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适应问题研究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oushenghuo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笔者对北京高校的部分外国留学生和外籍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外籍师生生活得如何?存在什么适应问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需要哪些改进?调查是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进行的,共调查了180人,其中大部分为留学生。
  
  一、总体情况
  
  从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看,外籍师生对于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持肯定态度的接近六成,表示不满的略高于四成。具体数据为:对整体情况“非常满意”的为16人,占调查总数的8.4%;表示“满意”的33人,占18.4%;认为“比较满意”的有56人,占30.7%;而认为“有些不满意”、“不太满意”和“完全不满意”合计有75人,分别占总数的30.2%、7.8%和3.9%。这反映出北京高校在外籍师生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当重视,并予以尽快改进。
  
  二、生活方面
  
  在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方面的适应是首先和最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住宿方面,调查中住在留学生公寓的有111人,占61.7%;与中国学生同居一室的有15人,占8.3%;独自在校外居住的27人,占15%;与其他留学生在校外合住的20人,占11.1%;与中国学生校外合住的3人,占1.7%;在中国家庭住的4人,占2.2%。数据显示有七成调查对象住在校内,其中绝大多数是住留学生公寓,另有三成学生住在校外,除了住宿费用的考虑,反映出这些外籍师生可能更愿意有相对独立的空间,或者希望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调查中还发现,有多达57.3%人表示“愿意和中国人的家庭住在一起”;而实际真正住在中国人家庭的情况属凤毛麟角。
  在饮食方面,经常在留学生餐厅进餐有34人,占18.9%;常去普通学生餐厅的55人,占30.6%;吃校外中国餐的44人,占24.4%;常吃校外家乡风味的26人,占14.4%;自己解决饮食的21人,占11.7%。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在校外就餐或者自己做饭,原因在于学校食堂的饭菜或者不合乎自己的饮食习惯,或者担心在不好识别的情况下违背宗教信仰。
  生活方面,在国外的大部分高校中,校方很少要求学生(包括本国学生)住校,更不多管他们的就餐事宜,在吃住等生活方面的管理相当宽松,这既与国外许多国家注重个人隐私、管理多元化有关,同时也表现出管理者把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当作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看待,予以充分信任与尊重,给予了更多选择机会和空间。我国的相关政策则恰恰相反,大一统的住校规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留学生公寓的费用相对较高),也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各种适应能力、水平与程度,即便那些选择在校住宿的学生,不少也是由于安全和减少麻烦的考虑而采取的无奈选择。
  
  三、学习方面
  
  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遇到相应的适应问题。
  例如,对于汉语学习的时间安排,留学生认为学习汉语的时间,应该为0个月的有10人,占5.6%;1~3个月的9人,占5.0%;4~6个月的有27人,占15.0%;7~12个月的有36人,占20.0%;13~18个月的有32人,占17.8%;19个月以上的有40人,占22.2%;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没必要硬性确定学习时间的有26人,占14.4%。可以看出,多数留学生认可学习汉语的时间越长越好。实际上,我国高校规定的留学生专门学习汉语的时间一般为1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通常要求留学生入学前汉语要达到HSK六级以上的水平,以致有些学校认为没必要额外再有学习汉语的时间。由此看来,这样的教学规定和安排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需要加以研究和改进。
  在学校的一些课程设置上,例如“中国概论”或其他中国文化历史课,认为有必要上的有119人,占66.1%;没有必要上的有9人,占5%;无所谓的35人,占19.4%。这表明虽有二成以上的人不清楚这方面的课程安排情况,但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讲授和开设介绍中国文化、传统、历史、地理、哲学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和课程,认为这将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利于适应本地的生活和环境。遗憾的是,我国高校一般仅仅设置了“中国概况”课,而其他既对留学生了解中国社会、理解文化差异有帮助,又对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文明有利的课程,远远没有满足外籍师生学习上的需求。
  此外,国外大学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课堂上更习惯于讨论、发言等互动形式,这显然与我国的教育习惯不一样,被访对象明显反映出在这方面的不适应。实际上,要想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一方面留学生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文化差异问题,并尽量适应新的文化习惯,这样才可能大大降低不同文化差异的冲击。另一方面,校方管理者也要充分理解和认识到这些差异和不同,选派有经验或合适的教师,采取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
  和授课方式,引导留学生主动了解和熟悉我国文化与习俗,更好地完成学业。
  
