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馆拥有工作人员34名,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2%,高级职称有6人。近年来,这支团队坚持“无障碍、零门槛、纯公益、全天候”的服务理念,活动项目涵盖文化公益、文明创建、人才培养、艺术展示、非遗传承、休闲健身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覆盖包括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的所有人群,在全市广大市民和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美誉度。2011年,由无等级馆一跃创建成为“国家一级文化馆”;2013年9月,全省7家主流媒体集中来馆采访,作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窗口重点推介;2014年,馆长曹廷昌被文化部、人社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今年10月30日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化馆年会开幕式上,扬州市文化馆获得十佳“全国优秀文化馆”殊荣,受到隆重表彰。
弘扬地方文化,诠释社会责任
2015年8月17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前来扬州考察,他提出想看看扬剧表演。市领导决定,请省长到扬州市文化馆参观。果不其然,当时正在排练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文场武场兼具,生旦净丑齐全。听了字正腔圆的扬剧唱段后,李学勇高兴地说:“这里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好阵地”。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城市,而文化馆始终把弘扬地方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事实上,扬州的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雕版、漆器、古琴、剪纸、扬剧、木偶、玉器等,都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些文化营养深深融进了广大市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依托。
根据这样的理解,文化馆办起了全省首个非遗展示厅,用实物加演示的形式,让市民亲身体验扬州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扬剧票友联谊社集聚了三百多名“铁杆粉丝”,每个星期有“扬剧票友周周唱”,每个季度有“票友团队调演”;针对扬州曲艺,文化馆配合扬州曲艺研究所办起了“绿杨书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满场风雷吼,全凭一张口”的风采;在四楼,文化馆建起了“广陵派古琴艺术传习中心”,不断开展培训、交流、雅集等传承活动。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难怪有人说,“要了解扬州群众文化,请到扬州市文化馆去。”
重视培训辅导,打造特色团队
人才是文化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市文化馆一方面用最宽松的环境激励每个职工参与文艺创作,用成果证明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强化艺术培训工作,为社会各界培养大量文艺骨干人才。
馆长曹廷昌带头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扬州清曲《扬州小巷》《扬州月》《悠悠运河柳》等系列曲艺节目,并获得国家、省级多项大奖,在职工中产生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声乐老师陈晓悉心辅导“同心合唱团”,使其成为扬州艺术水准最高的老年合唱团,曾获得江苏省首届“紫金合唱节”银奖,并代表江苏省在全国老年合唱节上获得银奖。
扬州的广场舞是群众参与面最广的文化活动,文化馆专门实施了“广场舞辅导员月月训”的“种子工程”,并形成了市区两级培训体系。市文化馆重点培训区级领舞人才,再由区文化馆培训社区的辅导人才。今年,为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市文化馆参与策划组织了2500人的广场舞表演,其中的骨干人才都来自于文化馆的培训体系,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即便是书画、摄影、诗词、器乐等领域也都有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
在市文化馆,常年有31支特色团队在馆活动,而每个团队从创办到成熟,都凝结着文化馆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康乐艺术团是一支老年艺术模特队,市文化馆一直支持、指导这支特色团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磨,该模特队先后获得八项国际大奖和三项国内大奖,2015年6月,又应德中文化协会邀请,专程赴欧洲五国用形体与服饰展示了扬州地方风情。
探索文化养老,培育艺术新苗
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扬州亦步入了老年社会。扬州市文化馆通过文化服务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务实理念,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高度评价。
文化馆扶持并指导了一大批老年特色团队,指派业务干部定期到团排练辅导,这些老文艺骨干经常在演出、展览活动中占据主要角色。此外,市文化馆还联手区文化馆指导100多个社区分别成立了800多个群众文艺组织,参与的老龄居民约5万多人,包括广场舞、民乐团、合唱团、书画、摄影、诗词协会等,初步形成了“月月有看点、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爱好”的老龄群众文化局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文化馆创办了全省文化馆第一个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包括图书阅读、涂鸦绘画、器乐体验、益智玩具、形体训练、快乐游艺等项目,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扬州孩子们最喜爱的“心灵驿站”。
