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宏观调控为重要标志的2004年,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收获,就是在经受考验、接受“体检”的同时,在宏观调控中,许多民营企业对自身今后发展的认识得到深化,并逐步体现到企业经营实践中。表现在,一是许多民营企业更加重视企业发展与国家发展全局的一致、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协调、与社会进步水平的适应,积极从大局出发来思考企业的发展问题。二是这次宏观调控让很多民营企业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规范发展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家概括说,“规范也是一种企业竞争力”,企业规范、运作透明,取得社会信任,就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三是成长性民营企业更加明确地把练好内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着力点。四是很多民营企业越来越自觉地把关爱员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长期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5年国民经济将以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社会良好发展态势为主线。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新一年,我们认为,一方面,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身体力行者,推动民营企业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者,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入落实到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理念充分体现到民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追求牢固树立到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意识中,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新飞跃,迈上新水平。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看,首先,民营企业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依靠产权较清晰、激励较有效、机制较灵活、微观运营效率较高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可喜发展。同时,不可否认,当前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仍集中于传统低端行业,产业能级较低;一些企业缺乏科学管理基础,急于求成,盲目扩张;一些企业经营不够规范,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的竞争手段;一些企业生产方式落后,高污染、高消耗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观;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成长大起大落,生命周期缩短,发展不能持续,迫切需要加以突破和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民营企业就要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毫不迟疑地去改。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科学、理性、规范、诚信的基础上,更快、更好、更持久地发展。由此而言,当前民营企业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强化“着眼大局,追求长远,坚持理性发展”的战略意识。
正如一些民营企业家所说的,过去只顾闷头发展企业,很少关心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的大局大势,这次宏观调控让我们懂得了必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发展企业要尊重经济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业,要懂得放弃,懂得控制节奏。
第二,要完善“产权明晰,制度规范。实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平台。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产权归属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来源,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客观要求、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组合形式和企业制度,是调整各方利益、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杠杆。同时,创造良好的管理基础,摆脱家长式管理和“人治”模式是民营企业取得持久发展必须逾越的又一个“关口”。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需要在这些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性方面下大力气,为企业建立良好决策机制、运营机制、管理团队等构造坚实的制度性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坚定“坚持创新,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方向。
规模只是企业竞争实力外在的表现,没有以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拳头产品、自有品牌支撑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民营企业要克服浮躁心理,防止掉进企业规模的陷阱,不要把企业规模做大当作主要的目标。安心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能力、持续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等。
第四,要走通“创建品牌,诚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信誉是一种社会公信,一个失去信誉的企业就失去了客户,就等于自绝于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没有未来发展可言。信誉的凝聚就是企业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本质上只是“车间”,也谈不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说,信誉和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做成“百年老店”的基本要素。民营企业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抛弃短视行为模式,从追求企业持续的发展和效益出发,建立和培育自己的企业信誉和品牌。
第五,要具有“与时俱进,扬长补短,不断提高素质”的人生境界。
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民营企业家,有着目光敏锐、敢冒风险、踏实肯干等成功的素质。然而,随着市场发展、社会进步,随着企业做大、事业成功,在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前,一些人在企业家素质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也很明显。创业者在民营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自我矫正、自我提升的“带头人”。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理性对待既有的成功,在市场中不断锤炼自我,扬长补短,修炼智慧,提升境界。
第六,要具备“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勇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社会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努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准则,除了以法律形式规范的部分,更多反映在支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之中。作为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就不能仅仅停留于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必须内化为企业价值观、文化观的重要部分。当前尤其要强调的是,企业要遵章守法,善待员工,协调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关系,对社会和谐作出实际贡献。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但与各级党政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同样息息相关。没有对产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就不能奢望民营企业的安心发展;没有待遇平等的政策环境,就不能杜绝一些民营企业的“机会主义”;没有落实到位的产业准入政策,就不能解决民营经济中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没有有力的融资支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势企业就难以脱颖而出;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就无法在民营企业茁壮成长;没有严格的市场秩序监管,“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就会继续存在;如此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非公经济政策都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和主张。