  四、社会交往或支持方面
  
  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和社会,远离了亲朋好友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对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是一个全新和巨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有94.4%的外籍师生迫切希望结交中国朋友,并保持长期真诚的联系;有占71.7%的人想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工作;有57.3%的人愿意和中国家庭住在一起;还有77.2%的人想让周围的同学、同事了解自己的国家;有75.0%的人愿意在学校的活动中展示自己;有72.7%的人想认识其他学校的同胞。这一系列数据清楚地表达出这样一个明显的愿望,绝大多数外国人非常希望能够尽快交结新朋友,与当地人建立真诚的友谊,尽早融入新的社会生活。但是,我国不少人交友属于慢热型,主动性不高,再加之在语言、居住方面的条件所限,以及对有关政策规定的了解不足,势必在亲近和接纳外国人方面会有种种顾虑或限制,造成了与外籍师生的期望存在巨大差距,使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产生问题。
  调查还表明,外籍师生在北京新的社会环境中,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有限。例如,在了解是否有为留学生提供帮助的组织时,回答“有”的占20.6%;“没有”占29.4%;“不清楚”的占50%。先不说这些组织是否真能为一个初到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提供有效和实际的帮助,能确定学校有相关组织的人仅占到二成,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缺憾。即使这样,他们所说的组织名称也多由外国学生自发形成各国的留学生会。
  同时,这些外籍师生中有77.8%的人表示学校应有相关组织来帮助解决其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有65.5%的人明确表示希望加入留学生俱乐部类的组织。调查中除了个别学校,如清华大学有留学生自发形成的同胞会以外,其他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的留学生组织。因此,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相关信息很难及时传达出去。事实上,一方面外籍师生很愿意多参加学校的大众性活动,与中国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但碍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精通,担心出现理解上的误会,所以在没有接到正式邀请的情况下就会有所顾忌。另一方面,我国学生也很希望有外国朋友参加活动,但在不了解管理流程的情况下,自然难免有顾虑、有避讳。
  
  五、管理方面
  
  政府部门及学校的管理是否得当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外籍师生对所在地政府管理水平、效率及形象的感受,也影响着他们适应当地社会和生活的程度。
  例如,对于外籍人员居留证和医疗费用报销等手续的办理,调查发现居留证由学校统一办理的有90人,占50%;个人单独办理的有85人,占47.2%。医疗报销由学校统一办理的有37人,占20.6%;个人单独办理的有138人,占76.7%。这说明一般情况下,外籍师生需要自己办理相关事务性手续。然而,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对公费和自费生又有所区别。就留学生自身来说,为多了解或熟悉所在地的情况,他们愿意自己亲自办理这些事情,但因为在具体承办过程中往往要涉及校外的诸多部门和单位,有时手续可能比较烦琐,所以迫切需要校方给予详细指导或了解手续流程。在这个问题上,留学生普遍反映曾遇到困难。
  又如关于打工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学校规定不允许外籍学生在所在地打工的有34人,占18.9%;允许打工的有9人,占5%;可以有限制的在校外打工的11人,占6.1%;自由打工的44人,占24.4%;不清楚的82人,占45.55%。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这方面的情况不了解或不太清楚。实际上我国政府早有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但可以按学校规定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某些大学还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如北京大学就针对留学生兼职问题设定了时间和地理范围上的限制,允许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勤工助学。但至今,没有学校允许外籍学生自由打工,所以有二成多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允许自由打工”,显然属于不清楚学校管理规定。
  至于学校对留学生规定的有关条例,如奖励机制,调查中知道学校有物质奖励的有47人,占26.1%;有精神奖励的有18人,占10%;物质和精神奖励均有的22人,占12.2%;不清楚的有93人,占51.6%。数据表明,对于本校与自己利益有关的规章制度,也有超过一半的留学生心中无数,这反映出学校的基本管理或信息渠道没有到位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事实上,我国政府及各个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尤其近几年,部分高校还采取独立或者以企业赞助的形式设立了针对所有留学生的奖学金项目,像北京大学的学习优秀奖,对外经贸大学的华润奖学金、华为奖学金,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历生奖学金等。政府设置的奖励项目也多数针对某类留学生,如长城奖学金、优秀奖学金、HSK优胜者奖学金等。相关政策或规定的宣传不畅或不能及时下传,会直接影响到外籍师生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的了解,影响到各项政策积极作用的发挥,严重时可能会产生不良看法或误解。
  
