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理论”指导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2日)。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在很多人才交流会上,几名甚至几十名大学生竞争一个很不起眼的职位是经常的事。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再要求用人单位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智联招聘网开展的“2006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对此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支持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不利于求职者个人权利的争取,也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对此,笔者认为,“零工资就业”也是一种就业平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尽管“零工资就业”会使劳动者失去某些相应的个人权利,甚至容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就业市场混乱,但当社会整体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和整合时,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阅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廖泉文教授的职业发展成功理论——“绣花理论”可给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廖泉文教授的“绣花理论”,是一个针对资源缺乏者积累自己事业财富的方法和技巧。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媳妇家里很贫穷,没有什么收入,她想学一门手艺,以作养家之资,由于拘于性别歧视和家境贫寒,求艺无门。后来她想到了绣花,但家贫买不起针线和布料,同时也无师可拜,她凭着勇气、决心和一点针线活的底子开始给要出嫁的人免费绣花。她主动上门请求服务,只要这些用户提供原料和她的饭钱即可,除此之外分文不收,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返工,过了一段时间后,村里的婚嫁人家都要她来免费绣花。几年后,她不仅练出极好的绣花技艺,方圆百里也已经小有名气。这个时候她结束了“义务劳动”,开始进行有偿服务,慢慢地费用越收越高,甚至高于市场价格,但仍然赢得众多的顾客,人们为得到她的绣花而高兴不已。此时,她的品牌效应和高超的绣花技巧已经成为她绣花事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于是她开始招募绣花姑娘,用文化去熏陶她们,用技术去锻造她们,用创意去激发她们。逐渐地,这位原本身无分文的小媳妇成了绣花业的老大,基业也变成了常青树。
  实际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拥有一定的资源。绣花姑娘学绣花,必须要有线和布料。当你要进入职场者处于职业的低谷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起步或上升的资源。如何去寻找或获取资源,“绣花理论”主张用付出换取资源,在奉献中寻求发展。
  廖泉文教授对此提出一个模式:寻找资源—技术、资历、知识积累—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身价—形成利益集合体—打造品牌、铸就事业。
  第一阶段:寻找资源。在这个阶段,为他人做嫁衣。当职业生涯开始或处于低谷时,要主动并努力去寻找资源和机会。这里的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经验、能力、信息和人际关系等。需要入职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无偿服务的思想,并努力去寻找这种机会。一旦有了这种机会,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更有资格得到更好的岗位。
  第二阶段:积累。这个阶段,不计报酬地为给你提供资源或机会的人去工作,同时完成自己在知识、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积累。此阶段需要素质的横向和纵向拓展,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一点点所学,而要把眼光看得更远,要善于向周边的一切人学习;向其他员工学习他们踏实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高效的办事技巧、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向领导学习他们如何发展影响力;向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把握重点形成优势。
  第三阶段:品牌(名气)的形成。这个阶段是求得个人人力资本质的飞跃,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一阶段是关系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自己的能力、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某些方面(领域)作出突出的贡献,或创造出一个新的(特色)成果,或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绣花姑娘义务为他人绣花,花越绣越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远近闻名,这就创出了品牌。品牌(名气)的差异在于人力资本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后,这些产品和服务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所以要注意的是,当自己初创出品牌(名气)的时候,绝不能将其视为向社会或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品牌(名气)还有一个为社会或他人认可的过程和成熟、完善的过程。
  第四阶段:珍视品牌(名气)。拥有品牌(名气)很困难,保持品牌(名气)活力长久不衰更困难。品牌(名气)需要经营,产品的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而人的品牌(名气)则需要以不断充实、完善来保持,以不断升华来提升。因此更要谦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向更高的高度和更远的目标迈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也无理由让他们空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零工资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更何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法也没有对劳动者主动申请无偿工作进行限制。“零工资就业”是应届大学生从在校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是花钱买经验,是一种无形的投资,这就是“绣花理论”中寻找资源、积累资源的教程,好工作是靠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付出与投资得来的,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雷尼尔效应”,即为了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零工资就业”可视为是大学生涯的一种延伸。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工资,零工资工作的这段时间,等于是在学经验,给自己因没有经验补课。只要企业愿意给你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而求职者又可以接受没有报酬的工作,这种互利交易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中,对于多做事情,不要报酬或少要报酬,很多人认为这不公平、不合理。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劳动报酬就是钱,对愿意“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只不过他们的回报不是直接的“钞票”,而是用人单位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看见“美好风景”的平台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当完全没有资源和技能时,我们可以用义务劳动或低酬劳去获取资源。通过各种努力,进行资源的积累。当具有一定的资源时,就要注意品牌(名气)的积累。待大学生认可度、知名度、成熟度提高后,自然就可获得正式的职位。实际上,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也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是作为找工作、找好工作的“敲门砖”,是用今天的“汗水”来换取明天的“幸福”。不过,采取“零工资就业”事实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毕竟“零工资就业”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大学生在找零工资单位时要谨慎,最好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定,尽量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总之,绣花理论对于当前的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代毕业生来说,善于学习、善于积累非常重要,“零工资就业”是一种“韬光养晦”。如果你希望运用匮乏的资源挖掘一口属于自己的资源喷泉,在一时难以正式就业的情况下,不妨也先采取“零工资就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找准机会、厚积薄发。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MAG(甘草酸铵盐,Mono ammoniumglycyrrhetate)配伍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子宫角粘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本实验分两部分进行:实验一观察不同剂量MAG对粘连的作用。共分
目的:评估全氟全氢菲(即Vitreon)在猕猴玻璃体腔内充填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和眼前节段的影响.结论:全氟全氢菲在猕猴玻璃体腔内存留9周对眼前节和视网膜微循环没有影响.充填2周可
信息伦理的建立首先由计算机伦理开始,后来向多领域、多学科渗透,已经成为多领域、多学科的规范集成和学问集成。就多领域来看,信息伦理几乎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何种行业、何种部门,只要涉及到信息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利用,都必须遵循信息伦理的行为规范。就多学科看,信息伦理学首先是信息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而伦理学又是哲学的重要分支。此外,信息伦理学还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传播
人的行为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行为的动力源泉。需要是一个人被激励的前提条件,是人的行动积极性的原动力。当需要未满足时,人们更需要激励。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师的激励问题关系到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聪明才智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发展后劲和高校之间竞争成败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高校管理实践,对高校教师激励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蓬勃兴起、变革社会下人类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及自主意识的渐趋觉醒,昔日所强调的以理性、科技、线性、量化为特征的传统领导理论,逐渐转向为以重视意识、价值、道德、人性、共生为特征的新型领导典范。一种新的学校领导理论——道德领导理论应运而生了。   1992年, 美国教育学者托马斯·J·萨乔万尼(Thomas .J. Sergiovanni)首次提出了“道德领导”概念。[1]所谓道德领导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如何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一个大课题。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是指学生对学校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处分或处理决定不服,向学校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教育法》第42条第4款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中也明确了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各高校在此指导下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校内申诉处理规则》,但经过一年的
难道现在27、28岁左右的博士、博士后已经到了谈论"自传"的时候了?当然不是。1934年1月《大众画报》第3期上有一篇"就快四十了"的老舍先生的文章《自传难写》,有点意思,摘其中的几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    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
一幅场面恢宏的军事摄影作品,宛如一曲威武雄壮的音乐旋律。那静止的画面似乎流动着音乐的协奏,洋溢着或是激越的音符,或是宁静的休止。亦动亦静、忽高忽低,凝固的瞬间,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