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首先论述了巴氏杆菌病的含义,并根据高原地区某农户的牦牛养殖及受到巴氏杆菌病威胁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发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提出该病菌的发病原因及其流行特征,最后针对以上分析提出治疗巴氏杆菌病的方法。
关键词: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98
0 引言
巴氏杆菌病会引起急性肠胃炎、肺炎、发热和内脏出血性炎症及各个黏膜浆膜出血,比较常见的慢性病例为皮下组织个脏器、关节出现化脓性炎症,部分病牛会出现烂喉等状况。巴氏杆菌病毒非常容易威胁高原地区的牦牛,为将高原地区养殖牦牛的水平提升,避免受到巴氏杆菌病的威胁,应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概述
巴氏杆菌病具备的特征主要是组织器官产生炎症,同时伴有急性败血情况,也被叫做牛出血性病。从目前高原地区牦牛出现巴氏杆菌病的状况分析,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但更多的发生在初春或晚秋,因为犊牦牛年龄小,没有良好的机体抵抗力,极易遭受巴氏杆菌病的侵害。
2 发病情况
高原地区某养殖户总共养殖321头牦牛,放养是其养殖的主要方式,繁育方式主要是自繁自养,在养殖中,严格按照防疫部门免疫计划已免疫口蹄疫等病症,从未出现过病变。在2019年9月,养殖户发现有3头牦牛卧地不起,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当晚3头牦牛死亡,牦牛发病数量逐渐增多,在兽医诊治时,发病牦牛已经达到30头,其中犊牛25头、育肥牛5头,其中8头死亡犊牛。在勘察现场后发现这一养殖户存在圈舍潮湿、堆积粪便的情况。
3 临床症状
3.1 水肿类症状
发病时水肿通常为全身性水肿,其中咽喉部及颈部发生水肿的概率更高,这些部位的皮下组织很容易产生恶性或严重性水肿,在特殊状况下,牦牛舌头位置也将产生肿胀的情况。水肿类的巴氏杆菌病出现时,牦牛发病的症状为呼吸较为急促,会产生较多的皮肤上粘膜,在没有及时救治的情况下极易死亡,12~36h病程。
3.2 败血类症状
在出现败血类的巴氏杆菌病时,发病牦牛的体温大约为42℃,因为存在疾病,患病牦牛食欲变差,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心跳速度逐渐加快,各个部位机体表现非常干燥,并且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情况,其排泄出的粪便物中掺杂着血液和黏液。牦牛在腹泻后,体温下降,极易死亡,其病程持续12~24h。
3.3 肺炎类症状
在發生该类型的巴氏杆菌病时,由于出现肺炎,将会增加患病牦牛呼吸难度,随之出现咳嗽及流鼻涕等情况,最长的患病时间不会超过1周,最短的大约3d。水肿症状经常伴随着肺炎类症状而产生,通常出现败血情况,巴氏杆菌的肺炎类型会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相关研究得知致死率在80%以上,患病牦牛如果从这一病情中恢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免疫力。
4 病理变化
患病牦牛初期的发病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及体温升至42℃左右,难以呼吸,主要为腹式呼吸,会出现鼻腔流脓性鼻液咳嗽,日渐消瘦,结膜潮红,卧地不起,四肢无力,腹泻并掺杂血块或是血丝。在听诊时可听出肺部存在水泡性杂音,胸部存在浊音区,胸腔在触摸后有明显的疼痛感。解剖死亡的患病牦牛,能看到牦牛胸腔内渗出大量浆液性液体,肺脏呈现水肿及充血的状态,并且质地较为坚硬,切面出现大理石纹路状;小肠粘膜存在大小不等学点和溃疡面;肝脏坚硬肿大,存在黄色坏死病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
5 发病原因
巴氏杆菌病属于一种病原菌,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出现在牦牛呼吸中,其病毒与宿主为共同栖存的状态,通常出现这一病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以下天气中极易发病,如冷热交替潮湿、天气剧变、闷热、多雨等。这一病毒以散发性为主,这一病毒可在牦牛的全身每个组织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中存在,通过呼吸道或是消化道感染,牛群中出现巴氏杆菌病时,通常找不出传染源,更多的会认为牦牛在发病前带有病菌,牦牛的饲养环境不卫生,如牛圈没有良好通风、潮湿、闷热、拥挤、巨变的气候,变霉的饲料、过度劳累产生寄生虫、营养不良等诱因,都会导致牦牛机体抵抗力降低,病菌极易侵入牛体,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产生内源性传染,患病牦牛会通过自身分泌物排泄物不断将带毒病菌排出,对身边的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6 病毒流行特征
牦牛出现巴氏杆菌病毒的病原为多种条件性致病菌,通常出现在健康牛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上,通常不会引起发病,而在牦牛受到外界影响后其机体抵抗力急速下降,病菌随之侵入体内,繁殖不仅多,而且较快,通过淋巴进入血液产生内源性感染进而发病。新采购的牦牛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很容易产生巴氏杆菌病,在所有患病牦牛中,很多都是新购进的牦牛。随着时间的发展,牦牛适应新的环境,发生巴氏杆菌病概率将会降低,这一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有病菌的动物或者是已患病的牦牛,其在耗牛呼吸道上附着,如果没有良好的进行牦牛防寒保暖工作,或者是没有充分的营养支持,都会造成这一病毒的感染。
7 治疗