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明确、细化,这就为民营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当前的关键是,各级党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大力发展”方针的要求,自觉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加快职能部门细化落实等,把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是新中国长期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5年国民经济将以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社会良好发展态势为主线。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新一年,我们认为,一方面,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身体力行者,推动民营企业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者,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入落实到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理念充分体现到民营企业的经营实践中,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追求牢固树立到民营企业家的思想意识中,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新飞跃,迈上新水平。
从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看,首先,民营企业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富民政策,依靠产权较清晰、激励较有效、机制较灵活、微观运营效率较高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可喜发展。同时,不可否认,当前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仍集中于传统低端行业,产业能级较低;一些企业缺乏科学管理基础,急于求成,盲目扩张;一些企业经营不够规范,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的竞争手段;一些企业生产方式落后,高污染、高消耗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观;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缺乏发展后劲,成长大起大落,生命周期缩短,发展不能持续,迫切需要加以突破和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到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民营企业就要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要毫不迟疑地去改。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在科学、理性、规范、诚信的基础上,更快、更好、更持久地发展。由此而言,当前民营企业迫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要强化“着眼大局,追求长远,坚持理性发展”的战略意识。
正如一些民营企业家所说的,过去只顾闷头发展企业,很少关心国家发展战略、国家的大局大势,这次宏观调控让我们懂得了必须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发展企业要尊重经济规律,按市场规律办事,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业,要懂得放弃,懂得控制节奏。
第二,要完善“产权明晰,制度规范。实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平台。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产权归属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来源,是企业追求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客观要求、受到法律保护的财产组合形式和企业制度,是调整各方利益、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杠杆。同时,创造良好的管理基础,摆脱家长式管理和“人治”模式是民营企业取得持久发展必须逾越的又一个“关口”。当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需要在这些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性方面下大力气,为企业建立良好决策机制、运营机制、管理团队等构造坚实的制度性平台,从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坚定“坚持创新,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突破方向。
规模只是企业竞争实力外在的表现,没有以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拳头产品、自有品牌支撑的企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民营企业要克服浮躁心理,防止掉进企业规模的陷阱,不要把企业规模做大当作主要的目标。安心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能力、持续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等。
第四,要走通“创建品牌,诚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的发展路径。
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信誉是一种社会公信,一个失去信誉的企业就失去了客户,就等于自绝于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没有未来发展可言。信誉的凝聚就是企业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本质上只是“车间”,也谈不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说,信誉和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做成“百年老店”的基本要素。民营企业要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抛弃短视行为模式,从追求企业持续的发展和效益出发,建立和培育自己的企业信誉和品牌。
第五,要具有“与时俱进,扬长补短,不断提高素质”的人生境界。
在市场竞争中打拼出来的民营企业家,有着目光敏锐、敢冒风险、踏实肯干等成功的素质。然而,随着市场发展、社会进步,随着企业做大、事业成功,在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前,一些人在企业家素质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也很明显。创业者在民营企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自我矫正、自我提升的“带头人”。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理性对待既有的成功,在市场中不断锤炼自我,扬长补短,修炼智慧,提升境界。
第六,要具备“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勇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追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社会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努力。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准则,除了以法律形式规范的部分,更多反映在支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之中。作为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就不能仅仅停留于道德和良知的呼吁,而且必须内化为企业价值观、文化观的重要部分。当前尤其要强调的是,企业要遵章守法,善待员工,协调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关系,对社会和谐作出实际贡献。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民营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但与各级党政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引导、帮助和支持同样息息相关。没有对产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就不能奢望民营企业的安心发展;没有待遇平等的政策环境,就不能杜绝一些民营企业的“机会主义”;没有落实到位的产业准入政策,就不能解决民营经济中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问题;没有有力的融资支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势企业就难以脱颖而出;没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就无法在民营企业茁壮成长;没有严格的市场秩序监管,“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就会继续存在;如此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非公经济政策都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和主张。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进一步明确、细化,这就为民营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当前的关键是,各级党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大力发展”方针的要求,自觉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加快职能部门细化落实等,把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