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华消化杂志已整整走过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我们从艰难的季刊起步发展到内容丰硕的月刊,从数百订户的小杂志增到近万户的中大型医学学术刊物,目前她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消化界学术讨论平台,消化医师的良师益友.回忆25年所走的历程,我们认为以下的经验是值得永远借鉴与发扬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消化杂志已整整走过25个年头,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我们从艰难的季刊起步发展到内容丰硕的月刊,从数百订户的小杂志增到近万户的中大型医学学术刊物,目前她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消化界学术讨论平台,消化医师的良师益友.回忆25年所走的历程,我们认为以下的经验是值得永远借鉴与发扬的。
其他文献
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免疫遗传素质与大肠癌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重要细胞因子,有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及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对浙江地区汉族人群TNF-α和IL-1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大肠癌的相关性,阐明TNF-α和IL-1基因多态性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对人食管鳞癌细胞(Eca-109)环氧合酶(COX)-2基因表达的抑制效果及其对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含RNA聚合酶Ⅲ启动子H1的质粒pSUPER构建针对人COX-2 mRNA的重组质粒psiRNA/COX-2.Not Ⅰ和Xho Ⅰ双酶切psiRNA/COX-2得到siRNA/COX-2表达片段,定向克隆至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
随着结直肠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逐渐增多,结肠镜已成为诊治结直肠疾病最常用的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安全的检查.但仍有肠穿孔危险,尤其是治疗性结肠镜.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2月结肠镜检查和治疗中出现的9例肠穿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肠瘘是腹部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至今仍在15%~20%[1].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腹部手术后肠瘘患者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和Blackwell Publishing Asia合作出版,创刊于2000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4439611。在总编辑萧树东教授领导的编委会的不懈努力下,《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已正式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Medlin
我们比较了早期食管癌的不同生长方式与其浸润深度的关系,为内镜下鉴别食管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提供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早期食管癌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42~74岁,平均59.4岁.48例早期食管癌共49例病灶中,位于食管上段15例、中段26例、下段8例;病灶范围0.5~5.5 cm.内镜治疗20例,直径0.5~2.5 cm.外科手术治疗29例.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黏膜
目的 体外观察幽门螺杆菌对AGS细胞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以确定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对MMR基因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AGS细胞分别与5株分离自胃癌和5株分离自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共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MSH2和hMLH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以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细
我国著名的消化疾病专家,消化内镜学奠基人之一,原中华医学会消化系病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主任,内科教授郑芝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5日3点40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