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却并不总是正的,即同时存在挤出就业和促进就业两方面的效应。挤出效应包括节约劳动和引起的人口“相对过剩”;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又促进了就业。发展适用的技术、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防止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17-03
一、引言
经济增长和就业保障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1956年,索洛对美国1909—194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率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为81%。美国哈佛大学H.钱纳里教授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把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的作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源动力作用。然而,伴随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失业现象不但未能消除,反而有日趋严重之势。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非一致性,国内外许多学者有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技术进步是增加了就业还是减少了就业?”
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技术进步总体上减少就业,使失业率上升,同时,改变就业结构。(2)技术进步总体上增加就业,使失业率下降,同时改变就业结构。(3)技术进步仅仅改变就业结构,但总体上不影响就业数量上的变化(彭绪庶,齐建国,2002)。
二、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
经济学家最初开始关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就业减少。道格拉斯•琼斯(1983)利用哈罗德—多马模型框架证明虽然技术进步的补偿机制可以减少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但总体效果是增加失业;戴维•迪顿和彼得•偌兰(1983)利用索洛模型对技术进步和失业影响进行了模拟,他们模拟表明技术进步减少了就业人数。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进行分析。
1.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是指在产量、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后,成本中的劳动投入量减少,即技术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提高(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图1看,由于技术变动后最优要素比例发生变化,Q点的资本有机构成比P点要高,或者说,在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条件下,资本边际产量相对劳动边际产量的比率提高了,从而使最小成本切点P从原射线OZ转移到新射线OZ1,在P1点上,新的生产函数曲线与原射线相交。劳动边际产量与资本边际产量的比率低于P点。P1不是均衡点,它将使生产者移到Q,以资本代替劳动,相当于L2L3的劳动被节约了。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也做过精辟的论证。
2.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使得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相对不变资本来说不断减少,这种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从而雇佣劳动的数量也相对减少,出现了大量劳动者被排除在资本主义生产之外,成为失业者。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模型
设在既定就业水平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为Y,就业人数为L,每一就业者年均劳动时间为T,每一就业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为H,则有关系式:
Y=L×T×H(1)
若用△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增量,各变量的增长率则为:
△Y/Y=△L/L×△T/T×△H/H(2)
移项得:△L/L=△Y/Y÷△T/T÷△H/H(3)
通过整理,可得到下列近似关系式:
△Y/Y=△L/L+△T/T+△H/H(4)
或△L/L=△Y/Y-△T/T-△H/H(5)
(2)式或(4)式基本上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自然增长率。同时,由(3)式或(5)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劳动就业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的体现)是呈负相关关系的。且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也可得到一样的结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因此有:g=λf㏑γ。
其中,λ代表企业发生技术进步的频率,f为经济中创新企业的数量,γ为技术进步规模。在稳态均衡下,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等于因岗位废弃而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假定每个企业只雇佣一名工人,推出市场的企业量表示为:
λf=(1-u)g/Г,代入g,得:u=1-Г/㏑γ
由上式,技术进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失业水平,γ越高,失业率越高。
三、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和创造机制
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生产同量产品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减少,从而形成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但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
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导致社会消费结构和产业的改变。因此,技术进步长期具有就业的增加效应(彭绪庶,2002)。
1.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导致单位成本和价格下降,促进需求、生产和就业的增加。
实际上较低的成本,会使生产更有利可图,促使原有厂商扩大生产,新的厂商能够进入市场并生产。因此,如果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P1,产量的供给将比以前更大(见图2),产量从Q1增加到Q2。不管市场价格是多少,产量增加了,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S到S1)。当然,在成本下降时,价格和数量都不会是不变的。当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趋向均衡时,两者通常都会发生变化。图3表明:供给曲线如图2所示的那样从S移到S1,市场价格会因此而下降(从P1到P3),而总生产量会增加(从Q1到Q3)。厂商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量必然要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实际工资上升,产品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行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创造更多利润和剩余产品,有利于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
3.技术进步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被称为产业之间的关联。它有两种形式: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产品要供应其前向连锁产业作为原材料、设备、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又需要其后向连锁产业的产品作为其自身的要素投入。因此,一个产业的发展扩张必然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第二部类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就会引起生产原料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也会引起为消费资料生产提供机器设备的第一部类的某些部门的生产扩张,增加就业。技术进步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朝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它不仅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获得更大发展,而且加快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吸收劳动力,扩大了就业总量。
4.技术进步促使新产业的产生,扩展了就业渠道。