  六、对策与建议
  
  本项调查表明,无论是在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方面,还是在政府政策和校方管理规定方面,在外籍师生的管理工作上都存在不足与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及借鉴国外相关的管理办法和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1.实施开放化管理
  从国内外的外籍学生发展趋势来看,开放化管理将是必然结果。典型例子是住宿和打工问题的开放性管理,即在保证人身安全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允许留学生在校外独立居住,也允许在合理的限制范围参加合法兼职工作。当然也可以像国外许多大学那样将留学生兼职作为一项重要的激励措施,对成绩较好、财政信誉较高的留学生可获资格在校参与有报酬的助研、助教等工作。
  2.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这是指传统课堂教育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内容与过程,形式可多种多样,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外籍学生提供交友、参与社会活动等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并融入新的生存环境。例如,在入学时就帮助留学生寻找中国学生结成为好友;再如建立专门为留学生服务的社团或学生组织,常组织乒乓球比赛或感恩节晚宴等有意义的活动,增加中外学生的交流与交往,提高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水平。
  3.增强服务意识
  对于外籍师生的管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弱化管理功能。这种服务应该体现在建立详尽的外籍师生信息资料库,其中不仅包括其国籍、学历、家庭等个人情况,还应包括其经历、偏好、行为习惯等。了解这些信息便于在特殊节日予以问候与关心、突发事件时的应对与处理、重要事件或本国情况的及时通知等。服务意识还应体现在为他们构建网络平台,指导相关手续的办理,提供办事流程,咨询或协助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住宿、联谊活动的信息,为外籍师生在新的社会生活提供实用和有效的服务。
  4.加强对中国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教育
  目前,许多外国大学很重视对本国学生进行国际化交流方面的教育,包括世界及各国历史、哲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既可增进对其他国家及文化的了解,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利于更好地接纳和帮助外国留学生,同时也可强化本国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使其开阔视野,促其培养和增强自身竞争力。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暂时很难对所有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但至少可以通过针对部分相关专业的学生,或以全校公开选修课的形式,让更多有兴趣、有意愿的学生自愿参加,使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增进交流、加强了解,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学习国际文化知识,提高其国际化意识和素质。
  5.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
  我国在对外籍师生管理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不少是由于对他们的实际需求、适应特点和具体情况了解不够,以及近些年来华学习和工作的外籍师生增长较快,相应的政策规定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所造成的。在不违反有关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实际的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灵活、多样,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借鉴国外有效的做法。例如,留学生的住宿问题,应该提供多种选择,借鉴国外大学通行的做法,既为他们提供学校公寓,也可以在校外住宿;学校还可提供附近居民的租房信息,通过网络或布告栏形式告之,需要时可帮助他们进行洽谈及协调签订协议,同时要及时将学生住址、通信方式等信息登记在册,及时更新和不定期地询问、了解情况,以确保外籍学生的人身安全。■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赵英臣]
其他文献
一位想卸下心灵重负的当事人,一群早已选择遗忘的“强奸案”受害者,一位临死前仍对真相百思不得其解的结案警察——十年前一宗扑朔迷离的悬案,在野心勃勃的年轻女导演的冰冷镜头下重见天日。  一  我来到了民族大道上的那家糖水店,离约定时间还有十分钟,应征的女主角还没到。  我在靠窗的位子上坐了下来,点了份杨枝甘露,舀了一大勺送到嘴里,饶有兴味地摆动着手里的小高清。小高清里即时摄录的,是玻璃窗外来来往往的人
