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深厚的情感。
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她给了年幼的鲁迅太多的关爱,以致鲁迅三十多年之后还专门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来怀念她。年幼的鲁迅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去消夏,浑厚的乡情、淳朴的民风慰藉和滋润了鲁迅幼小的心灵。年少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的耳闻目睹使鲁迅先生获得了对“农村和农民”更多的第一深刻印象。
闰土是农民的后代,也可说是鲁迅童年众多要好伙伴中的一个代表。“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还惦记着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所作的一切描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富有社会意义的深层思考。这些姑且不妨统称为鲁迅的“农民情结”吧。拙笔就此试作一点浅探,意在更多地加深对鲁迅的解读,使我们距离鲁迅更近一些,用心灵去感受鲁迅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中国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农民的关注所体现出来的深刻与伟大。
中国的农民是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为社会主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也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就将自己的视焦投向了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是极具政治远见卓识的。要知道,以拯救中国劳苦大众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却还是处在创建之初。那时的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怎样,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在对闰土所做的叙述中,鲁迅为我们作出了警醒深思的回答。仅就这一点而言,从当时来看,还有谁能够这么早地注意到农民的问题,并且通过文学的艺术手段作如此深层的追问与思考呢?
鲁迅在《故乡》中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现状,真切地叙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深沉地表达了“哀其不幸“之情。总之一句话,倾注了他对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故乡》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的“深冬黄昏图”,阴晦、萧条,没有一丝活力。极为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广大农民生存的自然空间。而广大农民生存的社会空间更是糟糕透顶:连年的饥荒,繁多的苛捐杂税,兵、匪的抢夺,官、绅的压榨等等,当时社会如此之现状,可想而知广大农民又是何以聊生呢!而作为中国农民个体之一的“闰土“以这样一副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不能不叫人为之心寒而掬一把心酸同情之泪了。
长年的少食缺食脸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黄之色;长年的吹着海风劳作两只眼睛周围肿得通红;长年的劳作双手变得又粗又笨,以致到了深冬开裂得如同松树皮一般;时至深冬身上无衣可添,仅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而冻得浑身直打哆嗦。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农民苦难生活的特写。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长年劳作而食不裹腹、衣不暖身的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为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广大农民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满足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呢?鲁迅从《故乡》中借为闰土之“取名”却是这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就是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广大农民的“生辰八字”即命运里,缺少的就是一个“土”字。所以鲁迅要叫农民闰(认)土,那就是真正地认定并拥有属于农民自己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不应成为土地的奴隶而应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便是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代社会制度一直都未能为中国的农民所具体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造成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如此悲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精辟独到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农民问题,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
中国的“闰土们”只知道日子过得“非常难”,有口说不出的难,但却找不到“难”的症结所在,更不用说找到解决问题“难”的出路了,便只好把改变“难”的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了香炉和烛台上,这等于是希望无所谓有。看来中国的农民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像闰土这样的农民是没有希望可言了。那么“闰土们”的下一代水生又如何呢?然而闰土的那一声“老爷”的称呼,却又让鲁迅的心情变得更为沉重:如果水生和宏儿仍然重复《故乡》中“我”和闰土昨天与今天的故事,如果水生仍然重复闰土父辈们的生活,那么中国农民的苦难日子岂不是就要永无尽头了?这正是鲁迅在为中国农民的现状和未来所深深忧虑的。
中国农民自身的症结在哪里?中国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鲁迅借“我”在《故乡》中乘船离开故乡时所作的思考中再一次地给我们答案。闰土这一代农民之所以毫无希望,那是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多子、饥荒)和社会负担(苛捐,兵、匪、官、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一个个变得像木偶人,永远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斗志和力量,这样的一种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农民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传演下去。
中国的农民再也不能继续这样的日子了,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于是鲁迅就将希望寄托在了水生的身上。其实,“水生”一名就是希望的意思,水乃万物生命之源,既然“水”生了,那不就是有希望了吗?所以只要众多的水生们在朝着《故乡》中的“我”所构建的“理想故乡”走去,一条通向未来新生活的光明大道不就形成了。这样看来,《故乡》结尾的那句名言,应当说最初可是在对中国的农民所讲的!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鲁迅在《故乡》中为中国社会广大的农民所作的“预言“早己实现了。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鲁迅在《故乡》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世界为当时的中国农民所作出的全方位深层透视,并且又为中国农民的未来所作出的理想故乡构建,这种对于中国农民倾注的关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因为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农民的关注仅仅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所以纵观鲁迅凝聚在《故乡》中的“农民情结”,不禁使人想到伟人邓小平所讲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表白是相得益彰的。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431600)
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她给了年幼的鲁迅太多的关爱,以致鲁迅三十多年之后还专门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来怀念她。年幼的鲁迅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去消夏,浑厚的乡情、淳朴的民风慰藉和滋润了鲁迅幼小的心灵。年少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的耳闻目睹使鲁迅先生获得了对“农村和农民”更多的第一深刻印象。
闰土是农民的后代,也可说是鲁迅童年众多要好伙伴中的一个代表。“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还惦记着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所作的一切描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富有社会意义的深层思考。这些姑且不妨统称为鲁迅的“农民情结”吧。拙笔就此试作一点浅探,意在更多地加深对鲁迅的解读,使我们距离鲁迅更近一些,用心灵去感受鲁迅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中国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农民的关注所体现出来的深刻与伟大。
中国的农民是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为社会主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也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就将自己的视焦投向了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是极具政治远见卓识的。要知道,以拯救中国劳苦大众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却还是处在创建之初。那时的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怎样,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在对闰土所做的叙述中,鲁迅为我们作出了警醒深思的回答。仅就这一点而言,从当时来看,还有谁能够这么早地注意到农民的问题,并且通过文学的艺术手段作如此深层的追问与思考呢?
