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生明,廉生威”在传统国企里体现得很明显,在企业遭遇厚积薄发、欣欣向荣而又遭遇市场困境、转型困境、发展困境过程中,双廉监督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企;双廉;监督机制;作用
近几年来,南风集团在反腐败斗争中首创开展了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企业廉洁经营”为内容的双廉活动,对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特点意义
抓企业双廉,领导干部是永恒主题,突出教育是重要环节,制度规范是客观要素,但监督必须到位。没有监督的自觉难以持久,没有监督的制度形同虚设。双廉监督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双廉监督活动而形成的对权力实施有效制约的一种机制。所谓制约,都是对权力而言的,目的是防止它的失控和滥用。但权力是一种结合方式,是蕴藏在企业双廉活动各个要素中间的作用方式。企业双廉监督机制有六个特点:①可为性。企业领导干部能够意识到“廉洁自律廉洁经营”的重要性,并自觉利用双廉规律,创造条件,发挥双廉监督机制的功能。②整体性。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企业双廉整体功能和综合活动的统一,追求企业双廉活动的更佳目标,是完善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动机。③同步性。企业双廉活动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的优劣状况,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之间的依赖和相互制约,同步增强,是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突出特点。④内在性。双廉监督机制不是固定成开显露在外的,而是包含、渗透在企业双廉活动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⑤客观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其客观要素。受企业双廉活动规律的支配。⑥动态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随着企业转机建制、经营管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健全完善企业双双廉监督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能够使企业双廉监督活动具有生机和活力。如果企业双廉监督机制完善了,监督要素明确了、相互间的关系理顺了,实施 的监督有依据、有权力、有手段、有保障、监督不力有责任,那么,双廉的监督活动必须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行运作,而且运转正常,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能够保证企业双廉监督的经常化和连续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就能经营稳定地在企业双廉监督中发生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双廉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保持稳定状态。否则,其监督作用是短暂的、有限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三是可以增强企业领导干部开展以双廉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干部认真对待和参与双廉活动全部进程,遵循双廉监督机制所揭示的规律办事,自己动手沿着双廉活动发展的必然方向前进。
二、企业双双廉监督机制的科学合成
双廉监督机制的科学合成,是指在企业双廉活动中,积极探索具备监督整体功能的运行机制。目前企业监督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五大矛盾上。一是监督机制的系统特性与各监督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的矛盾;二是监督机制的制衡特性与企业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的矛盾;三是监督机制的能级特性与监督“机构不健全、依据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的矛盾;四是监督机制的效能特性与监督导向模糊的矛盾。这五大矛盾之间的冲突、磨擦、欠衔、不同程度地消耗了监督机制的整体功能。
(一)搞好监督导向转换。监督导向不明确或不同向自然造成监督活动的紊乱;根据双廉监督机制的要求在监督导向上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转换。一是从多元化监督向重点监督转换。既在全面履行监督职能同时,把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上,放在“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上。二是从随机监督向制度监督转换。随机监督是缺少严格制度规范的监督,“人治”的成份很大。它使监督失去了公正严肃。制度监督则是建立在严密的制度规范之上的监督。搞好这个转换,就是要建立上下衔接、覆盖面广的制度规范,使双廉监督程序化、规范化。三是从封闭性监督向开放性监督转换。双廉监督机制必须要求将监督过程置于开放状态,如监督活动依据的方针、原则公开;实施监督所遵循的量纪标准公开;监督过程涉及的案件公开;监督实施的情况结果公开等,吸收更多的职工参与监督。
(二)弥合监督三维空间。三维性是事物内在结构三支点稳定原理的延伸。双廉监督机制某些方面三维性的残缺,也直接影响了监督机制的稳定性,很有必要进行“三维弥合”。①监督过程三维性,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可以对企业双廉活动起到优化、预防作用;事中监督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双廉工作起到补救、检查的作用;事后监督可以对已经做过的双廉工作起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作用;这三个阶段节节相联,但事前监督是重点。②监督方位三维性:宏客监督、中观监督、微观监督。方位指的是思维主位,主要强调在监督决策上空间调节。宏观监督主要把握发挥监督整体功能的问题;中观监督主要掌握各结构层次在双廉监督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微观监督主要把握监督活动的具体环节和细节,使监督活动切实可行。三者都不可忽视,以双廉活动中思维方位必须周到全面,保证双廉机制的严谨性。③监督形态三维性:稳定监督、动态监督、适弹监督。双廉监督机制作为一个有机体,必须保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弹性适度的形态,才能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
