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圣诞节前,深圳戏院为新增的6、7、8号厅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作为深圳最早的文化宣传阵地,深圳戏院的重心一直落在公益演出上,相对于主流商业影院,在电影方面的发展可谓困难重重,但戏院管理层凭借对市场的高瞻远瞩、管理的大胆创新,不但在电影领域做出了成绩,在2016年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还能逆市而上,新增三个影厅,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深圳戏院的相关领导给出了答案。
深圳戏院有怎样的发展背景,期间又经历了哪些变革?
深圳戏院始建于1958年,是深圳地区最早的文化宣传阵地,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二代创业者乃至深圳原居民和许多港澳人士而言,深圳戏院更像是个老朋友,一同伴随着成长,并共同见证深圳文化的发展变迁。漫长的五十多年给予戏院的是不断的洗礼和锤炼。在经历了往昔繁华的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再到现如今革新后的华丽转身,深圳戏院作为老品牌和地标单位,始终不忘践行着服务百姓的光荣使命,扎根于深圳本土,肩负着传承发展戏剧文化的重任。
深圳戏院自1997年重建开业后,由于体制机制未能理顺,戏院一直采用传统经营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戏院因经营不善而致付不起电费、员工工资发放困难,到2010年账面流动资金仅剩2万元,负债189万元,企业连续亏损10年,生存难以为继。深圳戏院总经理曾新权2010年从电影公司调到深圳戏院,开始担任深圳戏院总经理,之后便在戏院充分调动了团队智慧,开始了大刀阔斧,与时俱进的全方位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戏院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350万,到2015年达3589万。盈利情况从起初的连续10年亏损到扭亏为盈,再到2015年盈利616万元。5年来累计利润达2500万元,每年纳税260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戏院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问题,确保了公司正常运转,而且盈余利润反哺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同。
新增三个影厅对深圳戏院有哪些意义?
新增的3个影厅均为标准小厅,配备了科视3D激光放映机。目前,深圳戏院共拥有7个标准影厅,共计1101个座位,其中1号厅为拥有585个座位的,集电影、演出、培训、会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剧场。新影厅的成立标志着深圳戏院“1 N”(1个专业剧场 6个标准影厅)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化,同时也告示着“深圳戏院”这一老品牌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在新形势下大刀阔斧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营业至今超过20年,在电影放映方面如何根据自身条件保证独特性?经历过哪些设备更新?
在电影方面,曾新权总经理来之前深圳戏院只有胶片放映机,并且受到拷贝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加上自身经营能力弱,基本没怎么放过一轮电影,只能等二轮免费拿到拷贝的时候才能放,导致年票房仅96万,相当于脱离了电影市场。曾总来了之后开始大力发展电影,但毕竟我们是深圳的文化窗口,首先要满足群众的艺术需求,剧场不能改成几个小厅,就想办法将原来的歌舞厅改成了2号厅,做成了标准影院,1号厅是剧场没有改变主体结构,只加装了电影放映系统。
到了2012年3月,1号厅改造翻新,做成了双机厅,本来我们想做成巨幕,但我们舞台台口有规定,巨幕又要拆掉舞台,所以最后放弃了,做成了八米乘十四米的幕布。这次新增了三个影厅试营业的效果非常好,上座率能到80%左右。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不是一蹴而就的,2011年才更新数字放映机,圣诞节当天2号厅开始营业,2013年开了3号厅,2015年又增加了5号厅,现在又增加3个厅。
剧场兼顾演出又要放电影,在设备的选型和调试方面怎样规划?
剧场是上下两层的座位,算是老剧场,设备因为演出和电影的吸音和延时要求都不一样,这个没办法兼顾。演出不像电影有环绕声,只靠前面的音箱,该反射反射,该吸音吸音,做了很好的声学设计,做不插电音乐会效果都会很好。做电影没有办法改建,只能从设备上入手,我们做了7.1的环绕系统,共有22只环绕音箱。6只低频喇叭,三只主音箱。剧场有12只音箱一个音桥,下面两个很大的低频以及8个阵列,都是是最新改造的,舞台钓竿也用了全新的吊杆设备。
有没有想过这么大的厅做沉浸音?
