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成目前‘宽货币’与‘紧信用’并存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行等金融泪构的风险偏好下降。”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工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认为,提高银行机构放贷的能力与意愿,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关键一环,而这需要监管层制定适当货币政策,与银行机构完善自身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小微企业
银行风险偏好下降明显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与第一次明显不同,把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在我国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及政策利率来调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然后银行借助表内信贷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
传导过程可以被看做“两步走”,目前来看,第一步——从央行到银行间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良好。今年以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7天期Shihor利率从年初的2.83%左右波动下行,至8月3日已下行至2.52%。
然而,第二步——谁良行间市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出现阻碍。数量方面,在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利率方面,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实体融资利率出现上行,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去年12月份上升0.2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尽管央行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银行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受当前资本充足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的约束,银行机构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表内难以承接‘影子银行’的信用供给,从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造成一定制约。”吴琦表示。
“银行信贷投放有顺周期特点,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会有所下降,即使监管放开信贷额度,银行的放贷行为依旧会偏谨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特聘研究员戴志锋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己开始由“被动”信用收缩阶段进入到“主动”信用收缩阶段。
货币政策体现纺构牲宽松
近半个月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以及金融委相继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下一步我国经济金融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在上述会议中被反复强调。
兴业研究认为,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作的侧重点正在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而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点又在于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意愿。《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多位受访专家观点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完善自身机制”形成合力,或是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提高存量货币的周转速度与效率,并体现出结构性宽松的特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各国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仅以‘宽货币’的方式来‘稳金融’,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李佩珈预计,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井不会大幅宽松,而将是根据全社会信用恢复的领域、进程与节奏,结构性增加货币供给。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央行的定向降准、银保监会在近期召开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时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等,都体现出了结构性的思路。”
此外,多位专家均建议,可通过更优化的政策设计来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的供给能力和意愿。“例如适度放松信贷规模、MPA考核要求,支持银行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在信贷考核方面给予银行更大的空间,给予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更多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吴琦建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认为,MPA考核并非是影响信贷投放的主因。
完善银行内部考核激励机制
除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微调之外,事实上,从微观来看,服务小微企业意愿低的现状与商业银行自身公司治理、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也对‘紧信用’局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佩珈表示,“金融委提出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这是一大亮点。监管层要求银行按‘三个不低于’目标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属于负向激励,即不达标就采取惩罚性措施,这难以从根本上调动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其往往通过各类变通方式完成考核要求。而此次提出的‘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属于正向激励,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吴琦则认为,下一阶段,监管部门或将出台推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以及监管考核办法。从银行机构自身角度而言,应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战略认知,整合内外部业务和优势资源,完善相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综合化、差异化、有梯度、有深度的金融制度和产品供给,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
“下一步,银行应从三个方面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吴琦说,在绩效考核方面,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弱化对业务部门单一指标的考核,注重对小微金融业务整体收益的考核:在产品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给予FTP价格补贴,引导分支机构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融资额度,进行客户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加大担保抵押方式创新力度,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在风险防控方面,构建匹配小微企业的风险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资产评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建立贷后管理与授信审批的联动机制,强化贷后激励约束考核。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二次会议时强调,处理好宏观总量与微观信贷的关系: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工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认为,提高银行机构放贷的能力与意愿,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关键一环,而这需要监管层制定适当货币政策,与银行机构完善自身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服务小微企业
银行风险偏好下降明显
记者通过对比发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与第一次明显不同,把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在我国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方式是:央行通过控制货币投放量及政策利率来调节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和利率水平,然后银行借助表内信贷等方式服务实体经济。
传导过程可以被看做“两步走”,目前来看,第一步——从央行到银行间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良好。今年以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7天期Shihor利率从年初的2.83%左右波动下行,至8月3日已下行至2.52%。
然而,第二步——谁良行间市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出现阻碍。数量方面,在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的情况下,上半年社会融资增量比上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利率方面,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实体融资利率出现上行,3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6%,比去年12月份上升0.2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尽管央行释放了较为充裕的流动性,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银行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受当前资本充足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动性的约束,银行机构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表内难以承接‘影子银行’的信用供给,从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造成一定制约。”吴琦表示。
“银行信贷投放有顺周期特点,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会有所下降,即使监管放开信贷额度,银行的放贷行为依旧会偏谨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特聘研究员戴志锋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己开始由“被动”信用收缩阶段进入到“主动”信用收缩阶段。
货币政策体现纺构牲宽松
近半个月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以及金融委相继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下一步我国经济金融工作,“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在上述会议中被反复强调。
兴业研究认为,在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作的侧重点正在从“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而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点又在于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意愿。《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多位受访专家观点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完善自身机制”形成合力,或是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有效措施。
“未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提高存量货币的周转速度与效率,并体现出结构性宽松的特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各国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仅以‘宽货币’的方式来‘稳金融’,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还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李佩珈预计,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井不会大幅宽松,而将是根据全社会信用恢复的领域、进程与节奏,结构性增加货币供给。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也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央行的定向降准、银保监会在近期召开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时要求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等,都体现出了结构性的思路。”
此外,多位专家均建议,可通过更优化的政策设计来提升银行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信贷的供给能力和意愿。“例如适度放松信贷规模、MPA考核要求,支持银行通过多种方式补充资本,在信贷考核方面给予银行更大的空间,给予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更多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支持。”吴琦建议。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专家认为,MPA考核并非是影响信贷投放的主因。
完善银行内部考核激励机制
除了宏观货币政策的微调之外,事实上,从微观来看,服务小微企业意愿低的现状与商业银行自身公司治理、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也对‘紧信用’局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李佩珈表示,“金融委提出充分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这是一大亮点。监管层要求银行按‘三个不低于’目标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属于负向激励,即不达标就采取惩罚性措施,这难以从根本上调动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其往往通过各类变通方式完成考核要求。而此次提出的‘有成绩的要表扬,知错就改的要鼓励,属于正向激励,有利于提高银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吴琦则认为,下一阶段,监管部门或将出台推动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以及监管考核办法。从银行机构自身角度而言,应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战略认知,整合内外部业务和优势资源,完善相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构建综合化、差异化、有梯度、有深度的金融制度和产品供给,提升小微企业的服务质效。
“下一步,银行应从三个方面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吴琦说,在绩效考核方面,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其不良贷款容忍度,弱化对业务部门单一指标的考核,注重对小微金融业务整体收益的考核:在产品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给予FTP价格补贴,引导分支机构开展小微金融业务,综合考虑小微企业的营业收入和融资额度,进行客户细分,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加大担保抵押方式创新力度,打造差异化产品体系:在风险防控方面,构建匹配小微企业的风险审批机制和风险控制手段,提高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资产评估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建立贷后管理与授信审批的联动机制,强化贷后激励约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