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艺术必须像以往一样,使人们在他们现在正信奉的形式中自然地感受到超越存在。漆画独立表现体系的建立也恰恰依仗这一特征。大象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漆作为器物的髹饰被人们用于日常器具甚至灵魂的暂存——棺椁的制作中而后更被作为一种工与艺的结合,历经7000多年岁月打磨和历史沉淀,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特别是在象征中国文化及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上,它的意义尤其地明显。
【关键词】:漆性;工艺性;绘画性;审美精神
一、漆的个性
用两个成语来分理漆的特质。一为“如胶似漆”形容人与人之间(多指夫妻)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充分体现了大漆的特性:黏。和今天现代社会研发出的各种化学胶类替代品不同的是,它充满温柔含蓄的人文情怀,试想两人感情已經像漆一样了,相互依存,互相拥有,无法分离。一语“漆”字,一意“黏”思,漆之性也,妙哉。一为“丹漆随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对于“意外”一词,我想,用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而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有过这样的阐述:天,就是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这种“友谊”放在漆画创作中就会产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外性和偶然性。“天人合一”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意味,因为它揭示了天与人“一气流通”、交融合一。而“审美意识或意境既非单方面的境,亦非单方面的情或意,而是人与世界,天与人‘一气流通’、交融合一的结果。”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和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而物以稀为贵,“百里千刀一两漆”,这几乎是每个漆工都知道的事。古人有“丹漆不文”、“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之说,而漆画属于漆文化范畴,漆器与漆画是時间演化的连续形态关系。从漆器到漆画是美学上的无穷尽的连接,漆器与漆画在时间演化中是一种无可分割的文化形态。
也许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属于纯艺术的范畴,形态是一个尺度,观念也是一个尺度。漆工艺的发展,为漆画增添了表现美的无限可能,但只有“漆性”,才使得以上材料在漆画具体创作中得到拓展和延伸。
西方学问里所谓的自然是指物理世界的有质有象的,印度的自然外道是说生命的自然,不要去追究它,随便它,像行云流水一样一切是听其自然。而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概括物理世界的自然,又概括了印度哲学的自然,谓之道。漆的自然之美大概是“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到最后到了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境界时大概就是得“道”了。漆画中所蕴含的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与中国哲学观念相通。 在漆画中的显与隐,动与静,始终都是按照漆画自身的创作发展规律运动着,都与“人”形影相随。当“漆性”与“人”——人性,达到相妥贴,互为默契,才能言说人对“漆性”的自觉。(如上文提到的“天人合一”)而整个漆艺的自觉,也当然要以人为前提,它不单是作品产生的节点,更是作者人性和心性的尺度或着说境界。人性与物性相互丈量。
二、漆画的绘画性
漆画到底要“工于营构”还是关注“偶发而无序”的不期而至的画面,更多的需要创作者用瞬念感受和绘画技法去捕捉这些可能稍纵即逝的审美价值点。但漆技艺毕竟不同于绘画性中的笔和墨,比如中国写意中笔墨可以轻易转换,版画也有即刻能办的便捷和直刀向木的品性。
因此我认为强调绘画性,并不是要努力并自觉抵御用工艺手段去复制表现自然对象甚至复制其他画种的表现语言而是真正让漆画在“艺术形式、风格以及艺术精神内核深度上”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并最终超越工艺和绘画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
三、漆画与艺术
“效颦者徒劳捧心,代斫者必伤其手”,也许不是有了绘画的性质就一定会有艺术的品格,漆画自身独有的语境的深邃透明,天然而“意外”的意趣等多种因素组成漆画审美的特殊性,所以漆画与其他画种应该共存共生,互相借鉴、参照,而不该是相互模仿、克隆或生搬硬套沉淀出漆画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因此我认为漆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材料,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载体,而漆画是一个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的画种。
漆画拥有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扑朔迷离诗一般的意境,《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利,材有质,工有巧,然后以为良”。 这说明,质材、品位和工艺缺一不可。可以这么认为:只有形上的精神性带有超越的能量,它推动创作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意趣远引,有一种借有显无的“酸碱之外”的内涵深指——“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同时,只有突出人的精神,实现精神的超越后,才真正让创作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技艺而难以或不被技艺所阻隔或役使。
四、结语
Karl Jaspers在《Man in the modern age》一书中写到“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作为造型艺术、音乐和诗歌,使人全身心地受到震撼,以致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其超越存在中实现了自己。”漆画之美依仗于“漆性”之美、“意外”之美、“文化”之美,是超越与征服漆性的艺术之美。漆性和绘画性的完美统一,漆性以自身的物质属性承载着精神的主观意志,是精神的载体不是桎梏。漆画中的漆性与绘画性相依互动、交融,形成表现与被表现的默契——即物性与人性的和谐默契,这正是漆画艺术的魅力与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2]张承志.《中国古漆器》[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王琥.《漆艺概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张荣.《古代漆器》[M].文物出社,2005.
