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北某高校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有的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竟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在见习期不要钱,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2日)。当前已进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求职的高峰期,在很多人才交流会上,几名甚至几十名大学生竞争一个很不起眼的职位是经常的事。为了增加竞争力,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零工资就业”,不惜“牺牲”原应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不再要求用人单位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由智联招聘网开展的“2006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目前“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
对此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支持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不利于求职者个人权利的争取,也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对此,笔者认为,“零工资就业”也是一种就业平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尽管“零工资就业”会使劳动者失去某些相应的个人权利,甚至容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就业市场混乱,但当社会整体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和整合时,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阅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廖泉文教授的职业发展成功理论——“绣花理论”可给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廖泉文教授的“绣花理论”,是一个针对资源缺乏者积累自己事业财富的方法和技巧。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媳妇家里很贫穷,没有什么收入,她想学一门手艺,以作养家之资,由于拘于性别歧视和家境贫寒,求艺无门。后来她想到了绣花,但家贫买不起针线和布料,同时也无师可拜,她凭着勇气、决心和一点针线活的底子开始给要出嫁的人免费绣花。她主动上门请求服务,只要这些用户提供原料和她的饭钱即可,除此之外分文不收,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返工,过了一段时间后,村里的婚嫁人家都要她来免费绣花。几年后,她不仅练出极好的绣花技艺,方圆百里也已经小有名气。这个时候她结束了“义务劳动”,开始进行有偿服务,慢慢地费用越收越高,甚至高于市场价格,但仍然赢得众多的顾客,人们为得到她的绣花而高兴不已。此时,她的品牌效应和高超的绣花技巧已经成为她绣花事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于是她开始招募绣花姑娘,用文化去熏陶她们,用技术去锻造她们,用创意去激发她们。逐渐地,这位原本身无分文的小媳妇成了绣花业的老大,基业也变成了常青树。
实际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拥有一定的资源。绣花姑娘学绣花,必须要有线和布料。当你要进入职场者处于职业的低谷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起步或上升的资源。如何去寻找或获取资源,“绣花理论”主张用付出换取资源,在奉献中寻求发展。
廖泉文教授对此提出一个模式:寻找资源—技术、资历、知识积累—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身价—形成利益集合体—打造品牌、铸就事业。
第一阶段:寻找资源。在这个阶段,为他人做嫁衣。当职业生涯开始或处于低谷时,要主动并努力去寻找资源和机会。这里的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经验、能力、信息和人际关系等。需要入职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无偿服务的思想,并努力去寻找这种机会。一旦有了这种机会,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更有资格得到更好的岗位。
第二阶段:积累。这个阶段,不计报酬地为给你提供资源或机会的人去工作,同时完成自己在知识、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积累。此阶段需要素质的横向和纵向拓展,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一点点所学,而要把眼光看得更远,要善于向周边的一切人学习;向其他员工学习他们踏实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高效的办事技巧、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向领导学习他们如何发展影响力;向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把握重点形成优势。
第三阶段:品牌(名气)的形成。这个阶段是求得个人人力资本质的飞跃,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一阶段是关系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自己的能力、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某些方面(领域)作出突出的贡献,或创造出一个新的(特色)成果,或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绣花姑娘义务为他人绣花,花越绣越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远近闻名,这就创出了品牌。品牌(名气)的差异在于人力资本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后,这些产品和服务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所以要注意的是,当自己初创出品牌(名气)的时候,绝不能将其视为向社会或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品牌(名气)还有一个为社会或他人认可的过程和成熟、完善的过程。
第四阶段:珍视品牌(名气)。拥有品牌(名气)很困难,保持品牌(名气)活力长久不衰更困难。品牌(名气)需要经营,产品的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而人的品牌(名气)则需要以不断充实、完善来保持,以不断升华来提升。因此更要谦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向更高的高度和更远的目标迈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也无理由让他们空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零工资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更何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法也没有对劳动者主动申请无偿工作进行限制。“零工资就业”是应届大学生从在校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是花钱买经验,是一种无形的投资,这就是“绣花理论”中寻找资源、积累资源的教程,好工作是靠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付出与投资得来的,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雷尼尔效应”,即为了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零工资就业”可视为是大学生涯的一种延伸。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工资,零工资工作的这段时间,等于是在学经验,给自己因没有经验补课。只要企业愿意给你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而求职者又可以接受没有报酬的工作,这种互利交易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中,对于多做事情,不要报酬或少要报酬,很多人认为这不公平、不合理。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劳动报酬就是钱,对愿意“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只不过他们的回报不是直接的“钞票”,而是用人单位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看见“美好风景”的平台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当完全没有资源和技能时,我们可以用义务劳动或低酬劳去获取资源。通过各种努力,进行资源的积累。当具有一定的资源时,就要注意品牌(名气)的积累。待大学生认可度、知名度、成熟度提高后,自然就可获得正式的职位。实际上,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也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是作为找工作、找好工作的“敲门砖”,是用今天的“汗水”来换取明天的“幸福”。不过,采取“零工资就业”事实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毕竟“零工资就业”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大学生在找零工资单位时要谨慎,最好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定,尽量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总之,绣花理论对于当前的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代毕业生来说,善于学习、善于积累非常重要,“零工资就业”是一种“韬光养晦”。如果你希望运用匮乏的资源挖掘一口属于自己的资源喷泉,在一时难以正式就业的情况下,不妨也先采取“零工资就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找准机会、厚积薄发。
