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书法教育由老一辈教育家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创办,又经欧阳中石、启功等诸先生的引领,再到当代陈振濂、叶培贵等高校教授们的推进,如今已在全国蓬勃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各自的书法教育理念受当时历史人文、教育观念、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书法教育发展演变的梳理与辨析,总结四十余年来的书法教育发展经验,探索新时代高校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改革开放 书法教育 发展演变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04-03
书法经历了从“书斋时代”到“展厅时代”再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从“学习时代”到“学术时代”再到“学科时代”、从“写好字”的“文化技能教育时代”到“学好书法”的“审美人文教育时代”的三方面的转型。①本文一是从历史维度,梳理高校书法教育史,以史观今;二是从现实维度,革新书法学科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核心问题;三是从发展维度,紧随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变迁
(一)第一阶段为肇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以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教育理念为中心。高校书法教育初期阶段,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作为高校书法教育的三位巨匠功不可没。陆先生是围绕高等教育的教学宗旨、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学法体系,打造了一个纵向的历时性的四年间分布的学习结构;沙先生是围绕课程设置的学科分布,是应修、必修、选修诸课主次配置逻辑的有序展开,是横向的即时性的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结构群②。浙江美术学院1963年开始招书法本科生,但由于经历了文革,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书法篆刻作为学科的独立与自立,提出了更為细致的实施轮廓和要求,这也标志着高校书法教育自此开始走向正规的发展道路。浙江美术学院第一届招收五名研究生,即享誉当代的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五位先生。在陆维钊先生为第一届书法研究生编写的教学大纲中,罗列了共六十个要深入研究的问题③。
从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视角来看,虽说这是陆维钊先生草拟的一份研究生教学纲要,即便拿到现在的高等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是覆盖范围广,从理论到实践;二是研究问题深,包含了拓本鉴定问题、书法与政治、人品问题,甚至书法的价值和商品化问题,这些都从书法本体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如考古、艺术哲学、艺术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对书法专业发展的不断延伸是有积极意义的。唯一遗憾的是,书法专业创建初期的探索阶段,缺乏规范与系统性。当然,随着不断的实践,及时总结经验,现阶段也在日渐完备。
(二)第二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自浙江美术学院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1979年)以后,1982年开始增设书法篆刻专业,1985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另外,南京艺术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1985年创办书法专业)、西南大学(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聊城大学(1994年创办书法教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开办美术学书法专业)等高校陆续开始创办书法专业并招生。
从院校类别来看,包含了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从地域上看,书法专业开始慢慢由浙江扩散至北京、南京、山东、重庆等地,书法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从专业设置情况看,聊城大学是国内最早单独把书法教育作为专业的高校,一直延续到2013年,属于师范类教育,从2016年至今,聊城大学专业设置完成了从师范类到非师范类的转变,这也开始了从专业教育定位到学科教育建设的转型。这一阶段书法教育相关的理论著述较少,多源自当代设立书法专业的各类高等学府。
(三)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
从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开始,拉开了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发展的序幕。传统老牌艺术院校如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类院校如曲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综合类高校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新兴院校如河北美术学院、郑州大学等。据不完全统计,现招收书法本科的院校已达140所,招收硕士和博士的院校也达到了110余所。
我国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从规模格局看,我国高校书法教育自21世纪以来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专业教育。从布局数量看,由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东部占半数,应该说高校书法教育布局基本合理,但结构尚须优化。从教育质量看,在专业人才供给不断提高的状况下,在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明显提升。④近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全国书画教育协会等教育盛会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勾勒了建国以来书法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书法教育的诸多发展策略。
二、新时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回望过去,在老一辈书法教育家的辛勤付出下,高校书法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在高校书法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不足。如:书法专业学科结构尚须优化、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创新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不规范、师资储备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新时代高校书法教育研究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书法学科结构的优化,书法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可能性探索。第二,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美术院校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的设定,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第三,高校书法教育分类分层次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校书法教育发展的关键。第四,促进就业,书法高等教育与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行精准有效衔接,是高校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书法学科结构的优化