2013年10月23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走进扬州市文化馆专题调研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在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看到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他高兴地说:“你们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做得很好,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创建活动品牌,开展满意服务
品牌代表了社会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长期以来,文化馆先后打造出“扬州少儿艺术节”“扬州老年艺术节”“扬州群文新作调演”,“红舞献祖国”以及“扬剧票友周周唱”“光影大讲堂”等一批文化活动品牌。
以演出活动为例,文化馆小剧场每周都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有戏剧票友自娱自乐,有文艺骨干才艺展示,还有外地特色团队来馆交流,特别是“扬剧票友周周唱”活动,已成为苏沪皖扬剧票友联谊交流的活动中心,被市民赞誉为“最接地气的舞台”。在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行动中,“周末剧场”连续一个月组织了由志愿者担纲的“铸城市新魂、做文明新人”系列文艺演出,观众高兴地说:“看戏胜过听报告,一边鼓掌一边笑,舞台形象感染人,我们争当小红帽”。
无论是面对政府的大型文化活动,还是面对每个前来文化馆的普通居民,文化馆都是倾情服务,力争用最完美的细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文化馆先后承办了央视“激情广场大家唱”“全国文化遗产日扬州东关古渡非遗展演的现场直播”“我们的节日——端午”以及第一届、第二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扬州分会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从节目统筹到舞美设计、音响灯光再到综合剧务,都由文化馆承担,全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康乐社区的居民李大妈,是位扬剧迷,她患了脑血栓之后,再不能独立行走。每逢周末剧场,家人都用车把她送到文化馆门口,然后再由馆工作人员用轮椅车推着她走进小剧场,至今已持续3年。李大妈真诚地说:“文化馆把我当成了家人,我也把文化馆当成了自己的家。”
树立窗口形象,彰显社会效益
文化部提出“无障碍、零门槛”的办馆理念后,扬州市文化馆自我加压,增加了“纯公益、全天候”的服务承诺。全馆19个功能活动场所,31支特色团队常年活动培训全部免费,从残疾人的轮椅到茶水供应、卫生保洁等全部提供保障,每天开馆12个小时,全年不闭馆。全年小剧场演出150场以上,曲艺书场220场以上,举办大型展览近40期,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达120场以上,周末放映电影,馆广场演出达40场以上,年接待市民80万人次,接待各地参观团队近60批次。为方便市民进馆,文化馆还申请专设了“市文化馆站”的公交站台,这在全国文化馆中并不多见。
“扬州市文化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以人民满意为首要任务,处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既突出体现了公共文化的职能定位,也在服务中实现与市民的互动”,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张彦博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扬州市文化馆的办馆理念,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民生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也是文明创建成果全民共享的生动写照”。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点评说:“扬州市文化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职业使命在全国文化馆中全面领先,其所体现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发展水准,代表了目前我国文化馆的最好水平,在此次全国十佳优秀文化馆评选中,毫无争议地入选胜出,堪称全国文化馆的标杆”。
弘扬地方文化,诠释社会责任
2015年8月17日,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前来扬州考察,他提出想看看扬剧表演。市领导决定,请省长到扬州市文化馆参观。果不其然,当时正在排练扬剧经典剧目《百岁挂帅》,文场武场兼具,生旦净丑齐全。听了字正腔圆的扬剧唱段后,李学勇高兴地说:“这里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好阵地”。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的城市,而文化馆始终把弘扬地方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事实上,扬州的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雕版、漆器、古琴、剪纸、扬剧、木偶、玉器等,都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时至今日,这些文化营养深深融进了广大市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依托。
根据这样的理解,文化馆办起了全省首个非遗展示厅,用实物加演示的形式,让市民亲身体验扬州各类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扬剧票友联谊社集聚了三百多名“铁杆粉丝”,每个星期有“扬剧票友周周唱”,每个季度有“票友团队调演”;针对扬州曲艺,文化馆配合扬州曲艺研究所办起了“绿杨书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领略“满场风雷吼,全凭一张口”的风采;在四楼,文化馆建起了“广陵派古琴艺术传习中心”,不断开展培训、交流、雅集等传承活动。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难怪有人说,“要了解扬州群众文化,请到扬州市文化馆去。”
重视培训辅导,打造特色团队
人才是文化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市文化馆一方面用最宽松的环境激励每个职工参与文艺创作,用成果证明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不断强化艺术培训工作,为社会各界培养大量文艺骨干人才。
馆长曹廷昌带头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扬州清曲《扬州小巷》《扬州月》《悠悠运河柳》等系列曲艺节目,并获得国家、省级多项大奖,在职工中产生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声乐老师陈晓悉心辅导“同心合唱团”,使其成为扬州艺术水准最高的老年合唱团,曾获得江苏省首届“紫金合唱节”银奖,并代表江苏省在全国老年合唱节上获得银奖。