有考虑过,但一方面造价太高,我们要用很多只音箱,另一方面下排观众离顶棚太高,不会有太大效果,所以就放弃了。将来如果改的话,也会选择我们2号标准厅来改。但是我们对系统集成商要求非常高,最后选的上海永乐,全套音箱用的都是JBL。
拓展新影厅出于怎样的考虑?会不会继续增加新影厅?
从今年的票房来看,一片独大的电影很少,我们是一个大厅,三个小厅,所以一片独大的电影少了之后,我们就相当于只有4个小厅,大厅的上座率是肯定上不去的,而且就算是有大片,现在影城那么多,票房一下子就消耗掉了,所以大厅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马上转变思维,而且计划明年大厅突出演出功能,要以公益为主,电影和租场为辅的模式,所以新增三个影厅一方面是电影可以补充大厅,同时也能够缩短轮候时间。
我们其实从去年年底一直都在找地方,想要复制一个新的戏院分院,但是目前来说反而是自己的地方挖掘新厅实现了,相当于实现了小目标,大目标还要继续努力。我们想要找个影剧院,这个模式很成熟,想要复制下去。
但深圳演处的场地很多,会不会出现场地过剩、资源不够的情况?
你说的这部分是商演,我们不是商演的模式,我们主要是为政府服务。深圳戏院是国有企业、深圳最早的文化宣传阵地,在最低迷的时候也没有把公益扔掉,我们是以项目的形式申请,然后发展到现在,2010年前我们坚守着“中老年歌手大赛”和“少儿演出季”两個常规公益项目,曾总来了之后常规项目增加到了4个,每年的公益演出就有160场左右,再加上文博会艺术节、新春关爱等,这些演出就已经把大剧场的使用率提升上来了。另外深圳戏院的团队一直是蛮拼的,演出的装道具、卸道具等工作都是在电影结束后通宵完成的,绝不耽误电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的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真拼实干。我们不会放弃公益演出,这是我们主要的一个意义所在,深圳戏院,以戏立院。 剧场另外一个主营业务是租场,曾新权总经理在开拓市场方面很厉害,其实场馆越来越多,主要还是看经营者,是否能开拓市场,所以在这一块我们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去年在租场方面有所松懈是因为电影市场好,现在我们转变思路,以公益为核心,大厅更多的不是围绕电影,而是多去找客户租场,效益、收益方面也会好一些。这是我们大厅的目前使用情况。这几年陆陆续续灯光音响、吊杆设备等投入也有上千万了,全部通过自筹资金解决,我们剧场的设备越来越好,还是有很多人问津的。通过商业电影反哺到公益演出的模式,我们也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很多影院都是就近观影,但东门流动性很强,深圳戏院如何优势吸引观众?
除了优质服务、舒适的观影环境和便捷的观影体验外,深圳戏院还有公益演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观众是有重叠的,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每个月的影讯上、线上线下的宣传里永远包含演出和电影资讯,很多人会有一个习惯性,看演出的时候发现有电影,就会选择来看电影,看电影时发现有演出,也会咨询感兴趣的演出。这是我们比较特别的一个优势。
在互联网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改造前期开始做的事情其实就是针对互联网的,当时大多数影城还在观望,我就开始主动联系团购,这样开始把影城做起来,一开始虽然有最低票价的限制,我们宁愿不赚钱,要把戏院有数字电影看了这样的信息告诉大家。戏院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是看电影的,但也有一批观众,是老的广东人和香港人,他们习惯把电影院叫戏院,所以还有一批香港人喜欢来我们这里看电影。
团购最成功的时候,从早到晚,都从一楼排队到三楼换票,包括我们总经理曾总都要去票房帮忙,我们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炮打响的,也让观众知道深圳戏院有电影看了,并且不是放二轮老电影,而是紧跟潮流。
在线选座也接触的很早,深圳地区我们是和格瓦拉签的第一个影城,猫眼上001号影城是深圳戏院,我们是和猫眼合作的第一家影城。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不在硬件环境上,只能从服务的提升、紧跟互联网思维走,电影方面我们是通过互联网起死回生的。
第三方占比多少?
