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话是一种教育艺术,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形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是班主任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要使谈话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仅要把握好语言表达的技巧,使之能打动学生的心,而且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之心悦诚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是复杂的,怎样的话才能使学生入耳?班主任的声音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班主任的意图如何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要提高谈话效果,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中的谈话艺术。
一、热情礼貌亲近学生
学生一听说班主任要找他谈话,一般都怀有一种紧张不安的心情,同时在思想上作好了对付班主任的准备。此时若不先消除学生的这种紧张情绪,谈话势必要变成“审问”或问答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作为班主任要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首先是热情地打招呼、请座,等礼貌行为给学生亲切感,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容易接受的浅显道理出发,慢慢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述,引出要谈的话题。这样,师生间的谈话就比较自然、和谐,学生不会有恐惧、不安和抵触的心理了。针对具体情况,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找学生到一旁单独谈话,便于沟通。
二、点拨性语言诱导学生
与学生谈话,是人格、学识、智慧、能力的显现。如果你能在学生心目中“立”得起来,学生就会把你当成生活的长者、智慧的化身、学习的楷模,从内心佩服你,言听计从。班主任对学生要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爱心感化他,进而达到对道理的共识。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上纲上线,要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然后用点拨性语言诱导他去反思过错。例如,对早恋的学生,你越阻止他,他们交往会变得越密切、越隐蔽。但你可以点拨他:你看,校园的桃树开始发芽了,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如果没到开花的时候就开花,那是一种不结果的花。争春,不一定要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无情的柳絮。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着丰富的水份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点拨性语言的目的是促使他(她)反思,产生正确地判断,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又能使班主任免于尴尬,从而教育学生达到自病自医,迷途知返的效果。
三、知己知彼,区别对待学生
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话内容和方法。
与“内向型”的学生谈话应采取平等对话方式,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之时能够豁然开朗;与“能言型”的学生谈话,应深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要去伪存真,使其口服心服;与“多疑型”的学生谈话,不但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要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要以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这都要求推心置腹,坦诚相待,明确提出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四、设身处地地说服学生
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做到心理相容,互相理解、信任,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言谈法,叫换位性谈话。例如,我班有个住校学生在家里与父亲顶嘴,父亲气急败坏,喝斥他有本事就不要回家。学生一气之下果真好几个周末都留在学校,不愿回家。我知道后去找这个同学谈心,让他以中学生的身份站在父亲的角度想一想:父亲养我到拾多岁,辛辛苦苦挣钱供我读书,是真心不想让我回家么?一席话说得他热泪盈眶,主动回家向父母道了歉。
五、抓住时机来教育学生
班主任要娴熟于小中见大的谈话艺术,善于捕捉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抓不住教育时机,就是花费时间再长、谈话次数再多,也许还毫无成效,甚至做的工作越多,学生的反感越大。如在学生犯错误自己开始内疚时,你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他就能很快认识自己的错误,受到教育。因此,抓住了教育的有利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要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总结经验教训,做教育的有心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变谈话为好雨。
六、情感相融用爱影响学生
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谈话更是如此,语言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现形式。为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班主任必须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学生怎样去爱。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融洽,谈话才能有好的效果。
对于谈话方法,如果运用灵活、运用巧妙,即能成为艺术。谈话艺术综合运用,能起到融冬雪为春水,化逆反为相融的效果。
一、热情礼貌亲近学生
学生一听说班主任要找他谈话,一般都怀有一种紧张不安的心情,同时在思想上作好了对付班主任的准备。此时若不先消除学生的这种紧张情绪,谈话势必要变成“审问”或问答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作为班主任要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首先是热情地打招呼、请座,等礼貌行为给学生亲切感,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容易接受的浅显道理出发,慢慢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讲述,引出要谈的话题。这样,师生间的谈话就比较自然、和谐,学生不会有恐惧、不安和抵触的心理了。针对具体情况,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找学生到一旁单独谈话,便于沟通。
二、点拨性语言诱导学生
与学生谈话,是人格、学识、智慧、能力的显现。如果你能在学生心目中“立”得起来,学生就会把你当成生活的长者、智慧的化身、学习的楷模,从内心佩服你,言听计从。班主任对学生要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爱心感化他,进而达到对道理的共识。对学生的错误不要上纲上线,要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然后用点拨性语言诱导他去反思过错。例如,对早恋的学生,你越阻止他,他们交往会变得越密切、越隐蔽。但你可以点拨他:你看,校园的桃树开始发芽了,一棵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如果没到开花的时候就开花,那是一种不结果的花。争春,不一定要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无情的柳絮。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着丰富的水份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点拨性语言的目的是促使他(她)反思,产生正确地判断,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又能使班主任免于尴尬,从而教育学生达到自病自医,迷途知返的效果。
三、知己知彼,区别对待学生
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话内容和方法。
与“内向型”的学生谈话应采取平等对话方式,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可亲可爱,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之时能够豁然开朗;与“能言型”的学生谈话,应深入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掌握事实根据,对其谈话内容要去伪存真,使其口服心服;与“多疑型”的学生谈话,不但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要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要以诚恳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诚。这都要求推心置腹,坦诚相待,明确提出要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殷切希望。
四、设身处地地说服学生
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想问题,做到心理相容,互相理解、信任,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言谈法,叫换位性谈话。例如,我班有个住校学生在家里与父亲顶嘴,父亲气急败坏,喝斥他有本事就不要回家。学生一气之下果真好几个周末都留在学校,不愿回家。我知道后去找这个同学谈心,让他以中学生的身份站在父亲的角度想一想:父亲养我到拾多岁,辛辛苦苦挣钱供我读书,是真心不想让我回家么?一席话说得他热泪盈眶,主动回家向父母道了歉。
五、抓住时机来教育学生
班主任要娴熟于小中见大的谈话艺术,善于捕捉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抓不住教育时机,就是花费时间再长、谈话次数再多,也许还毫无成效,甚至做的工作越多,学生的反感越大。如在学生犯错误自己开始内疚时,你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他就能很快认识自己的错误,受到教育。因此,抓住了教育的有利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要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就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总结经验教训,做教育的有心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变谈话为好雨。
六、情感相融用爱影响学生
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谈话更是如此,语言交流是情感交流的表现形式。为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班主任必须以宽厚的师爱赢得学生的依赖,以深沉的师爱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高尚的师爱教学生怎样去爱。这样,师生的心才会贴近、融洽,谈话才能有好的效果。
对于谈话方法,如果运用灵活、运用巧妙,即能成为艺术。谈话艺术综合运用,能起到融冬雪为春水,化逆反为相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