对此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支持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不利于求职者个人权利的争取,也有的认为“零工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对此,笔者认为,“零工资就业”也是一种就业平台,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尽管“零工资就业”会使劳动者失去某些相应的个人权利,甚至容易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劳动就业市场混乱,但当社会整体未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优化配置和整合时,大学生通过“零工资就业”,可以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阅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廖泉文教授的职业发展成功理论——“绣花理论”可给大学生“零工资就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廖泉文教授的“绣花理论”,是一个针对资源缺乏者积累自己事业财富的方法和技巧。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媳妇家里很贫穷,没有什么收入,她想学一门手艺,以作养家之资,由于拘于性别歧视和家境贫寒,求艺无门。后来她想到了绣花,但家贫买不起针线和布料,同时也无师可拜,她凭着勇气、决心和一点针线活的底子开始给要出嫁的人免费绣花。她主动上门请求服务,只要这些用户提供原料和她的饭钱即可,除此之外分文不收,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返工,过了一段时间后,村里的婚嫁人家都要她来免费绣花。几年后,她不仅练出极好的绣花技艺,方圆百里也已经小有名气。这个时候她结束了“义务劳动”,开始进行有偿服务,慢慢地费用越收越高,甚至高于市场价格,但仍然赢得众多的顾客,人们为得到她的绣花而高兴不已。此时,她的品牌效应和高超的绣花技巧已经成为她绣花事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于是她开始招募绣花姑娘,用文化去熏陶她们,用技术去锻造她们,用创意去激发她们。逐渐地,这位原本身无分文的小媳妇成了绣花业的老大,基业也变成了常青树。
实际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拥有一定的资源。绣花姑娘学绣花,必须要有线和布料。当你要进入职场者处于职业的低谷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起步或上升的资源。如何去寻找或获取资源,“绣花理论”主张用付出换取资源,在奉献中寻求发展。
廖泉文教授对此提出一个模式:寻找资源—技术、资历、知识积累—形成品牌效应—提高身价—形成利益集合体—打造品牌、铸就事业。
第一阶段:寻找资源。在这个阶段,为他人做嫁衣。当职业生涯开始或处于低谷时,要主动并努力去寻找资源和机会。这里的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经验、能力、信息和人际关系等。需要入职的大学生必须具有无偿服务的思想,并努力去寻找这种机会。一旦有了这种机会,要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更有资格得到更好的岗位。
第二阶段:积累。这个阶段,不计报酬地为给你提供资源或机会的人去工作,同时完成自己在知识、技能、经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资源积累。此阶段需要素质的横向和纵向拓展,不要拘泥于自己的一点点所学,而要把眼光看得更远,要善于向周边的一切人学习;向其他员工学习他们踏实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高效的办事技巧、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向领导学习他们如何发展影响力;向专家学习,学习他们如何把握重点形成优势。
第三阶段:品牌(名气)的形成。这个阶段是求得个人人力资本质的飞跃,从而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这一阶段是关系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把自己的能力、特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某些方面(领域)作出突出的贡献,或创造出一个新的(特色)成果,或开拓一个新的领域。绣花姑娘义务为他人绣花,花越绣越好,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远近闻名,这就创出了品牌。品牌(名气)的差异在于人力资本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后,这些产品和服务被社会认可的程度。所以要注意的是,当自己初创出品牌(名气)的时候,绝不能将其视为向社会或组织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品牌(名气)还有一个为社会或他人认可的过程和成熟、完善的过程。
第四阶段:珍视品牌(名气)。拥有品牌(名气)很困难,保持品牌(名气)活力长久不衰更困难。品牌(名气)需要经营,产品的品牌需要以质量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而人的品牌(名气)则需要以不断充实、完善来保持,以不断升华来提升。因此更要谦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向更高的高度和更远的目标迈进。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们也无理由让他们空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零工资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更何况,目前我国的劳动法也没有对劳动者主动申请无偿工作进行限制。“零工资就业”是应届大学生从在校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是花钱买经验,是一种无形的投资,这就是“绣花理论”中寻找资源、积累资源的教程,好工作是靠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不断付出与投资得来的,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雷尼尔效应”,即为了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零工资就业”可视为是大学生涯的一种延伸。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也没有工资,零工资工作的这段时间,等于是在学经验,给自己因没有经验补课。只要企业愿意给你提供这个学习的机会,而求职者又可以接受没有报酬的工作,这种互利交易是无可厚非的。现实中,对于多做事情,不要报酬或少要报酬,很多人认为这不公平、不合理。其实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劳动报酬就是钱,对愿意“零工资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是没有回报,只不过他们的回报不是直接的“钞票”,而是用人单位给他们提供的一个可以看见“美好风景”的平台和宝贵的工作经验。
当完全没有资源和技能时,我们可以用义务劳动或低酬劳去获取资源。通过各种努力,进行资源的积累。当具有一定的资源时,就要注意品牌(名气)的积累。待大学生认可度、知名度、成熟度提高后,自然就可获得正式的职位。实际上,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也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是作为找工作、找好工作的“敲门砖”,是用今天的“汗水”来换取明天的“幸福”。不过,采取“零工资就业”事实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毕竟“零工资就业”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大学生在找零工资单位时要谨慎,最好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约定,尽量避免劳动争议的发生。
总之,绣花理论对于当前的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当代毕业生来说,善于学习、善于积累非常重要,“零工资就业”是一种“韬光养晦”。如果你希望运用匮乏的资源挖掘一口属于自己的资源喷泉,在一时难以正式就业的情况下,不妨也先采取“零工资就业”,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找准机会、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