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指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伴有1个或多个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的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类型偏头痛,当偏头痛发作开始时或发作后头痛逐渐消退之际,头痛侧出现眼肌瘫痪,动眼神经最长受累,多见于年轻人,老年少见。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中老年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病例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因突发右侧头痛、复视2天收入眼科治疗。在眼科查眼底正常,请神经科会诊,以复视转入神经内科。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20/80mmHg ,体温36℃,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神智清,言语 不能,双额纹及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颈软,克氏征阴性。心肺听诊正常。辅助检查:头部核磁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血糖正常,入院后诊断: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经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2周,患者头痛明显缓解,复视症状有好转,但左眼外展仍不到位。
例2:男,56岁,该患1年前头痛,右眼睑下垂。当时查体:神智清,右眼睑下垂,右眼内收、上下视不能,能外展,双瞳孔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存在,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经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2周痊愈出院。出院时无眼睑下垂,眼球运动自如。因突发头痛,左眼睑下垂1天再次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现查体:神志清,左眼睑下垂左瞳孔散大,直径5毫米,左眼内收上下视不能,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部核磁未见异常,头颈CTA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经扩血管治疗2周症状好转出院。
临床分析:上述2例特点:均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头痛同时伴眼肌麻痹,发病前无明显偏头痛病史,均经头部核磁检查除外颅内病变,头颈CTA除外动脉查瘤,第1例患者不同意查头颈CTA,故未查。例1为外展神经麻痹,例2为动眼神经麻痹,发病2次且不为同侧,均支持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注意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相鉴别。例1无糖尿病史,例2有糖尿病,需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相鉴别,但患者每次发病同时出现眼肌麻痹伴头痛,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一般无头痛。以复视多见。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是一种原发于眼部,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综合征。临床上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加之易与其他眼外肌麻痹相混淆,因此文献中报道较少亦无群体发病率的报道。综合国内外文献,本病的发病年龄以青少年居多,大于40岁者极少.有作者曾报道本病发作最早年龄为8个月,大多数在10岁以前。性别无明显差异。发作次数为2~20次不等,以2~4次者居多;发作间隔时间不一,可为数天或数年,一般复发率越高其间隔时间也越短,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10周不止。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自1930年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以来,排除了海绵窦血管瘤压迫所致的假说,多数人认为与血管性紊乱、颈内血管收缩、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海绵窦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鼻旁窦炎,蝶窦囊肿等有关系。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发病机制[1]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偏头痛的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及扩张的结果。可分为4期:头痛前期:颅内血管痉挛性收缩使脑组织局部缺血;头痛期:颅内血管扩张水肿;头痛晚期:头痛达到高峰;头痛后期:头痛逐渐减轻后移行至睡眠。Sieuteri等报道偏头痛开始时局部组织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浆中5-羟色胺减低导致脑对痛觉感受器敏感而引起疼痛Walsh及Doherty认为在海绵窦内脑动脉水肿压迫脑神经引起脑神经麻痹(第Ⅲ、Ⅳ或Ⅵ)但行脑血管造影、CT检查未见上述水肿压迫影像。因此无法证实上述学说。临床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支持血管性紊乱学说。[2]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一般都能治愈,常用的药物有3类:首选血管扩张剂如复方丹参、654-2,其次应用维生素B;皮质类固醇对减轻炎性水肿有利。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镇静剂。经上述治疗措施,头痛一般在1周内消失眼肌麻痹多在2周~2个月逐渐恢复,复发次数多者可连续治疗半年。因此,治疗观察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参考文献
[1] 严传龙、金红眼肌麻痹性偏头痛17例诊治体会《河北医学》1997 、3 (5)
[2] 王停、高志敏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研究近况《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年第4期
作者单位: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
1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因突发右侧头痛、复视2天收入眼科治疗。在眼科查眼底正常,请神经科会诊,以复视转入神经内科。既往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20/80mmHg ,体温36℃,呼吸18次/分,脉搏80次/分,神智清,言语 不能,双额纹及双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颈软,克氏征阴性。心肺听诊正常。辅助检查:头部核磁及增强扫描未见异常。血糖正常,入院后诊断: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经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2周,患者头痛明显缓解,复视症状有好转,但左眼外展仍不到位。
例2:男,56岁,该患1年前头痛,右眼睑下垂。当时查体:神智清,右眼睑下垂,右眼内收、上下视不能,能外展,双瞳孔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存在,余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经扩血管、营养神经治疗2周痊愈出院。出院时无眼睑下垂,眼球运动自如。因突发头痛,左眼睑下垂1天再次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现查体:神志清,左眼睑下垂左瞳孔散大,直径5毫米,左眼内收上下视不能,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部核磁未见异常,头颈CTA未见异常。临床诊断: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经扩血管治疗2周症状好转出院。
临床分析:上述2例特点:均为老年、男性,急性起病,头痛同时伴眼肌麻痹,发病前无明显偏头痛病史,均经头部核磁检查除外颅内病变,头颈CTA除外动脉查瘤,第1例患者不同意查头颈CTA,故未查。例1为外展神经麻痹,例2为动眼神经麻痹,发病2次且不为同侧,均支持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注意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相鉴别。例1无糖尿病史,例2有糖尿病,需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相鉴别,但患者每次发病同时出现眼肌麻痹伴头痛,而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一般无头痛。以复视多见。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是一种原发于眼部,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综合征。临床上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加之易与其他眼外肌麻痹相混淆,因此文献中报道较少亦无群体发病率的报道。综合国内外文献,本病的发病年龄以青少年居多,大于40岁者极少.有作者曾报道本病发作最早年龄为8个月,大多数在10岁以前。性别无明显差异。发作次数为2~20次不等,以2~4次者居多;发作间隔时间不一,可为数天或数年,一般复发率越高其间隔时间也越短,症状可持续数小时至10周不止。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自1930年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以来,排除了海绵窦血管瘤压迫所致的假说,多数人认为与血管性紊乱、颈内血管收缩、脑血管畸形、脑肿瘤、海绵窦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鼻旁窦炎,蝶窦囊肿等有关系。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发病机制[1]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偏头痛的发作是颅内外血管收缩及扩张的结果。可分为4期:头痛前期:颅内血管痉挛性收缩使脑组织局部缺血;头痛期:颅内血管扩张水肿;头痛晚期:头痛达到高峰;头痛后期:头痛逐渐减轻后移行至睡眠。Sieuteri等报道偏头痛开始时局部组织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浆中5-羟色胺减低导致脑对痛觉感受器敏感而引起疼痛Walsh及Doherty认为在海绵窦内脑动脉水肿压迫脑神经引起脑神经麻痹(第Ⅲ、Ⅳ或Ⅵ)但行脑血管造影、CT检查未见上述水肿压迫影像。因此无法证实上述学说。临床上应用血管扩张剂和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支持血管性紊乱学说。[2]眼肌麻痹性偏头痛一般都能治愈,常用的药物有3类:首选血管扩张剂如复方丹参、654-2,其次应用维生素B;皮质类固醇对减轻炎性水肿有利。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镇静剂。经上述治疗措施,头痛一般在1周内消失眼肌麻痹多在2周~2个月逐渐恢复,复发次数多者可连续治疗半年。因此,治疗观察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参考文献
[1] 严传龙、金红眼肌麻痹性偏头痛17例诊治体会《河北医学》1997 、3 (5)
[2] 王停、高志敏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研究近况《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2年第4期
作者单位: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