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2号街坊的保护更新项目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江南丰沛的春雨则明显有点儿“搅局”。从2019年启动的街坊邻里适度搬迁、动态调整,到陆续有文控保单位修缮后启动活化再利用,再到今年街坊里开启的信息采集、文物建筑3D建模,这个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苏州古城内的试点项目之一已经初具未来古城苏式生活体验街区的相貌。
修缮一代名医的纪念祠
曹滄洲祠位于瓣莲巷4 号,建于清末民初,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这座坐北朝南的老房子现存两进,门厅、享堂及东厢楼是留下的主要建筑。享堂前有一个天井,天井内有一座半亭,依靠东围墙而建,东厢楼前另有一个庭院。
修缮前,这里一度被用作社区用房,但建筑上的问题很多。屋面残损严重,瓦垄不顺,瓦片残缺;东厢楼门窗残损不堪,享堂西的前廊柱和前步柱开裂残损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要说当年建造曹沧洲祠的意义就在这儿,纵使曹沧洲本人是1849-1931年的一代名医,医术高明,宅心仁厚,常常免费诊治穷人,赠送药品,诊所每天门庭若市,但到近百年之后,普通人恐怕很难再认识这位名医。好在后人为纪念他,以建筑物的形式让这个名字尽量长久地留存下来,连带他用“萝卜籽三钱”治好慈禧太后的病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今天,曹沧洲祠内部构造仍保留大量历史信息。双重砖雕门楼的门厅形式新颖,彰显了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前门石库门砖雕门楼,雕刻“俭以养德”,屋脊雕刻花草图案,后门砖雕门楼雕刻“厚德载福”,龙吻屋脊中间饰吉祥花草。享堂雕梁画栋,船篷轩前廊后又接一船篷轩,构架科学新颖;享堂内部扁作梁架雕刻各种图案,体现了本地风格特色。
作为清末民初妇孺皆知、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曹沧洲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曹沧洲祠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医学精髓而建立的。修缮完好后活化再利用,不但能传承它的历史文化,同时作为32号街坊的标
志性古建之一,整体作为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杰出样本。
街坊的往事挖不完
32号街坊是位于学士街以东,养育巷以西,干将路以南,道前街以北的一块四方区域。内部有富郎中巷、盛家浜、庙堂巷、瓣莲巷、剪金桥巷、西支家巷与东支家巷等主要巷子,另有照明弄、郎中里、德寿坊、游马坡巷、小粉弄、余天灯巷、织里弄等较“瘦小”的巷子。道前街原本分三段,卫前街、府前街、道前街,32号街坊对着的是原正儿八经的道前街。
今天看这个街坊,盘根错节地依附在巷子两侧的老宅原址,那些前尘往事真是太有意思了。单看庙堂巷,古有东岳二圣庙是巷名的由来。这条巷子在民国时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上流社会的缩影,一拨法律界、医学界人士扎堆,名律师有杨荫杭、潘承锷、吴曾善、蒋建之等,虎丘“古吴揽胜”四字就是吴曾善题写的,名医有姚寅生、邵蟾桂、桂省吾等。另外,据称庙堂巷范宅原本也为范姓医生住宅。雷允上业主雷显在巷子里也有别业。与曹沧洲祠大概类似意思,庙堂巷里有个奉祀清代画家陆治的包山祠,有个建于明代光禄寺卿徐如珂故宅“一文厅”原址的忠仁祠。
巷子里今天最有名气,当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畅园。畅园因园景丰富而多层次,被童嶲在《江南园林志》里誉作“(苏州)城中尚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多提一嘴,壶园本也是庙堂巷内一处以水池为主景的小园。
“古城细胞解剖师”“文物建筑DNA建模师”相继出动32号街坊内,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这样可以说叨的往事。西支家巷里有清代史学家、外交官,同治年间状元洪钧的祖宅,出仕前洪钧在此居住近30载。东支家巷和西支家巷住着西域月氏国迁入中原汉族地区的后裔“支”姓……
3月中旬,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组织的32号街坊传统民居、历史建筑信息采集正式启动,由苏州市规划院专业人士组成的“古城细胞解剖师”于3月15日至5月31日对32号街坊开展信息采集工作。
所谓“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对传统民居相关结构肌理、文化内涵等内容的深度挖掘,通过对相关建筑院落信息进行全面性收集、系统性分析、专业性研判,甄选推荐形成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历史院落档案,为今后古城有序更新提供新的支撑。
工程首批选择20号街坊、32号街坊、7号街坊、15号街坊开展信息采集。目前,20号街坊已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共梳理出8处历史建筑、218处传统民居和10处历史院落。经前期信息采集,许多具备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被挖掘,待后期经过专家论证后将正式对外公布。
与此同时,一群“文物建筑DNA建模师”也穿梭在姑苏区的古建老宅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物建筑“数字孪生”。姑苏区古保委规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姑苏区首次对居住类文物建筑实施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在全国居住类文物建筑成片整体数字化保护方面属于首创。”