(三)强化职工民主监督。职工民主监督是企业双廉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首先,职工民主监督对于监督对象是群体横向碰撞而不是纵向串联、故而不会产生失落感和患得患失心态。而且,职工监督相对于党内监督、管理监督来说,超然其外,旁观者清,容易发现双廉中的问题。其次,职工民主监督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它以绝对的多数监督绝对的少数,能够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再次,职工民主监督富有强制性,不管监督对象是否愿意接受监督,都同样发挥作用。
三、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完善途径
随着企业转机建制工作的深化,加强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工作应摆上重要日程。南风集团开展双廉活动的实践证明,监督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多方位的同步完善。
一是热点问题公开监督。南风集团的转机建制改革,难度不小力度大,特别是竞争上岗,既是改革难点,又是议论热点,而是职工关注的焦点,由于在竞争过程中,公开竞争演讲,公开评议考核,公开招聘结果,杜绝了人情关系岗的问题,从而做到了这次难度力度大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告状的,没有一个闹事的,保证了改革的稳妥进行。
二是改革纪律同步监督。在转机制中布局企业双廉工作,必须做到监督工作同转机建制的各项工作“同步调查研究、同步制定方案、同步出台实施、同步监督检查、同步总结完善”。南风集团纪委针对转机建制中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专门下发文件提出“四不准”的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纪委要求,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模范执行转机建制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规定,起到了稳定改革大局的规范作用。
三是经营管理机制监督。企业要坚持廉洁经营,就必须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南风集团企业改革十八条通过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制约机制,促进了企业双廉工作的有效深化和实质进展。主要体现在:①实行了“三统一放”和“四个中心”的管理体制,减少了管理环节,从根本上坚持了廉洁经营。②实行了物资供应“统购统供”管理机制,控制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③实行了产品销售“市场责任”管理机制,有效地制约了不正当的销售方式。④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了“交流聘任、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利用关系网搞以权谋私,通过改革,从机制监督上促进了双廉工作的深入。
总之,健全完善企业双廉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说,不仅要求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履行各自所承担的监督任务;同时又要服从遵循企业双廉活动本身的规律,实事求是地探索企业监督功能的运行机制。(作者单位:山焦盐化党委组宣部)
参考书目:
[1]《国有企业与纪检监察研究》(刘如君 著 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现状与防范研究》(李中煜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国企;双廉;监督机制;作用
近几年来,南风集团在反腐败斗争中首创开展了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企业廉洁经营”为内容的双廉活动,对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特点意义
抓企业双廉,领导干部是永恒主题,突出教育是重要环节,制度规范是客观要素,但监督必须到位。没有监督的自觉难以持久,没有监督的制度形同虚设。双廉监督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双廉监督活动而形成的对权力实施有效制约的一种机制。所谓制约,都是对权力而言的,目的是防止它的失控和滥用。但权力是一种结合方式,是蕴藏在企业双廉活动各个要素中间的作用方式。企业双廉监督机制有六个特点:①可为性。企业领导干部能够意识到“廉洁自律廉洁经营”的重要性,并自觉利用双廉规律,创造条件,发挥双廉监督机制的功能。②整体性。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企业双廉整体功能和综合活动的统一,追求企业双廉活动的更佳目标,是完善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动机。③同步性。企业双廉活动的良性运行取决于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的优劣状况,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之间的依赖和相互制约,同步增强,是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突出特点。④内在性。双廉监督机制不是固定成开显露在外的,而是包含、渗透在企业双廉活动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按照唯物主义观点,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⑤客观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其客观要素。受企业双廉活动规律的支配。⑥动态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随着企业转机建制、经营管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健全完善企业双双廉监督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能够使企业双廉监督活动具有生机和活力。如果企业双廉监督机制完善了,监督要素明确了、相互间的关系理顺了,实施 的监督有依据、有权力、有手段、有保障、监督不力有责任,那么,双廉的监督活动必须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行运作,而且运转正常,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能够保证企业双廉监督的经常化和连续性。企业双廉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就能经营稳定地在企业双廉监督中发生作用,从而保证企业双廉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保持稳定状态。否则,其监督作用是短暂的、有限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三是可以增强企业领导干部开展以双廉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干部认真对待和参与双廉活动全部进程,遵循双廉监督机制所揭示的规律办事,自己动手沿着双廉活动发展的必然方向前进。