85%以上,观众购票以第三方为主,以前我们团购也差不多占比70%。我们今年做了很多考虑,想慢慢恢复过来,做好我们的会员系统,把观众抓在自己手里。
对于维护会员,一方面我们接受会员的电话订座,另外有生日祝福、定期维护客群关系,卖品也优惠很多。会员的门槛也很低,充值200即可取得会员身份。
对第三方的看法是怎样的,对未来怎么看?
第三方如果在上游从制片到发行都介入之后,我们是离不开第三方的,他们已经在产业链占据了上游位置,只有他们才有补贴,他们价格优势在的时候,我们这种不是走高端路线的影城,没法跟他们打价格战,我们怎么样补贴,也到不了他们的价格。所以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跟着第三方做电影票务,以后怎么发展则要看市场情况,我也不好预测。
多元化发展我们做的特别好。能不能分享一些经验,以及谈一下对未来的规划。
深圳戏院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影剧院,电影是一部分,公益演出、培训租场是另外一块。公益是我们一直主抓的,每年已经160多场演出,是深圳戏院的立院之本。电影我们确实也搭上了快车,在互联网前期,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也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电影做起来了。大厅是集电影、演出、培训、租场于一体的综合型功能剧场。剧场的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到位,具备这些条件的场馆不多,我们目前的多元经营主要是这几块。未来的规划是再找合适的地方复制一个戏院分院,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标准影院很多是一个大机房,便于集中管理,而我们7个厅,不在同一层,机房也比较分散如何做到高效管理?
我们基本都用TMS系统控制,现在新厅的机房环境比较狭小,高度只有60公分左右,每天放映员只需要对其进行电源开关控制,然后进行中央管理,每个机房都是这样。我们从4個影厅的时候就开始启用TMS,四个厅的时候3个放映员,这次增加3个厅,又增加了1个放映员。另外,我们人员也一岗多职,除了放映外,还要肩负起灯光师,音响师的工作,还有两个放映员,卖品需要就要下来帮忙,机动灵活的人员配备,让我们能扛起目前多样、繁杂的工作。
深圳戏院有怎样的发展背景,期间又经历了哪些变革?
深圳戏院始建于1958年,是深圳地区最早的文化宣传阵地,对于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一、二代创业者乃至深圳原居民和许多港澳人士而言,深圳戏院更像是个老朋友,一同伴随着成长,并共同见证深圳文化的发展变迁。漫长的五十多年给予戏院的是不断的洗礼和锤炼。在经历了往昔繁华的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再到现如今革新后的华丽转身,深圳戏院作为老品牌和地标单位,始终不忘践行着服务百姓的光荣使命,扎根于深圳本土,肩负着传承发展戏剧文化的重任。
深圳戏院自1997年重建开业后,由于体制机制未能理顺,戏院一直采用传统经营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戏院因经营不善而致付不起电费、员工工资发放困难,到2010年账面流动资金仅剩2万元,负债189万元,企业连续亏损10年,生存难以为继。深圳戏院总经理曾新权2010年从电影公司调到深圳戏院,开始担任深圳戏院总经理,之后便在戏院充分调动了团队智慧,开始了大刀阔斧,与时俱进的全方位改造。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戏院经营收入从2010年的350万,到2015年达3589万。盈利情况从起初的连续10年亏损到扭亏为盈,再到2015年盈利616万元。5年来累计利润达2500万元,每年纳税260万元。不仅有效解决了戏院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问题,确保了公司正常运转,而且盈余利润反哺公益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同。
新增三个影厅对深圳戏院有哪些意义?
新增的3个影厅均为标准小厅,配备了科视3D激光放映机。目前,深圳戏院共拥有7个标准影厅,共计1101个座位,其中1号厅为拥有585个座位的,集电影、演出、培训、会议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剧场。新影厅的成立标志着深圳戏院“1 N”(1个专业剧场 6个标准影厅)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化,同时也告示着“深圳戏院”这一老品牌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在新形势下大刀阔斧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营业至今超过20年,在电影放映方面如何根据自身条件保证独特性?经历过哪些设备更新?