“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首批选择4处急需保护的居住类文保单位,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现代科技设备,运用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无人机正射影像采集技术等进行信息采集,最终形成文物建筑数字化模型,为后续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实施文物建筑修缮提供准确依据。数字化模型同时也能够在古城建筑动态保护、线上展示等领域有所应用,对古城保护与产业振兴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修缮一代名医的纪念祠
曹滄洲祠位于瓣莲巷4 号,建于清末民初,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这座坐北朝南的老房子现存两进,门厅、享堂及东厢楼是留下的主要建筑。享堂前有一个天井,天井内有一座半亭,依靠东围墙而建,东厢楼前另有一个庭院。
修缮前,这里一度被用作社区用房,但建筑上的问题很多。屋面残损严重,瓦垄不顺,瓦片残缺;东厢楼门窗残损不堪,享堂西的前廊柱和前步柱开裂残损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要说当年建造曹沧洲祠的意义就在这儿,纵使曹沧洲本人是1849-1931年的一代名医,医术高明,宅心仁厚,常常免费诊治穷人,赠送药品,诊所每天门庭若市,但到近百年之后,普通人恐怕很难再认识这位名医。好在后人为纪念他,以建筑物的形式让这个名字尽量长久地留存下来,连带他用“萝卜籽三钱”治好慈禧太后的病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今天,曹沧洲祠内部构造仍保留大量历史信息。双重砖雕门楼的门厅形式新颖,彰显了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前门石库门砖雕门楼,雕刻“俭以养德”,屋脊雕刻花草图案,后门砖雕门楼雕刻“厚德载福”,龙吻屋脊中间饰吉祥花草。享堂雕梁画栋,船篷轩前廊后又接一船篷轩,构架科学新颖;享堂内部扁作梁架雕刻各种图案,体现了本地风格特色。
作为清末民初妇孺皆知、名冠吴中的一代名医,曹沧洲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曹沧洲祠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医学精髓而建立的。修缮完好后活化再利用,不但能传承它的历史文化,同时作为32号街坊的标
志性古建之一,整体作为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杰出样本。
街坊的往事挖不完
32号街坊是位于学士街以东,养育巷以西,干将路以南,道前街以北的一块四方区域。内部有富郎中巷、盛家浜、庙堂巷、瓣莲巷、剪金桥巷、西支家巷与东支家巷等主要巷子,另有照明弄、郎中里、德寿坊、游马坡巷、小粉弄、余天灯巷、织里弄等较“瘦小”的巷子。道前街原本分三段,卫前街、府前街、道前街,32号街坊对着的是原正儿八经的道前街。
今天看这个街坊,盘根错节地依附在巷子两侧的老宅原址,那些前尘往事真是太有意思了。单看庙堂巷,古有东岳二圣庙是巷名的由来。这条巷子在民国时期,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上流社会的缩影,一拨法律界、医学界人士扎堆,名律师有杨荫杭、潘承锷、吴曾善、蒋建之等,虎丘“古吴揽胜”四字就是吴曾善题写的,名医有姚寅生、邵蟾桂、桂省吾等。另外,据称庙堂巷范宅原本也为范姓医生住宅。雷允上业主雷显在巷子里也有别业。与曹沧洲祠大概类似意思,庙堂巷里有个奉祀清代画家陆治的包山祠,有个建于明代光禄寺卿徐如珂故宅“一文厅”原址的忠仁祠。
巷子里今天最有名气,当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畅园。畅园因园景丰富而多层次,被童嶲在《江南园林志》里誉作“(苏州)城中尚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多提一嘴,壶园本也是庙堂巷内一处以水池为主景的小园。
“古城细胞解剖师”“文物建筑DNA建模师”相继出动32号街坊内,几乎每条巷子里都有这样可以说叨的往事。西支家巷里有清代史学家、外交官,同治年间状元洪钧的祖宅,出仕前洪钧在此居住近30载。东支家巷和西支家巷住着西域月氏国迁入中原汉族地区的后裔“支”姓……
3月中旬,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组织的32号街坊传统民居、历史建筑信息采集正式启动,由苏州市规划院专业人士组成的“古城细胞解剖师”于3月15日至5月31日对32号街坊开展信息采集工作。
所谓“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是对传统民居相关结构肌理、文化内涵等内容的深度挖掘,通过对相关建筑院落信息进行全面性收集、系统性分析、专业性研判,甄选推荐形成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历史院落档案,为今后古城有序更新提供新的支撑。
工程首批选择20号街坊、32号街坊、7号街坊、15号街坊开展信息采集。目前,20号街坊已基本完成信息采集工作,共梳理出8处历史建筑、218处传统民居和10处历史院落。经前期信息采集,许多具备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被挖掘,待后期经过专家论证后将正式对外公布。
与此同时,一群“文物建筑DNA建模师”也穿梭在姑苏区的古建老宅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文物建筑“数字孪生”。姑苏区古保委规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姑苏区首次对居住类文物建筑实施的数字化保护项目,在全国居住类文物建筑成片整体数字化保护方面属于首创。”
“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首批选择4处急需保护的居住类文保单位,利用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现代科技设备,运用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无人机正射影像采集技术等进行信息采集,最终形成文物建筑数字化模型,为后续开展文物建筑保护、实施文物建筑修缮提供准确依据。数字化模型同时也能够在古城建筑动态保护、线上展示等领域有所应用,对古城保护与产业振兴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