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寝室文化是家庭文化的延伸,大学文化的折射,社会文化的浓缩。高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尤其是网络走进寝室,网络文化成为寝室生活的一部分,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正经历着巨大演变,探索网络环境下寝室文化育人模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文章从大学校园寝室文化的科学内涵与育人功能出发,剖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寝室文化的生态现状,进而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大学寝室文化育人模式对提升教育效果,丰富教育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模式
高校寝室文化是家庭文化的延伸,大学文化的折射,社会文化的浓缩。随着“90后”跨进大学校园,他们便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角,其成长打上强烈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随着校园网的开通、网络走进大学生寝室,现代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正在经受高科技带来的严峻考验(宋元林和陈春萍,2006)。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寝室文化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90后”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新时期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生态现状增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全新课题。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科学内涵及育人功能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寝室文化是指以高校寝室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载体,在长期的日常寝室活动中形成的,以大学生、寝室管理员和教师为主体,以全校师生共同营造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丰富的精神与文化食粮为主要特征,体现大学特色并反映学校师生的普遍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念的各种制度形态、精神风貌、道德氛围、物质形态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因而是一种师生共创、共享的群体文化。
显然,寝室文化是一种育人的文化,它以寝室为地理环境圈,依托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由寝室成员在寝室生活、休息、社交以及学习等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所构建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组合,并对寝室成员活动和寝室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
(二)大学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比高校其他文化,寝室文化是一种更好的育人文化,其育人效果更为显著(瞿明勇,2010)。由于它是寝室成员通过自发的、而非有意灌输的方式产生的,具有自由性、直接性、易接受之特点。这对于规范约束大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且还对大学生走进社会以后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念乃至生活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规范约束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的(郭广银等,2007)。一方面,高校通过实施各项校规校纪,刚性制约束年轻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杜绝违纪现象,达到规范不良行为的目的。当然,寝室文化中各种有益社团活动要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这无形中必然会受到高校各种校规校纪的约束。寝室文化中的制度约束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寝室文化沿着国家的教育目标迈进,从而保障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通过文化活动与物质载体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与环境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的熏陶感染作用,软性约束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与带有刚性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同,它注重以情感、意念等柔性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罗国杰等,1998)。同学们在进行自我调节与约束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能够保障寝室文化的健康发展。寝室文化的这种软、硬规范约束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学生的行为。
(2)学风建设功能。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对寝室内极少数思想消极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同化”功能(瞿明勇,2010)。反之,则表现出消极的同化。由于每个寝室成员均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文化背景,因而寝室文化也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特征。有的寝室是学习型的、有的寝室是打闹型的、亦有寝室是运动型的,还有寝室是娱乐型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寝室文化氛围,是寝室成员相互之间被同化感染的结果。然而不同的寝室类型又会导致产出不同的人才。在高校寝室中就曾出现考研寝室、学生干部寝室、球迷寝室、家教寝室等特色寝室,也有玩电游寝室、抽烟打牌等问题寝室。诚然,寝室文化的同化功能既有消极沉溺的同化,也有积极向上的同化。寝室成员的素质与整体风气常常决定寝室文化品位的高低。当寝室的大部分同学素质较高时,个别低素质同学会被整体高素质的文化氛围所同化感染。反之,少数高素质室友的积极性将会被整体的坏风气所“吞噬”。因此,应通过引导、示范作用,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良好寝室学风氛围占领高校寝室文化这块阵地。学风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寝室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重大(李静等,2007)。因为,寝室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熏陶功能,而且优良学风的浓郁氛围还能激励更多的同学发奋读书、励志成才。
(3)思想教化功能。大学生在成长中难免遇到情感受挫、学业挫折、消极的人生观抑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各种困惑。对于这些事情,大学生多半不愿意向老师、家人诉说,更愿意向寝友倾诉,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更能了解彼此的感受,甚至提供可行的建议,有助于受困者及时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因而,寝室成员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甚至一些小秘密在彼此之间通常是相对公开的,个别同学的异常举动与消极思想能及时被察觉或制止。由此可见,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特征
“9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行为均深深地刻上网络时代的烙印(李献涛,2010)。因此,作为高校校园主角——“90后”大学生,其寝室文化与以前的高校寝室文化相比,也相应地存在着差异。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实例,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调查的方式,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四个层面考察了高校“90后”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特征。 1.物质文化层: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缺失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通过走访考察和网络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校仅注重寝室的硬件设施建设,而缺乏人性化、家居化的现代设计理念。
2.行为文化层:弘扬主流校园文化同盛行网络行为文化交相辉映。成长于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因富有激情、个性十足、敢为人先、喜欢标新立异,被昵称为“新新人类”。其寝室行为文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既弘扬主流校园文化,又盛行网络行为文化(郭广银等,2007),因为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体现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其寝室生活高度网络化且网络行为文化逐渐占主导。随着学生寝室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娱乐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等都不断网络化,网络已成为高校寝室文化的关键要素(张晓京,2009)。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网络行为文化的规范与引导。