[5]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漆性;工艺性;绘画性;审美精神
一、漆的个性
用两个成语来分理漆的特质。一为“如胶似漆”形容人与人之间(多指夫妻)感情炽烈,难舍难分。充分体现了大漆的特性:黏。和今天现代社会研发出的各种化学胶类替代品不同的是,它充满温柔含蓄的人文情怀,试想两人感情已經像漆一样了,相互依存,互相拥有,无法分离。一语“漆”字,一意“黏”思,漆之性也,妙哉。一为“丹漆随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
对于“意外”一词,我想,用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而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有过这样的阐述:天,就是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相互理解,结成友谊。这种“友谊”放在漆画创作中就会产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外性和偶然性。“天人合一”蕴含着浓厚的审美意味,因为它揭示了天与人“一气流通”、交融合一。而“审美意识或意境既非单方面的境,亦非单方面的情或意,而是人与世界,天与人‘一气流通’、交融合一的结果。”
在人类历史上,发现和使用天然漆是中国人的独创。而物以稀为贵,“百里千刀一两漆”,这几乎是每个漆工都知道的事。古人有“丹漆不文”、“质有余者不受饰也”之说,而漆画属于漆文化范畴,漆器与漆画是時间演化的连续形态关系。从漆器到漆画是美学上的无穷尽的连接,漆器与漆画在时间演化中是一种无可分割的文化形态。
也许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属于纯艺术的范畴,形态是一个尺度,观念也是一个尺度。漆工艺的发展,为漆画增添了表现美的无限可能,但只有“漆性”,才使得以上材料在漆画具体创作中得到拓展和延伸。
西方学问里所谓的自然是指物理世界的有质有象的,印度的自然外道是说生命的自然,不要去追究它,随便它,像行云流水一样一切是听其自然。而中国道家所讲的自然,概括物理世界的自然,又概括了印度哲学的自然,谓之道。漆的自然之美大概是“知天人之所为者,皆自然也。”到最后到了人画一半,天画一半的境界时大概就是得“道”了。漆画中所蕴含的中国艺术的审美精神与中国哲学观念相通。 在漆画中的显与隐,动与静,始终都是按照漆画自身的创作发展规律运动着,都与“人”形影相随。当“漆性”与“人”——人性,达到相妥贴,互为默契,才能言说人对“漆性”的自觉。(如上文提到的“天人合一”)而整个漆艺的自觉,也当然要以人为前提,它不单是作品产生的节点,更是作者人性和心性的尺度或着说境界。人性与物性相互丈量。
二、漆画的绘画性
漆画到底要“工于营构”还是关注“偶发而无序”的不期而至的画面,更多的需要创作者用瞬念感受和绘画技法去捕捉这些可能稍纵即逝的审美价值点。但漆技艺毕竟不同于绘画性中的笔和墨,比如中国写意中笔墨可以轻易转换,版画也有即刻能办的便捷和直刀向木的品性。
因此我认为强调绘画性,并不是要努力并自觉抵御用工艺手段去复制表现自然对象甚至复制其他画种的表现语言而是真正让漆画在“艺术形式、风格以及艺术精神内核深度上”与其他画种并驾齐驱,并最终超越工艺和绘画之间业已存在的矛盾。
三、漆画与艺术
“效颦者徒劳捧心,代斫者必伤其手”,也许不是有了绘画的性质就一定会有艺术的品格,漆画自身独有的语境的深邃透明,天然而“意外”的意趣等多种因素组成漆画审美的特殊性,所以漆画与其他画种应该共存共生,互相借鉴、参照,而不该是相互模仿、克隆或生搬硬套沉淀出漆画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因此我认为漆的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材料,而且还是一种文化载体,而漆画是一个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的画种。
漆画拥有深厚神秘的东方风采、丰富神奇的质感肌理、扑朔迷离诗一般的意境,《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利,材有质,工有巧,然后以为良”。 这说明,质材、品位和工艺缺一不可。可以这么认为:只有形上的精神性带有超越的能量,它推动创作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意趣远引,有一种借有显无的“酸碱之外”的内涵深指——“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同时,只有突出人的精神,实现精神的超越后,才真正让创作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技艺而难以或不被技艺所阻隔或役使。
四、结语
Karl Jaspers在《Man in the modern age》一书中写到“在过去的时代中,艺术作为造型艺术、音乐和诗歌,使人全身心地受到震撼,以致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人才在其超越存在中实现了自己。”漆画之美依仗于“漆性”之美、“意外”之美、“文化”之美,是超越与征服漆性的艺术之美。漆性和绘画性的完美统一,漆性以自身的物质属性承载着精神的主观意志,是精神的载体不是桎梏。漆画中的漆性与绘画性相依互动、交融,形成表现与被表现的默契——即物性与人性的和谐默契,这正是漆画艺术的魅力与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寇焱.《中国现代漆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2]张承志.《中国古漆器》[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3]王琥.《漆艺概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4]张荣.《古代漆器》[M].文物出社,2005.
[5]张元,赵扬.《艺术材料的遐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