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洲481在江西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l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优洲481是江西九洲种业有限公司用中9A与自育恢复系洲恢481杂交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稻早熟新组合。在江西作二晚试种表现具有产量高、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性强、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组合在江西省的试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杂交晚稻;中优洲481;试种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3 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88-01
  
  中优洲481是江西九洲种业有限公司用中9A与自育恢复系洲恢481杂交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稻早熟新组合。2008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审稻2008026)。2006~2007年江西省水稻区试及2007年江西省国家苗头品种展示,表现具有产量高、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性强、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在江西省适宜作双季晚稻种植。
  
  1产量表现
  
  2006~2007年中优洲481参加江西省水稻区试,2006年平均产量7.49t/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7.58%,增产极显著;2007年平均产量6.73t/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9.26%,增产极显著。2年平均产量7.11t/hm2,比对照金优207增产13.49%。
  2007年江西省国家苗头品种展示,平均产量6.80t/hm2,比金优207增产11.3%。其中江西省2007年赣州市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平均产量8.21t/hm2,比金优207增产12.2%;江西省2007年上高县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平均产量7.72t/hm2,比金优207增产18.6%;2007年江西省萍乡市展示点平均产量8.05 t/hm2,比金优207增产28.8%;江西省2007年泰和县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平均产量8.09t/hm2,比金优207增产35.2%。
  
  2特征特性
  
  2.1生育期适中
  全生育期113.5d,比对照金优207迟熟2.5d。适宜二晚抛秧。
  2.2农艺性状好
  该品种株型适中,植株生长整齐,叶色绿,叶片挺直,分蘖力强,有效穗较多,长势繁茂,稃尖无色,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小,熟期转色好。株高97.6cm,有效穗324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30.5粒,实粒数98.8粒,结实率80%左右,千粒重21.9g。
  2.3田间表现抗逆性强
  2006年9月8~18日,江西省百年难遇的寒露风来得早、持续时间长,该品种结实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为73.1%,抗寒性好。各地试种田间表现抗稻瘟病。
  2.4米质优
  出糙率80.8%,精米率71.6%,整精米率54.8%,垩白粒率10%,垩白度0.7%,直链淀粉含量19.7%,胶稠度64mm,粒长6.5mm,粒型长宽比3.0。米质达国优2级。
  
  3高产栽培技术
  
  3.1适时播种
  赣南6月28~30日播种,赣中6月25~28日播种,赣北6月23~25日播种。
  3.2培育壮秧
  采用壮秧剂塑盘育秧、无盘育秧或湿润育秧,用种量22.5 kg/hm2,播前严格种子消毒(300~500倍强氯精溶液浸种10h,清洗干净),及时防治秧田蓟马、飞虱,移栽前2~3d,苗床追施75~90kg/hm2尿素作送嫁肥。
  3.3适时移(抛)栽
  移栽秧龄控制在18~20d,抛栽叶龄控制在3.0~3.5叶,栽插规格16.5cm×19.8cm,插基本苗120~150万株/hm2,移栽时应浅插,剔除病苗、弱小苗。
  3.4肥水管理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P、K肥,N、P、K配合施用,可依据各地土壤普查结果实施科学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施40%三元复合肥450kg/hm2作基肥,移(抛)栽后5~7d追肥40%三元复合肥300kg/hm2,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水分管理上做到浅水移(抛)栽,露田分蘖,够苗晒田,有水养胎,后期干湿交替,不宜断水过早。
  3.5综合防治病虫害
  及时选用吡虫啉防治大田飞虱;选用爱苗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选用75%三环唑防治稻瘟病;选用杀虫双防治大田螟虫;选用多菌灵 75%三环唑在破口期防治穗颈瘟等穗部病害。
  
  4参考文献
  [1] 李森源,谢水春,张起新,等.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洲481[J].杂交水稻,2008(5):77-78.
  [2] 王东有,李森源,张起新,等.优质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中优洲481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要点[J].中国稻米,2008(4):41-42.
  [3] 胡启山.杂交晚稻各生育时期的水浆管理技术[J].科学种养,2008(10):13.
  [4] 沈连明,卢榕香.优质杂交晚稻新组合引种试验初报[J].杂交晚稻,2008(2):31-32.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体育赛事网络转播侵权现象日益严重,极大地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法院生效判决均不支持体育赛事节目作为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我国著作权法广播组织权主体应涵盖网络媒体,把著作权法修订送审稿第三章第四节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修改为“播放者”,播放者的范围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关键词 广播组织权 网络转播 播放者 播放者权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起源  据中国版权协
摘要 阐述了绥无腥豆1号的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早播、播法与密度、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收获等,以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大豆;绥无腥豆1号;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12-01    绥无腥豆1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农业科学研究所199
摘要 U型防渗渠混凝土是抗拉能力很低的脆性材料,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温度、湿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极容易产生裂缝。针对混凝土开裂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U型防渗渠;裂缝;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343-01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加大,节水成为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新疆乌鲁木齐
摘要 总结了棚室黄瓜结瓜期常见的10种不良症状的病征,分析了不良症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棚室黄瓜;不良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4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0-0078-01    日光温室黄瓜结瓜期,因受水、肥、气、温、光的影响,往往表现出影响产量的各种不良症状。现将结瓜期常见的10种不良症状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花打顶症 
摘要 总结了城口县2008年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对其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防治;重庆城口;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53-01    马铃薯是我县的主要粮食和饲粮作物之一,2008年种植面积为1.11万公顷,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4.1%。晚疫病是我县马铃薯上发生最普遍、
摘要 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籼粳杂交新组合,已经在苍南县作为主栽品种大面积推广。特介绍甬优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秧、移栽、施肥、水管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便于指导生产。  关键词 连作晚稻;甬优6号;栽培技术    甬优6号是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籼粳杂交新组合,我县从2003年开始引进试种,表现穗大粒多、生育期适宜、抗性较好、米质优良等特点,2006年全县种植面积达5 33
摘要介绍了双低油菜秦优10号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秦优10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秦优10号;生育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4-0208-01    秦优10号是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江宁区于2007年引进示范种植,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是秦优7号理想的替代品种。  1产量表现 
摘要 介绍了金杂101在宿松的试种表现及其栽培技术,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龄移栽,合理稀植;平衡施肥防早衰;适时合理化控,塑造理想株型;及时整枝打杈,早打顶;及时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以期为该品种在当地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金杂101;栽培技术;安徽宿松  中图分类号 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8-0140-01    金杂101是武汉
摘要 在山东夏津对鲁棉研28进行引种示范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鲁棉研28具有高抗病性和适应性,尤其是高抗枯萎病,棉花蕾期不受枯萎病菌影响,解决了老棉区重茬所致苗期植棉易死苗的难题,保证了棉花在重病地的正常生长。  关键词 鲁棉研28;引种示范;种植试验;山东夏津    鲁棉研28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选育出的高抗枯萎病,且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棉花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棉2006012)。为加
摘要 从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两个方面介绍了皖稻149在皖南山区的种植表现:全生育期138d左右,分蘖中等,株型适中,株高111cm,有效穗243~255万穗/hm2,结实率81.2%,千粒重28g;表现出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良,对氮肥较敏感。2005年、2006年平均示范产量分别为9.3t/hm2、9.3t/hm2。在皖南山区种植要从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防治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