎么样呢?等天亮的时候,震惊地发现,将军的箭已经深深地射进了巨石中!士兵们想把箭拔出来,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从中我们看出了什么?
生:李广将军神勇过人,不是凡人!
师:所以说将军能让匈奴畏服不是传闻啊!
文章通过这个生动的英雄故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内心,学生自然就会更容易走进诗的意境中。
(三)运用“文包诗”,变理解懂得为再生再造
“文包诗”通过梦幻般的文笔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古诗的意蕴,读来如张张活灵活现的图画,让我们过目难忘。了解了“文包诗”的体制,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文笔功力,模拟仿写“文包诗”,更能增强学生对于“文包诗”的掌握,也更能理解和再造古诗。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我选取了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因为这首诗同样也是望月思亲思乡。后来我发现学生改写的效果竟然很不错,特别是一位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李白因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形描绘得惟妙惟肖,真是大出我的意料。学生通过仿写“文包诗”一方面更能理解和识记古诗,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功底,真是一举两得啊。
参考文献:
[1]李亮,周彦.守成与超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17-19.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0-41.
[3]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6.
[4]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49-56.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