巴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谱抗菌,一些患病牦牛有较为严重的症状,这些症状威胁其生命安全,则应使用谱抗菌治疗。其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方式为肌肉注射,注射可每天进行1次,在第1次注射中应增加注射剂量。因为一些患病牦牛有较为严重的症状,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食欲降低、脱水、无法进水及缺氧等情况。在对患有巴氏杆菌病毒的牦牛进行治疗时,对于其输液的速度应进行严格控制,主要注射的药物含有碳酸氢钠、葡萄糖及复方氯化钠,有机结合3种药物注射,不仅将它们具备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也应确保牛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应运用较短时间向牦牛体内注射药物。
8 预防
8.1 加强日常预防管理
为避免和治疗牦牛患病,应加强其预防管理工作,其中应注重其饲养、消毒、卫生、疫苗接种等内容,进而将发生巴氏杆菌病变的概率降低。此外,养殖人员应将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牦牛的日常饲养中将管理工作做好,使其抵抗能力提升,同时应保持饲养环境及牦牛圈舍的卫生清洁,提供给牦牛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期消毒牦牛活动场所及圈舍,避免滋生和传播病毒,消毒可以使用漂白粉或是石灰乳,在经常出现患病牦牛的圈舍内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将牦牛发病概率降低。
8.2 培训专业技术队伍
除养殖户及饲养员的日常防护和管理,还应培训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兽医治疗针对性,重视在防治巴氏杆菌病的知识及技能方面培训专业人员。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指导和接种,可确保免疫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巴氏杆菌这一病毒,对动物巴氏杆菌病进行调查,特别是高原地区家养牦牛活动频繁区域,以此提供给科学防控更加专业的依据,以确保牦牛的安全。
9 结束语
在高原地区养殖牦牛,巴氏杆菌将会对牦牛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会造成牦牛死亡,养殖户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将治理和预防巴氏杆菌这一病毒的工作做好,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能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杨兴康,杨建龙.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9,46(3):48-49.
[2]彭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9(2):40-41.
[3]龙林林.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探究[J].农家参谋,2017(12):163.
作者简介:季艾娜(1982-),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关键词: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98
0 引言
巴氏杆菌病会引起急性肠胃炎、肺炎、发热和内脏出血性炎症及各个黏膜浆膜出血,比较常见的慢性病例为皮下组织个脏器、关节出现化脓性炎症,部分病牛会出现烂喉等状况。巴氏杆菌病毒非常容易威胁高原地区的牦牛,为将高原地区养殖牦牛的水平提升,避免受到巴氏杆菌病的威胁,应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1 概述
巴氏杆菌病具备的特征主要是组织器官产生炎症,同时伴有急性败血情况,也被叫做牛出血性病。从目前高原地区牦牛出现巴氏杆菌病的状况分析,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但更多的发生在初春或晚秋,因为犊牦牛年龄小,没有良好的机体抵抗力,极易遭受巴氏杆菌病的侵害。
2 发病情况
高原地区某养殖户总共养殖321头牦牛,放养是其养殖的主要方式,繁育方式主要是自繁自养,在养殖中,严格按照防疫部门免疫计划已免疫口蹄疫等病症,从未出现过病变。在2019年9月,养殖户发现有3头牦牛卧地不起,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当晚3头牦牛死亡,牦牛发病数量逐渐增多,在兽医诊治时,发病牦牛已经达到30头,其中犊牛25头、育肥牛5头,其中8头死亡犊牛。在勘察现场后发现这一养殖户存在圈舍潮湿、堆积粪便的情况。
3 临床症状
3.1 水肿类症状
发病时水肿通常为全身性水肿,其中咽喉部及颈部发生水肿的概率更高,这些部位的皮下组织很容易产生恶性或严重性水肿,在特殊状况下,牦牛舌头位置也将产生肿胀的情况。水肿类的巴氏杆菌病出现时,牦牛发病的症状为呼吸较为急促,会产生较多的皮肤上粘膜,在没有及时救治的情况下极易死亡,12~36h病程。
3.2 败血类症状
在出现败血类的巴氏杆菌病时,发病牦牛的体温大约为42℃,因为存在疾病,患病牦牛食欲变差,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心跳速度逐渐加快,各个部位机体表现非常干燥,并且会出现腹痛腹泻等情况,其排泄出的粪便物中掺杂着血液和黏液。牦牛在腹泻后,体温下降,极易死亡,其病程持续12~24h。
3.3 肺炎类症状
在發生该类型的巴氏杆菌病时,由于出现肺炎,将会增加患病牦牛呼吸难度,随之出现咳嗽及流鼻涕等情况,最长的患病时间不会超过1周,最短的大约3d。水肿症状经常伴随着肺炎类症状而产生,通常出现败血情况,巴氏杆菌的肺炎类型会有很高的致死率,通过相关研究得知致死率在80%以上,患病牦牛如果从这一病情中恢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免疫力。
