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仍然喜欢买书,但渐渐失去逛书店的习惯。网络书店什么书都有,可以静静看慢慢选。每次都用搜索,很少从首页进,因此,正在流行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偶尔陪家人逛新华书店,万头攒动,都是少儿读物柜台。我翻一翻,不是青春小说,就是教辅书刊,还有些哗众取宠之嫌的教子书: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好成绩不如高智商,高智商比不上优等情商,情商不够要财商……大概如此。
我见过一位父亲,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牛人,于是早早给孩子买《曾国藩》《胡雪岩》;另一位母亲,则忧心忡忡,认定《傲慢与偏见》《红楼梦》都只会把她的花季女儿教坏,索性根本不让女儿看“闲书”,并且说:“有那时间背背单词不好吗?”
而我,从女儿小年3岁起,开始陪她看书——那时她刚学会骄傲地竖起三根小指头表达“我3岁”。因为是女孩子,我特别想培养她的理性思维,剑桥大百科全书买了大半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一套引进法国版本的儿童科普读物,成为她的枕边书,她聚精会神听着的,往往是:恐龙、长尾龟和熊。后果是,有一天,山雨欲来,乌云压城,她小人家站在楼梯上,看着此情此景,金口一开:“就像火山一样。”没错,有一本叫《可怕的灾害》的书,她很喜欢翻看。小年的另一桩神迹是,在菜场,指着人家卖牛蛙的摊主大声说:“两栖动物。”被满菜场的爷爷奶奶们惊为天人——我是否太自恋?但一个母亲的自恋,是可以被原谅的。
我家地方紧窄,容不出一间独立书房,所以每个卧室包括阳台都有书架。几屋子书,我任由小年随意翻看。显然,我会把一些书藏在小书柜里并且上锁——锁得住青春期的好奇吗?
我自以为够宽容,但……当我看到小年抱着一本本《天降小子》《机器小书童》之类的国产动漫书,爱不释手,还是不舒服了:这么多珠玉在侧,你为什么就迷恋塑料花?
到底给孩子看什么书?我像所有家长一样迷茫。我曾经差点给她买成套原版的苏斯博士作品集——幸好一时意志坚定,给她买了一本试试水。她不喜欢,完全的、坚决的,不喜欢。为什么?她与成千上万个小读者背道而驰。但阅读本来就是这样的:各花入各眼。有人送我精装大开本绘本书,她扫了一遍,就置之不理:“这都是小毛毛看的。”我追着她屁股后头央求:“这都是著名绘本,看看吧,开卷有益。”她摇头:“字太少了。”假期的短暂无聊里,实在找不到童书,小年居然从我书架上找了一本《吸血鬼女王》。我分析来分析去,估计她以为名叫“女王”的书和“什么公主”一样,都是童话故事。
小年6岁时,枕边书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她不太爱看《牛顿科学馆》,喜欢《米勒的花园》,迷上了花木的名字,我为她备了花盆和沙土,却忘了小朋友爱玩沙的天性,什么也没种出来,她很高兴地在阳台上玩了一天沙。
下一步会是什么书?我看到她把姐姐以前的“马小跳”“饶雪漫”全找出来了。汗,难道我已经要去藏《红楼梦》?又有谁推荐了一套《写给孩子们的哲学书》,她煞有介事在念:“对蘑菇的大屠杀。”这一章说的是正义的相对性: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饮一啄,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要求;对被我们吃的食物来说,是灭顶之灾。我们是刽子手吗?当然不是。随着小年的一字一句,我终于明白哲学,就是讲事物为何如此的一种学问,一种不能证明的物理。我正觉得有趣,小年却已经看腻了,“啪”,放到了一边。
容我归纳一下小年的阅读记录,赫然发现:科学、数学、童话、历史、艺术、音乐……一网打尽。小年大概不会成为科学家,我却决定继续给她或买或借“科学小实验”“趣味数学”——一切都是本性,父母想力挽狂澜,恐怕不现实。但推波助澜,总归是可以的。她尽情发挥自我,而我负责小小修正。
这世上确实有人文理兼修,感性与理性并重。知识的自行车,骑得越平衡,越不会摔倒。而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偶尔陪家人逛新华书店,万头攒动,都是少儿读物柜台。我翻一翻,不是青春小说,就是教辅书刊,还有些哗众取宠之嫌的教子书: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好成绩不如高智商,高智商比不上优等情商,情商不够要财商……大概如此。
我见过一位父亲,一心要把孩子培养成牛人,于是早早给孩子买《曾国藩》《胡雪岩》;另一位母亲,则忧心忡忡,认定《傲慢与偏见》《红楼梦》都只会把她的花季女儿教坏,索性根本不让女儿看“闲书”,并且说:“有那时间背背单词不好吗?”