若要升级一级学科,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为前提;另一方面,要理清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与提升书法学科的地位。“书法学”是一门关于书法的学问,而学问必须是先指向理论的。故而“书法学”作为一种生存的物质形态,必须应该表现为知识、论文、著作、资料、思辨、研究等等,而非我们过去习惯认识的书法只是一种创作行为。而一旦构成种种理论形态,自然必须在科学性上明确无误。⑤由于学科地位的限制,很多高校书法专业设置在文学、美术学下面,有的则是成立书法系,近几年也有多所院校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所以在招本科生或者考研考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分歧,毕业证写法不一,对就业也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书法研究要以“书法本体”为核心,随着交叉学科融合的“大文科”背景下,产生了诸多学科融合现象,如书法心理学、书法治疗、书法美学、书法哲学等,但理论研究必须以书法为中心展开,才能真正实现书法学科的发展。
(二)书法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与招生制度的革新路径探寻
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无论是书法爱好者、创作者、研究者、从业者,在数量上均呈递增趋势,但专业从事书法理论、创作与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师资力量的建设,一要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察机制。二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善于向业务能力优秀单位或个人学习,促进教学改革。三要解决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很多教师的工作重心不是在高校的教书育人,而是在外有第二职业,以利益为出发点,忽视自己的本职。教师必须明确书法专业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学科理路,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轨道。从目前书法方向本硕博的招生情况看,书法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难以兼得,一方面招收本科高校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让高考生有明确的报考思路与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优化,合理安排书法实践、理论研究与综合素养的考察比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问题的系统构建
此为教育之核心部分,当前的许多高校书法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教学“各自为战”,缺乏创新意识,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不合理,甚至有的高校以培养学生入展为目标,导致学生“偏科”,毕业后出现后劲不足,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高校書法教育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如美术院校可体现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为重点,师范院校可体现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从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书法专业应倾向“师范性转轨”。教学模式应多元化,开阔师资的教学与学术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规划新的教材并建立合理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是解决当前高校书法教育问题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会拿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观摩学习,这是学生们自发的一种现象,说明了在科技进步、学习手段丰富的新时代,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另外,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已于2013年开始实验,其理念是:打破年龄结构、打破校内学习与校外就业的界限、三阶段代替四年制、学生控制学习节奏、先能力后知识的轴心翻转等国外前沿先进理念也可借鉴,大胆进行改革实践摸索。
(四)重视文化的渗透,利用本土文化构建特色教育
高校书法教育要发展,一要以“文化”为根基,单一讲求技法训练的教育是靠不住的,也是不长久的,纵观古今,被称为书法家的必定在“文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二要“因地制宜”,即根据高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历史人文积淀及本土文化特色融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教育模式。例如,曲阜是孔子的诞生地,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孟子把孔子视为“时中之圣”。孔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处孔子之乡的曲阜师范大学可以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运用到书法教育中,也可将孔子的文化与智慧融入到书法教学中,如书写孔子经典内容、学习儒家文化以及其对书法的影响等等。地域书法特色化将成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明确就业指向以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韩国教育部陆续在一些高校停止招书法本科生,尽管多次与教育部交涉也无结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中国高校书法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五年以前硕士毕业进高校还比较容易,而现如今高校招聘硕士毕业生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就业难的问题在中国高校也日渐凸显。从当前毕业生的“出口”问题看,除去博士,本科和硕士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随着招收书法专业的高校数量以及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本科和硕士就业积压现象开始严重,书法博士招生名额极少,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饱和,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也相应缩小。因此,扩大就业面,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加强高等书法教育与初等书法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我国大中小学书法教育一体化构建,为书法毕业生提供合理的“出口”,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抓手。
(六)加强对外书法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外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国家目标。书法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及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法传播学也是当代高校书法研究的重要领域,高校书法教育有必要,更有责任肩负这一重任。一是要有宽广的胸怀与国际视野。很多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思想保守顽固,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种思想束缚了发展,已明显落伍。二是应设置或打造书法文化传播交流机构或者平台,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近些年,国家教育部、统战部以及国家语委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设计和打造国际传播平台,建立中国文化传播机制。三是高校书法从业者可以编写或者翻译适合国外的书法基础教材和读物,并设立培养对外书法文化交流方向的专门人才,增强国外对中国书法的认识,促进国家的对外文化建设。