一、俄缺席核安全峰会,讨论缺乏代表性  3月24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在荷兰海牙开幕,53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逾5000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了《海牙公报》,与会领导人在减少高浓铀核材料数量、增强放射性材料安全保障措施、增进国际信息交流和合作三方面达成共识。本届峰会最大的收获是日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日本将归还库存的浓缩铀和钚。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双方认为两国在加强核安全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旋转门”关系网呈现出广覆盖、高流动和收入差距大等特点。美国大公司积极利用“旋转门”机制影响政府决策。美国“旋转门”关系网既可以滋生腐败,也为人才交换创造了灵活的条件。这种利弊兼具的状态使“旋转门”逐渐演变成美国政商关系中的一种默认协调机制。  “旋转门”是指美国公职人员在政府机构与私营组织之间来回任职的现象[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旋转门”已演变成为一种基于美国权力关
“宣传”是外来词,指一种传播行为,可以说是在国际传播中最早被讨论的一种功能和作用。然而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双方关系看,宣传更强调行为主体的意志和行为,带有主方主导的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宣传”一词是褒义词,或是中性词,至少从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起就开始流行,有公布、描述、推广、沟通、说明、说服、解释等诸多含义。但“宣传”的英语原词“propaganda”通常是贬义词,含有灌输、浮夸、蛊惑、欺瞒、强词
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与其他一些欧洲社会民主党的大党相比,法国社会党的政治发展轨迹较为特别,并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一战以后,当其他社会民主党迅速崛起并进入执政党行列之时,法国社会党却由于内部的分裂而表现出滞后的特点。而到20世纪30年代,当欧洲陷入法西斯主义的阴霾、德国社会民主党和英国工党等纷纷陷入政治困境的时期,法国社会党领导的人民阵线政府则成为欧洲左翼政治的
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是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工程教育委员会发起的一项为期两年、举世瞩目的行动,目的是使未来的工程学和工程师教育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一、美国2020年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测和构建2020年工程师的共同愿景;第二阶段是在共同愿景基础之上,为工程教育制定正确的实施计划并不断完善教育策略。  计划第一阶段已于
莫迪领导下的印度人民党自2014年议会大选大举获胜后,新政府不但踌躇满志地在经济发展上高调定位,声称要超越中国成为增长的领头羊,而且在外交上也屡屡出招,广邀大国领导人访问新德里,莫迪总理亦频繁出访。新总理甫一就任即有如此密集的外交行动亦可谓罕见,显示本届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外交策略。在这一系列外交活动和宣示中,莫迪祭出的“东向行动政策”似乎有着较明显的标杆意义。  “东向行动政策”  是印度既定外交战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当研中心)在过去一年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加强谋划、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更深层次与同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借鉴国内外高端智库的运作经验,以饱满的工作激情不断向着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国外有广泛联系的智库的既定目标前行。  走出去  强基固本广交友  2012年,当研中心继续拓宽对外交流范围,在国际上广交朋友,与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许多
【DOI】10.19422/j.cnki.ddsj.2021.06.007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执政,中国共产党遭受并战胜了国民党镇压、日本侵华和内战等一系列困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三重使命:一是振兴国家,二是实现现代化,三是让中国重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为此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系列探索、尝试和创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具体国情,制定和实施科学决策,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
二泉这样的人物,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生活中遇到。他们不一定都从事和二泉一样的职业,但是可能和他一样,会以异样的目光观察着城市中不同于己的人群、疾驰而去的轿车、大街两边的高楼大厦……著名作家高晓声先生多年前写过类似的进城农民的心理。当“二泉们”重新出现在城市中时,他们的心理几乎没有太多变化,有些人的言行甚至更为吊诡而难以言传。  我之前的中篇小说《金融街郊路》的创作谈的题目就是《每当看见那一种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