3.制度文化层:“管理育人”的传统模式同“服务育人”的新模式相互冲突。高校寝室制度文化不仅包括“管理育人”的正式制度,而且还包括“服务育人”的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突出其约束力与强制性,强调“以管为主”的传统理念,而非正式制度是不成文的、却为全体成员高度认同,强调“服务育人”的新理念,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真实诉求。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所追求的“服务育人”新观念不时与“以管为主”的传统模式相冲突,在“90后”寝室文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4.精神文化层: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与西方多元价值观相互渗透。精神文化是寝室文化的核心、精髓与灵魂,是寝室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吕淮湘,2009)。它渗透在“90后”大学生寝室的一切活动之中,包括寝室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以其为载体反映出来。寝室精神文化既秉承了我国精神文化成果中的精髓,又受西方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呈现出西方多元价值观与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彼此渗透、相互交织的特点。既存在消极的一面,又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既有值得肯定的、先进的内容,又存在不容忽视的众多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寝室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寝室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有效平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大高校的目标定位、地域文化以及生源质量等呈现出独特性与多样化。因而大学寝室文化育人的探索及实践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地处皖北的珠城,是一所建校仅有10年历史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院校,学校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与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立了“复合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十分重视利用寝室文化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实践,坚持“三贴近”的工作原则: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与贴近生活,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与校园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突出精神熏陶引领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寝室“四化”、“五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此外,注重寝室文化创建的持续性,从而凝练了特色的寝室文化,有效促进了学风建设,探索了“学分制”下现代大学生培养教育范式,开创了特色鲜明、过程愉悦、成效显著的寝室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突出精神内涵,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形成的为寝室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主要包括生活态度、思想意识、道德情感、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在高校寝室文化中居于最高层次,是整个高校寝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寝室精神文化对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我们应明确并突出大学生的寝室精神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将其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贯穿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寝室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对“90后”学生的积极引导功能及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此,学院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广播电视台、报纸等校园媒介作用,大力宣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及相关内容;建立社区网站,为“90后”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资源、信息,并对学生提出的与关注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评价,实现多方交流、互动;利用寝室楼栋门厅和社区宣传栏等及时报道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 明确目标定位,推进“四化”建设
育人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及贴近生活”的原则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学院良好的学风、院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断推进“四化”建设:寝室文化艺术化、寝室建设标准化、学风建设自育化以及寝室育人示范化。
(三)开展寝室“五比”活动,营造出独具特色、氛围浓郁的寝室文化
在寝室建设中开展“五比”活动:比道德修养、比政治觉悟、比身心健康、比学习热情、比实践创新。借助“五比”活动,评选星级寝室,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寝室建设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增强了学生的满意度与成就感,营造出独具特色、氛围浓郁的寝室文化。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弘扬健康的主流行为文化,引导规范网络化背景下的寝室行为
网络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己成为“90后”学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了求知途径;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沉溺于寝室上网则会扰乱作息、荒废学业,同时网络上的各类色情暴力、庸俗腐朽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倘若未能正确利用,其危害极大,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网络行为文化的引导规范,全面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弘扬健康行为文化,提升先进寝室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学校网站、微博、BBS等网络平台宣传优良寝室文化,扩大其影响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同时,学校实施实名注册制度,加强了对校园网、局域网的严格管理,对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严格规范并加强教育管理,净化了网络环境。
(五)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健全寝室管理机制,将“服务育人”同“管理育人”相结合,还尤其注重寝室文化创建的持续性
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寝室制度文化,将“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有机结合,既要增强寝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过程中,尤其注重持续性,凸现管理的成效,为此,由单纯的寝室内部文化过渡到同寝室成员的个人文明行为评比(吕淮湘,2009),建立“帮扶目标”责任制,学习上结对子,生活中是朋友,寝室成员一家亲,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使寝室成员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喜人局面,形成“你争我赶,共同前进”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寝室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其的自豪感,实现了从“搞卫生”到“讲卫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起到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审美情趣、锻造文化品位的效果,使寝室文化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也会让学生从寝室文化中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静、王东方、汪志华、熊鸿.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l): 68-70.
[4]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和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 ( 21): 57-59.
[5]吕淮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 (7): 69-71.