关键词:改革开放 书法教育 发展演变 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04-03
书法经历了从“书斋时代”到“展厅时代”再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时代”、从“学习时代”到“学术时代”再到“学科时代”、从“写好字”的“文化技能教育时代”到“学好书法”的“审美人文教育时代”的三方面的转型。①本文一是从历史维度,梳理高校书法教育史,以史观今;二是从现实维度,革新书法学科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核心问题;三是从发展维度,紧随时代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变迁
(一)第一阶段为肇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以浙江美术学院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等先生教育理念为中心。高校书法教育初期阶段,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作为高校书法教育的三位巨匠功不可没。陆先生是围绕高等教育的教学宗旨、教学课程设置和教材教学法体系,打造了一个纵向的历时性的四年间分布的学习结构;沙先生是围绕课程设置的学科分布,是应修、必修、选修诸课主次配置逻辑的有序展开,是横向的即时性的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结构群②。浙江美术学院1963年开始招书法本科生,但由于经历了文革,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书法篆刻作为学科的独立与自立,提出了更為细致的实施轮廓和要求,这也标志着高校书法教育自此开始走向正规的发展道路。浙江美术学院第一届招收五名研究生,即享誉当代的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五位先生。在陆维钊先生为第一届书法研究生编写的教学大纲中,罗列了共六十个要深入研究的问题③。
从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视角来看,虽说这是陆维钊先生草拟的一份研究生教学纲要,即便拿到现在的高等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是覆盖范围广,从理论到实践;二是研究问题深,包含了拓本鉴定问题、书法与政治、人品问题,甚至书法的价值和商品化问题,这些都从书法本体延伸到了其他领域,如考古、艺术哲学、艺术管理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对书法专业发展的不断延伸是有积极意义的。唯一遗憾的是,书法专业创建初期的探索阶段,缺乏规范与系统性。当然,随着不断的实践,及时总结经验,现阶段也在日渐完备。
(二)第二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自浙江美术学院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1979年)以后,1982年开始增设书法篆刻专业,1985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另外,南京艺术学院(1982年开始招收书法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1985年创办书法专业)、西南大学(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聊城大学(1994年创办书法教育专业)、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开办美术学书法专业)等高校陆续开始创办书法专业并招生。
从院校类别来看,包含了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从地域上看,书法专业开始慢慢由浙江扩散至北京、南京、山东、重庆等地,书法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从专业设置情况看,聊城大学是国内最早单独把书法教育作为专业的高校,一直延续到2013年,属于师范类教育,从2016年至今,聊城大学专业设置完成了从师范类到非师范类的转变,这也开始了从专业教育定位到学科教育建设的转型。这一阶段书法教育相关的理论著述较少,多源自当代设立书法专业的各类高等学府。
(三)第三阶段是全面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
从中国美术学院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开始,拉开了高等院校书法专业发展的序幕。传统老牌艺术院校如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师范类院校如曲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综合类高校如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新兴院校如河北美术学院、郑州大学等。据不完全统计,现招收书法本科的院校已达140所,招收硕士和博士的院校也达到了110余所。
我国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从规模格局看,我国高校书法教育自21世纪以来得到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专业教育。从布局数量看,由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东部占半数,应该说高校书法教育布局基本合理,但结构尚须优化。从教育质量看,在专业人才供给不断提高的状况下,在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有明显提升。④近年,全国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全国书画教育协会等教育盛会均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勾勒了建国以来书法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未来书法教育的诸多发展策略。
二、新时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回望过去,在老一辈书法教育家的辛勤付出下,高校书法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在高校书法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代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不足。如:书法专业学科结构尚须优化、办学特色不够明显、人才培养创新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不规范、师资储备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新时代高校书法教育研究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书法学科结构的优化,书法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的可能性探索。第二,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美术院校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的设定,关系到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第三,高校书法教育分类分层次的核心课程和教材建设是高校书法教育发展的关键。第四,促进就业,书法高等教育与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行精准有效衔接,是高校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一)书法学科结构的优化