二、企业双双廉监督机制的科学合成
双廉监督机制的科学合成,是指在企业双廉活动中,积极探索具备监督整体功能的运行机制。目前企业监督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五大矛盾上。一是监督机制的系统特性与各监督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的矛盾;二是监督机制的制衡特性与企业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的矛盾;三是监督机制的能级特性与监督“机构不健全、依据不明确、程序不规范”的矛盾;四是监督机制的效能特性与监督导向模糊的矛盾。这五大矛盾之间的冲突、磨擦、欠衔、不同程度地消耗了监督机制的整体功能。
(一)搞好监督导向转换。监督导向不明确或不同向自然造成监督活动的紊乱;根据双廉监督机制的要求在监督导向上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转换。一是从多元化监督向重点监督转换。既在全面履行监督职能同时,把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上,放在“廉洁自律和廉洁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上。二是从随机监督向制度监督转换。随机监督是缺少严格制度规范的监督,“人治”的成份很大。它使监督失去了公正严肃。制度监督则是建立在严密的制度规范之上的监督。搞好这个转换,就是要建立上下衔接、覆盖面广的制度规范,使双廉监督程序化、规范化。三是从封闭性监督向开放性监督转换。双廉监督机制必须要求将监督过程置于开放状态,如监督活动依据的方针、原则公开;实施监督所遵循的量纪标准公开;监督过程涉及的案件公开;监督实施的情况结果公开等,吸收更多的职工参与监督。
(二)弥合监督三维空间。三维性是事物内在结构三支点稳定原理的延伸。双廉监督机制某些方面三维性的残缺,也直接影响了监督机制的稳定性,很有必要进行“三维弥合”。①监督过程三维性,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可以对企业双廉活动起到优化、预防作用;事中监督可以将正在进行的双廉工作起到补救、检查的作用;事后监督可以对已经做过的双廉工作起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作用;这三个阶段节节相联,但事前监督是重点。②监督方位三维性:宏客监督、中观监督、微观监督。方位指的是思维主位,主要强调在监督决策上空间调节。宏观监督主要把握发挥监督整体功能的问题;中观监督主要掌握各结构层次在双廉监督机制中的地位作用;微观监督主要把握监督活动的具体环节和细节,使监督活动切实可行。三者都不可忽视,以双廉活动中思维方位必须周到全面,保证双廉机制的严谨性。③监督形态三维性:稳定监督、动态监督、适弹监督。双廉监督机制作为一个有机体,必须保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弹性适度的形态,才能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
(三)强化职工民主监督。职工民主监督是企业双廉活动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监督机制。首先,职工民主监督对于监督对象是群体横向碰撞而不是纵向串联、故而不会产生失落感和患得患失心态。而且,职工监督相对于党内监督、管理监督来说,超然其外,旁观者清,容易发现双廉中的问题。其次,职工民主监督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它以绝对的多数监督绝对的少数,能够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再次,职工民主监督富有强制性,不管监督对象是否愿意接受监督,都同样发挥作用。
三、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完善途径
随着企业转机建制工作的深化,加强企业双廉监督机制的工作应摆上重要日程。南风集团开展双廉活动的实践证明,监督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多方位的同步完善。
一是热点问题公开监督。南风集团的转机建制改革,难度不小力度大,特别是竞争上岗,既是改革难点,又是议论热点,而是职工关注的焦点,由于在竞争过程中,公开竞争演讲,公开评议考核,公开招聘结果,杜绝了人情关系岗的问题,从而做到了这次难度力度大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告状的,没有一个闹事的,保证了改革的稳妥进行。
二是改革纪律同步监督。在转机制中布局企业双廉工作,必须做到监督工作同转机建制的各项工作“同步调查研究、同步制定方案、同步出台实施、同步监督检查、同步总结完善”。南风集团纪委针对转机建制中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专门下发文件提出“四不准”的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按照纪委要求,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模范执行转机建制工作中的各项政策规定,起到了稳定改革大局的规范作用。
三是经营管理机制监督。企业要坚持廉洁经营,就必须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南风集团企业改革十八条通过强化企业经营管理制约机制,促进了企业双廉工作的有效深化和实质进展。主要体现在:①实行了“三统一放”和“四个中心”的管理体制,减少了管理环节,从根本上坚持了廉洁经营。②实行了物资供应“统购统供”管理机制,控制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③实行了产品销售“市场责任”管理机制,有效地制约了不正当的销售方式。④在人事管理上实行了“交流聘任、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防止利用关系网搞以权谋私,通过改革,从机制监督上促进了双廉工作的深入。
总之,健全完善企业双廉监督机制,从根本上说,不仅要求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履行各自所承担的监督任务;同时又要服从遵循企业双廉活动本身的规律,实事求是地探索企业监督功能的运行机制。(作者单位:山焦盐化党委组宣部)
参考书目:
[1]《国有企业与纪检监察研究》(刘如君 著 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国有企业职务犯罪现状与防范研究》(李中煜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