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无论进行怎样的改革,教师的课堂讲授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固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从学生的培养目标看,又不仅仅是这些。因此,教师要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教语文,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培养感情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应该有情,情绪、情感、情操是情的三个阶梯。情绪的高涨,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是师生配合默契的前提。情感的投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是净化心灵的重要一步。培养高尚的情操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例如,在学习《枣核》这篇散文时。笔者先用海外游子热恋祖国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情绪。学生练读的同时,笔者在旁边娓娓道来,文章起笔于朋友托“我”带枣核,设下悬念,继而写“我”为朋友送枣核,故弄玄虚,接着踏访友人后花园抒发思乡之情,道出他要枣核的原因,这时才明白,小小的几枚“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的寄托。这时。文中情与学生自己的感受产生了共鸣,形成了美好情感。最后是在读中理解,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并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通过这样几步,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语言训练与思想品德的结合,“情”是纽带,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与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
二、激发兴趣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堂单调、呆板。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索然无味,对语文课毫无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索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童趣》是学生步入中学以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刚刚接触,学生难免感到有所生疏,摸不着头脑,觉得枯燥无味。这时,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便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童年趣事人手,果然学生的兴趣立即高涨起来,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接着笔者把文章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学生对文中“我”把令人讨厌的“蚊群”想象为美丽的“鹤群”,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等等的想象非常感兴趣,这些又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童年生活。讲完文章的故事情节后,又简单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这时再学习这篇课文就会很容易了。学生的兴趣不仅被激发出来,且思维与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训练,并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文言知识。
三、鼓励参与
鼓励参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参与是全身心地投入。笔者从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三个范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语文训练。例如,《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短短七行诗,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因此,这节课笔者改为作品赏析课,让学生参与,师生一起赏析。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绘画成敕勒图,然后一幅幅地评论,由同学们自己发言,找出每幅画的优缺点。学生积极举手。各抒己见:有的同学只画了牛,丢了羊;有的同学山画得太小;有的同学草原画得不够广阔等。最后找出几幅比较好的,明确课文内容:在连绵起伏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天空像大的毡帐一样,笼盖着原野,一阵清风吹来,草浪动荡起伏,牧草低下去的地方,有成群的牛羊闪现出来,黄的是牛,白的是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整堂课采取的是人人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与勇气,且学会了赏析方法。除了上好语文课,还组织学生主持讨论,出板报,办手抄报。进行朗读作文比赛,参加各种大型集体活动,使学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另外,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受益。由于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渐渐提高了参与意识。
四、死中求活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今天的教,目的是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会,是为明天的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因此,语文教学要“活”,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用得活。在学习《挖荠菜》一课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创造最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读一段,归纳一段,然后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有的同学列表把解放前后“我”和孩子对荠菜的不同态度及荠菜的不同作用加以对照,从而明确全文主旨:还有的同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体味思考……学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寻找创造的闪光点,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另外,背古诗、写日记、说话训练。各种应用文体训练都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一两堂课或几次活动就能明显看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中、生活中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滋养、潜移默化中锻炼出来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好好把握学以致用的总原则,以用促学,以学促教,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够做到这一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便指日可待,语文教学便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一、培养感情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应该有情,情绪、情感、情操是情的三个阶梯。情绪的高涨,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是师生配合默契的前提。情感的投入是一节课的关键,是净化心灵的重要一步。培养高尚的情操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例如,在学习《枣核》这篇散文时。笔者先用海外游子热恋祖国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教师范读调动学生情绪。学生练读的同时,笔者在旁边娓娓道来,文章起笔于朋友托“我”带枣核,设下悬念,继而写“我”为朋友送枣核,故弄玄虚,接着踏访友人后花园抒发思乡之情,道出他要枣核的原因,这时才明白,小小的几枚“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热爱祖国、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的寄托。这时。文中情与学生自己的感受产生了共鸣,形成了美好情感。最后是在读中理解,使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并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通过这样几步,使学生思索、动情、明理。语言训练与思想品德的结合,“情”是纽带,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与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这是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
二、激发兴趣
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语文课堂单调、呆板。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索然无味,对语文课毫无兴趣,影响了学生语文索质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童趣》是学生步入中学以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刚刚接触,学生难免感到有所生疏,摸不着头脑,觉得枯燥无味。这时,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便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童年趣事人手,果然学生的兴趣立即高涨起来,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接着笔者把文章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学生对文中“我”把令人讨厌的“蚊群”想象为美丽的“鹤群”,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等等的想象非常感兴趣,这些又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童年生活。讲完文章的故事情节后,又简单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消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这时再学习这篇课文就会很容易了。学生的兴趣不仅被激发出来,且思维与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训练,并初步掌握了简单的文言知识。
三、鼓励参与
鼓励参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参与是全身心地投入。笔者从语文教学、语文活动和语文生活三个范畴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语文训练。例如,《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短短七行诗,从字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因此,这节课笔者改为作品赏析课,让学生参与,师生一起赏析。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先绘画成敕勒图,然后一幅幅地评论,由同学们自己发言,找出每幅画的优缺点。学生积极举手。各抒己见:有的同学只画了牛,丢了羊;有的同学山画得太小;有的同学草原画得不够广阔等。最后找出几幅比较好的,明确课文内容:在连绵起伏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天空像大的毡帐一样,笼盖着原野,一阵清风吹来,草浪动荡起伏,牧草低下去的地方,有成群的牛羊闪现出来,黄的是牛,白的是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整堂课采取的是人人平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与勇气,且学会了赏析方法。除了上好语文课,还组织学生主持讨论,出板报,办手抄报。进行朗读作文比赛,参加各种大型集体活动,使学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另外,在平时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受益。由于因势利导,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渐渐提高了参与意识。
四、死中求活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今天的教,目的是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会,是为明天的会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因此,语文教学要“活”,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用得活。在学习《挖荠菜》一课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创造最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读一段,归纳一段,然后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有的同学列表把解放前后“我”和孩子对荠菜的不同态度及荠菜的不同作用加以对照,从而明确全文主旨:还有的同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体味思考……学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寻找创造的闪光点,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另外,背古诗、写日记、说话训练。各种应用文体训练都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学生的语文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一两堂课或几次活动就能明显看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中、生活中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滋养、潜移默化中锻炼出来的。既然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好好把握学以致用的总原则,以用促学,以学促教,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能够做到这一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便指日可待,语文教学便会出现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