若要升级一级学科,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为前提;另一方面,要理清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与提升书法学科的地位。“书法学”是一门关于书法的学问,而学问必须是先指向理论的。故而“书法学”作为一种生存的物质形态,必须应该表现为知识、论文、著作、资料、思辨、研究等等,而非我们过去习惯认识的书法只是一种创作行为。而一旦构成种种理论形态,自然必须在科学性上明确无误。⑤由于学科地位的限制,很多高校书法专业设置在文学、美术学下面,有的则是成立书法系,近几年也有多所院校成立独立的二级学院,所以在招本科生或者考研考博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分歧,毕业证写法不一,对就业也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书法研究要以“书法本体”为核心,随着交叉学科融合的“大文科”背景下,产生了诸多学科融合现象,如书法心理学、书法治疗、书法美学、书法哲学等,但理论研究必须以书法为中心展开,才能真正实现书法学科的发展。
(二)书法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与招生制度的革新路径探寻
从目前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无论是书法爱好者、创作者、研究者、从业者,在数量上均呈递增趋势,但专业从事书法理论、创作与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师资力量的建设,一要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全方位的教师评估、监督、考察机制。二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善于向业务能力优秀单位或个人学习,促进教学改革。三要解决好教师的福利待遇。很多教师的工作重心不是在高校的教书育人,而是在外有第二职业,以利益为出发点,忽视自己的本职。教师必须明确书法专业教育的基本规范和学科理路,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走向正确轨道。从目前书法方向本硕博的招生情况看,书法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难以兼得,一方面招收本科高校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让高考生有明确的报考思路与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对研究生招生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优化,合理安排书法实践、理论研究与综合素养的考察比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建设等问题的系统构建
此为教育之核心部分,当前的许多高校书法教育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师教学“各自为战”,缺乏创新意识,课程设置有明显的不合理,甚至有的高校以培养学生入展为目标,导致学生“偏科”,毕业后出现后劲不足,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因此,高校書法教育应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如美术院校可体现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为重点,师范院校可体现培养教育人才为目标。从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书法专业应倾向“师范性转轨”。教学模式应多元化,开阔师资的教学与学术视野,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规划新的教材并建立合理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是解决当前高校书法教育问题的关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会拿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观摩学习,这是学生们自发的一种现象,说明了在科技进步、学习手段丰富的新时代,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有很大影响。另外,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的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已于2013年开始实验,其理念是:打破年龄结构、打破校内学习与校外就业的界限、三阶段代替四年制、学生控制学习节奏、先能力后知识的轴心翻转等国外前沿先进理念也可借鉴,大胆进行改革实践摸索。
(四)重视文化的渗透,利用本土文化构建特色教育
高校书法教育要发展,一要以“文化”为根基,单一讲求技法训练的教育是靠不住的,也是不长久的,纵观古今,被称为书法家的必定在“文化”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二要“因地制宜”,即根据高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历史人文积淀及本土文化特色融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教育模式。例如,曲阜是孔子的诞生地,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孟子把孔子视为“时中之圣”。孔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处孔子之乡的曲阜师范大学可以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运用到书法教育中,也可将孔子的文化与智慧融入到书法教学中,如书写孔子经典内容、学习儒家文化以及其对书法的影响等等。地域书法特色化将成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明确就业指向以促进高校书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韩国教育部陆续在一些高校停止招书法本科生,尽管多次与教育部交涉也无结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与专业有关的工作。中国高校书法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五年以前硕士毕业进高校还比较容易,而现如今高校招聘硕士毕业生的情况已经很少见,就业难的问题在中国高校也日渐凸显。从当前毕业生的“出口”问题看,除去博士,本科和硕士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随着招收书法专业的高校数量以及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本科和硕士就业积压现象开始严重,书法博士招生名额极少,随着高校教师岗位的饱和,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也相应缩小。因此,扩大就业面,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加强高等书法教育与初等书法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我国大中小学书法教育一体化构建,为书法毕业生提供合理的“出口”,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抓手。
(六)加强对外书法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
加强对外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的国家目标。书法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建设及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书法传播学也是当代高校书法研究的重要领域,高校书法教育有必要,更有责任肩负这一重任。一是要有宽广的胸怀与国际视野。很多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思想保守顽固,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种思想束缚了发展,已明显落伍。二是应设置或打造书法文化传播交流机构或者平台,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近些年,国家教育部、统战部以及国家语委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设计和打造国际传播平台,建立中国文化传播机制。三是高校书法从业者可以编写或者翻译适合国外的书法基础教材和读物,并设立培养对外书法文化交流方向的专门人才,增强国外对中国书法的认识,促进国家的对外文化建设。