4 病理变化
患病牦牛初期的发病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及体温升至42℃左右,难以呼吸,主要为腹式呼吸,会出现鼻腔流脓性鼻液咳嗽,日渐消瘦,结膜潮红,卧地不起,四肢无力,腹泻并掺杂血块或是血丝。在听诊时可听出肺部存在水泡性杂音,胸部存在浊音区,胸腔在触摸后有明显的疼痛感。解剖死亡的患病牦牛,能看到牦牛胸腔内渗出大量浆液性液体,肺脏呈现水肿及充血的状态,并且质地较为坚硬,切面出现大理石纹路状;小肠粘膜存在大小不等学点和溃疡面;肝脏坚硬肿大,存在黄色坏死病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肿大。
5 发病原因
巴氏杆菌病属于一种病原菌,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出现在牦牛呼吸中,其病毒与宿主为共同栖存的状态,通常出现这一病毒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在以下天气中极易发病,如冷热交替潮湿、天气剧变、闷热、多雨等。这一病毒以散发性为主,这一病毒可在牦牛的全身每个组织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中存在,通过呼吸道或是消化道感染,牛群中出现巴氏杆菌病时,通常找不出传染源,更多的会认为牦牛在发病前带有病菌,牦牛的饲养环境不卫生,如牛圈没有良好通风、潮湿、闷热、拥挤、巨变的气候,变霉的饲料、过度劳累产生寄生虫、营养不良等诱因,都会导致牦牛机体抵抗力降低,病菌极易侵入牛体,通过淋巴液进入血液产生内源性传染,患病牦牛会通过自身分泌物排泄物不断将带毒病菌排出,对身边的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6 病毒流行特征
牦牛出现巴氏杆菌病毒的病原为多种条件性致病菌,通常出现在健康牛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上,通常不会引起发病,而在牦牛受到外界影响后其机体抵抗力急速下降,病菌随之侵入体内,繁殖不仅多,而且较快,通过淋巴进入血液产生内源性感染进而发病。新采购的牦牛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很容易产生巴氏杆菌病,在所有患病牦牛中,很多都是新购进的牦牛。随着时间的发展,牦牛适应新的环境,发生巴氏杆菌病概率将会降低,这一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有病菌的动物或者是已患病的牦牛,其在耗牛呼吸道上附着,如果没有良好的进行牦牛防寒保暖工作,或者是没有充分的营养支持,都会造成这一病毒的感染。
7 治疗
巴氏杆菌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谱抗菌,一些患病牦牛有较为严重的症状,这些症状威胁其生命安全,则应使用谱抗菌治疗。其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方式为肌肉注射,注射可每天进行1次,在第1次注射中应增加注射剂量。因为一些患病牦牛有较为严重的症状,通常会出现呼吸困难、食欲降低、脱水、无法进水及缺氧等情况。在对患有巴氏杆菌病毒的牦牛进行治疗时,对于其输液的速度应进行严格控制,主要注射的药物含有碳酸氢钠、葡萄糖及复方氯化钠,有机结合3种药物注射,不仅将它们具备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也应确保牛体的酸碱平衡,同时应运用较短时间向牦牛体内注射药物。
8 预防
8.1 加强日常预防管理
为避免和治疗牦牛患病,应加强其预防管理工作,其中应注重其饲养、消毒、卫生、疫苗接种等内容,进而将发生巴氏杆菌病变的概率降低。此外,养殖人员应将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牦牛的日常饲养中将管理工作做好,使其抵抗能力提升,同时应保持饲养环境及牦牛圈舍的卫生清洁,提供给牦牛更加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期消毒牦牛活动场所及圈舍,避免滋生和传播病毒,消毒可以使用漂白粉或是石灰乳,在经常出现患病牦牛的圈舍内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将牦牛发病概率降低。
8.2 培训专业技术队伍
除养殖户及饲养员的日常防护和管理,还应培训专业技术队伍,加强兽医治疗针对性,重视在防治巴氏杆菌病的知识及技能方面培训专业人员。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亲自指导和接种,可确保免疫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研究巴氏杆菌这一病毒,对动物巴氏杆菌病进行调查,特别是高原地区家养牦牛活动频繁区域,以此提供给科学防控更加专业的依据,以确保牦牛的安全。
9 结束语
在高原地区养殖牦牛,巴氏杆菌将会对牦牛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严重时会造成牦牛死亡,养殖户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将治理和预防巴氏杆菌这一病毒的工作做好,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能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杨兴康,杨建龙.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9,46(3):48-49.
[2]彭生.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当代畜牧,2019(2):40-41.
[3]龙林林.高原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探究[J].农家参谋,2017(12):163.
作者简介:季艾娜(1982-),女,藏族,青海玉树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