关键词: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模式
高校寝室文化是家庭文化的延伸,大学文化的折射,社会文化的浓缩。随着“90后”跨进大学校园,他们便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角,其成长打上强烈的网络信息时代烙印,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随着校园网的开通、网络走进大学生寝室,现代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正在经受高科技带来的严峻考验(宋元林和陈春萍,2006)。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寝室文化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90后”的思政教育工作,如何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新时期如何根据“90后”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生态现状增进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各大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的全新课题。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科学内涵及育人功能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科学内涵
大学寝室文化是指以高校寝室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载体,在长期的日常寝室活动中形成的,以大学生、寝室管理员和教师为主体,以全校师生共同营造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丰富的精神与文化食粮为主要特征,体现大学特色并反映学校师生的普遍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念的各种制度形态、精神风貌、道德氛围、物质形态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因而是一种师生共创、共享的群体文化。
显然,寝室文化是一种育人的文化,它以寝室为地理环境圈,依托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由寝室成员在寝室生活、休息、社交以及学习等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所构建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组合,并对寝室成员活动和寝室的发展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
(二)大学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比高校其他文化,寝室文化是一种更好的育人文化,其育人效果更为显著(瞿明勇,2010)。由于它是寝室成员通过自发的、而非有意灌输的方式产生的,具有自由性、直接性、易接受之特点。这对于规范约束大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且还对大学生走进社会以后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念乃至生活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1)规范约束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而发生作用的(郭广银等,2007)。一方面,高校通过实施各项校规校纪,刚性制约束年轻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杜绝违纪现象,达到规范不良行为的目的。当然,寝室文化中各种有益社团活动要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这无形中必然会受到高校各种校规校纪的约束。寝室文化中的制度约束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寝室文化沿着国家的教育目标迈进,从而保障大学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通过文化活动与物质载体所营造出来的氛围与环境及其对大学生心理的熏陶感染作用,软性约束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与带有刚性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不同,它注重以情感、意念等柔性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罗国杰等,1998)。同学们在进行自我调节与约束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能够保障寝室文化的健康发展。寝室文化的这种软、硬规范约束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学生的行为。
(2)学风建设功能。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对寝室内极少数思想消极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同化”功能(瞿明勇,2010)。反之,则表现出消极的同化。由于每个寝室成员均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与文化背景,因而寝室文化也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特征。有的寝室是学习型的、有的寝室是打闹型的、亦有寝室是运动型的,还有寝室是娱乐型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寝室文化氛围,是寝室成员相互之间被同化感染的结果。然而不同的寝室类型又会导致产出不同的人才。在高校寝室中就曾出现考研寝室、学生干部寝室、球迷寝室、家教寝室等特色寝室,也有玩电游寝室、抽烟打牌等问题寝室。诚然,寝室文化的同化功能既有消极沉溺的同化,也有积极向上的同化。寝室成员的素质与整体风气常常决定寝室文化品位的高低。当寝室的大部分同学素质较高时,个别低素质同学会被整体高素质的文化氛围所同化感染。反之,少数高素质室友的积极性将会被整体的坏风气所“吞噬”。因此,应通过引导、示范作用,让积极的、健康向上的良好寝室学风氛围占领高校寝室文化这块阵地。学风是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而寝室文化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重大(李静等,2007)。因为,寝室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熏陶功能,而且优良学风的浓郁氛围还能激励更多的同学发奋读书、励志成才。
(3)思想教化功能。大学生在成长中难免遇到情感受挫、学业挫折、消极的人生观抑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各种困惑。对于这些事情,大学生多半不愿意向老师、家人诉说,更愿意向寝友倾诉,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更能了解彼此的感受,甚至提供可行的建议,有助于受困者及时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因而,寝室成员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甚至一些小秘密在彼此之间通常是相对公开的,个别同学的异常举动与消极思想能及时被察觉或制止。由此可见,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特征
“9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行为均深深地刻上网络时代的烙印(李献涛,2010)。因此,作为高校校园主角——“90后”大学生,其寝室文化与以前的高校寝室文化相比,也相应地存在着差异。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实例,通过实地调查、网络调查的方式,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四个层面考察了高校“90后”寝室文化生态的现状特征。 1.物质文化层: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同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缺失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通过走访考察和网络调查,“90后”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校仅注重寝室的硬件设施建设,而缺乏人性化、家居化的现代设计理念。
2.行为文化层:弘扬主流校园文化同盛行网络行为文化交相辉映。成长于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因富有激情、个性十足、敢为人先、喜欢标新立异,被昵称为“新新人类”。其寝室行为文化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既弘扬主流校园文化,又盛行网络行为文化(郭广银等,2007),因为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体现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其寝室生活高度网络化且网络行为文化逐渐占主导。随着学生寝室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的娱乐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交流方式等都不断网络化,网络已成为高校寝室文化的关键要素(张晓京,2009)。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高校要重视对学生网络行为文化的规范与引导。
