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低年级欣赏教学中音乐表现要素的渗透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表现要素是“感受与鉴赏”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注重教学手段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欣赏教学;聆听乐曲;引导律动
  音乐表现要素是“感受与鉴赏”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表现要素非常丰富,是音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抓住音乐要素进行音乐教学设计和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音乐表现要素方面的要求是: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声;感受乐器的声音;能听辨打击乐器的音色,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因此,要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注重教学手段的趣味化和多样性,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聆听乐曲,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以听为中心。在欣赏教学中,聆听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应提倡多听,并且泛听与精听相结合,整体听与局部听相结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音乐课一开始就要重点培养他们用心聆听的习惯和兴趣,要使学生乐于倾听音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倾听音乐、感受音乐,注重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和聆听水平。要教给学生“会听”的本事,培养他们的听觉辨别力,抓住旋律的主要特征。
  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猜调》,这是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对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教师在导入后告诉学生这首歌运用了声乐演唱形式中的对唱,然后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旋律,辨别歌曲每一个乐段中有几个乐句。再次聆听歌曲,辨别歌曲中哪些乐句旋律完全相同,哪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然后,听老师用钢琴弹奏歌曲旋律,尝试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最后再完整聆听歌曲旋律。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但是,欣赏、体验音乐仅仅聆听是不够的,必须有老师的讲解、启发和指导。在欣赏中,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把视听结合起来,在充分聆听中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艺术特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乐曲。所以,在拓展环节,可利用视频,带领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猜调》,聆听不同地方的对歌:《对花》《刘三姐片段》等,让学生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了解对歌旋律的主要特征。
  二、演唱旋律,感知音色的奇妙色彩
  柯达伊认为:“一个更深入的音乐文化,只能在歌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音乐之根在于歌唱。”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体现了作品的情绪、形象、风格,学生对一部作品的印象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在音乐作品中,每一种乐器和不同的人声,都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引导学生唱主题旋律,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引导学生关注音色的变化,提高对音色的敏感程度,使学生更有效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
  例如,湘教版一年级上册《小白船》,在上课开始,先把主题旋律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跟琴视唱,教师单旋律伴奏,便于学生掌握音准,通过演唱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当学生学会主题音乐后跟琴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做无旋律伴奏,在富有情感的歌唱中,享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并产生更浓厚、更真切的情趣。演唱时要求气息悠长、连贯,长音时值应唱足,用抒情、甜美的歌声表现出宁静、柔和的意境。与之前学过的歌曲《其多列》那明亮的音色相比,从中感受音色的变化,懂得不同的歌曲要用不同的音色演唱,才能达到最佳的音乐表现效果。
  三、引导律动,体会情感的灵动变化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是低年级欣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佳、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律动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表现力上,让学生用心灵和肌体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使其深入把握和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同音乐情绪、情感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把对音乐的音高、力度、速度、情绪等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如,湘教版二年级上册《在钟表店里》,学生初听《维也纳的音乐钟》,听到模仿钟摆嘀嗒声的音乐时用手臂摆动的动作对其加以表示。然后,教师讲组曲《哈里·亚诺什》的故事,多媒体出示关于欧洲教堂、王宫的一些图片,简单介绍《维也纳的音乐钟》。请学生跟老师随着音乐的第一段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钟做动作,如点头的小鸡吃米钟、摇摆身体的不倒翁、眨眼的猫头鹰钟等来表现出时钟均速走动的节奏。最后,学生闭眼再听音乐,引导学生想象王宫里的故事情景,并在主题音调出现的地方用拍手律动,或者模仿钟摆律动等,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对音乐产生联想,感受律动带来的动感和活力,有效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四、演奏乐器,体验节奏的特殊律动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塑造音乐形象的基本表现手段。节奏以音符的长短疏密,构成富有动感的音乐脉络,对音乐含义和情绪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也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在小学低年级的打击乐器教学中,要进一步加深节奏音响与节奏谱的内在联系,实现节奏音响与节奏谱的转换,在演奏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体验乐曲潜在的律动,增强节奏意识,提高对节奏要素的感知力。
  如,湘教版二年级下册《鸭子拌嘴》一课中,一开始就以“介绍乐器”的游戏导入,这样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认识了打击乐器,请学生分别准备好乐器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故事中老鸭与小鸭一同散步,而后为了一点小事就拌起嘴来,最后又和好的整个音乐故事过程。在演奏中,组织学生尝试敲击木鱼、钹并讨论: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让木鱼和钹发出不同的声音?学生通过尝试发现,不同部位可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如:钹闷击为“七”,击边时为“切”“当”则是侧击,“磨”为磨击等,然后让学生选择三角铁、木鱼、钹等打击乐器,根据节奏谱进行乐器合奏来表现“鸭子拌嘴”这个激烈热闹的情景。学生在演奏打击乐器时,准确把握节拍、节奏和速度,体验乐曲中自然的律动和隐伏在乐曲中潜在的律动,锻炼了多声部听觉,以音传神,将乐曲的演奏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面。
  此外,低年级欣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游戏、表演、舞蹈等形式,有机地渗透音乐表现要素,如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调性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学。当然,学生在某个作品或某一节课里是很难做到全面认识音乐表现要素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恰当的课型。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往往有几种音乐要素综合作用,使音乐作品富有表现性和艺术魅力;而一种音乐要素的学习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对音乐表现要素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和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表现因素,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运用富有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引领学生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周晓娟.让音乐课“画”起来:浅议简笔画在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
  编辑 温雪莲
其他文献
为了掌握我县人口变动情况,为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依据,现将我县疾病监测点1997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析如下。资料来源1人口资料人口数,出生、死亡数来自各地段的报告,并与公安
以贵州省修文县石漠化造林项目为例,对石漠化山地幼林期生态效益评价方法进行探讨,从项目实施后森林资源总量、植被覆盖度、林木生长量、群落生物量、持水量,评价林分涵养水源效
采用PEG、氯化钙、柠檬酸三种药剂浸种与室温、低温(5℃)两种储藏方式(遮光与不遮光)对拟赤杨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储藏发芽率略高于室温储藏;种子在不遮光条件下发芽率显著高
撑绿竹是采用“撑嵩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f.)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速生优良竹种。撑绿竹笋期大致可划分为初期、
根据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效益监测要求,依据黔东南州地质、气候、地理环境因子,将全州十五个县(市)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固定监测样地设置,开始综合监测。对1998~2007年以来本州
通过对柑桔黄龙病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柑桔黄龙病将会逐步危害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影响林业产业发展,其风险评估值R=2.42,在我国属高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应加强检疫管理,
猕猴是一种珍贵的实验用猴,本文介绍了贵州猕猴(Macaca mulattaZ imm erm ann)的驯养、繁殖以及疾病防治情况。饲养管理制度化、饲料制作符合动物的生理、心理和营养需求以及详
以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为核心,以水文站、径流场、气象观测点、固定样地、林业产业链、农户等监测分析为手段,以影响森林系统发展变化和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因子为依
利用威宁冬春林火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从影响森林火灾发生的气象因子着手,分析了气象条件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揭示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简单而又直观的气候干燥度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