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cbr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原因在于该罪在立法上的缺陷和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健全。因此,在立法上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及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以更好的打击贪污腐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财产申报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适用时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在一些涉及较高级别官员的贪污受贿案件中,除了查明的贪污、受贿、挪用款物的外,往往还有大笔的未查明的嫌疑人不能或拒不交代清楚的其来源的财产,这些款项有时甚至比查明的财产数额还要多。由于没有确凿的其他犯罪证据只能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定罪,最高只能处以十年有期徒刑的刑罚。这种处理的要大大的轻于其他类似的犯罪,所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成为了很多犯罪嫌疑人的避难港,能交代也不交代或者在案发前就想尽一切办法销毁相关的犯罪证据,增加检察机关侦办的难度,争取能判一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浑水摸鱼,减轻刑罚。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治理贪污贿赂犯罪的斗争中显得衰弱不堪,对此学界有很多的人对此罪名提出了完善的意见,有相当一部分人提出大幅度的提高该罪的法定刑想法,其中有人提出将其法定刑提高至无期徒刑甚至死刑,以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立法中的缺陷
  首先,不能说明财产来源合法,则推定为非法,当非法性的概率高于合法性就确定为犯罪,这种盖然性立法体现了对立法者相当功利的价值取向,同时认为适用本罪可能产生两种结果,宽纵犯罪或者冤枉无辜此罪的规定是推定犯罪。[1]其逻辑前提是怀疑拥有人所拥有的巨额财产是通过贪污、贿赂等非法手段获得的,但又找不到证明其来源非法的证据。如果拥有人不能说明其来源的合法性,就推定其来源非法。从责任的正当性上看,这种规定把可能当作实存,具有扩大刑事责任范围之嫌。
  其次,与我国刑事诉讼所确定的举证责任原理相违背,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刑事诉讼法中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而在处理此种案件时被告人却要承担这种义务。
  尽管有很多的学者从各种角度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寻找理论的支撑点,试图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兼顾了功利和正义价值得选择。“在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来源并未公开化,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拥有巨额财产并不能作为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充分根据,这部分巨大的差额财产属于合法或非法所得的可能性同时存在。这种不明来源的财产直接归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存续,有损于国家的廉政制度和国家对公职人员职务廉洁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刑罚权介入的必要性是显然的,但又有必要尽可能防止刑罚权伤及无辜,法律设立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通过假定这部分财产为非法所得,而免除了侦查机关提供取得非法所得的证据的责任,可满足功利之需;同时赋予犯罪嫌疑人主动排除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假定前提的权利,兼顾了正义价值。”[2]但是该罪名存在的缺陷是十分明显的,是谁也无法回避的。从根本上说1988年确立该罪名只是为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初遏制贪污贿赂犯罪的恶化势头,严密法网,堵塞法律漏洞的无奈之举,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产来源不明罪在实践中独立顺畅的运作,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依赖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监控国家工作人员财产及其他相关机制。但是我国立法在启动、适用这一罪名惩罚相应犯罪的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到目前为止,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和出台仍明显滞后,且很不充足。
  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完善
  在《刑法第七修正案》中该罪名的法定刑被提高至十年有期徒刑,之前更有人在提出修改建议时提出将该罪的法定刑提高至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他们想在没有其他配套制度的情况下,单靠提高该罪的法定刑来遏止贪污贿赂犯罪的愈演愈烈的势头,可是这种做法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一)扩大该罪主体范围
  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发现有很多己经卸任、离退休的原国家工作人员,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但是却因主体要件的限制,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了弥补法律上存在的漏洞,应当适当的扩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范围。笔者建议可以参照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立法例将离、退休的原国家工作人员纳入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打击国家工作人员在任职时贪污受贿,转移财产,待退职后收回的情况,或者在职时接受请托,为人谋取利益,退职后收受贿赂,而逃避法律追究的侥幸心理,以此来进一步遏制现职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行为,充分维护国家的廉政制度。
