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走人才强国之路,突出产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进一步改善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明显短缺,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 “瓶颈”。主要表现——
高技能人才现状。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不足就业人群的6%。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职业教育现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原属于企业的技工学校也在剥离之列,许多大型国企的技工学校逐步退出“办社会”职能,专注企业内部培训。社会职业院校毕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由于培训差异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职业院校“重效率”“轻质量”的培训模式不符合企业需求,很难达到熟练上岗的要求。
职工队伍素质状况。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对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技能研究推广应用工作。目前,产业工人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吸引优秀人才不利。建议——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职业培训体系。要深入推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加快落实。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鉴沈阳中德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双元制”。政府、企业和高校强强联手,让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到各高校再回炉,拓展专业技术能力。
进一步搭建技术技能交流平台,开展高技能人才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效联系机制,讨论、学习、创新、攻关,发布最新政策,掌握大师动态。支持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职业训练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给题目、交任务、压担子。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进行观摩学习,学习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为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传艺带徒提供良田沃土,发挥国家級平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集聚、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工匠+”模式。结合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传帮带和新型学徒制,发挥工匠最大作用,开启“工匠+工作室”模式。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将工匠的手工技艺、绝活融入自动化、智能化,建立工匠标准,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精高效高质量阶段迈进,开启“工匠+智能+标准”模式。
高技能人才现状。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不足就业人群的6%。从市场供求情况看,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职业教育现状。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剥离企业“办社会”,原属于企业的技工学校也在剥离之列,许多大型国企的技工学校逐步退出“办社会”职能,专注企业内部培训。社会职业院校毕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由于培训差异化,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职业院校“重效率”“轻质量”的培训模式不符合企业需求,很难达到熟练上岗的要求。
职工队伍素质状况。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对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技术技能研究推广应用工作。目前,产业工人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对吸引优秀人才不利。建议——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健全产教融合职业培训体系。要深入推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职业教育改革措施的加快落实。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鉴沈阳中德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双元制”。政府、企业和高校强强联手,让各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到各高校再回炉,拓展专业技术能力。
进一步搭建技术技能交流平台,开展高技能人才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建立高效联系机制,讨论、学习、创新、攻关,发布最新政策,掌握大师动态。支持建设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职业训练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给题目、交任务、压担子。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国家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进行观摩学习,学习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为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传艺带徒提供良田沃土,发挥国家級平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集聚、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
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待遇,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完善技术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工匠+”模式。结合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传帮带和新型学徒制,发挥工匠最大作用,开启“工匠+工作室”模式。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将工匠的手工技艺、绝活融入自动化、智能化,建立工匠标准,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精高效高质量阶段迈进,开启“工匠+智能+标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