在电影方面,曾新权总经理来之前深圳戏院只有胶片放映机,并且受到拷贝的制约越来越严重。加上自身经营能力弱,基本没怎么放过一轮电影,只能等二轮免费拿到拷贝的时候才能放,导致年票房仅96万,相当于脱离了电影市场。曾总来了之后开始大力发展电影,但毕竟我们是深圳的文化窗口,首先要满足群众的艺术需求,剧场不能改成几个小厅,就想办法将原来的歌舞厅改成了2号厅,做成了标准影院,1号厅是剧场没有改变主体结构,只加装了电影放映系统。
到了2012年3月,1号厅改造翻新,做成了双机厅,本来我们想做成巨幕,但我们舞台台口有规定,巨幕又要拆掉舞台,所以最后放弃了,做成了八米乘十四米的幕布。这次新增了三个影厅试营业的效果非常好,上座率能到80%左右。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不是一蹴而就的,2011年才更新数字放映机,圣诞节当天2号厅开始营业,2013年开了3号厅,2015年又增加了5号厅,现在又增加3个厅。
剧场兼顾演出又要放电影,在设备的选型和调试方面怎样规划?
剧场是上下两层的座位,算是老剧场,设备因为演出和电影的吸音和延时要求都不一样,这个没办法兼顾。演出不像电影有环绕声,只靠前面的音箱,该反射反射,该吸音吸音,做了很好的声学设计,做不插电音乐会效果都会很好。做电影没有办法改建,只能从设备上入手,我们做了7.1的环绕系统,共有22只环绕音箱。6只低频喇叭,三只主音箱。剧场有12只音箱一个音桥,下面两个很大的低频以及8个阵列,都是是最新改造的,舞台钓竿也用了全新的吊杆设备。
有没有想过这么大的厅做沉浸音?
有考虑过,但一方面造价太高,我们要用很多只音箱,另一方面下排观众离顶棚太高,不会有太大效果,所以就放弃了。将来如果改的话,也会选择我们2号标准厅来改。但是我们对系统集成商要求非常高,最后选的上海永乐,全套音箱用的都是JBL。
拓展新影厅出于怎样的考虑?会不会继续增加新影厅?
从今年的票房来看,一片独大的电影很少,我们是一个大厅,三个小厅,所以一片独大的电影少了之后,我们就相当于只有4个小厅,大厅的上座率是肯定上不去的,而且就算是有大片,现在影城那么多,票房一下子就消耗掉了,所以大厅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马上转变思维,而且计划明年大厅突出演出功能,要以公益为主,电影和租场为辅的模式,所以新增三个影厅一方面是电影可以补充大厅,同时也能够缩短轮候时间。
我们其实从去年年底一直都在找地方,想要复制一个新的戏院分院,但是目前来说反而是自己的地方挖掘新厅实现了,相当于实现了小目标,大目标还要继续努力。我们想要找个影剧院,这个模式很成熟,想要复制下去。
但深圳演处的场地很多,会不会出现场地过剩、资源不够的情况?
你说的这部分是商演,我们不是商演的模式,我们主要是为政府服务。深圳戏院是国有企业、深圳最早的文化宣传阵地,在最低迷的时候也没有把公益扔掉,我们是以项目的形式申请,然后发展到现在,2010年前我们坚守着“中老年歌手大赛”和“少儿演出季”两個常规公益项目,曾总来了之后常规项目增加到了4个,每年的公益演出就有160场左右,再加上文博会艺术节、新春关爱等,这些演出就已经把大剧场的使用率提升上来了。另外深圳戏院的团队一直是蛮拼的,演出的装道具、卸道具等工作都是在电影结束后通宵完成的,绝不耽误电影,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真的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真拼实干。我们不会放弃公益演出,这是我们主要的一个意义所在,深圳戏院,以戏立院。 剧场另外一个主营业务是租场,曾新权总经理在开拓市场方面很厉害,其实场馆越来越多,主要还是看经营者,是否能开拓市场,所以在这一块我们的情况还是不错的。去年在租场方面有所松懈是因为电影市场好,现在我们转变思路,以公益为核心,大厅更多的不是围绕电影,而是多去找客户租场,效益、收益方面也会好一些。这是我们大厅的目前使用情况。这几年陆陆续续灯光音响、吊杆设备等投入也有上千万了,全部通过自筹资金解决,我们剧场的设备越来越好,还是有很多人问津的。通过商业电影反哺到公益演出的模式,我们也成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很多影院都是就近观影,但东门流动性很强,深圳戏院如何优势吸引观众?