鲁迅在《故乡》中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现状,真切地叙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深沉地表达了“哀其不幸“之情。总之一句话,倾注了他对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故乡》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的“深冬黄昏图”,阴晦、萧条,没有一丝活力。极为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广大农民生存的自然空间。而广大农民生存的社会空间更是糟糕透顶:连年的饥荒,繁多的苛捐杂税,兵、匪的抢夺,官、绅的压榨等等,当时社会如此之现状,可想而知广大农民又是何以聊生呢!而作为中国农民个体之一的“闰土“以这样一副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不能不叫人为之心寒而掬一把心酸同情之泪了。
长年的少食缺食脸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黄之色;长年的吹着海风劳作两只眼睛周围肿得通红;长年的劳作双手变得又粗又笨,以致到了深冬开裂得如同松树皮一般;时至深冬身上无衣可添,仅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而冻得浑身直打哆嗦。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农民苦难生活的特写。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长年劳作而食不裹腹、衣不暖身的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为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广大农民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满足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呢?鲁迅从《故乡》中借为闰土之“取名”却是这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就是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广大农民的“生辰八字”即命运里,缺少的就是一个“土”字。所以鲁迅要叫农民闰(认)土,那就是真正地认定并拥有属于农民自己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不应成为土地的奴隶而应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便是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代社会制度一直都未能为中国的农民所具体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造成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如此悲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精辟独到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农民问题,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
中国的“闰土们”只知道日子过得“非常难”,有口说不出的难,但却找不到“难”的症结所在,更不用说找到解决问题“难”的出路了,便只好把改变“难”的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了香炉和烛台上,这等于是希望无所谓有。看来中国的农民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像闰土这样的农民是没有希望可言了。那么“闰土们”的下一代水生又如何呢?然而闰土的那一声“老爷”的称呼,却又让鲁迅的心情变得更为沉重:如果水生和宏儿仍然重复《故乡》中“我”和闰土昨天与今天的故事,如果水生仍然重复闰土父辈们的生活,那么中国农民的苦难日子岂不是就要永无尽头了?这正是鲁迅在为中国农民的现状和未来所深深忧虑的。
中国农民自身的症结在哪里?中国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鲁迅借“我”在《故乡》中乘船离开故乡时所作的思考中再一次地给我们答案。闰土这一代农民之所以毫无希望,那是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多子、饥荒)和社会负担(苛捐,兵、匪、官、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一个个变得像木偶人,永远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斗志和力量,这样的一种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农民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传演下去。
中国的农民再也不能继续这样的日子了,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于是鲁迅就将希望寄托在了水生的身上。其实,“水生”一名就是希望的意思,水乃万物生命之源,既然“水”生了,那不就是有希望了吗?所以只要众多的水生们在朝着《故乡》中的“我”所构建的“理想故乡”走去,一条通向未来新生活的光明大道不就形成了。这样看来,《故乡》结尾的那句名言,应当说最初可是在对中国的农民所讲的!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鲁迅在《故乡》中为中国社会广大的农民所作的“预言“早己实现了。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鲁迅在《故乡》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世界为当时的中国农民所作出的全方位深层透视,并且又为中国农民的未来所作出的理想故乡构建,这种对于中国农民倾注的关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因为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农民的关注仅仅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所以纵观鲁迅凝聚在《故乡》中的“农民情结”,不禁使人想到伟人邓小平所讲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表白是相得益彰的。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4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