  (二)细化法定刑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规定如此悬殊的法定刑,究其立法原意,主要是考虑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所得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从司法实践来看,可能有个别人巨额财产来源是通过其他违法渠道得来的,虽不合法,但不一定构成犯罪,而由于本人不能说明财产的来源是合法的,被认为是非法所得,如民事侵权行为等。”[3]行为人不能说明巨额财产的合法来源,也许是行为人真的不能说清财产的来源,也许是行为人怕受道德谴责而不愿说明财产的来源。因此,行为人拥有巨额财产不一定都侵害了刑法上的财产法益与公务人员的廉洁性。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看,本罪的社会危害性都远小于贪污、受贿罪,所以在法定刑的设置上应具有自己的特征而不应该和其它犯罪作无意义的比较。由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只有两个量刑档次,实践中难以体现罪刑均衡的刑法原则,因此,需适度的增加量刑档次。比如,在本条中明确规定,来源不明财产数额在100万以下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来源不明财产数额在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处2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来源不明财产数额在500元以上的,处5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增设财产刑
  本罪的刑罚措施单一,忽视对财产刑与罚金刑的适用,不能不说是立法的疏漏。刑法对受贿罪、贪污罪等贪利性犯罪都规定财产刑,但刑法第395条规定只是对以“非法所得论”的财产予以追缴,而没有规定相应的财产刑。鉴于追缴非法所得和财产刑相比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以追缴非法所得替代财产刑,况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往往不能估量。因此,应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条款中规定财产刑,从而可以使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得不到好处反而加倍付出,促使其在权衡利弊之后抑制贪利心理,以达到发挥刑罚威慑效力之目的。   (四)健全配套制度
  1.发挥其他部门法的作用
  这是完善该罪名,预防惩治腐败最根本最关键的措施。根据刑法的最后性,在抑制犯罪行为方面,刑法仅仅是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缺乏其它部门法与相关制度的配合,就不可能达到惩治贪污腐败的目的,也不可能抑制本罪的发生和蔓延。诚如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菲利所言:“我不否认刑罚是围堵犯罪的堤坝,但我断言这些堤坝是没有多大的力量和效用的。每个国家都会从其长期的令人悲痛的经历中发现,它们的刑罚之堤不能保护其免遭犯罪激流的淹没;而且,我们的统计资料表明,当犯罪的萌芽已经生成时,刑罚防止犯罪增长的力量特别弱。”[4]首先,要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需发挥其它部门法的作用。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愈发严重,除了社会整体环境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养之外,法律制度的缺失、法律监督的滞后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刑法只能是保障法和最后法,刑法的司法适用应该以有宪法、民法、行政法等其它部门法与非法律制度为前置,否则刑法的正当性与科学性都会存在问题。另外,从广义的刑事政策角度看,预防犯罪和治理犯罪的大堤需由刑法、道德、民事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等一道组成,而刑法是预防和治理犯罪的最后防线。
  2.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要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需建立健全财产申报制度。建立完善得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可以起到以下作用:第一,可以事先预警,据此判定一个公职人员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收入相符,如不相符,即可要求本人做出解释或进行观察;第二,在明知公职人员有贪污舞弊行为从而产生非法收入或资产但又拿不到确凿证据时,这也可以作为起诉的根据。
  但是我国财产申报制度有很多,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1)尽快出台财产申报法,财产申报制度涉及到对国家廉洁制度的维护和对公职人员财产隐私权的限制,事关重大,应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予以确立。(2)扩大申报的主体范围,将全体国家工作人员纳入财产申报主体范围。(3)扩大申报的财产范围,申报的内容应当为所拥有的财产而非仅仅是收入,申报财产的范围不仅包括个人所有的财产,还包括家庭共有的财产。(4)细化申报的种类与时限。为全面规范和监督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申报应引入初任申报和离职申报,将他们的财产状况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为更好地执行实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还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监督机构,由其负责对申报的材料进行系统化、明确化的管理,防止监督机构“护短行为”和集体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的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只有制度健全、监督到位,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才能充分发挥其严密法网惩治腐败分子、减少诉讼资本的作用,实现立法目的,并能够避免其由于功利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解决其在现实运行中的问题。
  一个法律制度的完善不是靠一两个法条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本身并不能根治腐败,只是拉起反腐败的一道防线,要解决问题必须其他各个方面共同协调努力,共同完善和构建。
  注释:
  [1]钱舫,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政法论坛,2001年,(6)。
  [2]向朝阳:《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然性思考》,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
  [3]赵秉志,《刑法新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346页。
  [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郭建安,译。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天津市 北辰区 300400)
其他文献
