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能训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中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体能训练一体化能够促进中学生体能训练走向系统、科学和高效。具体来说,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能训练规律是体能训练的基本点;提高认知水平,激发中学生体能训练动机是体能训练的切入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是体能训练的关键点;强化素质建设,提升自我体能训练专业水平是体能训练的纵深点;开展教育科研,改进体能训练教学方法手段是体能训练的拔高点;协调体能训练与负荷的关系,科学探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是体能训练的平衡点。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一体化;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62-02
体能训练就是围绕体能而开展的一系列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旨在通过合理的负荷,强化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水平。它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健康体能训练和竞技运动体能训练,中学生体能训练主要是指健康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改善中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目前,学校設置的体育课程常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适量专项体能训练为辅,通过科学地规划训练时间,设定运动负荷,引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然而,中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尚存在的“拔苗助长式体能训练”“被动填鸭式体能训练”“顾此失彼式体能训练”等问题,导致中学生所接受的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使中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能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而出现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甚至无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尝试提出体能训练一体化的策略。
一、基本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能训练规律
在体能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制定体能训练计划。[1]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骨骼肌肉等尚处于发育期,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应以小负荷徒手训练为主,在不借助训练器材(如哑铃等)的情况下开展。结合体能训练规律,教师可以将体能训练划分为基础期、强化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在基础期,教师应主要开展基础性的协调能力训练,为夯实体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化期,教师应强化对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冲刺期,教师应开展对爆发力、体能耐力的提升和训练。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可在相应的阶段开展跑、跳、跨、走、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无器材运动,或模拟运动会、组织趣味训练游戏等开展体能训练。
二、切入点:提高认知水平,激发中学生体能训练动机
体能训练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体能训练的系统认识,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理解不足,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动机的形成。动机是个体实施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体能训练动机是影响中学生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体能训练动机能够激发中学生投入体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可在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将体能训练价值意义的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搭建综合立体的体能训练教学体系,引领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
三、关键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新旧知识体系重构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基于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练习自主性,由他们独立开展自己能够胜任的练习任务,使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要我练”到“我要练”,提升其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能训练课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能训练游戏,通过富含新意的游戏环节和丰富多样的训练内容来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2]
四、纵深点:强化素质建设,提升自我体能训练专业水平
教师是体能训练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是否科学掌握开展体能训练的方法和形式等直接影响着体能训练的效果。教师是自我学习的主体,任何形式的外部学习都应建立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要主动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赴高等体育院校及体能训练示范校参观学习活动,积极吸收内化理论知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并努力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体能训练教学尝试。实际上,一名优秀的体能训练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将之应用于体能训练教学中。从这个角度老说,教师还要学习与体能训练相关的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五、拔高点:开展教育科研,改进体能训练教学方法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对体能训练开展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业已由单一的训练向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转变。诸如力量素质的训练、PNF拉伸训练法等体能训练模式便融合了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大大提升了训练效果。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通过引进国外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来开展学生体能训练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内自主开展的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国内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师开拓创新,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推进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改进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例如,在训练中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时应注重运动技能的训练,通过不断强化和训练运动技能来引领中学生掌握动作规范和要领,在大脑形成明晰的运动记忆和模式。
六、平衡点:协调体能训练与负荷的关系,科学探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
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足,就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过大,就有可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体能训练的规律、中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具体情况,科学设置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实际上,运动训练学及生理学等均对体能训练的负荷安排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分析,这成为教师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托。例如,当安排力量性练习时,教师就要坚持时间上的不间断性,在课程安排上保证前后训练内容、强度的关联性,负荷安排要螺旋提升,以此确保中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良好变化能够获得长期的积累,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总之,教师应综合考虑训练项目及中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从而使中学生体能训练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郭耿阳,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广州 510630;彭金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参考文献:
[1] 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73-81.
[2] 郑黎,侯宁军.青少年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J].田径,2017(8):34-35.
