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进小波的数字形变资料趋势异常分析探讨

来源 :东北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二进正交离散小波,通过Mallat快速算法对形变倾斜资料进行了处理,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综合分析认为,小波分解的本质是窗口加权滑动平均的结果,能有效地对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形变序列按不同的频段分离和重构,可以起到明显放大低频段趋势成份的作用,为有效识别形变趋势异常提供一种可行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现有模型及东北地区衰减关系介绍了在MAPINFO语言环境下研发的辽宁省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4次M≥5.0地震和3次典型的ML≥5.0地震前小震活动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83%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震中大部分位于N41°以南,发生在营-海-岫地区的概率超过80%,震级可通过E、T、R三个参量的拟合计算来预测。
通过对华北北部11次Ms≥5.0地震前2年至震后1年震源区(△≤150km)附近中小地震主压应力轴相对背景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Ms≥5.0地震前9~1个月左右,震源区附近中小地震主压应力轴往往出现45°~90°左右的转向变化,或主压应力轴出现仰角增大,且增大幅度大于45°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一般在震后几个月至1年左右结束。
本文通过对近场强地震动合成方法的研究,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合成了沈阳地区近场强地震动,将得到的断层附近加速度时程结果与已有的采用混合有限元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认为这一合成地震动的方法在重大工程选址以及缺乏强震记录地区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伊舒断裂带的基本特征、活动性、断裂分段及地震活动性,重点探讨了伊舒断裂带南段的活动性,从活动断层工程评价方面,研究了该断裂带对拟建长春-辽源铁路工程的影响。
<正>~~
期刊
辽宁省目前的强震仪器具备大存储量、自动触发、自动报警、本地串口通讯、远程Modem或TCP/IP通讯等功能,这些功能为强震动数据记录、存储以及相关地震信息自动传输创建了硬件基础。随着辽宁省数字化强震动观测网络的逐步建成和完善,在现有通讯网络基础上,实现了强震台站信息管理自动化。
本文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在吉林区域317次中小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265次地震定位结果,显示震中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地震有向构造带及其交汇处集中的变化,震群分布
本文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研究1999年至2007年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1999年岫岩5.4级地震和2000年5.1级两次中强地震发生阶段该地区的尾波Q值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在地震活跃阶段,Qc值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平均值相对较高,在岫岩5.4级主震前有短时升高现象,之后Qc值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直到强余震序列结束之后Qc值逐步降低,趋于平稳,通过对比该区在地震活跃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