而我,从女儿小年3岁起,开始陪她看书——那时她刚学会骄傲地竖起三根小指头表达“我3岁”。因为是女孩子,我特别想培养她的理性思维,剑桥大百科全书买了大半套——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一套引进法国版本的儿童科普读物,成为她的枕边书,她聚精会神听着的,往往是:恐龙、长尾龟和熊。后果是,有一天,山雨欲来,乌云压城,她小人家站在楼梯上,看着此情此景,金口一开:“就像火山一样。”没错,有一本叫《可怕的灾害》的书,她很喜欢翻看。小年的另一桩神迹是,在菜场,指着人家卖牛蛙的摊主大声说:“两栖动物。”被满菜场的爷爷奶奶们惊为天人——我是否太自恋?但一个母亲的自恋,是可以被原谅的。
我家地方紧窄,容不出一间独立书房,所以每个卧室包括阳台都有书架。几屋子书,我任由小年随意翻看。显然,我会把一些书藏在小书柜里并且上锁——锁得住青春期的好奇吗?
我自以为够宽容,但……当我看到小年抱着一本本《天降小子》《机器小书童》之类的国产动漫书,爱不释手,还是不舒服了:这么多珠玉在侧,你为什么就迷恋塑料花?
到底给孩子看什么书?我像所有家长一样迷茫。我曾经差点给她买成套原版的苏斯博士作品集——幸好一时意志坚定,给她买了一本试试水。她不喜欢,完全的、坚决的,不喜欢。为什么?她与成千上万个小读者背道而驰。但阅读本来就是这样的:各花入各眼。有人送我精装大开本绘本书,她扫了一遍,就置之不理:“这都是小毛毛看的。”我追着她屁股后头央求:“这都是著名绘本,看看吧,开卷有益。”她摇头:“字太少了。”假期的短暂无聊里,实在找不到童书,小年居然从我书架上找了一本《吸血鬼女王》。我分析来分析去,估计她以为名叫“女王”的书和“什么公主”一样,都是童话故事。
小年6岁时,枕边书是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她不太爱看《牛顿科学馆》,喜欢《米勒的花园》,迷上了花木的名字,我为她备了花盆和沙土,却忘了小朋友爱玩沙的天性,什么也没种出来,她很高兴地在阳台上玩了一天沙。
下一步会是什么书?我看到她把姐姐以前的“马小跳”“饶雪漫”全找出来了。汗,难道我已经要去藏《红楼梦》?又有谁推荐了一套《写给孩子们的哲学书》,她煞有介事在念:“对蘑菇的大屠杀。”这一章说的是正义的相对性: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饮一啄,维持生命的最基本要求;对被我们吃的食物来说,是灭顶之灾。我们是刽子手吗?当然不是。随着小年的一字一句,我终于明白哲学,就是讲事物为何如此的一种学问,一种不能证明的物理。我正觉得有趣,小年却已经看腻了,“啪”,放到了一边。
容我归纳一下小年的阅读记录,赫然发现:科学、数学、童话、历史、艺术、音乐……一网打尽。小年大概不会成为科学家,我却决定继续给她或买或借“科学小实验”“趣味数学”——一切都是本性,父母想力挽狂澜,恐怕不现实。但推波助澜,总归是可以的。她尽情发挥自我,而我负责小小修正。
这世上确实有人文理兼修,感性与理性并重。知识的自行车,骑得越平衡,越不会摔倒。而现在,我们已经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