责任编辑:谢先成
关键词 体育教学;体能训练;一体化;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6-0062-02
体能训练就是围绕体能而开展的一系列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旨在通过合理的负荷,强化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水平。它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健康体能训练和竞技运动体能训练,中学生体能训练主要是指健康体能训练。体能训练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它能改善中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目前,学校設置的体育课程常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适量专项体能训练为辅,通过科学地规划训练时间,设定运动负荷,引导学生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然而,中学体育教学体能训练尚存在的“拔苗助长式体能训练”“被动填鸭式体能训练”“顾此失彼式体能训练”等问题,导致中学生所接受的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使中学生难以体会到体能训练的价值所在,进而出现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甚至无益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对此,本文将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尝试提出体能训练一体化的策略。
一、基本点: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能训练规律
在体能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制定体能训练计划。[1]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骨骼肌肉等尚处于发育期,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师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应以小负荷徒手训练为主,在不借助训练器材(如哑铃等)的情况下开展。结合体能训练规律,教师可以将体能训练划分为基础期、强化期和冲刺期三个阶段。在基础期,教师应主要开展基础性的协调能力训练,为夯实体能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强化期,教师应强化对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冲刺期,教师应开展对爆发力、体能耐力的提升和训练。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可在相应的阶段开展跑、跳、跨、走、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无器材运动,或模拟运动会、组织趣味训练游戏等开展体能训练。
二、切入点:提高认知水平,激发中学生体能训练动机
体能训练有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体能训练的系统认识,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理解不足,从而影响了体能训练动机的形成。动机是个体实施行为的重要内驱力,体能训练动机是影响中学生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体能训练动机能够激发中学生投入体能训练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可在开展体能训练过程中,将体能训练价值意义的讲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搭建综合立体的体能训练教学体系,引领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体能训练的重要价值。
三、关键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新旧知识体系重构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体能训练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因此,在体能训练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基于他们的意愿和需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练习自主性,由他们独立开展自己能够胜任的练习任务,使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要我练”到“我要练”,提升其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的形式组织体能训练课堂,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能训练游戏,通过富含新意的游戏环节和丰富多样的训练内容来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2]
四、纵深点:强化素质建设,提升自我体能训练专业水平
教师是体能训练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体能训练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对体能训练的整体认知水平,以及是否科学掌握开展体能训练的方法和形式等直接影响着体能训练的效果。教师是自我学习的主体,任何形式的外部学习都应建立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要主动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赴高等体育院校及体能训练示范校参观学习活动,积极吸收内化理论知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并努力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体能训练教学尝试。实际上,一名优秀的体能训练教师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和教学能力,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并能将之应用于体能训练教学中。从这个角度老说,教师还要学习与体能训练相关的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知识,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五、拔高点:开展教育科研,改进体能训练教学方法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对体能训练开展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业已由单一的训练向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转变。诸如力量素质的训练、PNF拉伸训练法等体能训练模式便融合了体育学、生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大大提升了训练效果。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通过引进国外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来开展学生体能训练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国内自主开展的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国内相关人员,尤其是教师开拓创新,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推进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改进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例如,在训练中学生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时应注重运动技能的训练,通过不断强化和训练运动技能来引领中学生掌握动作规范和要领,在大脑形成明晰的运动记忆和模式。
六、平衡点:协调体能训练与负荷的关系,科学探寻负荷量与负荷强度
体能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是影响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足,就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如果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过大,就有可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体能训练的规律、中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具体情况,科学设置训练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实际上,运动训练学及生理学等均对体能训练的负荷安排进行了系统科学地分析,这成为教师制定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开展体能训练的重要理论依托。例如,当安排力量性练习时,教师就要坚持时间上的不间断性,在课程安排上保证前后训练内容、强度的关联性,负荷安排要螺旋提升,以此确保中学生在训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良好变化能够获得长期的积累,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总之,教师应综合考虑训练项目及中学生身体发育特征来科学合理地安排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从而使中学生体能训练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郭耿阳,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广州 510630;彭金洲,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参考文献:
[1] 高炳宏.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J].体育学研究,2019(2):73-81.
[2] 郑黎,侯宁军.青少年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略[J].田径,2017(8):34-35.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