3.制度文化层:“管理育人”的传统模式同“服务育人”的新模式相互冲突。高校寝室制度文化不仅包括“管理育人”的正式制度,而且还包括“服务育人”的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突出其约束力与强制性,强调“以管为主”的传统理念,而非正式制度是不成文的、却为全体成员高度认同,强调“服务育人”的新理念,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真实诉求。笔者通过深入走访调查了解到,大学生所追求的“服务育人”新观念不时与“以管为主”的传统模式相冲突,在“90后”寝室文化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4.精神文化层: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与西方多元价值观相互渗透。精神文化是寝室文化的核心、精髓与灵魂,是寝室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吕淮湘,2009)。它渗透在“90后”大学生寝室的一切活动之中,包括寝室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以其为载体反映出来。寝室精神文化既秉承了我国精神文化成果中的精髓,又受西方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呈现出西方多元价值观与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彼此渗透、相互交织的特点。既存在消极的一面,又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既有值得肯定的、先进的内容,又存在不容忽视的众多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寝室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寝室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有效平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各大高校的目标定位、地域文化以及生源质量等呈现出独特性与多样化。因而大学寝室文化育人的探索及实践亦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地处皖北的珠城,是一所建校仅有10年历史的本科层次全日制独立院校,学校汲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髓,承接徽商文化与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确立了“复合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十分重视利用寝室文化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实践,坚持“三贴近”的工作原则: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与贴近生活,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与校园寝室文化的育人功能,突出精神熏陶引领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寝室“四化”、“五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此外,注重寝室文化创建的持续性,从而凝练了特色的寝室文化,有效促进了学风建设,探索了“学分制”下现代大学生培养教育范式,开创了特色鲜明、过程愉悦、成效显著的寝室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突出精神内涵,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形成的为寝室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主要包括生活态度、思想意识、道德情感、理想信念以及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在高校寝室文化中居于最高层次,是整个高校寝室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寝室精神文化对其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制度文化起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我们应明确并突出大学生的寝室精神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将其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贯穿于寝室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寝室精神文化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其对“90后”学生的积极引导功能及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此,学院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广播电视台、报纸等校园媒介作用,大力宣传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及相关内容;建立社区网站,为“90后”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资源、信息,并对学生提出的与关注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馈与评价,实现多方交流、互动;利用寝室楼栋门厅和社区宣传栏等及时报道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活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 明确目标定位,推进“四化”建设
育人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及贴近生活”的原则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学院良好的学风、院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断推进“四化”建设:寝室文化艺术化、寝室建设标准化、学风建设自育化以及寝室育人示范化。
(三)开展寝室“五比”活动,营造出独具特色、氛围浓郁的寝室文化
在寝室建设中开展“五比”活动:比道德修养、比政治觉悟、比身心健康、比学习热情、比实践创新。借助“五比”活动,评选星级寝室,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寝室建设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平台,增强了学生的满意度与成就感,营造出独具特色、氛围浓郁的寝室文化。
(四)充分利用网络新阵地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弘扬健康的主流行为文化,引导规范网络化背景下的寝室行为
网络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己成为“90后”学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了求知途径;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沉溺于寝室上网则会扰乱作息、荒废学业,同时网络上的各类色情暴力、庸俗腐朽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倘若未能正确利用,其危害极大,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网络行为文化的引导规范,全面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弘扬健康行为文化,提升先进寝室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学校网站、微博、BBS等网络平台宣传优良寝室文化,扩大其影响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同时,学校实施实名注册制度,加强了对校园网、局域网的严格管理,对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行为,严格规范并加强教育管理,净化了网络环境。
(五)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健全寝室管理机制,将“服务育人”同“管理育人”相结合,还尤其注重寝室文化创建的持续性
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尊重个性发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寝室制度文化,将“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有机结合,既要增强寝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过程中,尤其注重持续性,凸现管理的成效,为此,由单纯的寝室内部文化过渡到同寝室成员的个人文明行为评比(吕淮湘,2009),建立“帮扶目标”责任制,学习上结对子,生活中是朋友,寝室成员一家亲,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使寝室成员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喜人局面,形成“你争我赶,共同前进”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了寝室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其的自豪感,实现了从“搞卫生”到“讲卫生”、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起到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审美情趣、锻造文化品位的效果,使寝室文化成为学校的又一亮点,也会让学生从寝室文化中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李静、王东方、汪志华、熊鸿.寝室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l): 68-70.
[4]瞿明勇.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和整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 ( 21): 57-59.
[5]吕淮湘.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 (7):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