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互联网 ”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以及让企业适当利用“互联网 ”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旨在更好地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互联网 ”
“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重点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
二、现行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职业教育教学除注重理论学习以外,应该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以及实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工作中,能够自我提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提升人才供给结构匹配度,职业教育须调整专业设置、健全课程体系,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专业的设置滞后、专业定位不够准、专业内涵不够深等问题,保证不了各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仍有待强化。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践资源紧缺,师资力量不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不好;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等一些问题。
2.“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源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正规的实践业务培训,同时缺少在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实习机会,实践经验不足,而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很难直接传授给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专业教师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不上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职业院校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给付教师不在岗期间的薪酬,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对教师开放不足,职业院校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到企业实践。
三、“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
1.“互联网 ”可以助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利用“互联网 ”的思维,搭建各种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使用MOOC、微課,云端课等多渠道拓宽学习途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互联网 ”教学平台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特点,能将多种学习方式有效结合,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互相补充的学习模式、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和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生产过程的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 ”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把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恰当结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衔接。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适当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不足问题,解决在真实环境下不易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企业职工职后培训面临时间不自由,培训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互联网 ”途径,在线学习,可以节约培训成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实现职后培训效果优化。
2.“互联网 ”是实现“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捷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职业院校理论型教师实践性、操作性的不足,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系统,能够解决到企业实践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从“纯教育型”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利用“互联网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实践型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了解掌握实践过程,使实践型兼职教师既具备实践经验又具备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3.“互联网 ”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的数字化,依靠大数据支持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方便资料的永久性存储和有序管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的检索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结合网络技术智能化、高速化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袋和大数据资源库以及网络平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评估质量。信息化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信息,帮助职业院校更有针对性地管理和评估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
四、小结
利用“互联网 ”思维和技术,可以改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途径的一种补充,可以形成学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以及生产过程的紧密衔接。利用“互联网 ”解决职业教育中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适当让企业利用“互联网 ”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以“互联网 ”为纽带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伯玲.新型城镇背景下“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2]关代弟.“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一、什么是“互联网 ”
“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重点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
二、现行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职业教育教学除注重理论学习以外,应该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以及实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既掌握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工作中,能够自我提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提升人才供给结构匹配度,职业教育须调整专业设置、健全课程体系,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专业的设置滞后、专业定位不够准、专业内涵不够深等问题,保证不了各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仍有待强化。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实践资源紧缺,师资力量不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衔接不好;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等一些问题。
2.“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严重不足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源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多数没有接受系统、正规的实践业务培训,同时缺少在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实习机会,实践经验不足,而企业的“能工巧匠”的实践经验很难直接传授给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双师型”人才很难补充。专业教师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跟不上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办学经费不足,职业院校很难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教师到企业实践或者给付教师不在岗期间的薪酬,企业的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对教师开放不足,职业院校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到企业实践。
三、“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
1.“互联网 ”可以助力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利用“互联网 ”的思维,搭建各种数字化的教学平台,建立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库,使用MOOC、微課,云端课等多渠道拓宽学习途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互联网 ”教学平台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特点,能将多种学习方式有效结合,促进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互相补充的学习模式、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能够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和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生产过程的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 ”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把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恰当结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衔接。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适当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不足问题,解决在真实环境下不易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企业职工职后培训面临时间不自由,培训成本较高等问题,通过“互联网 ”途径,在线学习,可以节约培训成本,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实现职后培训效果优化。
2.“互联网 ”是实现“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捷径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职业院校理论型教师实践性、操作性的不足,通过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系统,能够解决到企业实践难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从“纯教育型”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利用“互联网 ”,教师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提升实践型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了解掌握实践过程,使实践型兼职教师既具备实践经验又具备理论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3.“互联网 ”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
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的数字化,依靠大数据支持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方便资料的永久性存储和有序管理,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的检索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结合网络技术智能化、高速化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袋和大数据资源库以及网络平台,提升职业教育人才评估质量。信息化能够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的信息,帮助职业院校更有针对性地管理和评估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
四、小结
利用“互联网 ”思维和技术,可以改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途径的一种补充,可以形成学校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以及生产过程的紧密衔接。利用“互联网 ”解决职业教育中偏重理论教学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适当让企业利用“互联网 ”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以“互联网 ”为纽带开放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伯玲.新型城镇背景下“互联网 ”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研究.
[2]关代弟.“互联网 ”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