某些建立在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创造出新的需求。如果这种新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呈上升趋势,就会导致新行业的诞生。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导致了蒸汽动力机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钢铁冶金技术创新的出现及其扩张导致了冶金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电子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导致了电子工业的诞生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随着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该行业所需求的劳动量必然会增加。
四、扩大就业的策略
1.大力发展适用技术
所谓适用技术就是能适应生产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又能增加就业就应该大力提倡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同时,要以先进且合适的技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即所谓的“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增加该产业附加值,减少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强化技术进步开辟新就业机会的“第二次就业”和“补偿效应”。
当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不仅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获得新的发展,重新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实现技术进步的“补偿效应”。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经济学者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产业分工的发展,原有工人由于自身能力不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岗位的要求而失业。由此可知,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发展教育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更能增强人们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增加就业选择的机会,减少失业。
3.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高科技中小企业就业质量高,废业率低。从业人员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市场应变能力方面均具有优势,因而受外界影响较小就业稳定,对全社会失业率的提高起到了缓解作用。大型企业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当这一技术过时,新的技术浪潮来临时,这些企业面临毁灭性冲击,其破产倒闭引发的大面积失业就不可避免。而中小企业即使一部分倒闭,也会因其他大多数企业较快扩张而弥补前者导致的失业后果。
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特点同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第三产业中多数为中小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仅为7个;而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达83个。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偏低,这也意味着我国第三产业潜力很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微观层面上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即产业层面上也要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问题上,我们要以长远的、宏观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技术进步短期的不利影响。在发挥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源动力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实现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并保障就业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张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17-03
一、引言
经济增长和就业保障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1956年,索洛对美国1909—194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率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为81%。美国哈佛大学H.钱纳里教授和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把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即技术进步的作用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反映了技术进步的源动力作用。然而,伴随技术的飞速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失业现象不但未能消除,反而有日趋严重之势。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非一致性,国内外许多学者有诸多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技术进步是增加了就业还是减少了就业?”
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技术进步总体上减少就业,使失业率上升,同时,改变就业结构。(2)技术进步总体上增加就业,使失业率下降,同时改变就业结构。(3)技术进步仅仅改变就业结构,但总体上不影响就业数量上的变化(彭绪庶,齐建国,2002)。
二、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
经济学家最初开始关注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原因就是因为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将导致就业减少。道格拉斯•琼斯(1983)利用哈罗德—多马模型框架证明虽然技术进步的补偿机制可以减少失业问题的严重性,但总体效果是增加失业;戴维•迪顿和彼得•偌兰(1983)利用索洛模型对技术进步和失业影响进行了模拟,他们模拟表明技术进步减少了就业人数。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进行分析。
1.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
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是指在产量、价格相同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后,成本中的劳动投入量减少,即技术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提高(即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图1看,由于技术变动后最优要素比例发生变化,Q点的资本有机构成比P点要高,或者说,在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条件下,资本边际产量相对劳动边际产量的比率提高了,从而使最小成本切点P从原射线OZ转移到新射线OZ1,在P1点上,新的生产函数曲线与原射线相交。劳动边际产量与资本边际产量的比率低于P点。P1不是均衡点,它将使生产者移到Q,以资本代替劳动,相当于L2L3的劳动被节约了。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也做过精辟的论证。
2.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使得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相对不变资本来说不断减少,这种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加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从而雇佣劳动的数量也相对减少,出现了大量劳动者被排除在资本主义生产之外,成为失业者。由此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模型
设在既定就业水平下,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为Y,就业人数为L,每一就业者年均劳动时间为T,每一就业者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增加值(即劳动生产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为H,则有关系式:
Y=L×T×H(1)
若用△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增量,各变量的增长率则为:
△Y/Y=△L/L×△T/T×△H/H(2)
移项得:△L/L=△Y/Y÷△T/T÷△H/H(3)
通过整理,可得到下列近似关系式:
△Y/Y=△L/L+△T/T+△H/H(4)
或△L/L=△Y/Y-△T/T-△H/H(5)
(2)式或(4)式基本上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自然增长率。同时,由(3)式或(5)式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劳动就业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的体现)是呈负相关关系的。且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也可得到一样的结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因此有:g=λf㏑γ。