检察委员会(以下简称检委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而设立的人民检察院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 是讨论和决定重大案件和行使检察权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检委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整个司法体系中具有独立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加强检委会建设,改进和加强检委会工作是检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检委会的议事能力和工作效率,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保证依
期刊
2011年6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为进一步健全保障公正执法的长效机制,在梳理新颁布的法律、司法解释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对2005年版的《检察实务手册》进行了修订,其中第十四章第一节“司法警察工作·职责范围”首次正式将“保障执行公务的检察官人身安全”纳为司法警察工作的职责之一。此项履职内容的增加,不仅让上海市司法警察拓展该项履职执行有据,也给全体司法警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思考——在新形势下,针对
期刊
摘要:“就低原则”是司法人员在确定行为人具体犯罪数额时的一种证据认定规则,指在供证不一致时,以其中较低的证明数额予以认定。“就低原则”是“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的细化,对保障人权意义重大。但在司法实践中,要竭力避免在缺少严谨的案情分析、证据研判、深入挖掘证据间印证点的情况下,机械运用“就低规则”的倾向。应深入挖掘印证点、灵活运用“就低原则”,使罚当其罪。  关键词:证据规则;就低原则;印证点  一、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对非法证据进行了相对完备的规定,将201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内容吸收到立法中,首次在立法中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与操作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刑事证据规则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进步,被认为是我国刑事诉讼发展近20年来的重大突破。与其他很多法律制度一样,非法
期刊
危险驾驶罪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一个罪名。该罪的设立,提高了肇事者的违法成本,对屡禁不止的醉驾、飚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驾驶行为,起到了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罚的双保险作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危险驾驶罪的追诉时效问题,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犯罪的追诉期限《刑法》第
期刊
当前,民事诉讼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诉讼欺诈行为,该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司法活动,还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但现行刑法对诉讼欺诈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给司法机关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和处罚带来较大的困难。法学理论界对诉讼欺诈的定义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诉讼欺诈又称恶意诉讼、诉讼诈骗,是指行为人在民事诉讼中为牟取不正当利益,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并使用虚假证据等
期刊
【案情】  2012年6月至7月间,被告人向某等七名被告人共谋利用“六合彩”赌博,采用“冥币”调换人民币的方法进行投注,骗取他人的钱财。各被告人分别结伙以上述方法实施诈骗作案6起,其中2起作案未遂,共骗取李某等人人民币78100元。其具体过程如下:先由一被告人联系某人对赌“六合彩”,并带其到银行领取人民币20000元,随后趁该人没注意用事先准备好的“冥币”将人民币调包,由另一名被告人携带“冥币”留
期刊
搜查,是行使侦查权的侦查机关依法拥有的一种侦查措施和手段。相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而言,检察机关侦查职务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实物证据往往比较少且难以取得,因而,搜查作为发现和固定实物证据最重要的一种侦查措施,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中的作用就更加突显。  一、搜查的特点  (一)从性质上看,是一种侦查措施。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搜查的相关内容规定于第二编第二章侦查中,与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
期刊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如何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来建设检察公信力,是新时期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着力提高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应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内涵界定: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核心要素  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是指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权过程中对社会的信用和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
期刊
摘要:刑法第37条所规定的“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是否独立的免除刑罚的事由?换言之,在不具有刑法规定的上述16种免除刑罚事由的情况下,能否直接根据刑法第37条的规定免除刑罚?司法实践与理论界中均存在争议。本文从司法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当然解释等角度,阐明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刑法37条;免除刑罚;当然解释  一、免除刑罚规定概述  刑罚的免除,也称免除刑罚、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