除了优质服务、舒适的观影环境和便捷的观影体验外,深圳戏院还有公益演出,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观众是有重叠的,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每个月的影讯上、线上线下的宣传里永远包含演出和电影资讯,很多人会有一个习惯性,看演出的时候发现有电影,就会选择来看电影,看电影时发现有演出,也会咨询感兴趣的演出。这是我们比较特别的一个优势。
在互联网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我们改造前期开始做的事情其实就是针对互联网的,当时大多数影城还在观望,我就开始主动联系团购,这样开始把影城做起来,一开始虽然有最低票价的限制,我们宁愿不赚钱,要把戏院有数字电影看了这样的信息告诉大家。戏院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是看电影的,但也有一批观众,是老的广东人和香港人,他们习惯把电影院叫戏院,所以还有一批香港人喜欢来我们这里看电影。
团购最成功的时候,从早到晚,都从一楼排队到三楼换票,包括我们总经理曾总都要去票房帮忙,我们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炮打响的,也让观众知道深圳戏院有电影看了,并且不是放二轮老电影,而是紧跟潮流。
在线选座也接触的很早,深圳地区我们是和格瓦拉签的第一个影城,猫眼上001号影城是深圳戏院,我们是和猫眼合作的第一家影城。我们知道自己的优势不在硬件环境上,只能从服务的提升、紧跟互联网思维走,电影方面我们是通过互联网起死回生的。
第三方占比多少?
85%以上,观众购票以第三方为主,以前我们团购也差不多占比70%。我们今年做了很多考虑,想慢慢恢复过来,做好我们的会员系统,把观众抓在自己手里。
对于维护会员,一方面我们接受会员的电话订座,另外有生日祝福、定期维护客群关系,卖品也优惠很多。会员的门槛也很低,充值200即可取得会员身份。
对第三方的看法是怎样的,对未来怎么看?
第三方如果在上游从制片到发行都介入之后,我们是离不开第三方的,他们已经在产业链占据了上游位置,只有他们才有补贴,他们价格优势在的时候,我们这种不是走高端路线的影城,没法跟他们打价格战,我们怎么样补贴,也到不了他们的价格。所以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跟着第三方做电影票务,以后怎么发展则要看市场情况,我也不好预测。
多元化发展我们做的特别好。能不能分享一些经验,以及谈一下对未来的规划。
深圳戏院一直以来的定位就是影剧院,电影是一部分,公益演出、培训租场是另外一块。公益是我们一直主抓的,每年已经160多场演出,是深圳戏院的立院之本。电影我们确实也搭上了快车,在互联网前期,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也通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电影做起来了。大厅是集电影、演出、培训、租场于一体的综合型功能剧场。剧场的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到位,具备这些条件的场馆不多,我们目前的多元经营主要是这几块。未来的规划是再找合适的地方复制一个戏院分院,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标准影院很多是一个大机房,便于集中管理,而我们7个厅,不在同一层,机房也比较分散如何做到高效管理?
我们基本都用TMS系统控制,现在新厅的机房环境比较狭小,高度只有60公分左右,每天放映员只需要对其进行电源开关控制,然后进行中央管理,每个机房都是这样。我们从4個影厅的时候就开始启用TMS,四个厅的时候3个放映员,这次增加3个厅,又增加了1个放映员。另外,我们人员也一岗多职,除了放映外,还要肩负起灯光师,音响师的工作,还有两个放映员,卖品需要就要下来帮忙,机动灵活的人员配备,让我们能扛起目前多样、繁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