其中,λ代表企业发生技术进步的频率,f为经济中创新企业的数量,γ为技术进步规模。在稳态均衡下,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数量等于因岗位废弃而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假定每个企业只雇佣一名工人,推出市场的企业量表示为:
λf=(1-u)g/Г,代入g,得:u=1-Г/㏑γ
由上式,技术进步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失业水平,γ越高,失业率越高。
三、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和创造机制
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生产同量产品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减少,从而形成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但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
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导致社会消费结构和产业的改变。因此,技术进步长期具有就业的增加效应(彭绪庶,2002)。
1.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导致单位成本和价格下降,促进需求、生产和就业的增加。
实际上较低的成本,会使生产更有利可图,促使原有厂商扩大生产,新的厂商能够进入市场并生产。因此,如果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P1,产量的供给将比以前更大(见图2),产量从Q1增加到Q2。不管市场价格是多少,产量增加了,整个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S到S1)。当然,在成本下降时,价格和数量都不会是不变的。当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趋向均衡时,两者通常都会发生变化。图3表明:供给曲线如图2所示的那样从S移到S1,市场价格会因此而下降(从P1到P3),而总生产量会增加(从Q1到Q3)。厂商扩大再生产,增加生产量必然要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商品价格的下降使实际工资上升,产品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行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能创造更多利润和剩余产品,有利于增加积累,扩大再生产,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
3.技术进步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被称为产业之间的关联。它有两种形式: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一般来说,某一产业的产品要供应其前向连锁产业作为原材料、设备、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又需要其后向连锁产业的产品作为其自身的要素投入。因此,一个产业的发展扩张必然影响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第二部类使用更先进的机器设备,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原材料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就会引起生产原料部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人数。同时,也会引起为消费资料生产提供机器设备的第一部类的某些部门的生产扩张,增加就业。技术进步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朝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它不仅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获得更大发展,而且加快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吸收劳动力,扩大了就业总量。
4.技术进步促使新产业的产生,扩展了就业渠道。
某些建立在重大科学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创造出新的需求。如果这种新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呈上升趋势,就会导致新行业的诞生。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导致了蒸汽动力机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钢铁冶金技术创新的出现及其扩张导致了冶金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电子技术的重大发明和广泛应用导致了电子工业的诞生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表明,随着新行业的出现和发展,该行业所需求的劳动量必然会增加。
四、扩大就业的策略
1.大力发展适用技术
所谓适用技术就是能适应生产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又能增加就业就应该大力提倡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同时,要以先进且合适的技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即所谓的“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增加该产业附加值,减少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强化技术进步开辟新就业机会的“第二次就业”和“补偿效应”。
当然,我们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不仅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获得新的发展,重新吸收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能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实现技术进步的“补偿效应”。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
经济学者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其中,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产业分工的发展,原有工人由于自身能力不能适应新技术条件下岗位的要求而失业。由此可知,扩大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发展教育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更能增强人们适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增加就业选择的机会,减少失业。
3.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高科技中小企业就业质量高,废业率低。从业人员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市场应变能力方面均具有优势,因而受外界影响较小就业稳定,对全社会失业率的提高起到了缓解作用。大型企业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当这一技术过时,新的技术浪潮来临时,这些企业面临毁灭性冲击,其破产倒闭引发的大面积失业就不可避免。而中小企业即使一部分倒闭,也会因其他大多数企业较快扩张而弥补前者导致的失业后果。
中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的特点同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特征非常相似,因此,第三产业中多数为中小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第二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仅为7个;而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就业岗位达83个。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充分,从业人员比例偏低,这也意味着我国第三产业潜力很大。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微观层面上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即产业层面上也要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在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和就业关系问题上,我们要以长远的、宏观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技术进步短期的不利影响。在发挥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源动力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策略实现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的一致性,从而实现经济飞速发展,并保障就业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张宇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