扬州的广场舞是群众参与面最广的文化活动,文化馆专门实施了“广场舞辅导员月月训”的“种子工程”,并形成了市区两级培训体系。市文化馆重点培训区级领舞人才,再由区文化馆培训社区的辅导人才。今年,为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市文化馆参与策划组织了2500人的广场舞表演,其中的骨干人才都来自于文化馆的培训体系,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即便是书画、摄影、诗词、器乐等领域也都有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
在市文化馆,常年有31支特色团队在馆活动,而每个团队从创办到成熟,都凝结着文化馆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康乐艺术团是一支老年艺术模特队,市文化馆一直支持、指导这支特色团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磨,该模特队先后获得八项国际大奖和三项国内大奖,2015年6月,又应德中文化协会邀请,专程赴欧洲五国用形体与服饰展示了扬州地方风情。
探索文化养老,培育艺术新苗
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扬州亦步入了老年社会。扬州市文化馆通过文化服务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务实理念,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高度评价。
文化馆扶持并指导了一大批老年特色团队,指派业务干部定期到团排练辅导,这些老文艺骨干经常在演出、展览活动中占据主要角色。此外,市文化馆还联手区文化馆指导100多个社区分别成立了800多个群众文艺组织,参与的老龄居民约5万多人,包括广场舞、民乐团、合唱团、书画、摄影、诗词协会等,初步形成了“月月有看点、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活动、人人有爱好”的老龄群众文化局面,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文化馆创办了全省文化馆第一个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包括图书阅读、涂鸦绘画、器乐体验、益智玩具、形体训练、快乐游艺等项目,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扬州孩子们最喜爱的“心灵驿站”。
2013年10月23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走进扬州市文化馆专题调研公共文化服务情况,在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看到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他高兴地说:“你们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做得很好,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路径。”
创建活动品牌,开展满意服务
品牌代表了社会活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长期以来,文化馆先后打造出“扬州少儿艺术节”“扬州老年艺术节”“扬州群文新作调演”,“红舞献祖国”以及“扬剧票友周周唱”“光影大讲堂”等一批文化活动品牌。
以演出活动为例,文化馆小剧场每周都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有戏剧票友自娱自乐,有文艺骨干才艺展示,还有外地特色团队来馆交流,特别是“扬剧票友周周唱”活动,已成为苏沪皖扬剧票友联谊交流的活动中心,被市民赞誉为“最接地气的舞台”。在扬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行动中,“周末剧场”连续一个月组织了由志愿者担纲的“铸城市新魂、做文明新人”系列文艺演出,观众高兴地说:“看戏胜过听报告,一边鼓掌一边笑,舞台形象感染人,我们争当小红帽”。
无论是面对政府的大型文化活动,还是面对每个前来文化馆的普通居民,文化馆都是倾情服务,力争用最完美的细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文化馆先后承办了央视“激情广场大家唱”“全国文化遗产日扬州东关古渡非遗展演的现场直播”“我们的节日——端午”以及第一届、第二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扬州分会场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从节目统筹到舞美设计、音响灯光再到综合剧务,都由文化馆承担,全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康乐社区的居民李大妈,是位扬剧迷,她患了脑血栓之后,再不能独立行走。每逢周末剧场,家人都用车把她送到文化馆门口,然后再由馆工作人员用轮椅车推着她走进小剧场,至今已持续3年。李大妈真诚地说:“文化馆把我当成了家人,我也把文化馆当成了自己的家。”
树立窗口形象,彰显社会效益
文化部提出“无障碍、零门槛”的办馆理念后,扬州市文化馆自我加压,增加了“纯公益、全天候”的服务承诺。全馆19个功能活动场所,31支特色团队常年活动培训全部免费,从残疾人的轮椅到茶水供应、卫生保洁等全部提供保障,每天开馆12个小时,全年不闭馆。全年小剧场演出150场以上,曲艺书场220场以上,举办大型展览近40期,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达120场以上,周末放映电影,馆广场演出达40场以上,年接待市民80万人次,接待各地参观团队近60批次。为方便市民进馆,文化馆还申请专设了“市文化馆站”的公交站台,这在全国文化馆中并不多见。
“扬州市文化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以人民满意为首要任务,处处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既突出体现了公共文化的职能定位,也在服务中实现与市民的互动”,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张彦博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扬州市文化馆的办馆理念,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民生的高度重视与关心,也是文明创建成果全民共享的生动写照”。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点评说:“扬州市文化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职业使命在全国文化馆中全面领先,其所体现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发展水准,代表了目前我国文化馆的最好水平,在此次全国十佳优秀文化馆评选中,毫无争议地入选胜出,堪称全国文化馆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