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佛典体系两种:“心类五种”与“发菩提心”初探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地区流传的藏传佛教文献中有两类主要体系:"发菩提心"和"大圆满"体系。两种文本版本众多,刻本、写本均有,注疏、解记类文本数量可观。本文将对两种文本体系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文本来源进行分析。初步结论为:在西夏佛教文化中,存在吐蕃"前弘期"所谓"心类五部"文献;在西夏地区流传的"发菩提心"思想中的核心文本是寂天菩萨撰《入菩萨行论》,与其相关的是《菩提心及常做法事》的仪轨法本。后者可能为西夏晚期官方佛教指定的仪轨本子,并且产生了独特丰富的的注释系统。注释系统似乎有两种系列:基于标准版系统以及所谓"菩提狮子系统"。另外,本文将探讨于西夏仁宗时期《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出现的"起信"一部,仍认为"起信"代表《大乘起信论》,而"起信"与"发菩提心"关系的可能性需要更多研究。
其他文献
阳极氧化法制备的TiO2纳米管阵列,因其独特的性质和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气敏元器件材料、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及超级电容器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
学位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句,尤其是前一句,历来为儒家思想家关注和讨论的重要命题,宋明理学家对其作了深入的思考和阐发,留下大量的论述.与现代
谢灵运在元嘉五年所上《劝伐河北书》,既包含了5世纪初建康精英的历史认识,又是来自于建康政权一方对华北局势的“他者”记录,其史料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上书以“西虏”和“
辛亥革命后,在边疆地区爆发的分离运动,使中国的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在共同的制度下,认同与国民意识才能形成.在宪法被视为凝聚集体力量最重要手段及现代国家标志的语境下,
作为程门立雪的名贤与道南学派创始人,杨时在程朱学脉谱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与杨时身后纯正光辉的形象相反,在两宋之际对于其晚节存在各种质疑与非议.然而以陈渊为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与现象学原则在基本精神上是契合的,但这种契合中却蕴含着对现象学原则的超越.为此,首先要搞清楚现象学的原则,然后用这个核心原则与马克思实践理论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